12周歲園鎖宴

12周歲園鎖宴

出現於山西、內蒙古和陝西的一種風俗。當地的小孩子在過十二周歲的時候要大辦宴席。“圓鎖”本是內蒙古、山西和陝西等地的一種傳統風俗,近年在內蒙古的西部城市日益盛行。“圓鎖”的傳統意義已經發生改變。給孩子過12歲生日變得和結婚、孩子過“百歲”一樣重要。大多數家長給孩子過12歲生日的方式基本一樣,就是要很早就開始訂飯店、發請帖、雇樂隊,請親朋好友去捧場。特別是近幾年,這已經成為一種風氣了,大有蔓延全國之勢。

簡介

圓鎖宴圓鎖宴

出現於山西、內蒙古和陝西的一種風俗。當地的小孩子在過十二周歲的時候要大辦宴席

“圓鎖”和“弱冠”“及笄”異曲同工,是孩子12歲生日舉行的一種儀式。孩子到了12歲生日,要摘掉出生時佩戴的長命鎖,從而標誌著孩子的長大。
當地的說法為,小孩子出生以後在未成年期間魂魄不全,每長一歲就會增之一分,並用面做的生肖鎖鎖命,當到十二歲的時候才可魂魄齊全,這個時候要舉行開鎖儀式(也稱為圓鎖)。 北方地區,小孩子的12歲生日俗稱為“圓鎖”,是大人們對孩子即將步入少年時代的一個祝福。又稱“開鎖”、“迷魂鎖”、“圓羊”,它是專給長到12歲的孩子舉辦的生日儀式。這種風俗習慣很普遍。開鎖,其目的是要給那些即將成人的孩子打開智慧的鎖鏈,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從幼年的蒙昧中解脫出來,踏進少年的里程,向著聰明才智的方向發展,向著成人成才的方向發展,讓孩子感到自己已經脫離童年,產生加入到大人行列中的信念,自立起來,擺脫依賴心理。

民俗歷史

在中國人的紀年法里,十二年為一個輪迴,人的屬相也是十二個,圓,是因果,是圓滿 。一個人從生下來那天起到十二歲,整整過了十二年,就是劃了一生的第一個圓。到十二歲,也就走完了童年,進入到了少年了。在舊的觀念里,十二歲即是結束又是新的開始,這是個已經延續了很久的傳統。家長用一種喜慶的隆重儀式將孩子十二歲生日演義成人生的一個重要過程——圓鎖!隨著心智的開啟,茁壯成長,孩子要逐漸熟悉和遵循社會規範和人生準則,不辜負家長對其的殷切希望和望子成龍的祝福。

圓鎖儀式

圓鎖宴請帖圓鎖宴請帖

小孩長到12歲時,表示孩子已長成大人,要舉行圓鎖儀式,亦稱開鎖,“做十二”。開鎖前,先要在家裡的祖宗牌位前擺設一定的祭供物品,像各種糕點、果品、菜餚,窮人家擺些饅頭、米飯也可供祭。供桌上,點燃香爐里的香。全家老少聚集到祖宗牌位前,燃香磕頭自不必說,長輩要在開鎖的孩子前訓示,然後,開鎖人向祖宗禱告,被開鎖人要在祖宗牌位前跪拜。之後,開鎖人(一般由被開鎖人的舅舅擔任)用鑰匙打開事先掛在被開鎖人脖子上的鎖(鎖上有十二層紅布圍裹的標記,一年一層),這樣,開鎖儀式即行宣告結束,然後全家人聚在一起擺設一頓家宴,以示慶祝。

圓鎖儀式一般在中午舉行。時辰一到,就把所有送來的羊和禮品都擺在院中央的大桌子上,把頭繩拴的鎖子帶在孩子的脖子上,同時再帶上一條鐵鏈子,用鐵鎖將鐵鏈的兩端鎖在一起,先面對天地爺燒香叩頭,再向家長叩頭,最後孩子的母親要頭戴毛巾站在孩子身邊,陪著孩子叩頭,爾後用三個姓的人為孩子開鎖子,口裡念著:“長大了,開竅了,一定有出息”等詞。然後進共午餐。操辦圓鎖規模的大小要根據自家的經濟實力和社會交往而定,但圓鎖的形式和操作的程式基本相同。圓瑣要看吉日舉行。這一天,姥姥家要施展一番自家的擁有。首先,要帶上3至5個麵粉蒸的大羊,羊的眼要連線在一起,不能斷裂,成為圓形;蒸15個小羊,4個支羊饅頭和一條用五尺多長紅頭繩、17個小銅錢(一歲一個錢,天一個地一個)拴起來的“鎖子”,以示成人長大後,要象羊群一樣,人旺性溫。其次,還要帶上被子、毯子、衣服和一些有關的禮物,其餘親友相應贈送。親友多以錢物作賀禮,姥姥家的禮品格外重,有蒸食、圪臠、衣褲、長命鎖等。是日,在院設定、擺供、燒香、放炮,過12歲生日的子女要穿新衣,戴長命鎖。長命鎖一般由姥姥家送,用一根紅線穿12個銅錢作成,以示12年鎖圓,孩子長大成人。

圓瑣生日過後,孩子的家長要把早已準備好的禮物,如褲子(布)鞋等送給“乾娘”,感謝乾娘為孩子12年以來生日的操心。這表明,從孩子12歲起,乾娘就不再為孩子蒸“羊”做生日了。開鎖,是民間流傳的一種習俗。這風俗,主要流行於北方,是給那些年齡已到12歲孩子進行的一種精神啟蒙活動。舊社會,開鎖的對象一般只限於年齡剛滿12歲的長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大大超出了這一範圍。

變味的圓鎖宴席

圓鎖宴圓鎖宴

現代的開鎖活動已經簡化,簡化到全家人聚在一起,給被開鎖的孩子脖子上掛一隻,然後在全家人面前,由舅舅打開鎖在脖子上的鎖,聚餐一頓,高高興興地慶祝開鎖,開鎖活動即行宣告結束。孩子好像到了另一個境界,精神上很快得到了一種超脫。

“圓鎖”本是內蒙古、山西和陝西等地的一種傳統風俗,近年在內蒙古的西部城市日益盛行。經常可以見一些酒店經常張燈結彩,熱鬧非凡,裡面還有頭戴生日帽的孩子,原來這是在給孩子過“圓鎖”。
孩子“圓鎖”往往要大辦酒席,廣請賓客,還要請司儀主持。一位經常參加這類慶典的人士無奈地坦言,現在慶祝孩子成長只是個由頭,實際上成了大人之間的一種禮尚往來,成了難以擺脫的人情債。他說,他每年都要參加這樣的“圓鎖”四五次,每次要出禮金少則200元,多則500元、1000元不等,這要看與孩子家長的關係而定,叫做“趕禮”。
位於呼和浩特市哲里木路的一家普通的飯店,每月至少會接到10多家“圓鎖”宴的訂單。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樣的酒席每家往往會安排20多桌。
“圓鎖”本來是為了給孩子以激勵,告誡他已經長大。但現在的“圓鎖”已經變了味道。其實祝福孩子成長的方式有很多,完全沒有必要大擺宴席吃來送去。這樣不僅增加了家長的負擔,不利於對孩子的教育,也會給社會風氣帶來不好的影響。

圓鎖宴心理

圓鎖宴圓鎖宴

隨著時間的推移,“圓鎖”的傳統意義已經發生改變。給孩子過12歲生日變得和結婚、孩子過“百歲”一樣重要。大多數家長給孩子過12歲生日的方式基本一樣,就是要很早就開始訂飯店、發請帖、雇樂隊,請親朋好友去捧場。特別是近幾年,這已經成為一種風氣了,大有蔓延全國之勢。
以位於包頭市富強路的一家中檔次飯店為例,該店每月至少會接到六七家“圓鎖”宴的訂單。飯店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般酒席每家會安排20多桌。此外,一些高檔飯店每月也會有三四家“圓鎖”宴的訂單。

孩子:辦“圓鎖”宴在同學面前有面子

2009年5月1日,正在包頭市青山區富強中路的一個大飯店舉辦“圓鎖”慶典的小朋友說:現在他們班的小朋友都“圓鎖”,而且一個比一個場面隆重,所以自己也不能落後。記者問:“這樣過生日有意義嗎?”小朋友說:“有點意義,能在同學們面前有面子!”記者問:“沒有想過用其他方式慶祝自己的生日嗎?”小朋友告訴記者:“想過!但有時家長不同意,只好按家長的意願來辦。”
記者又問了幾個快要“圓鎖”的孩子,他們的“圓鎖”想怎么過:有的說想要邀請上同學一起在家過;有的說要按家長的意思到飯店過;還有的說想要和爸爸媽媽單獨過。
家長:辦“圓鎖”宴成了難以擺脫的人情債
孩子“圓鎖”,往往要大辦酒席,廣請賓客,還要請司儀主持。其實,作為家長,有的並不喜歡大擺宴席為孩子過生日,這樣很浪費。“但自己搭出去很多禮,如果自己不辦,那些錢就白搭了。這樣,大家無形之中就陷入了這個惡性循環的怪圈,就是你辦我也得辦。”
記者問一位家長:“怎么過生日,徵求過孩子的意見沒有?孩子在這種家長們用樂隊、宴席、鈔票包裝渲染的氛圍中慶生,有什麼益處?”這位家長說:“沒有徵求過,也沒想過有什麼意義。只是現在每個家庭都這樣過,你如果不過,會沒面子,甚至是結的禮錢少了,都會有人說你沒勢力,沒人緣!”
一位正在參加慶典的人士說:現在慶祝孩子成長只是個由頭,實際上成了大人之間的一種禮尚往來,成了難以擺脫的人情債和一項背後的交易。大家都看關係的遠近隨禮,一般的都要200元,多的有300元,再多的還有500元、1000元的。其中不乏有人藉機會送禮拉關係。
“圓鎖”的初衷是為了給孩子們以激勵,告誡他們已經長大。但現在的“圓鎖”已經變了味道。其實祝福孩子成長的方式有很多,完全沒有必要大擺宴席吃來送去。這樣不僅增加了家長的負擔,更不利於對孩子的教育,也會給社會風氣帶來不好的負面影響。

記者採訪了10位即將面臨給孩子“圓鎖”的家長,有7位家長都表示要給孩子過一個上檔次的生日宴會,不至於使孩子在同學面前沒面子。有兩位家長表示會考慮孩子的想法,按孩子的意願過,認為這樣會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對社會的認知能力。有1位家長表示想在家給孩子過生日,並認為這樣會培養與孩子間的親情

隨禮者的態度

隨禮隨禮

2009年五一期間,家住包頭市青山區的劉先生接到了三份圓鎖請柬,由於時間不允許,劉先生硬著頭皮參加了兩個,另一個找人給捎了禮。提起此番參加圓鎖宴的經歷,劉先生顯得很無奈:“其實,我們都知道參加圓鎖宴沒有什麼意義,可是礙於面子,為了捧場,也不得不參加。每年,我和妻子都能收到同學、同事和親朋好友的熱情邀請去參加圓鎖宴。”
在該不該參加圓鎖宴這個問題上,張女士有些左右為難。據張女士說,她的老家在鄂爾多斯市,那裡有很多親朋好友,每年她都能接到來自老家的圓鎖宴通知,雖然由於她身在包頭不能前往參加,但是幾年下來,送出去的禮金已經上萬了。“如果不給女兒辦圓鎖宴,我心裡覺得不平衡,因為總覺得應該往回收一些禮金。可是,如果真讓我辦圓鎖宴,我又嫌太麻煩!”張女士感慨地說。

現狀

圓鎖宴逐年減少
一些觀念超前的人已經開始自覺抵制圓鎖宴,並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各大中飯店的圓鎖宴開始式微。
2009年5月6日,一位從宴會中途退場的女士說,她其實很不喜歡那種很煽情很做作的儀式,所以坐了一會兒就匆匆地出來了。據包頭市青山區一家飯店的經理介紹,最近一年來,他們飯店接到的圓鎖宴業務相對往年少了一些,還好影響不算太大。
曾經多次參加朋友圓鎖宴的王女士算了一筆賬,結果發現如今辦圓鎖宴其實並不賺錢。“往往是忙碌了好幾天,收回的禮金除了結算飯錢、請樂隊等,最後只剩下幾千塊錢。人都有趨利心理,這也可能是圓鎖宴逐年減少的主要原因。”王女士說。

分析

禮尚往來新標準
禮尚往來這句話由來已久。據《禮記·曲禮上》曰:“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面對圓鎖宴這一現象,從蜂擁而上、推波助瀾到逐漸歸於理性對待,說明了人們對“禮尚往來”這個詞有了新的理解。“我個人認為,禮尚往來應該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帶任何功利色彩和強制色彩的。可事實卻是,一方面很多家長不想辦圓鎖宴,可是另一方面卻不斷地收到各路親朋好友的請柬,礙著面子只好去參加。這樣一來,圓鎖宴接二連三而來,你方唱罷,我便登場,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最後飯店成了最大的受益者。”陳先生這樣分析說,“而圓鎖宴逐漸減少,恰恰說明了人們的價值標準悄然發生了變化。”

評論

抵制圓鎖宴惡習抵制圓鎖宴惡習

抵制陋習是社會進步
早在2002年6月,包頭市就舉行過“百名少兒領養小樹共慶生日”活動。據了解,當時舉辦這樣的活動,主要是為了幫助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破除迷信,消除陳規陋俗等不良社會風氣對青少年的影響,在全社會形成一個有利於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外部環境。“其實,不辦圓鎖宴是一種進步,社會各界正在為此做著積極的努力。同時,抵制圓鎖宴有著良好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人們需要做的只是如何去改變一種習慣,學會如何去適應簡單的生日慶祝方式並身體力行。”長期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對社會心理頗有研究的陳老師說。

決策層意見

過有意義的生日過有意義的生日

包頭市關工委秘書長馬彥恆,包頭市關工委副主任謝瑞翔和原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鬍貺驥對記者說:“‘圓鎖’是我們不應提倡的一種民間風俗,而現在一些公務員也不顧自己的身份大張旗鼓地為孩子舉辦宴席:一浪費資源,二浪費錢財,三污染環境,最主要的是不利於淨化孩子的心靈,會使孩子變得世故、自私、沒有愛心。大眾應主動打破陳規陋習,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社會輿論也應提倡一種新的‘圓鎖’方法:家長陪孩子做一些公益事業,看望敬老院的老人,資助福利院的孤殘兒童,參觀博物館,參觀革命教育基地,參觀農民如何種糧,領孩子去一個地方旅遊等,或者和同學們聯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使孩子受益。在‘圓鎖’的年齡段,正是國小知識量和見識增加的階段,不適宜占用大量時間,來讓孩子參加這種慶典活動。”

專家建議

拋棄陋習 用愛心溝通
對此,包頭市著名作家柳陸表示:“現在‘圓鎖’是個風俗,但也是陋俗。宴會人數的多少是家長權力人緣的象徵。人數多,收入禮金多,表示權力大,這些成為炫耀的資本。相反如果訂的飯店不高檔,或樂隊不出名,自己的孩子都會覺得寒酸,感到父母沒本事,這些都是淺薄的文化現象,是滋生社會不和諧因素的種子。12歲的孩子正是長身體、學知識的時候,家長舉辦如此隆重的慶典,一方面助長了社會上的歪風邪氣,另一方面只能讓孩子變得世故。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所以現在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生活的不易,容易導致這些孩子不去關愛別人,更不懂得如何去面對未來生活的壓力和挫折,這是我們這個社會落後面的體現,也是家長教育觀念的一個缺陷。”
柳陸說他自己12歲生日是這樣過的:“老師送了我一本高爾基的《我的大學》,影響了我的一生。儘管我最後沒有踏入大學的校門,但最後通過《我的大學》這本書的激勵,把社會當成我的大學,人民作為我的老師。使自己學到更多的東西,一步一步成長起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