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0年

1070年

1070年是一個閏年,是農曆庚戌年(狗年);遼鹹雍六年;北宋熙寧三年;西夏天賜禮盛國慶二年;越南神武二年;日本延久二年。它的第一天在星期四開始。

大事記

鬧訛堡之戰

(圖)鬧訛堡之戰鬧訛堡之戰

慶州(今甘肅慶陽)荔原堡(今甘肅華池東南)是專門設定來招納西夏叛逃分子的,這些西夏叛逃分子偷偷地耕種禁地。於是西夏太后梁氏派遣大軍十萬在距離慶州二十里的地方修築鬧訛堡,同時還在十二盤修築城池,這些地區均非宋朝領土。熙寧三年(1070)、夏天賜禮盛國慶元年五月宋朝蕃部巡檢李宗諒靠近城堡,他率領一千餘名宋軍與西夏軍隊在鬧訛堡展開了一場大戰,慶州知州李復圭知道這一訊息後,集中部下三千餘名士兵,派副將李信、劉甫、種誅、郭貴等人前去增援李宗諒,結果宋軍大敗,李復圭懼怕朝廷怪罪,先殺了李信以開脫罪責,然後又派兵進攻西夏的城堡,連續攻破了金湯 (今陝西志丹西南)、白豹(今甘肅華池東北)等西夏城堡。從此以後,宋夏雙方又開始了戰爭。

環慶之戰
鬧訛堡(今甘肅慶陽縣境)戰役後,西夏太后梁氏集中全國十五一七十五歲的男子,全部當兵。熙寧三年(1070)、夏天賜禮盛國慶元年八月,組成三十萬大軍分幾路進攻宋朝環慶路,西夏軍隊進攻大順城(今甘肅華池東北)、柔遠寨(今甘肅華池)、荔原堡(今甘肅華池東南)、淮安鎮(今甘肅華池西北)、業樂鎮(今甘肅華池西南)等地。西夏軍隊進攻大順城時,宋軍守將楊遂派兵在大義呰抵擋夏兵的進攻,西夏軍隊的進攻受阻。夏軍進攻柔遠寨時,宋軍守將林廣下令士兵堅守城池,一律不許士兵出城與西夏軍隊交戰,夏軍只好從柔遠寨撤退。其後西夏軍隊又向淮安鎮、業樂鎮發動進攻,取得了一些勝利。慶州宋軍不時派遣士兵與西夏軍隊交鋒,在戰鬥中,宋將郭慶、高敏、秦勃等人壯烈殉國,但西夏也並未撈到什麼好處。

熙寧增加吏人俸祿
宋代胥吏大多沒有俸祿,往往靠敲詐勒索、納取賄賂度日。熙寧三年 (1070)八月,王安石建議增加三司機構吏胥的俸祿,並制定了吏人俸祿制度,規定州縣胥吏每月六千文,多者八千文。還規定如果吏人有俸祿後仍行賄受賄,一定嚴懲不貸。其後吏人俸祿制度逐漸推廣和完備。熙寧六年(1073)十二月,三司上書朝廷說全國胥吏俸祿除原來的數量而外,又增加了十七萬餘貫,宋神宗下令以熙寧四年(1071)以來各年吏人俸祿平均數上報朝廷,政府用坊場稅錢支付這一開支,如果坊場錢不足則可用市易務等機構的錢支付。同時,宋朝政府還下令增加低級官員的俸祿。

曾公亮罷相

(圖)曾公亮塑像曾公亮塑像

王安石擔任執政大臣後,宰相曾公亮積極幫助王安石實施其變法措施,無論王安石制定任何措施,曾公亮都聽之任之。但在青苗法問題的爭論過程中,曾公亮一直保持沉默。從此以後,王安石認為曾公亮與自己貌合神離,因而他在宋神宗面前屢次數落曾公亮。曾公亮迫不得已,上書要求退休,但宋神宗沒有答應。熙寧三年(1070)九月曾公亮以身患疾病為藉口再度提出辭職,宋神宗不得已才答應了他的請求,至此曾公亮罷相。

熙寧頒布保甲法
熙寧三年(1070)十二月,機構--司農寺制定了《畿縣保甲條制》,其主要內容是:相鄰十家組成一小保,挑選主戶中有心計、才能的人充任保長,十小保為一大保,選定主戶中最富裕、最工心計的人為大保長,十大保為一都保,也是選擇主戶中最有能力的兩人為都副保正。無論主戶還是客戶,只要一戶有二丁、年滿十五歲以上就編入保甲,單丁、老幼、病患、女戶不編排充任保丁,但必須附帶編排入鄰近保甲內。一戶兩丁之外,其餘年富力強的丁男也附於保內,其中武藝高強、家道富裕者也編作保丁。除禁用的武器而外,保丁可以擁有其它武器,以便練習武藝。夜間由每大保輪流差派五名保丁巡邏,遇有盜賊,立刻擊鼓,大保長及其保丁都應迅速前往救應,各保之間也必須互相策應,凡是捕捉到盜賊的保丁除按照規定給予獎賞外,還將盜賊家財作為賞錢。如果同保內人戶犯盜竊、殺人放火、強姦掠人、傳習妖教等罪行,如保內知而不告,按保伍連坐法處罪,如果三個盜賊以上在本保內居留三天,鄰居雖不知情,但也同樣加以懲罰,對於來路不明的人,同保內的人一定要將他們送交官府,查明其真實身份。甲法開始僅僅在開封府部分地區施行,後來逐漸推廣到全國各地。

種諤築羅兀城
熙寧三年(1070)十二月,叄知政事韓絳令大將種諤率兵到羅兀城(今陝西米脂西北)修築城堡,韓絳也親自駐紮延州(今陝西延安),策應種諤的軍事行動,並授意種諤隨機應變,乘機招降或征討西夏。他命種諤率領二乾余士兵從無定川(今陝西榆林河)出發,陝西沿邊經略安撫司不得干涉種諤的行動,各路將領一律聽從種諤的調遣。次年正月,種諤率軍到達羅兀城,西夏將領都囉馬尾和其他將領四人集中兵力駐紮羅兀城北面的馬戶川,企圖偷襲種諤,種諤得知這一訊息後,派遣精銳部隊三千人偷襲西夏軍隊,夏軍大敗而逃,都囉馬尾在混戰中逃之天天。其後都囉馬尾召集殘兵敗將,屯駐立賞平,種諤派大將呂真率領一千士兵防禦這股西夏殘餘士兵,西夏軍隊不戰而潰。種諤修築羅兀城,計二十九天完工。在修築城堡的過程中,夏軍與宋軍交戰四次,宋軍斬殺夏兵一千二百餘人,一千四百餘名西夏士兵投降。其後,西夏軍隊大舉反撲,爭奪羅兀城。

章丘農民起義
熙寧三年(1070),曾鞏擔任齊州(今山東濟南)知州期間,歷城、章丘(今山東歷城、章丘)農民數十人聚集成一夥,橫行鄉里村落之中,號稱霸王社,他們盜竊掠奪,殺人放火,無所不為。曾鞏派兵將霸王社成員全部逮捕,判處徒刑者達三十餘人,其餘的人都四散逃命。當時,全國尚未推行保甲法,曾鞏下令在所轄地區實施保伍連坐之法,居民、過往行人、住宿之人都得登記註冊,保伍之間互相稽查,有盜賊則擊鼓,互相聲援。與此同時,曾鞏還鼓勵盜賊自新,通過上述措施,社會秩序逐漸穩定下來。

遼建設房山花塔
房山花塔位於今北京市房山縣雲蒙山南麓。塔身有遼道宗威雍六年(1070)題記,可見此塔應修建年代應在公元1070年或以前。塔的平面呈八角形,通高三十米。塔下部為須彌座,其上設斗拱及平座欄桿。塔身下部為單層樓閣式,其四正面分開券門,門兩側刻佛、菩薩、天王像。第一層塔身上設斗拱承塔檐,塔檐上設平座,承托圓形花束形塔身,花束形塔身由七層小塔龕組成。最下一層塔龕內為兩層樓閣式小塔,其上六層均為單層樓閣式小塔。塔剎為八角形亭閣式。

王安石與宋神宗論三不足之說

(圖)宋神宗宋神宗

熙寧三年 (1070)三月,宋神宗對王安石說,朝野內外對三不足之說議論紛紛,而且學士院在出題考試舉子時專門以三不足之說作為策問內容,即“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卹,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回答說:陛下日理萬機,親自處理全國政務,並無尋歡作樂之舉,每每頒布政令唯恐傷害廣大老百姓,這就是陛下畏懼天變的表現。陛下善於納言,事無大小,總是三思而後行,難道這不是聽從臣僚的勸告嗎?當然,對於那些與義理不合的人言是不值得信任的,因而“人言不足郵”本身並無錯誤。“祖宗之法不足守”則更是合情合理的,先帝宋仁宗在位四十餘年,屢次修改編敕,如果法制是固定不變的,後代君主理應世世代代推崇遵守,但祖宗自己也屢改法度,難道祖宗之法可以一成不變嗎?比如先帝在位時,用人往往按照官員的實際能力,而不論資排輩,倘若陛下現在執行先帝法度,恐怕有些大臣又該議論紛紛了。因而,三不足之說並非全都錯誤,應該是有可取之處的。

李定任權監察御史里行
熙寧三年(1070)四月,李定為了得到升遷,對王安石阿諛奉承,說:南方老百姓非常樂意借貸青苗錢,沒有出現不良的現象。王安石聽完李定的話後十分高興,後來秘密向宋神宗舉薦李定。宋神宗召見李定時詢問青苗法實施後的有關情況,李定又大肆喧染了一番青苗法的好處,宋神宗龍顏大悅。而王安石準備任用李定為知諫院,但陳昇之、曾公亮堅決不同意王安石的意見,他們認為從來沒有過如此先例,於是朝廷改任李定為權監察御史里行。知制誥宋敏求拒絕起草委任詔書,其後呂大臨、蘇頌二人又很長時間不下達任命書。最後,宋神宗為李定任職一事專門質問呂大臨、蘇頌二人,並解除了他們的職務。

呂公著出知穎州
呂公著擔任御史中丞職務時,王安石主持變法工作,設定制置三司條例司等機構開始了一系列變法活動。呂公著屢次上書宋神宗,要求廢除制置三司條例司,並取替各路提舉常平官等等。宋神宗均未採納他的意見。最後,呂公著又上書朝廷,認為本朝祖宗繼五代之亂,制定了相應的統治措施,雖然漢、唐之盛也不能與祖宗之法媲美,但歲月久遠,祖宗之法不可能不出現弊端,陛下改弦更張,施行改革措施。然而,這些改革都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剛剛才開始改革一些細微之事,就引起了民怨沸騰,人心思亂。因而呂公著認為祖宗之法已深入民心,由來已久,陛下不能因小失大,動搖民心,變亂祖宗之法,一旦民心不安,局面就不容易收拾了,等等。呂公著的這一系列上書並未動搖宋神宗改革的決心。於是呂公著不得不上書要求辭職,甚至居家不去辦公,宋神宗大怒。

沈惟恭之獄
沈惟恭是貴妃沈氏之弟,巳故宰相沈倫的孫子。他以外戚的身份伸手向宋神宗索職官職、錢財,但未能如願,絕望之餘,沈惟恭便對自己門下食客、進士孫棐說:宋神宗兒子一生下來,肯定活不長;他還編造一些謊言,大罵宋神宗,並將一些道聽途說而來的他人痛罵宋神宗的話告訴了孫棐。孫棐為了迎合主子,每次見到沈惟恭時便猛烈抨擊時政,甚至指著宋神宗御駕大罵不已。其後孫萊又暗中偽造司馬光陳述朝政五事的奏札,交給沈惟恭,文中言詞極不恭敬,沈惟恭又將孫棐的偽作交給他人閱覽。熙寧三年(1070)四月,張澤得到這一奏札後交給閹門使李評,李評向宋神宗告了密。宋神宗大怒,下令司法機關審理此案,弄清事實真相後,孫棐被殺頭,沈惟恭被貶官。

呂公弼知太原府
王安石主持變法活動後,樞密使呂公弼屢次上書反對變法革新。呂公弼的孫子呂嘉問偷取呂公著草擬的奏章交給王安石,王安石又把此事告知了宋神宗,因而宋神宗開始對呂公弼不滿。其後,胡宗愈彈劾韓絳,宋神宗懷疑是呂公弼唆使胡宗愈上書的,於是宋神宗對執政大臣說:呂公弼反覆無常,不可信賴。熙寧三年(1070)七月,於是朝廷任命呂公弼為太原府(今山西太原)知府。

蔡挺改革義勇制度
涇(今甘肅涇川、渭(今甘肅平涼)、隴(今甘肅隴縣)、原(今甘肅鎮原)四州義勇土軍原來共有一萬五千人,只負責戍守事務。熙寧三年(1070)七月,涇原路經略使蔡挺下令義勇軍服兵役時與正規軍一樣結成隊伍,分別隸屑於各個高級將領,挑選其中一些武藝精湛的義勇土軍升補為禁軍,官府給予他們馬匹,軍俸、絲帛等等與正規軍一樣,從此以後,義勇土軍與正規軍配合參加戰鬥。其後,蔡挺將自弓在涇、渭等州的辦法寫了一個詳細的報告呈交中央;四州義勇鄉兵分為五隊,每隊三千人,輪流戍邊,每年秋天八月十五日開始服役,十月還家,春天正月十五日到邊境戍守,三月回家務農。通過這一改革,政府比召募土軍節省糧食、錢財。蔡挺的報告上交中央後,宋神宗下令將蔡挺的做法推廣到全國凡是有義勇軍的地區。

侯叔獻淤田
熙寧三年(1070),秘書丞侯叔獻上書朝廷,認為汴河沿岸沃野千里,兩岸大多是荒蕪之地,一共有二萬餘頃,他建議在曠河兩岸設定斗門,分設若干支渠,通過斗門將黃河水引入水渠,讓黃河水中的泥沙沉澱下來,然後排除清水,灌溉農田。於是宋神宗委派侯叔獻和楊汲二人負責曠河兩岸的淤田事宜。侯叔獻等人上任後,積極經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蘇軾通判杭州

(圖)蘇軾通判杭州蘇軾通判杭州

侍御史知雜事謝景溫是宰相王安石弟弟王安禮的內弟。在王安石變法初期,朝野上下一片反對之聲,諫官、御史等監察官僚更是如此,這些官僚被罷黜殆盡。宋神宗準備增補幾員諫官,翰林學士范鎮推薦蘇軾可任諫官。但是,謝景溫擔心蘇軾是個強有力的勁敵,一旦升為諫官,必然攻擊王安石變法,於是謝景溫先發制人,上書朝廷,彈劾蘇軾在宋英宗治平三年(1067)護送其父蘇洵遺骨回四川老家的途中擅自差借兵卒,並於所乘船中販運私鹽、蘇木和瓷器。經過多方面調查,蘇軾販運貨物之事純屬子虛烏有。在調查此案過程中,范鎮、司馬光曾在宋神宗面前竭力為蘇軾辯護,說蘇軾離開京城時,宰相韓琦曾贈送白銀三百兩給蘇軾兄弟,但蘇軾並未接受,怎么會因區區小利而違法犯罪呢?蘇軾本人對此事一直保持沉默,很長時間後,蘇軾才上書要求到外地任職。熙寧三年(1070)八月,宋神宗下令任命蘇軾為杭州(今浙江杭州)通判。

彭師晏知下溪州事
彭師晏祖父彭師孟、父親彭士羲一直擔任下溪州(今湖南古丈縣北)刺史職.務。彭士羲曾多次入侵宋朝領土,宋朝警報頻傳,邊境地區百姓深受其害。後來,宋朝政府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與下溪州交界的石馬崖設定城堡進行防守。熙寧三年(1070)九月,彭士羲為其子彭師彩所殺,彭師彩自稱權發遣下溪州事,但眾叛親離,民心不附,於是彭師彩殘暴地統治當地人民,濫殺無辜,掠奪婦女。彭師彩的哥哥彭師晏聯合彭仕選、周允榮等當地土豪,進攻彭師彩,彭師彩兵敗被殺。彭師晏誅殺了彭師彩心腹田忠財等三十餘人後,向宋朝投降,並將其父彭士羲所用鞍馬等物送交辰州,歸還彭士羲所侵占的宋朝領土,於是宋朝廷任命彭師晏為知下溪州事,管理當地少數民族事務。

出生

古羅斯王公,佩列亞斯拉夫王公羅斯季斯拉夫·弗謝沃洛多維奇出生
羅斯季斯拉夫·弗謝沃洛多維奇Ростислав Всеволодович(1070年~1093年5月26日)(1078年~1093年在位)。羅斯季斯拉夫·弗謝沃洛多維奇為基輔大公弗謝沃洛德一世·雅羅斯拉維奇之子,母親為波洛韋茨人的公主安娜。1078年,他獲得原屬其父的領地佩列亞斯拉夫。他曾與兄長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聯盟,共同和波洛韋茨人(他母親的民族)進行鬥爭。1093年,羅斯季斯拉夫·弗謝沃洛多維奇與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一起前往支援向波洛韋茨人開戰的基輔大公斯維亞托波爾克·伊賈斯拉維奇。根據編年史的記載,在戰鬥發生的前夜,兩位王公奔赴佩切爾斯基修道院祈禱。那裡的院長聖格列高利作出了一個可怕的預言:羅斯季斯拉夫·弗謝沃洛多維奇將會在即將發生的戰役中死於水中。年輕的王子憤怒地駁斥了這個預言,並且下令將這位聖徒處死。當戰鬥終於在特列波爾城附近展開時,羅斯王公的聯軍迅速潰退,羅斯季斯拉夫·弗謝沃洛多維奇和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兩兄弟衝進了河裡。當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游向彼岸時,羅斯季斯拉夫卻開始溺水,終於被淹死了。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沒有來得及為弟弟收屍,羅斯季斯拉夫的遺體後來被斯維亞托波爾克·伊賈斯拉維奇的侍從找到並運回基輔。羅斯季斯拉夫·弗謝沃洛多維奇被安葬於基輔聖索非亞大教堂。著名的史詩伊戈爾遠征記記載了他的母親因為他的死而悲痛欲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