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聖元

黨聖元

筆名盛源,男,1955年9月16日生,陝西子洲縣人,漢族。1978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同年分配到陝西省圖書館工作。1983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師從敏澤先生研讀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史。1986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1986年8月至今,一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文藝理論領域的研究工作。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黨聖元 黨聖元

1999年10月至2010年8月,黨聖元一直擔任文學所擔任業務副所長,同時還擔任《文學評論》副主編、所學位委員會副主席、所職稱評審委員會副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主任、教授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系列文學片正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

2010年8月起,黨聖元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兼任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等。並且擔任《文學評論》編委、《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編委、《中國文化研究》編委、《西北大學學報》編委、《中國文學年鑑》編委等。

2008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8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發的“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榮譽證書。

研究方向

研究工作

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論、文學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治學方面,崇尚前輩學者的嚴謹治學精神,以為還是古人提倡的那種厚積薄發、博觀約取的治學態度更為符合人文研究的規律,並認為從事學術研究工作,應耐得住寂寞,要靜下心來潛心鑽研,所以能否養成虛一而靜的學術人格便至關重要。

通過多年的潛心研思,在中國古代文論和美學思想史研究領域積累了一定的學術實踐經驗,並初步形成了個人的研究特點。

研究貢獻

主持、承擔過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重大課題、教育部重點課題、文學所重點課題等的研究工作,科研成果多次獲獎。

獲獎獎項

參著《華夏審美風尚史》獲第5屆國家圖書獎(2001年);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範疇和體系》獲第3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3等獎(2000年),文學所首屆中國文學研究獎(2001年);

《論文學價值觀念的基本規定性》獲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頒發“新時期20年優秀文學理論論文獎”(2001年);

《傳統文化的精神審美》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1屆青年優秀成果論文獎(1992年);

《魏晉思潮與士人的生命視境》獲1996年文學研究所優秀科研成果獎(1997年);

《錢鍾書的文化通變觀和學術方法論》獲文學所2001年優秀科研成果獎(2002年),等等。

重點課程

從1994年始,先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的研究生以及國外訪問學者講授過“中國古代文論”、“中國美學史”、“文心雕龍研究”、“李贄文學思想”、“中國文化與中國詩學”、“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史料學”等課程。

多年來,圍繞《周易》與古代文學思想、道家思想與傳統文論、《淮南子》美學思想、漢魏六朝學術文化與文論思想、魏晉南北朝思想文化與審美風尚、蘇軾的文學思想、中國古代文論範疇體系,以及文學價值理論等專題,展開了自己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富有理論創見的學術見解,在學術界引起了一定的關注。已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多種(見主要著述目錄)。一些學術見解在學術界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曾有多篇論文被一些刊物、書籍轉載,或者其中的一些觀點被別人在論文中多次引用。

學術成果

主要論文

《中國古代文論的範疇和體系》,《文學評論》1997年第1期;

《傳統文論範疇體系之現代闡釋及其方法論問題》,《文藝研究》1998年第3期;

《中國古代文論範疇研究論管見》,《文藝研究》1996年第2期;

《傳統文論詮釋中的視界融合問題》,16000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年第6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2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3期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7年第1期文摘;

《錢鍾書的文化通變觀和學術方法論》,《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

《錢鍾書的文化通變觀和學術方法論》,《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1年第1期;

《對當前古代文論研究中幾個問題的思考》(學術訪談),《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學科範圍、體系建構與書寫體例——古代文論研究中諸問題的思考》,《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07年第10期全文轉載;

《返本與開新:本體性闡釋與中國古代文論當代性意義生成問題》,《西北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18000字(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8年5期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年3期文摘);

《對話與中國古代文論當代性意義之生成》,《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第1期,12000字,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08年第12期全文轉載;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中的“進步”觀》,13000字,《文學評論》2008年第5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09年第5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9年第1期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年第6期文摘;

《如何闡釋和表述中國傳統文論範疇》,10000字,《中國文化研究》2008年秋之卷;

《中國古代文論的“當代性”意義生成問題》,12000字,《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斷裂與融合——兼談古代文論研究中的過度闡釋問題》,《清華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8500字,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10年第2期全文轉載;

《主導多元 綜融創新》,12000字,《文學評論》2003年第4期;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4200字,《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春之卷;

《中國古代文論現代轉化命題的學術價值之再認識》,15000字,收《文藝學的走向與闡釋》,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1月;

《學科意識與體系建構的學術效應——關於古代文學批評史研究學科的一個反思》,7000字,《文學評論》2004年第4期;

《談“易象”》,《思想戰線》1986年第3期;

《〈淮南子〉對於情感與審美關係之認識》,《中國古典文學論叢》第4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10月;

《象·實象·假象》,《西北大學學報》1987年第3期;

《<淮南子>的藝術創作論和審美鑑賞論》,《文學遺產》1987年第4期;

《傳統文化的精神審美》,《思想戰線》1989年第1期;

《<淮南子>的美論》,《文學評論》叢刊第31輯,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3月;

《論漢魏六朝的賦體源流批評》,《延安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

《新世紀《文心雕龍》研究綜述》(上),10000字,《麗水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

《新世紀﹙文心雕龍﹚研究綜述》(下),《麗水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徐幹〈中論〉敘錄》,18000字,《差異》第3輯,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魏晉思潮與士人的生命視境》,收《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文精神》一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7000字;

《魏晉思潮與六朝人格審美風尚》,收《華夏民族審美精神鳥瞰》一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魏晉名理學與六朝審美主體精神》,16000字,《東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蘇軾的文章理論及其美學特質》,《人文雜誌》1998年第1期;

《蘇軾詩學批評之義理及其特點》,14000字,《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蘇軾詩學觀平議》,《延安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

《張問陶詩歌及其詩論》,5000字,收《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三峽出版社2002年6月;

《章學誠的傳記寫作理論與實踐》,19000字,《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夏之卷;

《清代碑誌義例:金石學與辭章學的交匯》,《江海學刊》2007年第2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8年第1期全文轉載;

《論文學價值評價標準及其方法論原則》,《小說評論》1997年第3期;

《論文學價值觀念之規範》,《中外文化與文論》第4輯,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命題與反命題之間》,《中外文化與文論》第4輯,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

《拓展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的文化維度》,《文學評論》2010年第5期;

《拓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的文化維度》,《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11月30日;

《強化人文研究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文化擔當職責》,《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11月16日;

《大眾媒介文化及其社會影響辨析》,9600字,《西北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文學

研究文摘》2010年第1期文摘;

《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文學研究——全國第一屆中國文學研究博士後論壇·前言》,6000字,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視覺文化與文論轉型及其問題呈現》,3000字,《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7月7日第5版;

《新世紀呼喚文學的尊嚴》,《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10月27日第2版,3000字;

《建構文學理論的中國話語》,《人民日報》2009年11月20日,3000字;

《本質抑或去本質、反本質:新世紀以來中國文論研究的兩種思路論衡》,《文藝爭鳴》2010年1月號,18000字,複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10年第6期頭條全文轉載;

《新世紀中國文論回顧:問題與模式》(學術訪談),《麗水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10000字;

《新世紀文學史理論研究的格局、問題意識及方法範式》,《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14000字,《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文摘,《高度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第3期文摘,《新華文摘》2010年第12期“論點摘編”;

《新世紀中國生態批評與生態美學的發展及其問題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年第3期;

《新世紀文論轉型及其問題域》,15000字,《北方論叢》2009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9年第9期文摘;複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09年第8期頭條全文轉載;《新華文摘》2009年第19期文摘8000字);

《創作自由與文藝家的道德意識》,《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07年第11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6期文摘;

《當前文學界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之爭》,《中國社會科學內刊》2007年第1期;

《當前文化研究的誤區及理論應對》,《河北學刊》2008年第1期,10000字,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2008年5期全文轉摘;

《文學界關於文學創作理性與非理性以及文學本質問題的討論》、28000字;收何秉孟、高翔主編《理論熱點:百家爭鳴12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12月;

《當前消費文化研究與實踐中需要重視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領導參閱》2007年第7期;

《當前消費文化研究與實踐中需要重視的問題》、《紅旗文稿》2007年第9期;

《當前消費文化研究與實踐中亟須高度關注的問題》,《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7年第4期;

《論當前“文化研究”的誤區及其理論應對》,《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7年第4期,18000字;

《主導 多元 創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人文理論創新》,8500字,收《中國社會科學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9月;

《主導 多元 創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人文理論創新》,8500字,收《中國社會科學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月;

對話交流 和而不同》,《人民論壇》2000年第6期 ;

《說“新變”》,《小說評論》1995年第1期;

《從消費復位於變革——對當前文學觀念發展的一個反思》,《小說評論》1995年第3期

《平面化:當前王蒙文化心態的價值特徵》,《小說評論》1995年第4期;

《當代文化精神構建的現實意義及其儒學資源》,《文化評論》第1輯,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當前文化建設中的價值取向與人文精神》,《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第4期;

《論文學創作中作家的價值認知過程》,《淄博師專學報》1996年第4期;

《說不盡的<廢讀>》,《小說評論》1996年第1期;

《人文理性:作為當前文化反思的一個話語》,《湖南文學》1996年第12期;

《論文學價值觀念的基本規定性》,《學術研究》1996年第3期;

《人文理性精神之重構》,《廣州文藝》1996年12期;

《學術規範與學術人格》,《文學評論》1996年第5期;

《中國先進文化建設中的十大關係》,22000字,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若干重大理論問題研究》,主要執筆人之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1月;

《綜融之博》,《中華讀書報》2003年;

《敏澤美學思想研究》,收《中國當代美學家》,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

《敏於思、勇於行——敏澤先生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文學遺產》2007年第6期;

《評李春青<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史>》,《文學評論》,2010年第2期,7000字;

《評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文學評論》,2007年第4期;

《放飛青春中國的美好明天——讀薛保勤的詩歌〈青春的備忘——一個知青的往事追懷〉》,《延河》2007年第10期

《聚焦於革命聖地的思考》,《延河》2001年第6期;

《評杜書瀛<李漁美學思想研究>》,《文學評論》,1999年第4期;

《去蕪存菁 澤被詩苑》,《陝西圖書館》,1989年第4期;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讀後》,《文藝報》,1990年6月2日第3版;

《傳統文論範疇體系研究的新收穫——評〈中國美學體系論〉》,《文學遺產》,1997年第3期;

《評〈中國敘事學〉》,《文學評論》,1998年第3期;

《明代北京史研究的新收穫》,《中國史研究動態》,1998年第3期;

《評吳承學〈中國文體形態研究〉》,6000字,《文學評論》2004年第5期;

主要著作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古代文論的現代遭際》,26萬字,獨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

《還原與建構——黨聖元古代文論研究論集》,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文學價值論》(與敏澤合著),社科文獻出版社1997年1月,1999年1月修訂再版;

《與古為鄰》,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

《中國古代道士的生活》,商務印書館1997年3月,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六朝清音——華夏審美風尚史魏晉南北朝卷》,(與袁濟喜合著,第一作者),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老子評註》,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5月,20萬字;

《老子評註》,嶽麓書社,2007年九月,20萬字;

《宋代文論名篇選評》,收《中國文學名著分類集成·文論卷一》,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年;

《六朝悲音——魏晉南北朝詩歌選注評》,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1版,1996年7月再版;

《華夏民族審美精神鳥瞰》(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東方閒情》(合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主編

《回讀百年——20世紀中國社會人文論爭》(執行主編之一,5卷10冊),大象出版社1999年10月;

《新世紀文論讀本》(8卷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名家書趣》(9種),中原農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

《國學基礎文庫》,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版;

《中國人的閒情逸緻》,與黃卓越合作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中南大學教授

中南大學1960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位於擁有星城美譽的長沙市,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首批實施“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也是國家首期“985工程”由教育部、國防科工委、湖南省三部重點共建的高水平大學。
周洪波[中南大學教授]
余潤蘭
張家元
齊勇峰
李玲[中南大學教授]
尉遲俊平
袁明亮
王忠欣
李清平
陳潭
梁習鋒
梁勤儉
王攸欣
曾竹青
彭國元
禹建湘
鄭貞銘
柏定國
任繼昉
潘迪夫
李夏苗
丁新華
侯先絨
吳遠寧
胡光華
印曉紅
譚外元
黨聖元
楊文地
劉志強[中南大學教授]
劉輝修
閻真[作家]
羅會鈞
張全
劉學端
王海東
覃文慶
顧幗華
楊華明[中南大學教授]
王毓華[中南大學教授]
黃柱成
夏金蘭
范曉慧
賀福安
陳文聯[中南大學教授]
朱德慶
馮其明
姜濤[中南大學教授]
胡岳華
肖佳[中南大學教授]
侯合余
宇德明
李豐良
胡曉波
李耀莊
向俊
魏麗敏
盛興旺
尹健[中南大學教授]
楊小禮
張國祥[中南大學教授]
蒲浩
吳小萍
張飛漣
李鈾
趙望達
鄧德華[中南大學教授]
李顯方
蔣麗忠
郭向榮
徐林榮
郭文華[中南大學教授]
戴公連
傅鶴林
黃方林
饒秋華
楊果林
陽軍生
王孟鈞
謝友均
劉慶潭
郭少華
文雨松
冷伍明
李亮[中南大學教授]
彭立敏
張家生[中南大學教授]
王星華
衛軍[中南大學教授]
徐志勝
周朝陽
余志武
張金榮[中南大學教授]
李麗君
肖鐵肩
黃合來
方曉平
成耀榮
江南[中南大學教授]
雷定猷
傅勤毅
楊岳[中南大學教授]
符卓
劉國偉[中南大學教授]
羅意平
史峰
田紅旗
陳治亞
劉愛英
曾長秋
高小康
胡凱[中南大學教授]
劉益才
周乃君
顏峰[中南大學教授]
李立清
曹順慶
趙憲章
彭升
蔣紹堅
鄧喬彬
歐陽文風
聶茂
譚德晶
毛宣國
彭平一
張功耀
吳炫
王岳川
王章華
黃鳴奮
張洪明
黃炎平[中南大學教授]
李春青
劉新星
劉中樹
熊元義
張鐵夫
張衛良
彭小奇
梅熾
周謙
周孑民
張忻
金元浦
周繼承
楊志弘
曾繁亭
熊呂茂
歐陽友權
徐岱
葉柏龍
歐陽宏生
唐作藩
劉寶琛
鄧啟紅
周萍
廖勝明
劉澤民
王兆鵬
朱立元
劉俐俐
蔣述卓
丁蕙
譚希培
馬龍潛
王兆勝
徐筠
陶東風
周集中
任偉新
曾慶元
陳望衡
吳思敬
歐陽國忠
周流溪
韓少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