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述卓

蔣述卓

蔣述卓(1955—),廣西灌陽縣人。文學博士,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文藝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澳門城市大學特聘教授 。暨南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與學位委員會副主任。1974年8月至1978年2月任教於廣西桂林師範學校中文科;1982年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1985年1月獲該校文藝學專業碩士學位;1988年7月畢業於華東師大中文系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獲博士學位。1988年7月起至今在暨南大學任教。1993年擔任文藝學專業碩士生導師,現指導方向為批評理論與文化研究;1996年擔任文藝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著有《宗教藝術論》《傳媒時代的文學存在方式》《詩詞小札》等著作。

基本信息

簡介

蔣述卓 蔣述卓

蔣述卓,男,1955年生,廣西灌陽人。文藝批評家,學者。文學博士。澳門城市大學特聘教授 。1988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現任暨南大學副校長、黨委書記、中文系教授,文藝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暨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學位委員會副主任。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主席,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廣 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等。《文學評論》、《中國比較文學》、《中國文學研究》、《民族藝術》等雜誌編委。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高等學校黨建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高校社會科學研究管理研究會理事長,廣東省高校統戰理論研究會理事長等。已出版的學術著作有《佛經傳譯與中古文學思潮》、《佛教與中國文藝美學》、《山水美與宗教》、《宗教藝術論》、《在文化的觀照下》、《中國山水詩史》(合作)、《中國山水文化》(合作)、《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論學術研究史》(合作)、《城市的想像與呈現》(合作)、《傳媒時代的文學存在方式》(主編)、《文學批評教程》(主編),文學評論集《詩詞小札》等,發表學術論文及文藝批評文章200篇。論文《佛教境界說與中國藝術意境理論》獲首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學術上提倡將文學放到文化背景中去觀照與研究,並倡導文學批評的第三種批評——文化詩學批評。在古代文論研究方面有較獨到的貢獻。此外還寫作散文,發表過《戒台讀松》、《生命是一部分》、《不飲而醉》等30餘篇散文,並對散文發展的趨勢發表過文章。已指導博士生和碩士生近百名,曾獲暨南大學十佳教師稱號,暨南大學八五期間優秀科研工作者稱號。1996年被廣東省高教廳遴選為“千、百、十”工程省級青年學術帶頭人。曾獲中國首屆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教育部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勵二等獎,全國第四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廣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三等獎,廣東省第二屆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家稱號,廣東省第八屆魯迅文學藝術獎(文學評論類),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個人履歷

學歷

蔣述卓 蔣述卓

1977年考入廣西師大中文系,畢業後考取同系文藝學專業研究生,

198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85年留校任教。

1985年9月考入華東師大中文系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文藝理論家王元化教授。

1988年6月畢業獲博士學位後分配到暨南大學中文系任教,

先後擔任過暨南大學學報副主編、主編、文學院副院長、院長。

1995年底起擔任暨南大學副校長、

1996年底兼任黨委副書記,

2000年2月起任黨委書記、副校長。暨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學位委員會副主任。中文系教授、文藝學專業博士點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

為四川大學、山東大學、上海大學等大學兼職教授。

工作經歷

1974年8月至1978年2月廣西桂林師範學校中文科任教;1988年7月起至今在暨南大學任教,歷任暨南大學學報編輯部副主編、主編,文學院副院長、院長,暨南大學副校長、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黨委書記兼副校長。

1995年3—5月香港嶺南學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2001年8月3日—9月3日日本京都大學美學與藝術研究所講座教授

副教授:1990年晉升

教授:1993年晉升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文藝學、當代文化批評、宗教與藝術關係的研究。

所授課程

本科生課程

中國古典文學

文藝理論

佛教與中國文藝美學

碩士生課程

文藝學專題研究

創作理論研究

中國古代文論專題研究

文藝文化學

博士生課程

比較詩學

中外文論

文學與文化

當代文化個案研究

重要講座(含電視講座)

馬克思主義文藝觀

新時期創作理論的嬗變

佛教與中國美學

新世紀文化轉型與文化走向

城市文化與城市審美

承擔課題

蔣述卓 蔣述卓

文化詩學:文學批評的跨文化視野與現代化進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5.2萬,2目,2.0萬,2002-2004

文化詩學:文學批評的東方視野,廣東省教育廳“千百十”項目,4.2萬,2000-2002

城市公民文化素質與現代審美意識培養,廣東省“九五”社科規劃項目,1.2萬,1996-2000

城市公民文化素質與現代人格培養,國家教委專項任務項目,1. 5萬,1997-2000

大學潛在課程及其人才培養,教育部高教學會項目,0.8萬,2001-2004

廣州市天河區文化產業規劃及對策,廣東省科委研究項目,5.0萬,2002-2004

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現代價值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 20萬元,2005-2008

現代文藝建構中的中國古代文論 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十五”發展規劃項目 10萬元,2005-2008

媒體時代的文藝存在方式 廣東省社科規劃項目 2萬元,2005-2008

個人作品

主要著作

學術著作(含與人合著、主編)

《佛經傳譯與中古文學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1993年再版

《中國山水詩史》(合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佛教與中國文藝美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山水美與宗教》,稻禾出版社(台北),1992

《中國山水文化》(合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在文化的觀照下》,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

《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研究資料彙編·文氣編》(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宗教藝術論》,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

《宋代文藝理論集成》(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宗教文藝與審美創造》,遼寧人民出版社,2002

《禪詩三百首賞析》(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文化視野中的文藝存在》(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城市的想像與呈現》(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批評的文化之路》(主編),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2003

《宗教藝術論》(圖片版),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宗教藝術與審美創造》(增訂本),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文化詩學:理論與實踐——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跨文化視野與現代化進程》(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20世紀中國古典文論學術研究史》(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廣東文化產業發展與對策研究》(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發表學術論文逾百篇。

主要論文

代表性論文

1.將古代文論放到中國文化背景下去考察研究,《文藝理論研究》1986-3

2.宗教與山水結合的歷史文化考察,《文藝研究》1986-5

3.從文學本體論出發看中國文學的發展(合作),《新華文摘》1987-10

4.試論漢魏兩晉中國對印度佛教的接受,《福建論壇》1987-4

5.齊梁浮艷文風與佛教,《華東師大學報》1988-1

6.北朝質樸文風與佛教,《文藝理論研究》1988-4

7.支遁與山水文學的興起,《學術月刊》1988-6

8.佛經翻譯理論與中古文學、美學思想,《文藝研究》1988-6

9.佛教故事與中古志怪小說,《文學遺產》1989-1

10.試論佛教美學思想,《雲南社會科學》1990-2

11.佛教境界說與中國藝術意境理論,《中國社會科學》1991-2

12.佛教對藝術真實論的影響,《文藝理論研究》1991-1

13.佛教與中國文藝美學中的悲劇意識,《華東師大學報》1991-5

14.佛教心性學說對古代文藝心理學的影響,《學術研究》1992-1

15.古代詩論中的以詩論禪,《廣西師大學報》1992-1

16.說“飛動”,《文學遺產》1992-5

17.宗教藝術的涵義,《文藝研究》1992-6

18.試論原始宗教藝術的產生,《文藝理論研究》1992-6

19.禪宗與藝術獨創論,《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3-1

20.應當建立文學史研究的“文化史派”,《江海學刊》1994-3

21.走近嶺南——論廣東文學的文化走向及其評價,《嶺南文報》1994-6-20

22.自然在宗教中的地位及其對藝術創作的影響,《中國比較文學》1994-1

23.論宗教藝術的世俗化傾向及其審美創造,《暨南學報》1994-4

24.跨學科比較文學研究的前景展望,《中國比較文學》1995-1

25.南朝崇佛文學略論,《原學》第2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2

26.論洛夫中、後期詩歌的禪意走向及其實驗意義,《現代中文文學評論》(香港)第4期,1995年12月

27.說“文氣”,《中國文學研究》1995-4

28.中國書法理論中的山水喻象與人文精神,《東方文化》1995-3

29.中華文藝理論的人文精神,《開放時代》1995-3、4

30.走文化詩學之路——關於第三種批評的構想,《當代人》1995-4

31.批評理論的方向與希望,《作品》1995-6

32.文學情緣與藝術才氣大展示——評《香港當代文學精品》長、中、短篇小說卷,《香港文學》1995-6

33.藝術想像與宗教想像,《文藝理論研究》1996-1

34.《經律異相》對梁陳隋唐小說的影響,《中國比較文學》1996-4

35.八十年代古典文論研究略評,《文學遺產》1996-3

36.宗教藝術的象徵:意義的蘊藏與轉換,《民族藝術》1996-2

37.禪與自然,《東方文化》1996-3

38.禪悟與藝術想像,《廣東社會科學》1996-5

39.論當代文論與中國古代文論的融合,《文學評論》1997-5

40.論本土主義與全球一體化的衝突與融合,《今日東方》(香港)1997-1

41.草色遙看——我所知道的美國華人新移民文學,《中國比較文學》1997-4

42.解放思想,認真反思,開拓創新,《文學評論》1998-3

43.關於文化藝術發展戰略的幾點思考,《文藝研究》1998-4

44.中西藝術真實觀的異與同,《社會科學家》1998-5

45.論史鐵生作品的宗教意識,《南方文壇》1999-1

46.大學理念與現代化,《暨南學報》1999-6

47.對話:理論精神與操作原則(合作),《文學評論》2000-1

48.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研究的進程與前景《文藝研究》2000-1

49.新人文精神與21世紀文學批評的價值取向(合作),《文學評論》2001-4

50.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古典文論的文化學研究的成就(合作),《文學遺產》2001-4

51.21世紀文藝學發展與中國現代人格建設(合作),《文藝理論研究》2001-1

52.城市文學:21世紀文學空間的新展望,《中國文學研究》2001-4

53.走 向 現 代 :中 國 文 藝 學(合作),《人民日報》2001-5-2

54.禪與藝術的澄明,台灣南華大學《兩岸當代禪學論文集》2000-5

55.對 中 國 文 學 批 評 方 法 及 其 古 代文 論 研 究 方 法 的 反 思(合作),《中山大學學報》2001-2

56.論城市文學研究的方向(合作),《學術研究》2001-3

57.城市與文學關係初探(合作),《廣東社會科學》2001-1

58.中國古典文論表達的東方特性,《光明日報》2001-8-1

59.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西比較文論研究評述,(合作)《學術季刊》2001-4

60.80年代以來中國古代文論範疇研究的展開與深入,(合作)《華南師大學報》2001-5

61.玄學和文學的兩次對話,(合作)《光明日報》2001-12-19

62.80年代以來中國古代文論學術活動評述,(合作)《福州大學學報》2002-1

63.當代藝術生產對都市人審美意識的培養(合作),《求是》2002-1

64.都市文學研究現狀鳥瞰,(合作)《社會科學報》2002-7

65.中國古典詩歌理論研究的新進展,《暨南學報》2002-2

66.學科交叉與比較文學學科建設,(合作)《中國比較文學》2003-2

67.論中國古代詩學的原創意識,《文藝研究》2003-2

68.廣場文化:城市文化的新資源,《廣東社會科學》2003-4

69.批評的專業化與批評的品格,《文藝理論研究》2003-5

70.論王元化“綜合研究法”的文化詩學意義,(合作)《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6

71.不斷走向現代形態的文學社會學,(合作)《文藝爭鳴》2004-3

72.新世紀古典文學研究態勢,《光明日報》2005年3月25日

73.現實關懷、底層意識與新人文精神,《文藝爭鳴》2005-3

74.佛經傳譯的跨文化交流模式,(合作)《文藝研究》2005-4

75.消費時代文學的意義,《文學評論》2005-6

76.多維視野中的古代文論現代轉化,《浙江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77.消費時代文學的自身調整與建構,《學術研究》2006年第3期

78.傳承與延續:叩問古代文論的當代價值,《學術月刊》2006年第6期

教學論文

華僑高校境外與海外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探索(合作),《高教探索》2003-2

素質教育與高校教學計畫、課程設定的深化改革,《中國大學教學》2003-5

論大學潛在課程教育的作用與影響(合作),《東南大學學報》2004-1

建構僑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新模式,《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

人物言論

1.理想的大學應該是既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鮮明的個性特色,同時又能與時俱進、善於創新的大學。學生及其家長之所以嚮往名校,如牛津、劍橋、北大、清華等,就是因為它們富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傳統釀就了它們的校風、學風,傳統鑄造了學生的個性與品格。學生從名校走出來就帶有了名校的氣息,名校生產出來的產品自然帶有名校的驕傲與自豪。正是從這一點出發,我認為大學書記校長們心目中的理想大學與學生及其學生家長們眼中的理想大學並無二致。

2.大學要承續傳統,還沒有形成傳統的要創造傳統。只要堅持優秀的辦學理念,保持自己獨立的文化品格,形成自己的大學精神,就會有大學的傳統。暨南大學有107年的歷史,其名稱來源就很有文化內涵,它來自《尚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迄於四海”,取名“暨南”包含有面向南洋將中華文化遠播五洲四海之意。故到如今,暨大一直堅持“弘教澤而系僑情”的辦學宗旨,每年在讀的港澳台學生、海外華僑華人學生及外國留學生達13000餘人,是目前國內港澳台學生及海外華僑華人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學。這幾年我們又提煉出“暨南精神”,為“忠信篤敬,知行合一,自強不息,和而不同”,這種鮮明的辦學個性和文化傳統正是這所大學吸引無數港澳台學生與華僑華人學生前來就讀的理想選擇。

榮譽與獎勵

曾獲全國首屆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

廣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三等獎,

廣東省第二屆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家稱號,

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佛教境界說與中國藝術意境理論》,全國首屆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1994

《中國山水文化》(合著),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1998

《宗教藝術論》,中國大學出版社協會學術著作二等獎,1999.7

《宗教藝術論》,廣東省第五屆優秀圖書獎三等獎,1999.11

《論當代文論與中國古代文論的融合》,

廣東省第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廣東省社科成果評審委員會),1999.10

社科成果綜合評價“廣東省第二屆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家”稱號,2000

“千百十工程”科研成果,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先進個人優秀獎,2001

《城市文學:21世紀文學空間的新展望 》,廣東省文藝評論獎二等獎,2001

《試論原始宗教藝術的產生》,新時期20年優秀文學理論論文獎(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2001

《新人文精神與21世紀文學批評的價值取向》,廣東省文藝評論獎一等獎(廣東省作家協會)2003

《文化視野中的文藝存在》,廣東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廣東省政府獎),2005

教育部第四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08年

學術兼職

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

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

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主席,

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

《文學評論》、

《中國比較文學》、

《中國文學研究》、

《民族藝術》等雜誌編委;

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副會長,

廣東省高等學校黨建研究會常務理事等。

中南大學教授

中南大學1960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位於擁有星城美譽的長沙市,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首批實施“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也是國家首期“985工程”由教育部、國防科工委、湖南省三部重點共建的高水平大學。
周洪波[中南大學教授]
余潤蘭
張家元
齊勇峰
李玲[中南大學教授]
尉遲俊平
袁明亮
王忠欣
李清平
陳潭
梁習鋒
梁勤儉
王攸欣
曾竹青
彭國元
禹建湘
鄭貞銘
柏定國
任繼昉
潘迪夫
李夏苗
丁新華
侯先絨
吳遠寧
胡光華
印曉紅
譚外元
黨聖元
楊文地
劉志強[中南大學教授]
劉輝修
閻真[作家]
羅會鈞
張全
劉學端
王海東
覃文慶
顧幗華
楊華明[中南大學教授]
王毓華[中南大學教授]
黃柱成
夏金蘭
范曉慧
賀福安
陳文聯[中南大學教授]
朱德慶
馮其明
姜濤[中南大學教授]
胡岳華
肖佳[中南大學教授]
侯合余
宇德明
李豐良
胡曉波
李耀莊
向俊
魏麗敏
盛興旺
尹健[中南大學教授]
楊小禮
張國祥[中南大學教授]
蒲浩
吳小萍
張飛漣
李鈾
趙望達
鄧德華[中南大學教授]
李顯方
蔣麗忠
郭向榮
徐林榮
郭文華[中南大學教授]
戴公連
傅鶴林
黃方林
饒秋華
楊果林
陽軍生
王孟鈞
謝友均
劉慶潭
郭少華
文雨松
冷伍明
李亮[中南大學教授]
彭立敏
張家生[中南大學教授]
王星華
衛軍[中南大學教授]
徐志勝
周朝陽
余志武
張金榮[中南大學教授]
李麗君
肖鐵肩
黃合來
方曉平
成耀榮
江南[中南大學教授]
雷定猷
傅勤毅
楊岳[中南大學教授]
符卓
劉國偉[中南大學教授]
羅意平
史峰
田紅旗
陳治亞
劉愛英
曾長秋
高小康
胡凱[中南大學教授]
劉益才
周乃君
顏峰[中南大學教授]
李立清
曹順慶
趙憲章
彭升
蔣紹堅
鄧喬彬
歐陽文風
聶茂
譚德晶
毛宣國
彭平一
張功耀
吳炫
王岳川
王章華
黃鳴奮
張洪明
黃炎平[中南大學教授]
李春青
劉新星
劉中樹
熊元義
張鐵夫
張衛良
彭小奇
梅熾
周謙
周孑民
張忻
金元浦
周繼承
楊志弘
曾繁亭
熊呂茂
歐陽友權
徐岱
葉柏龍
歐陽宏生
唐作藩
劉寶琛
鄧啟紅
周萍
廖勝明
劉澤民
王兆鵬
朱立元
劉俐俐
蔣述卓
丁蕙
譚希培
馬龍潛
王兆勝
徐筠
陶東風
周集中
任偉新
曾慶元
陳望衡
吳思敬
歐陽國忠
周流溪
韓少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