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魚冬瓜湯

黑魚冬瓜湯

冬瓜中冬瓜皮的利水消腫作用最強,因而製作此藥膳時冬瓜皮不應去除。

配方

黑魚1條(約500克),冬瓜500克。

製法

先將黑魚洗淨,冬瓜切塊,同放瓦鍋中煮爛,再加少許蔥白、大蒜,不加鹽。

功效

溫腎安胎,利水消腫。

用法

吃魚喝湯。

烏魚

【藥物名稱】烏魚

黑魚冬瓜湯黑魚冬瓜湯

【別名】烏棒七星魚
【科屬】鱧科
【植物形態】動物形態:體呈圓筒形,長可達60厘米。頭部上下扁平,尾部左右側扁,體側有多數深淺雜交的黑色斑點,頭部的鱗片很明顯,側面有黑條紋。口大、牙尖、眼小,無觸鬚,背鰭和臀鰭很長,無硬棘,有腹鰭,胸位、尾鰭呈圓形。
藥用部分:活烏魚
用途:性味甘、寒,無毒。治濕痹,療面目浮腫,利大小便;亦治腸痔下血,又能預防小兒麻疹。用量:4~8兩。煮湯服或煎湯外洗。

冬瓜

【異名】白瓜水芝((本經)),蔬秬(《廣志》),白冬瓜(《別錄》),地芝(《神仙本草》),濮瓜(孟詵),蔬苽(《群芳

黑魚冬瓜湯黑魚冬瓜湯
譜》),東瓜(《羸涯勝覽》),枕瓜(《中國藥植志》)。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冬瓜的果實。
【植物形態】冬瓜
一年生攀援草本。莖長大粗壯而略呈方形,密被黃褐色刺毛,卷鬚分枝。單葉互生;具長柄,柄長達10餘厘米;葉片闊卵形或近於腎形,長15~30厘米,寬與長几相等,具5~7稜角或呈淺裂狀,先端尖,基部心形,邊緣具鋸齒,兩面均被粗毛,葉脈網狀。花單性,雌雄同株,單生於葉腋;雄花花梗長5~15厘米,花萼管狀,5裂,裂片三角狀卵形,邊緣具鋸齒,花冠黃色,5裂幾至基部,直徑6~10厘米,花瓣外展,長3~5厘米,雄蕊5,聯生成3枚,其中2枚較寬,花葯2室,另外1枚較窄,花葯1室;雌花柄短,長不及5厘米,子房下位,長橢圓形,密被柔毛,柱頭3裂,略扭曲。瓠果肉質。橢圓形或長方狀橢圓形、有時近圓形,長30~60厘米,直徑20~35厘米;果皮淡綠色,表面具-層白色蠟質的粉末,果肉白色肥厚:果梗圓柱形,具縱槽.種子多數,白色或黃白色;卵形或長卵形,邊緣通常具一棱邊,有的栽培品種邊緣平滑。花期5~6月。果期6~8月。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莖(冬瓜藤)、葉(冬瓜葉)、果皮(冬瓜皮)、果瓤(冬瓜瓤)、種子(冬瓜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採摘。
【化學成分】冬瓜每市斤含蛋白1.5克、糖8克、粗纖維15克、灰分1.1克、鈣72毫克、磷45毫克,鐵1.1毫克、胡蘿蔔素0.04毫克、硫胺素0.04毫克、核黃素0.08毫克、尼克酸1.1毫克、維生素C61毫克。與雄花比較,雌花含精氨酸、天門冬氨酸,谷氨酸較多;並含天門冬素,雄花中無。
【性味】甘淡,涼。
《別錄》:"味甘,微寒。"
陶弘景:"性冷利。"
《飲膳正要》:"味甘,平微寒,無毒。"
黑魚冬瓜湯黑魚冬瓜湯

《滇南本草》:"性子和,味甘淡。"
《玉楸藥解》:"味酸甘,微寒。"
【歸經】入肺、大小腸、膀胱經。
《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胃、大、小腸四經。"
《玉楸藥解》:"入手太陰肺、足太陽膀胱經。"
《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經。"
【功用主治】利水,消痰,清熱,解毒。治水腫,脹滿,腳氣,淋病,痰吼,咳喘,暑熱煩悶,消渴,瀉痢,癰腫,痔漏;並解魚毒,酒毒。
《別錄》:"主治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
陶弘景:"解毒,消渴,止煩悶,直搗絞汁服之。"
③孟詵:"益氣耐老,除胸心滿,去頭面熱。"
《日華子本草》:"除煩。治胸膈熱,消熱毒癰腫;切摩痱子。"
《本草圖經》:"主三消渴疾,解積熱,利大、小腸。"
《本草衍義》:"患發背及一切癰疽,削一大塊置瘡上,熱則易之,分散熱毒氣。"
《日用本草》:"瘥五淋。"
《滇南本草》:"治痰吼,氣喘,薑湯下。又解遠方瘴氣,又治小兒驚風。""潤肺消熱痰,止咳嗽,利小便。"
⑨《本草再新》:"清心火,瀉脾火,利濕去風,消腫止渴,解暑化熱。"
《隨息居飲食譜》:"清熱,養胃生津,滌穢治煩,消癰行水,治脹滿,瀉痢霍亂,解魚、酒等毒。""亦治水腫,消暑濕。"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兩;煨熟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宜忌】①孟詵:"熱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
崔禹鎬《食經》:"冷人勿食,益病,又作胃反病。"
《本草經疏》:"若虛寒腎冷、久病滑泄者,不得食。"
《醫林纂要》:"羸者忌食,善潰也。"
【選方】①治水氣浮腫喘滿:大冬瓜一枚,先於頭邊切一蓋子,取出中間瓤不用,赤小豆(水淘淨),填滿冬瓜中,再用蓋子合了,用竹籤簽定,以麻線系,紙筋黃泥通身固濟,窨乾,用糯谷破取糠片兩大籮,埋冬瓜在內,以火著糠內煨之,侯火盡取出,去泥,刮冬瓜令淨,薄切作片子,並豆一處焙乾。上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冬瓜子湯送下,不拘時候,小溲利為驗,(《楊氏家藏方》冬瓜丸)
②治消渴:冬瓜一枚,削去皮,埋在濕地中,一月將出,破開,取清汁飲之。(《聖濟總錄》)
③治消渴能飲水,小便甜,有如脂麩片,日夜六、七十起:冬瓜一枚,黃連十兩。上截瓜頭去瓤,入黃連末.火中煨之,侯黃連熟,布絞取汁。一服-大盞,日再服,但服兩、三枚瓜,以瘥為度。一方雲,以瓜汁和黃連末,和丸如梧子大。以瓜汁空肚下三十丸,日再服,不差,增丸數。忌豬肉、冷水。(《近效方》)
④治小兒生-個月至五月,乍寒乍熱渴者:絞冬瓜汁服之。(《千金方》)
⑤治小兒渴利:單搗冬瓜汁飲之。(《千金方》)
⑥治傷寒後痢,日久津液枯竭,四肢浮腫,口乾:冬瓜一枚,黃土泥厚裹五寸,煨令爛熟,去土絞汁服之。(《古今錄驗方》)
⑦治發背砍死者:冬瓜截去頭,合瘡上,瓜當爛,截去更合之。(《補缺肘後方》)
⑧治痔疼痛:冬瓜湯洗。(《經驗方》)
⑨治夏月生痱子:冬瓜切片,搗爛塗之。(《千金方》)
⑩治馬汗入瘡:乾冬瓜燒研,洗淨敷之。(《綱目》)
⑾治食魚中毒:飲冬瓜汁。(《小品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