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汗王朝

五代末至南宋(約940~1211)時期﹐西北地區操突厥語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亞建立的封建汗朝。亦稱黑韓王朝。據大約在1077年成書的中國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人馬合木(Mamd al-Kashghar)撰《突厥語辭典》(Dwn lught al-Turk )提供的片斷材料﹐該汗朝自稱“可汗王朝”(al-Khaghaniyya)或“汗朝”(al-Khniyya)。漢籍作“黑韓王”﹑“黑汗王”。

黑汗王朝

現今學界常常稱之為哈剌汗朝、喀喇汗王朝(QaraKhanids)﹐這是19世紀歐洲東方學家和錢幣學家給起的名字﹐因為該汗朝的許多大汗稱號中多有哈剌(Kara)的字樣。在西方文獻中﹐該汗朝由於其副汗或小汗的稱號中常有伊利(Ilek/Ilig)的字樣﹐有時還被稱為伊利汗朝(Ilek-Khans)。

相關史料

有關黑汗王朝史的文獻資料非常零碎﹐與該汗朝同時代的文獻﹐如加瑪勒·哈爾希(JamalQarsh)引用的11世《喀什噶爾史》﹐佚名撰《卜格拉汗事輯》(Tazkiratal-BughrT(00121中有些片斷講到該汗朝﹐但這些記載帶有明顯的傳說色彩﹐或具有追述往事的宗教詠史詩的性質。近年﹐利用錢幣銘文研究汗朝政治史﹐對汗朝世系和諸汗在位年代多有補正。但是﹐諸汗名字﹑稱號時時添減變換﹐因而難於排列出明晰的﹑確切的世系﹐黑汗王室的起源問題也未解決。當前﹐學界有起源於樣(Yama)﹑哥邏祿﹑熾俟(Chigil)﹑哥邏祿-樣磨等說。諸說各有一定道理﹐亦可以互相補充。近年來﹐哥邏祿說較占優勢﹐因為黑汗王朝初期版圖主要是原三姓葛邏祿活動的地區﹐而且黑汗王朝主力軍是由三姓葛邏祿之一的熾俟構成。但是﹐在9世紀上半期黑汗王朝建立前夕﹐九姓回鶻近支樣磨部已遷入葛邏祿駐牧的部分地區﹐特別是占有了汗朝起源地﹐後來汗國的都城疏勒(今新疆喀什東)﹐而且文獻中也有樣磨王號為卜格拉汗(公駝汗﹐此為黑汗的諸稱號之一)的記載﹐所以汗族出自樣磨說也不無根據。《突厥語辭典》撰者﹑喀什噶爾人馬合木出身於黑汗王朝的汗族﹐卻未留下有關記載。在穆斯林文獻中﹐他是第一次著錄維吾爾族的名稱的作家﹐但他只說明維吾爾人住在高昌一帶(應是漢籍中的西州﹐即高昌回鶻)﹐信仰佛教﹐並未指明與疏勒的黑汗王朝的關係。
黑汗王朝的傳說開國者是薩土克·卜格拉(公駝)汗之祖闕毗伽·卡迪爾汗(KlBilgQadirKhan﹐或作毗伽闕·卡迪爾汗)。建國之初﹐這個汗國有如突厥汗國﹐也是一個相當鬆散的多民族部落聯合。在草原遊牧帝國的“雙汗制”傳統影響下﹐大汗之側有副汗﹐汗號往往帶氏族圖騰如公駝﹑獅子(阿廝蘭)等名﹐信奉伊斯蘭教後﹐稱號之下再加阿拉伯名字和稱號。正﹑副汗之下有若干小汗﹐小汗之下由王公貴族組成封建等級階梯﹐分治各地。汗國一開始就具有分裂趨勢。大汗直接統治東部﹐汗廷在八剌沙袞(今蘇聯吉爾吉斯托克馬克東)﹐副汗治怛邏斯(Talas﹐今蘇聯哈薩克的江布爾)和疏勒。汗族成員共治汗國各地。薩土克·卜格拉(公駝)汗·阿卜都·卡里姆卒於955年。他一生最重要的事跡﹐是在西部突厥各族人民與穆斯林世界頻繁交往二百五十餘年的基礎上﹐首先皈依伊斯蘭教。子木薩(Ms)繼位﹐突厥二十萬帳接受了伊斯蘭教﹐於是黑汗王朝便成為中國境內第一個接受伊斯蘭教的突厥語民族建立的王朝。
薩土克·卜格拉汗之孫哈侖(Hrm﹐亦作哈散Hasan)。卜格拉汗住八剌沙袞﹐從該地出征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河中地區的薩曼王朝(819~999)﹐992年攻陷其都城布哈拉﹐999年﹐他聯合今阿富汗境內的另一突厥王朝──哥疾寧王朝(Ghaznavids﹐亦譯伽色尼王朝﹐977~1186)的君主馬合木(Mamud)共滅薩曼王朝﹐從此黑汗王朝奄有阿姆河以北中亞地區。大約自1041年起﹐黑汗王朝正式分裂為二﹐西汗為阿里(`All)後裔﹐通稱阿里系﹐領有河中地區及費爾乾納西部﹐以布哈拉為都城﹔東汗為哈侖(哈散)·卜格拉汗後裔﹐通稱哈侖或哈散系﹐領有怛邏斯﹑白水城(Isfjb)﹑石城(今塔什乾)﹑費爾乾納東部﹑七河流域和喀什噶爾﹐以八剌沙袞為政治﹑軍事都城﹐以疏勒為宗教﹑文化中心。兩汗國互相攻伐﹐並引外部勢力為助﹔同時﹐東﹑西兩汗國內部也內訌不已。西汗國從11世紀後半期起﹐已受塞勒術突闕王朝(1038~1194)之挾制﹐1132年後﹐東﹑西兩汗國臣服於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13世紀初﹐因敗於蒙古成吉思汗而投奔西遼的乃蠻王子屈出律篡奪了西遼王位﹐1211年﹐屈出律占喀什噶爾﹐東汗國亡。翌年﹐西汗國為花剌子模沙朝(約1077~1231)的君主摩訶末所滅。
與宋朝不斷交往的是東汗國。東汗國從疏勒向東發展﹐勁敵是于闐﹐于闐王尉遲輸羅(ViaSura﹐殆即李從德)於970年前不久﹐曾率軍進占疏勒地區的數座城池﹐取得大勝﹐戰利品中除婦孺金帛外﹐還有大象(敦煌出土文書伯希和編號5538寫卷于闐文《尉遲輸羅致舅沙州大王曹元忠書》)。于闐佛教王國覆滅之前﹐這次遠征黑汗王朝都城疏勒獲勝的記載﹐證實了《宋史》卷四百九十《于闐傳》的史文。971年(宋太祖開寶四年)﹐于闐國僧吉祥奉國書來宋﹐自言破疏勒國得舞象。1004年後不久﹐于闐為東汗國所滅。1009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黑韓王自於闐遣回鶻羅廝溫聘問宋朝。1063年(宋仁宗嘉佑八年)﹐遣使羅撒溫﹐請求給予其國王以歸忠保順鱗黑韓王的稱號﹔1081年(宋神宗元豐四年)﹐遣部領阿辛致書﹐自稱“于闐國僂有福力量和文法黑汗王﹐書與東方日出處大世界田地主漢家阿舅大官家”。直至宋徽宗晚期﹐黑汗王朝與北宋仍往來不絕。與此同時﹐黑汗王朝當與契丹也有往來﹐唯史料記載不甚明確。現存許多材料反映﹐黑汗王朝雖然是操突厥語的民族建立的第一個穆斯林王朝﹐但力圖保存東方王朝的特色﹐特別是強調與中原的傳統聯繫。在諸大汗稱號中﹐在諸汗鑄造的錢幣上﹐經常有“桃花石·卜格拉汗”﹑“秦之王”﹑“秦與東方之王”等稱號。桃花石和秦都是中亞地區對中國的稱呼。喀什噶爾人馬合木的《突厥語辭典》以及中世紀阿拉伯﹑波斯文獻有多處記載﹐明確地把黑汗王朝東部疏勒所在的喀什噶爾地區與宋(摩秦)﹑契丹並列﹐認為中國是由此三部組成。
黑汗王朝的文化頗為昌盛。正是在黑汗王朝時期﹐阿拉伯字母代替了以粟特字母書寫的回鶻文字。今日傳世的兩部黑汗王朝時期代表作都與喀什有關﹐一是喀什噶爾人馬合木用阿拉伯文寫的《突厥語辭典》 ﹐一是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1069~1070年間題獻給卜格拉汗的勸誡性長詩《福樂智慧型》 。鑒於喀什噶爾文學藝術的昌盛﹐近代有的學者主張應在突厥文學發展史中揭出一個“喀什噶爾階段”。它們不僅是重要的語言學著作和哲學—倫理學著作,優秀的文學作品,而且是研究喀喇汗王朝時期社會經濟、政治制度、道德觀念、風俗習慣以及自然科學的珍貴資料。它們是我國的優秀文化遺產,世界文化的瑰寶。它們為今天絢麗多姿的維吾爾文化突厥語各民族的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