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氏八駿

黎氏八駿

“黎氏八駿”指黎錦熙、黎錦暉、黎錦曜、黎錦紓、黎錦炯、黎錦明、黎錦光、黎錦揚。湖南省湘潭縣中路鋪鎮南嶽衡山支脈曉霞山石潭壩鄉菱角村長塘組,這是一個不到10戶人居住的小村落。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裡曾誕生了為我國文化、科學事業作出過重要貢獻的黎氏八兄弟,人稱“黎氏八駿”。(一代國畫宗師齊白石,則誕生於曉霞山東麓之星斗塘。)。

基本信息

簡介

湖南-湘潭縣中路鋪鎮-南嶽衡山支脈曉霞山-石潭壩鄉-菱角村-長塘組。這是一個不到10戶人居住的小村落。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裡曾誕生了為我國文化、科學事業作出過重要貢獻的黎氏兄弟,人稱“黎氏八駿”。(一代國畫宗師齊白石,則誕生於曉霞山東麓之星斗塘。)
黎家是個“書香門第”,祖父黎葆堂,前清戊子科舉人。黎葆堂之子松安,晚清秀才。是四鄉聞名的文人學士,是國畫大師齊白石的摯友,二人曾組織發起了“羅山詩社”。葆堂妻黃賡,是一個性格堅毅,自立精神極強的女子,靠自學達到能看書填詞的學力。黎松安辭官不做,著意用“新學”教育子女。特意設立了家庭學校——長塘杉溪學校,聘請了幾位有秀才功名能摻用“新學”的教師,開設中西合璧課程,在講授中國古籍《四書》、《五經》的基礎上,也講授算學、格致、博物、音樂和美術等新課目。良好的家教,使黎氏兄弟都有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高度的專注力。在事業的選擇上,一旦經過深思熟慮而確定下來後,則不管成功還是失敗,便“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地奮鬥下去,有著一種“不克厥敵戰則不止”的精神。黎氏兄弟接受新事物快,有著較新鮮活潑的思想和獨立思考的精神。在“五四”以來的文化科學界都有他們作出的貢獻。

黎錦熙

黎錦熙黎錦熙
中國注音字母之父、語言學泰斗黎錦熙(1890~1978)字劭西,號鵬庵,湘潭縣石潭壩鄉菱角村長塘人。清光結三十一年(1905)入縣學為附生。次年考入省立中學堂 ,畢業後,就讀於湖南優級師範學堂史部,宣統三年畢業。早年加入同盟會。曾任《湖南公報》總編輯、教育部教科書特約編纂員。發起成立國語研究會。1920年起,任北京女子師大、湖南大學等校教授。建國後,任北京師大中文系教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是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著有《新著國語文法》、《中華新韻》、《國語新文字論》等 。辛亥革命成功,主編《長沙日報》。民國元(1912),與張平子等創辦《湖南公報》,任總編輯。民國2年,在省立四師(次年合併稱首立一師)任歷史教員,與楊懷中(楊開慧的父親)、徐特立先進創辦了“宏文圖書編 譯社”,他還發起組織哲學研究小組,由留學英國的倫理教員楊懷中做指導,經常討論一些哲學問題,學生中的毛澤東、陳昌、蔡和森亦經常來參加。黎錦熙與毛澤東的師生情誼因此而逐漸深厚,黎錦熙到北京後,毛澤東曾寫給黎六封親筆信。
黎錦熙是我國著名國學大師。民國頭十年他在湖南辦報,當時幫他謄寫文稿的有三個人。
第一個抄寫員沉默寡言,只是老老實實地抄寫文稿,錯字、別字也照抄不誤,後來這個人一直默默無聞。
第二個抄寫員則非常認真,對每份文稿都先進行認真仔細地檢查然後才抄寫,遇到錯字、病句都要改正過來。
後來,這個抄寫員寫了一首歌詞,經聶耳譜曲後命名為《義勇軍進行曲》,他就是田漢
第三個抄寫員則與眾不同,他也仔細看每份文稿,但他只抄與自己意見相符的文稿,對那些意見不同的文稿則隨手扔掉,一句話也不抄。
後來,這個人建立了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就是毛澤東。)
民國4年,黎錦熙任北京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處編審員。提倡白話文並推行注音字母,1916年,他倡導組織了“中華國語研究會”,大力提倡“國語統一”(推行國語),“言文一致”(普及白話文)。1916年,他發起成立“國語研究會”。後來他又認為漢字是一種不適用的符號,改用拼音才是治本的辦法,他創擬和推廣“國語羅馬字”,研製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草擬漢語拼音字母——“雙拼制”(草案)。1918年以後,以魯迅為首的新文學作家,創作了一大批徹反封建的白話文學作品,封建衛道士們在驚恐中卻說白話文學作品雖有“文學”,卻無“文法”,有“文”無“法”終是無以“文”。1920年,黎錦熙在北京高等師範國文系首創講授“國文文法”用大量例證闡明白話文不僅有“法”,而且其“法”縝密,足以指導“文”,並於1924年出版了《新著國語文法》,第一次科學地、系統地提示我國白話文內在的語言規律。1920年,他和“國語研究會”的同人共同努力,促成舊中國教育部下令全國廢除國小“讀經”,並以語體文取代文言文,實行了言文一致。1925年,舊中國教育部再次議決讀國小《孝經》。黎錦熙無比激憤,當即公開上書教育部總長反對“讀經”,同年黎錦熙更以驚人的氣魄發動東南半壁(浙、皖、蘇三省)的“焚燒國小文言文教科書運動”,以堅持“五四”運動以來的革命傳統,捍衛新文化的成果。1926年,全國國語運動大會在北京召開,黎錦熙發表了《全國國語運動大會宣言》的長篇講演。他與趙元任、錢玄同等人始定北京音為國語標準音。1935年,黎錦熙設計的注音漢字銅模由中華書局製成,以供印刷國小課本及民眾讀物所用,實現了他提出的“先讀書,後識字;忘其字,寫其音”的主張。1922年,他和另外十四人組成“漢字簡體委員會”,1935年,三百多個簡化漢字終於問世了。。民國7年,呈請教育部公布39個注音字母作為漢字六音拼讀之用。是年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師範大學前身)教授 。此後,歷任北京大學、中國大學、西北聯合大學等校教授。民國13年出版的《新著國語文法》(1921年完成初稿,1924年2月商務印書館初版)一書最負盛名,為中國第一部白話語法著作,被認為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鳴鐘之一,對中國語法學界影響很大,是我國第一部以白話文為研究對象、有深遠影響的現代漢語語法的開山之作,它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現代漢語規範化,為現代漢語書面語的最後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有篳路藍縷之功。它剛一出版,即轟動全國,大中國小無不爭先恐後採用,先後印行二十五版,打破了中國出版史的記錄,不僅在國內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而且波及海外,在***亦有名之曰《黎氏支那語文法》的譯本。此後與同人擬訂中語羅馬字,定北京音為國語標準音,又修訂注音字母。民國23年,出版《國語運動史綱》,總結近現代以來的國語運動,闡明有關理論、方法,在為國語運動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在推行國語運動、研究漢語語法的同進,參與《中國大辭典》編纂工作。先後出版《佩文新韻》(與白滌合編)、《中華新韻》(與魏建功等合編)、《國語辭典》及《漢語辭典》等多種辭書。1926年,黎錦熙受中華教育改進社囑託,創編了中英文對照的《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北京文化學社初版,商務印書館重印),作為中國教育展品之一,送往在美國費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榮獲獎章、獎狀。此圖頗引起美國人士注目,對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驚嘆而欽佩不已。黎錦熙採用“圖解法”講解漢語語法的專著更富有特色和創造性。它對指導閱讀和寫作,理清具有邏輯性的“複式句”、“多合句”,以及更具有科學性、修辭性的“章法”,更為形象、更為直觀。他所著的《國語文法例題詳解》(1926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一書,曾對著名女作家冰心的早期散文《笑》做了清晰的圖解。冰心老人在1979年3月8日所寫的題為《追念黎錦熙教授》一文中說道:“我對於語言學和漢語文法等,從來沒有研究過……沒想到五十三年前,黎錦熙老教授對於一個青年人的一篇不成熟的短文,竟下了這么大的工夫,這使我感激而又慚愧!”黎錦熙的語法圖解,對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教授的學術研究亦有所裨益。民國33年,與許德珩等共同發起組織民主科學社(後改稱九三學社),主張建立一個民主、科學的新中國。他是“五四”以來新文化運動的一位叱吒風雲的先鋒,他一直高擎著開拓新文化的大旗。
黎錦熙歷任北京女師大、北京大學、西北聯大、西北師院等國文系教授、主任,北師大文學院院長等職(毛潤之早年受業門下),1949年2月,毛澤東指定黎錦熙、吳玉章、范文瀾、成仿吾、馬敘倫、郭沫若、沈雁冰七人組成“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前身),黎錦熙任常務理事會副主席、漢字整理委員會主任。同年6月17日,毛澤東親臨北京師大探望並宴請黎錦熙及其他教師。此後歷任北京大中文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務委員等職。為全國政協一、三、五屆委員,全國人大一、二、三屆代表。並繼續從事語言科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先後出版《國語新文字論》、《詞類大系》、《漢語語法教材》(與劉世儒合著)等書。一生有專著30餘部,論文300多篇,其研究成果,代表一個時 期中國語言科學的研究水平。
他從事教育工作60年,大批學生在其培養指導下成名成家,如白滌洲、舒舍予、孫楷第、廖舒東、徐世榮、張壽康等諸多語言學家和作家,被語言學界稱為“黎派”。更值得一提的是:黎錦熙對***同胞的國語教育亦十分關注並作出了貢獻。他認為***方言最複雜,所以最需要標準語。***有五十年“假名”(***拼音字母)教育,以注音符號代假名,容易接受。他認為***的國語辦好了,不但可以迅速掃蕩***的五十年文化侵略,而且可以為閩粵蘇浙等省作模範。為此,他於1944年倡導創辦了國語專修科,並於***光復後,動員他的一百多弟子先後奔赴***,成了推行國語的骨幹。黎錦熙桃李滿天下,是國內外學者公認的。日中教育懇談會副會長伊地智善繼先生於1986年夏來京參加“首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時曾說:“與會者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吃過黎錦熙先生‘奶’的。”他一生服膺勤、恆二字,堅持寫日記70多年。常言:“任重能背,道遠不退;快快兒地慢慢走,不睡。”生活簡樸,自奉節儉,甘於淡泊,不慕榮利。他是中國語文現代化運動的先驅和導師。他在語言學方面有許多卓越的貢獻。在七十年的教學實踐研究工作中,他進行了廣而深的學術探討。他在語言、文字、訓詁、語法、修辭、文學、史地、教育、哲學、拂學和目錄等學科,都有著豐富的著述,據不完全統計約有七百餘種,成為我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和教育家,並在文字改革、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和辭典編纂三個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語言教育方面,如創立現代語文教學新體系,大力從事語文教材改革和建設,改革語文課程講讀教學方法,改革作文教學法,開創語法教學法等等,均立下了不朽的豐功偉績。

黎錦暉

黎錦暉黎錦暉
黎錦熙生於1891年,著名音樂家、兒童文學家,我國兒童音樂鼻祖,流行歌曲之父,上世紀30年代曾在上海創辦明月歌舞社,先後創作《麻雀與小孩》等12部兒童歌舞劇與《老虎叫門》等24首兒童歌舞表演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明月歌曲128首》及《黎錦明兒童歌舞劇選》等。
2004年春節,央視黃金時段連續播出紀錄片《一百年的歌聲》,開篇即響起《毛毛雨》的鏇律,很多人都忘不了這鏇律,它被音樂界公認為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而它的作者卻被很多人忘記了。他叫黎錦暉。
1927年,有個叫王庶熙的湖南“細妹”來到上海,跟一位老師學習歌舞,這位老師先把她送上舞台,後把她送上銀幕,幾年後,一部《漁光曲》讓她走向世界,老師還送給她一個漂亮的藝名:王人美。
1930年,一個18歲的小伙子抱著一把小提琴來到上海,他也跟這位老師學習,學的是作曲。五年後他為《義勇軍進行曲》譜曲,從此聶耳的名字無人不知。
1931年,也是位姑娘,叫周小紅,又投到這位老師門下,老師一眼看出她的天賦,教她唱歌,三年後,在上海廣播電台聯合歌星比賽中她獲得“金嗓子”的美譽,老師也給她起了一個很有詩意的名字:周璇。 這位老師正是黎錦暉。 黎錦暉這個名字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確實是陌生的,但在半個世紀前的中國,他的名字卻如雷貫耳。當時上海幾家外商經營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約到黎錦暉的作品為驕傲,每個公司的大堂上都高懸黎錦暉的巨幅畫像。在近現代中國的文化界,他是位多種成就集於一身的奇人。中國的音樂史、戲劇史、電影史、文學史、教育史他都占有重要席位,在有些領域,他更無愧於“奠基者”、“創始人”之譽,在上世紀20至40年代,他創造了中國文化事業的一個個“里程碑”。當然,他最重要的成就,首先是音樂。
無論過去還是今天,音樂界都承認,他是中國流行音樂之父。他創作的《桃花江》、《特別快車》、《夜深沉》、《小小茉莉》、《薔薇處處開》、《妹妹我愛你》等,是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愛情歌曲100首》,由上海文明書局分16冊出版,在當時的中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他還把中國流行歌曲推出國門,近年一位美國音樂人出版了《黃色音樂》(黃種人群的音樂)一書,把黎錦暉稱為“黃(膚)色音樂第一人”,並指出:黎錦暉將中國音樂的發展向前推進了“至少二十年”,黎錦暉將西方爵士樂與中國本土民族音樂結合後,在中國乃至東南亞的推廣,使中國音樂向國際化發展。
又有人稱黎錦暉為中國兒童歌舞劇之父。他創作的歌舞劇《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羊救母》,和兒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來了》、《三個小寶貝》、《誰和我玩》、《可憐的秋香》等,在當時的兒童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劇作家吳祖光當時只有六歲的妹妹吳樂,“穿件黑色長裙跳舞衣,插上一對黑綢翅膀翩翩起舞,”在北京孔德學校參加黎錦暉《月明之夜》演出的情景,至今還被人憶起。而他1928年編劇並作曲的《小小畫家》,則被認為是20世紀中國歌劇的濫觴。
黎錦暉所做的,還遠不只這些。
1927年,黎錦暉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訓練歌舞人才的學校——“中華歌舞專科學校”。他憑著豐富的民間音樂素養和漢語音韻學功底,繼承、發展民族樂舞的傳統,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賞、改進俗樂、創造平民音樂”的主旨,以新穎、實用、快速為舞蹈教學的準則,聘請當時頗富聲望與造詣的中外教師授課,教育方法與課程內容相當規範。此外,為配合舞蹈教學,學校還開設時事、外語、會話、戲劇常識、樂理、聲樂、器樂等課程,採用啟發式教育,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的特長。這種教學法使學員在短短三個月便可上台演出,學校也因此為中國新舞蹈藝術培養了一批出色的演員。
正是這年的中秋之夜,上海一所國小禮堂里,在小朋友們演唱完黎錦暉創作的童謠《搖啊搖》之後,他宣布:“我們要高舉平民音樂的旗幟,猶如此刻當空皓月,人人得以欣賞。以此為宗旨,‘明月歌舞社’即日成立。”這被視為中國近現代最早的專業歌舞表演團體。
歌舞社成立後不久,即創造了驚人業跡。在一位南洋商人3000塊大洋的資助下,1928年5月,他們闖出國門,遠赴南洋演出。第一站先到香港,在香港大劇場,八位青年女演員,身著雪白小紡袖衫和長裙,滿懷深情地合唱戴傳賢作詞、黎錦暉作曲的《總理紀念歌》,一時間,劇場裡觀眾肅然起立。一些身著大禮服的英國貴族,也隨之站起,全場氣氛莊嚴肅穆。一曲唱完,掌聲雷動。當晚,香港同胞舉行晚宴招待全體演員,慶賀他們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為國爭光。

黎錦曜

黎錦曜(1895-1954)黎錦耀礦學社主事和《中華礦學雜誌》主編。抗戰期間回湘潭,為發展家鄉的採礦工業,曾花掉大量家產在故鄉開採鹽礦、煤礦。解放後,任湖南省工業廳高級工程師。1953年,他年邁六旬,不顧家人勸阻,還自告奮勇接受中央有關部門交給的任務,帶領一班人去海南島探礦。第二年不幸病故在海南島的礦藏考察工地。

黎錦紓

黎錦紓(1898-1954),黎綿紓後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對於促進全國平民教育的普及作出了較大的貢獻。解放後在湖南省民政廳任過職,後來又擔任過湖南省教育局局長。1954年調北京,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是年病逝。

黎錦炯

黎錦炯(亮)(1901-1981),他於1921年進入唐山交通大學鐵路及造橋工程系讀書。1927年畢業後,他在京奉鐵路先後當過見習工程師、工程師和主任工程師。在三十年代的中國,重要的鐵路大多控制在帝國主義手中,重要的鐵路橋樑,都是外國橋樑專家承擔設計和修建的。當時,我國要修建京奉鐵路的灤河大橋,比利時人承擔設計和建造,費用很高。他很不服氣,提出由他主持設計,大橋標準和質量可以高於比利時的設計,造價也低得多。經過艱苦努力,他與中國其他橋樑專家設計並建成了中國北方第一座大型的鐵路大橋——灤河鐵橋。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升官發財,他根本不在乎這個,只是說:這是件揚眉吐氣的痛快事。不久,日軍占領了灤河一帶,橋樑工廠的一些工人被捕押到***憲兵隊。他挺身而出,保釋被捕工人,被日寇憲兵隊關押。出獄後,他拖著一家大小八口來到北京,在北京大學工學院擔任教授。抗戰勝利後,他在黨組織的保護下到了晉察冀邊區首府張家口。因為四十天就主持修復了北平到張家口之間的康莊鐵路大橋,為解放區爭了氣,黨和人民授予了他“人民工程師”的榮譽稱號。他擔任解放區鐵路局的副局長兼工程師。建國後,他在鐵道部負責設計領導工作(總工),為修鐵路踏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全國每一條新修的鐵路都凝結了他的心血。1965 年,他把考慮了很久的修築西藏鐵路的設計計畫寫出來,一份上報鐵道部黨委,一份呈報周總理,一份送給陳毅同志。1971年,他從幹校初步落實政策回到北京,一條腿斷了,身體衰弱了,他還是想搞西藏鐵路,又多次表示他年 齡雖大,也要到西藏去拚拚老命。1981年雖然四度入院醫病,他知道生的日子不多了,在一次昏迷醒過來後還說:“沒有搞成西藏鐵路,真是死不瞑目啊!”

黎錦明

著名作家

黎錦明(1906-1999年),黎錦明在北京師範大學學習英語。在我國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北京,他接愛了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的藝術主張,“為苦難的人生而寫,寫人生的苦難”。1924年開始創作,他的第一 篇作品《小畫家》控訴了陳腐的教育制度對青少年的摧殘。1925年,在“五卅”後的反帝愛國運動和反對以《甲寅》周刊為代表的封建復古主義運動中,他寫下了一系列作品。1926年秋,在第一次國內革命的高潮中,他到了我國農民運動最早興起的地方海豐,從事農運區的文化教育和宣傳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他化妝從海豐逃出,轉乘海輪迴到上海。此時他的思想日益激進,言論日益激烈,遂寫成我國新文學史上第部較為全面地反映黨領導下的農民運動的中篇小說《塵影》,得到魯迅先生的充分肯定,並為之作序《〈塵影〉題辭》。他同魯迅先生的來往是很多的,光《魯迅日記》記載的就二十多次。往來中,魯迅先生曾為他的創作集寫過序言,發過評論文字,更多的是傳授創作上的經驗、體會,幫助修改文章,給了他不少的教育和幫助。1928年赴河南任鄭州《朝報》副刊編輯,不久因《塵影》一書的被告發,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入獄,幾乎被槍斃。出獄後,先後任過北平中國大學講師、保定河北大學和杭州浙江大學教授。1936年“七七”事變後回到湖南,在家鄉從事教育工作和抗戰宣傳工作,曾給茅盾在香港主辦的《文藝陣地》和郁達夫在新加坡主辦的《星洲日報》等報刊寫過很多抗戰題材的作品。1952年被選為湖南省文聯委員,次年被選為省政府委員。黎錦明共有短篇小說集十一個,共九十多篇,中篇小說四部,世界短篇小說翻譯集一個,論文集三個,還有一些劇本。他是三十年代左翼作家聯盟的成員,是一個為魯迅先生稱讚的“湘中作家”。1980年他弟弟從美國回來,他還在牛棚,竟被打倒四人幫後的翻案浪潮遺忘了。

黎錦光

著名音樂家,曾在上海長期從事音樂工作,擔任過唱片公司編輯、導演。創作有《采檳榔》、《接過雷鋒的槍》、《送你一枝玫瑰花》等著名歌曲。在黎錦光創作的眾多歌曲中,最教人難忘的莫過於《天涯歌女》以及電影《春江遺恨》里的插曲《夜來香》,當時不但風靡了整個上海與華北,多年後還流傳到海外,世界各國出版此曲的唱片版近百種。

黎錦揚

旅美華裔作家

最小的弟弟黎錦揚出生於1917年,他出世的時候大哥黎錦熙的孩子都已經會識字了。黎錦揚六歲那年,在北師大文學院當院長的黎錦熙把他接到京城。。黎錦揚是和兩個比他大的侄女和侄子一起長大的。
在京城的一所教會學堂匯文中學裡,黎錦揚開始接觸西方文化。”我那時年輕,只知道追求一些皮毛的東西,大家都學摩登,說幾句英文,抱著個吉它彈一彈,用今天的話來說,以為自己這樣很酷。”黎錦揚以自嘲的口吻說。”書不好好讀。其末一考試,好幾門沒通過,其中一門就是英文。”
但命運偏偏卻讓他後來靠賣英文為生。
當***侵華的戰火向內地延伸時,他有幸被聘到雲南邊境為一位少數民族土司的姨太太當英文翻譯,用他的洋涇邦小試牛刀。當大哥在重慶見到慌慌張張的小弟,他果斷地當掉了黎錦揚的那把破吉它和土司送的兩套新西服,將他送上去美國的郵船。 “我就這么胡裡胡塗地來了。”黎錦揚進了入哥倫比亞大學的比較文學系時,他的夢想還不過是將來回國,在大學裡混個教職,步他崇拜的大哥的後塵。 一個在中國一家電影廠當廠長的親戚來美國訪問,順道看望了黎錦揚。”你應該去學劇作,將來到我那兒工作,”親戚說。黎錦揚覺得戲劇是個頗具誘惑的行業,於是離開哥大,轉學到全美最好的﹑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的劇作系。
一九四七年,將滿三十的黎錦揚從耶魯畢業了,他的簽證也失效了。正當他打點背囊準備”海歸”時,有朋友叫他別忙,最好等移民局來趕,因為那種情況下,移民局會提供路費。這時黎錦揚已把出國時的美金花得差不多了,他覺得這主意好,於是去找了份工作,然後坐等移民局請他上路。
他先在加州的一所陸軍語言學校教中文,那裡的張大哥傳授給他很多寶貴的人生經驗,包括怎樣追女孩子,什麼樣的女孩子可以追,什麼樣的女孩子不可以追。他後來把這段經歷添油加醋地寫進了《花鼓歌》。 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個英語電話,不等對方把話說完,他趕快說:”我知道了。你們準備叫我幾號回去?”好幾個來回問答後,他才明白過來,對方不是移民局的,而是《作家文摘》(Writer’s Digest)的編輯打來的,原來是他投給該雜誌的小小說獲了頭獎 。
後來他又到舊金山中國城給一家中文報館寫八卦專欄。這是一張專給老年人看的大字型報,由此他認識了一些對中國傳統的文化念念不忘的老華僑們。
他租住在一家菲律賓酒吧樓上的一間陋室里,開始醞釀起一個長篇小說。
1956年,這部名為《花鼓歌》的小說脫稿了,然而,它的問世卻經過一番”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周折。女經紀人Ann Elmo自告奮勇地願意作他的經紀。 卻費了一年也沒能推銷出去,最後只好對他說?quot;這樣吧,我再試最後一次,再不成,你就改行做別的吧。”這一次Ann索性把小說送給一家很有名望的﹑而且十分挑剔的出版商。
這家出版社每天都接到大量的投稿,編輯們沒法親自閱讀所有的來稿,因此雇來人們專門讀稿,進行第一輪篩選。《花鼓歌》被送到一位臥病在床的退休老人手上,這是老人一生中閱讀的最後一篇文字。他已經奄奄一息,讀完稿子後實在沒有力氣書寫三頁紙的書評,僅憑著最後一口氣地在書稿上寫下兩個字:讀它!然後便與世長辭了。去世老人的臨終留言驅使編輯去拾起這本書。
果然,小說出版後,很快爬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緊接著,不少人來探詢改編著作權。本來Ann幫他鎖定兩個目標:一個是獨立電影製片商的五萬美元買斷電影著作權;另一個是百老匯的劇作家兼製作人Joseph Fields的三千元買劇本改編權。
黎錦揚想當然地決定接受第一個offer。他特意買了啤酒慶祝即將到手的五萬美金。他並沒有喝酒的習慣,兩瓶啤酒下肚後,他已不省人事。第二天中午酒醒後,經紀人打來的電話,祝賀他做了個正確的選擇,說她自己已經和Joseph簽完了約。黎錦揚迷迷糊糊地:”我什麼時候說要和 Joseph 簽約的?”"昨天晚上,你不記得了?”
事後表明黎錦揚在酒醉後確實做了個正確的選擇,因為 Joseph請到百老匯音樂劇最傑出的搭檔為《花鼓歌》作詞作曲,他們是Rogers和Hammerstein,他們的作品有家喻戶曉的《音樂之聲》。黎錦揚做夢都沒有想到過有一天會和這兩個天才合作。
小說的出版使黎錦揚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亞裔暢銷書作者。
那一年,又有一件幸運的事降臨到黎錦揚身上。《花鼓歌》出版的前後,黎錦揚和當時好萊塢著名的華裔攝影師黃沾交往密切,黃沾的太太是個文學愛好者,經常組織作品朗誦會。這天,她邀請黎錦揚帶新作來參加聚會。黎錦揚怕自己英文口音重,就請別人代讀。一位金髮碧眼的漂亮小姐自告奮勇站起來。她後來成了黎錦揚的太太,和他相依為命度過四十個年頭,並育有一女一兒。黎錦揚認為那是命運賜給他的第三個好運。
繼《花鼓歌》後,黎錦揚在幸福的婚姻生活中一鼓作氣寫了數部英文小說,都在美國出版,有的還上了暢銷書榜,有的被譯成中文。最近黎錦揚又用他哥哥黎錦暉和黎錦光的音樂為背景寫了一部歌舞劇。他自言又一個創作高峰來臨,他要一直寫下去。
他畢生以英文寫作為業,一直被視為華人作家打下美國市場的破冰之旅。作品有「情人角」、「處女市」、「金山姑娘」、「憤怒之門」、「太平天國」以及「中國外傳」等。84年與***作家會晤刺激下,開始中文書寫。85年九歌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一本以中文書寫的小說「旗袍姑娘」,他形容自己到了八十歲之齡,才重拾中文寫作,「感覺好像在拔牙似的!」。黎錦揚的小說取材多半是移民美國的華人在當地經驗,文風氣質輕鬆詼諧,許多異文化清情節在他的處理下,都顯得極為生動有趣。
2004年出版一本題為《躍登百老匯》的自傳作品,回憶他在美國以英文寫作,作品被兩度搬上百老匯舞台的歷程。難能可貴的是,在寫作這部自傳的同時,年屆87歲的黎錦揚,同時還在寫作3個劇本。《中國媽媽》,《番擔王》,《美國夢》。《美國夢》劇本辛酸中不失幽默,還放入了黎錦揚哥哥黎錦輝膾炙人口的《桃花江》以及黎錦光的《夜來香》等音樂作品。最近,3個劇本都已被劇院或劇團選中,不久都會被搬上舞台。
這次《花鼓歌》在百老匯再次上演,小說《花鼓歌》也重新出版發行,文學界開始重新認識黎錦揚在美國亞裔文學史上的作用。

黎培鑾家族

黎培鑾家族對近現代文化科技事業發揮了深遠的影響。黎培鑾祖籍湖南湘潭石潭壩鄉菱角村長塘組,與夫人黃賡養育多名子女,其中黎錦熙、黎錦暉、黎錦耀、黎錦紓、黎錦炯、黎錦明、黎錦光、黎錦揚被稱為“黎氏八駿”。
黎葆堂,前清光緒十四年(1888)戊子科舉人。嗜藏書,編印有《古文雅正》等書行世。
黎培鑾(1870年-1952年),字松安,晚清貢生。娶黃氏夫人,諱賡(1870年-1944年)。著有《楹聯大觀》、《黎松庵書帖》等。
黎錦熙(1890年-1978年),前清秀才,語言、文學、文獻學家,北師大文學院長,九三學社籌建者,注音符號發明人之一。
黎錦暉(1891年-1967年),音樂教育學家,被譽為「中國流行音樂之父」。創作兒童音樂劇《麻雀與小孩》、《三蝴蝶》、《小小畫家》等,其創作歌曲〈毛毛雨〉、〈桃花江〉等為中國最早期的流行曲。
黎錦珈(1893年-1968年),長女,湖南周南女校早期學生。
黎錦耀(1895年-1954年),礦學家。
黎錦紓(1898年-1954年),教育及出版家。曾任湖南省教育局局長、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
黎錦炯(1901年-1981年),工程師,其設計建造成的灤河鐵橋為中國北方第一座大型的鐵路大橋。
黎錦皇(1903年-1994年),次女,天津師大學生,曾在北伐國民革命軍任職。
黎錦明(1905年-1995年),五四作家,有中篇小說《塵影》等。
黎錦光(1907年-1993年),老上海流行音樂家,有「歌王」之稱,著名作品有〈夜來香〉、〈香格里拉〉、〈黃葉舞秋風〉等。
黎錦文(1910年-2007年),三女,農工民主黨中央機關工作人員。
黎錦揚(1915年- ),旅美作家,以英文創作小說多部,其中《花鼓歌》(Flower Drum Song)於1960年代曾被改編為百老匯音樂劇。

黎氏八駿

湖南書香大家黎氏家族黎松安一生有八個兒子,個個人中豪傑,皆為影響一時的當世才俊,被稱為“黎氏八駿”。

黎錦熙 老大,很早投身“新文化運動”,推廣白話文和國語,後出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
黎錦暉 老二,著名音樂家、兒童文學家,我國兒童音樂鼻祖,流行歌曲之父
黎錦耀 老三,礦冶學家
黎錦紓 老四,曾與鄧小平一起在歐洲留學,回國後成為教育家和出版家
黎錦炯 老五,鐵道橋樑專家
黎錦明 老六,20世紀30年代文壇左派作家,被魯迅稱為“湘中作家”
黎錦光 老七,老上海流行音樂家,有“歌王”之稱
黎錦揚 老八,第一部英文小說《花鼓歌》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媲美林語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