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鞠公

黃鞠公

黃鞠,字玄浦,生於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四年(公元569已丑年)農曆十月十四子時。黃鞠公系書香門第,孝友世家,具雄才博學,忠於職守,為官清正,諍言不謏,為民請命。黃鞠還精通地理,善治江河,樂於施捨,恩澤鄉民。

人物簡介

隋諫議大夫黃鞠公故居 隋諫議大夫黃鞠公故居

光州固始縣家焉,越兩晉而歷六朝,其間腰金執笏者代不乏人。寄跡江湖者亦難細述矣。延十餘世孫名隆公、字硝山。乃固始黃初延下。 黃隆公,字硝山,隋煬帝時,官任西都留守,左班大學士,行十六。娶夫人七,生二十一子:吳氏生二子,林氏生四子陳氏生二子,石氏生五子,方氏生一子,周氏生二子,孟氏生五子。鞠公乃硝山公第十子,石氏所生。父子同朝任官,隋煬帝楊廣繼位,殘害忠良。黃隆多次忠言進諫。煬帝貪逸暴政,造龍舟下揚州看瓊花,工程龐大,百姓受殘。煬帝無道,硝山公與眾子再次直言上諫,煬帝不納諫, 以諫犯忌,煬帝龍顏大怒。事隔多日煬帝設宴約見硝山公。硝山公與 眾子商談:“帝本次納我並非只是參宴那么簡單,恐有害我之意,帝非明君,豈可苦諫,如果我九月九日未回,爾等兄弟立帶我黃氏子孫攜眷屬分散逃離。夫在此留詩八句以作兒孫會親認祖之隱語,詩云:

黃鞠公 黃鞠公

“駿馬堂堂出異方,任從隨地立綱常。

身居外境猶吾境,

新建他鄉即故鄉。

早晚莫忘父母命,

晨昏須薦祖宗香。

願言託庇蒼天福,

三七男兒賜吉昌。”

硝山於農曆九月九日遇難殉職,因此後硝山公的後裔從來不過九九重陽節。

硝山公二十一子

長子:淑公,妣朱氏,居光州;

次子:封公,妣吳氏,居武昌;

三子:通公,妣宋氏,居泰定;

四子:榮公,妣項氏,居松江;

五子:聳公,妣于氏,居廬陵;

六子:魁公,妣邱氏,居興州、當陽;

七子:開公,妣王氏,居溫州;

八子:推公,妣林氏,居湖州;

黃鞠公 黃鞠公

九子:槐公,妣武氏,居江西;十子:鞠公,妣葛氏,居南閩鹽場石橋村;

十一子:松公,妣孔氏,居北燕;

十二子:震公,妣孫氏,居武平;

十三子:萌公,妣平氏,居永平;

十四子:平公,妣吳氏,居汝寧;

十五子:堅公,妣于氏,居蒲州;

十六子:游公,妣沈氏,居南建州;

十七子:侗公,妣石氏,居陽城;

十八子:堯公,妣武氏,居荊州;

十九子:高公,妣朱氏,居杭州;

二十子:威公,妣李氏,居江西、南昌;

二十一子:龐公,妣于氏,居西安;

黃鞠公

黃鞠,字玄浦,為硝公第十子,石氏夫人生。生於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四年(公元569已丑年)農曆十月十四子時。公系書香門第,孝友世家,具雄才博學,為官清正,忠於職守,諍言不謏,為民請命,公還精通地理,善治江河,樂於施捨,恩澤鄉民。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鞠公官授諫議大夫,時煬帝在位,窮奢極欲,對內濫用民力,征數百萬民夫,開鑿南北大運河,建東都,筑西苑,辟離宮,修長城,開地道;對外窮兵黷武,征討高麗,耗資巨大,傷亡慘重,徭役繁多,賦稅沉重,民不聊生。黃鞠遵父命,於隋大業九年(613年)攜眷屬坐船出海,離開光州固始。

黃鞠入閩

世傳,鞠公知道當時閩越蠻地整治管轄薄弱,是個首選的地方。因為鞠公帶家

黃鞠公 黃鞠公

小和隨從人員比較多,所以乘大船由海路行駛,當船航至南閩海域時曾遇颱風,海面掀起巨浪,險遭不測,幾經周折才得以脫險。爾後,大船駛入浦源(今七都鎮)乾隆版《寧德志》載

:“舊有祠在七都浦源壠坂尾奉御林,相傳鞠公始居此地,後遷石橋。七都人因於所居處立祠祀之”。鞠公暫居蒲源後,為尋找開基勝地,順霍桐溪從八都而上,經石橋直至桃源(今周寧鹹村)。鞠公通過一路考察,認為霍桐盆地廣闊,是個風水寶地:“從整個霍桐盆地(也就是霍童洋)來講群山相連、山山相抱、地勢平坦、南邊仙隱山(大童峰)獨雄,眾山護之,剛好正北方又有仙巔山(仙人戴頂)獨秀,一南一北、一剛一柔、統領眾山。”正好是五行中的:“玄武、朱雀”。一條溪流從西向東流過,把整個霍桐洋分成南北兩岸,曲折環繞。由石橋 岩頭宮環繞到金鐘度(現在的霍童下板頭)、轉到仙隱山下、再轉到紅亭口流出、就像八卦陰陽魚的中間線。南 有仙隱山朝著,北有仙巔山托著,前後呼應、帶水環繞、眾山環護。按古人說:“天人合一”“九五居中”的 思想,黃鞠認為石橋是尊者所居之地,八卦的中間地帶、也是龍脈之首的風水寶地。雖有洪水為患,只要在修水利、治理江河上下功夫,其前景美好。但此時,與鞠公有著姻婭之親的朱福公(隋光祿大夫)先一步暫居石橋。鞠公即反石橋,與朱福公,促膝侃談。鞠公談及治理溪河、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開發霍桐的雄才大略時,朱福公深為感動。合經協商,朱公同意與鞠公易地而居。

定居石橋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鞠公定居石橋,成為江夏石橋黃氏的開山始祖。

鞠公定居石橋後,引進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藝等,以驚人的毅力,開發霍桐地域,尤其在興農田水利方面的獨特建樹,千餘年來,讓世人讚嘆不已。明進士黃世德在鞠公故居"龍首堂"題一楹聯,書曰:"鑿龍腰通水道,上扶持國,下澤黎民,建巍巍功績;踞獅脈,創石橋,內安門閭,外溢里境。顯赫威靈。”載入石橋宗譜,成為千古讚歌。

原霍童溪流蜿蜒曲折,溪水繞過石橋岩頭宮,在石橋村下方的金錢渡直插煉丹岩下,沿山邊至霍門宮流出境外,溪流將霍桐盤地一分為二,一塊是霍桐溪右岸千餘畝的石橋洋另一塊是霍桐溪左岸數千頃的松岸洋。雖然溪水近在咫尺,但因水位低于洋岸,無法利用灌溉,兩旁土地一片荒蕪。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為此,鞠公把興修水利作為全面開發霍桐地域的首要任務。根據工程的易難度,鞠公決定解決石橋洋的農田灌溉問題。經實地堪察,需斬斷“石龍”即龍腰山脊百餘米的花崗石,從大石坑引水。工浿程難度大,同時有人散布“石龍”是石橋的龍脈所在,斬斷“石龍”破壞了風水,要“斷代代官貴”;但鞠公不信邪,不畏難,毅然聲言"只要能發萬代香火,不問代代官貴"率子孫和鄉民,克服重重困難,歷經數年努力,終於把龍腰斬斷。在堅硬的花崗岩山樑,開鑿出一條長百餘米,寬度2米,深十餘米的石渠,又開了一條長達二千多米的工浿把大石坑之水引水入山樑,解決了石橋洋千餘畝旱地的灌溉問題,並利用水位落差,興建五級水碓,利用水力加工糧油和又開了農副產品。節省大量勞力,然後把水引入村頭的日,月,星三湖和村中的硯池,在每三大曲中鎮一石蝦蟆,故日:"三頭蝦蟆九曲水"流水從房前屋後繞過,供村民必要的洗滌,然後將含有肥分的水再送入農田,從而使石橋洋千畝荒蕪乾旱的土地,盡成旱澇保收的沃土。解放後,在家1956年人們利用水位落差,建起了閩東第一個水力發電站,至今仍在發電。

鞠公在完成右岸“龍腰”水得工程後,隨即著手籌建左岸水利工程。從霍童溪上游的堵坪湖引水到松岸洋。全程達7500多米,其中,要跨過三四座山脊,要在堅硬的花崗岩中開鑿通水隧洞,在古代科技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身在民間的鞠公,在財力,物力和技術上要完成這一艱巨的工程,其困難程度是可想而知。但鞠公毫不猶豫,又率子孫鄉民,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據記載鞠公女兒丹鸞,碧鳳也因投入工程施工,而誤了“及笄”之年,以至丹鸞終身未嫁。歷經十多載的艱苦奮鬥,終於鑿通了總長700多米,高2.5米,寬1米多的花崗岩涵洞,完成了這一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興建的隧道水利引水工程,使松岸洋千頃荒蕪的土地盡成沃土.直至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因大暴雨,大童,小童峰前面鶴陀岩發生滑坡,整個山峰栽入霍童溪中,山峰堵塞,引發特大洪災,致溪流改道,從松岸洋中部穿過,夷三十六村為平地.因此,左岸只剩下靠近文湖新田等村的千畝土地,工程一度廢棄至1956年後,重新加以利用。右岸“龍腰”和左岸“蝙蝠洞”水利工程的建成,為霍童區域經濟全面迅速發展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歷代對鞠公興修水利的豐功偉績多有記載,如:《福建省水利志》載:“仙湖又名堵坪湖,在十二都霍童松岸洋,隋諫議大夫黃鞠創鑿,長里許,廣百有餘丈,引大溪來水,湖源遠流長,歲旱不竭,附近之田,盡成沃田。宋諄熙二年(公元1175年)有申請在湖邊或湖之高處耕種,當時官府以其有礙水利,不準。知縣儲淳敘有詩詠此事咫尺仙湖號堵坪,先賢曾以勸農耕。若教一日歸豪右,敢向黃公廟下行”福建省最早的一部銘志宋梁克這淳熙《三山志》卷十六《水利霍童里》,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二十四等均有記載:“仙湖,堵坪湖,塘腹湖,會小溪水,隋諫議黃公創。溉田千餘頃。”明何喬遠《閩書》卷二十一《方域》稱黃鞠,隋時為諫議大夫,諫隋煬帝不聽,遂尋閬苑之處,來抵霍童,見其地廣衍,遂起明之意,鑿斷龍腰,通大湖水,指飛來峰塞水口中。下鑄鐵牛三鎮之。除上述之外《福寧府志》,《寧德縣誌》等多處記載鞠公歷史功績。1992年來寧考察的一位水利專家驚嘆:“千年之前,一無火藥,二無科學儀器,鑿明渠暗道,引水墾荒2萬餘畝,堪稱南國愚公了”。2000年5月省博物管考古部,省文物管理局考古工作隊在霍童溪兩岸考古時,對這一古代水利工程也感到驚訝,建議申報第五批省級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人民政府閩政(2001)15號文,已將“龍腰水渠”和“蝙蝠隧洞”兩處古代水利列入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石橋洋和松岸的開發,給霍童區域的迅速發展有了用武之地,全面的把中原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藝引入了霍童地域。水利的興修使水稻種植面積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蕓薹(即油菜),麥子,豆等經濟作物的旱地套種以及優良品種的引進,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經濟效益。在此基礎上,鞠公還著手搞防洪工程和美化環境建設。為緩防洪水的衝擊,“鑄三鐵牛鎮於中流”以壓水患,建“三十六墩”造“七十二冢”以鎮龍神,立萬世不拔之基。還在沿溪兩岩岸留蓄起大片古松,號稱“九里松”在松岸邊種植密匝匝的桃樹,號稱“十里桃花”;在近峽口水流緩慢的長湖,種植荷花,被稱為“荷花洲”香溢數里。再加上風景秀麗的山巒,蜿蜒清沏的霍水,使霍童成為了一處花雕玉琢的世外桃源。第一洞天冠絕中華,其功不可沒。

鞠公在引進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的同時還帶來了先進的文化,技藝,禮儀,風俗等。為祝賀朱公旦辰之慶,鞠公還在每年二月初一辦友燈賽會,請朱公前來觀賞。時至今日這一活動石橋和霍童四境各姓居民仍久興不衰,其內容之多,規模之大,功夫之巧,在閩東不多見,有堪稱一絕的線獅,奧妙莫測的紙紮,耐人尋味的鐵技,高達屋頂的高蹺,五彩賓紛的花燈等等吸引著周圍百里的人們爭相前來觀看,還定五年一大裝,大裝年連續8天小裝年4天,大裝年還在路旁擺放家釀美酒,及花生,黃豆等佐料任過路賓客品嘗,鞠公開創的二月初一燈會世傳至今,形成閩東地區獨特的“二月初一燈會”。

由於農業的開發,先進技藝的引入,推動了霍童區域經濟,文化藝術等的迅速發展,成為五縣農副產品集散樞杻,繁華於一隅,逐步成為方圓數十里的經濟,文化中心。

寧德立碑

唐顯慶元年(公元657年)鞠公壽終,享年八十九葬於寧德石橋後山,彭童山墓亭里,坐南朝北。後裔為保護墓地範圍,在墓坪前左方立一墓之界碑,特題“戶部黃公之塋”下刻“一畝二角二十步”。鞠公之墓在《福寧府志》,《寧德縣誌》《寧德市志》均有明確記載,1980年11月11日寧德縣人民政府《寧政綜(1980)4號文》通知“諫議大夫”黃鞠及其女兒墓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管)並在石橋村企頭下,古榕樹旁立文物保護石碑一面(寧德市人民政府立).

石橋鞠公後裔為紀念始祖豐功偉績,天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將原鞠公的故居擴大為鞠公祠。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寧德府志》載:“在十二都霍童洞天山下,祀隋諫議大夫,,,,,,”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重修擴建,稱“龍首堂”(龍脈回首之意)明進士陳晶胤(原各陳邦校)在“龍首堂”門頭亭前後,分別揮毫書下“隋諫議大夫黃項鞠之祠”匾額和“明德馨香”四個大字。在“龍首堂”右對側建一座“姑婆宮”以紀念鞠公女兒丹鸞獻身水利事業,終身未嫁的巾幗典範。《支提志》將鞠公及其女兒列入仙目,霍童四境及周邊各姓居民也都為鞠公建廟,塑像尊鞠公為土主神靈,四時香火,春秋供祀,累世不絕。

河南固始黃氏大宗廟 河南固始黃氏大宗廟

解放後,地市面上黨政領導對鞠公的歷史功績,都作了高度的評價,時任寧德市市長的繆耕山,地委書記荊福生,分別在《寧德文史資料專輯》《寧德風流人物》,《寧德文明之光從書》序言中高度讚揚鞠公開發霍童地域,興修水利傳播中原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和文化藝術的功績。2001個農曆二月初一,在鞠公故里石橋村召開了紀念鞠公入閩1388周年學術研究會,有省市區有關部門和鎮領導及閩浙兩省500多位宗親代表和貴賓歡聚一堂。代表們稱讚鞠公是一個不平凡的人;是一個憂國憂民造福子孫萬代的先賢。是我國古代水利專家。他親自興建的水利工程充滿著生命力,歷千載而不失光輝。並表示要弘揚鞠公艱苦創業,造福百姓偉大精神,搞好各項事業,省統戰部副部長,著名書法家游嘉瑞先生書定了《黃鞠故里》四個大字匾額。市區文化局,省黃氏源流研究會以及各宗親送匾額和有關領導及宗親等立碑13塊,以作留念。黃鞠公故裡面貌換然一親。鞠公娶夫人葛氏,生五男二女,男曰:二八,二九,三一,三四,三六;女曰:丹鸞,碧鳳。其後裔歷經隋唐兩代繁衍生息,至唐末石橋黃氏已成當地十分昌盛的望族。值五代十國期間卻遭受到嚴重的挫折。譜載:“數傳後,值五季之衰,盜賊蜂起,處處警狼煙之猶,人人遭殘醜之傷,四郊多壘,萬姓無家。維時石橋族眾,播遷避亂,散之四方,如今年由寧德辦事處主持的對全市所有黃氏宗親譜古蹟進行全面的徵集,拍攝經過兩三個月的長途跋涉,跑遍了全區9個縣市和浙江的泰順上洪等地,發現隆公之第八子後裔由浙江湖洲遷居枯榮。隆公第十八子後裔由湖北鄂州遷居霞浦後坑等。隆公第二十子威公由江西南昌遷居至福建武夷山下。璜八後裔遷政和縣澄源鄉上暖溪村及元二公元朝時遷壽寧縣芹洋。鞠公之孫族公(系二九公之子)於唐武德間由閩南鹽場石橋遷長溪赤岸(霞浦),其後伯榮公(系鞠公的七世孫)再遷福安坂頭居然,數傳又以開業公後自坂頭移歸安樂園開基立業繁衍後代。三六公(鞠公第五子)後裔惟有公從石橋遷霞浦柏洋鄉橫江村,總之今年對隆公宗親共徵集譜牒100多本,現不一一抄例。獨我祖一支眷懷廬墓,不忍舍故土之風煙,死守鄉邦。一千多年來,石橋黃氏子孫蕃衍播遷,興廢盛衰,鏇環不一,但其中也有遷居他鄉,如關棣(今政和)之黃大厝(今王大厝),穆陽之坂頭,以及建寧府等處,皆我諫議公石橋之後裔也。清順治處間隔,遭匪災,石橋村房屋與宗譜被焚毀,蕩然無存。嘉慶年間修譜時故只能“摹遺文於斷碣,索派裔於殘篇,旁搜博考,從其所知者,分支訂派,相互考證上下數百年之世系,尊宋七世使公為中興始祖,(應為鞠公第廿四世孫)”,由於上述原因,宗譜世代斷層,導致目前許多鞠公後裔尚未掛接,尤其是在唐末,宋初播遷外地的為數更多,需宗親共同努力,作進一步考證,溯源歸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