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隱中學

鞠隱中學

鞠隱中學位於安徽省樅陽縣浮山風景名勝區西麓,該校已有一百餘年歷史,它的前身是創立於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的鞠隱國小堂,由浮山名媛吳芝瑛奉父親吳康之遺命捐獻鞠隱山莊、田產總價值約萬銀創辦。學校位於一片山崗上,青松翠立,環境清幽。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學校概況

自高考制度改革以來,鞠隱國中為高級學校輸送了大批的優秀人才。他們之中,有出國學者湯寅生(獲中國科大博士學位,現在美國)、方生(碩士,現在法國)等;有在科技戰線上的湯龍生(碩士生導師)等,有上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吳義寶及北大學子蘇義平等。教師中也有考入華師大的陶全勝老師,考入南開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的湯愛明老師等,這些同志現都在高校任教。

學校規模

鞠隱國中到2010年底教職工學歷合格率與專任教師合格率達100%。中學高級教師10人,一級教師30人,獲省級教學論文獎12篇,市級教學論文獎30餘篇。

鞠隱國中到2010年底有學生1000餘人,教職工62人,占地面積28000平方米。隨著國家的民生工程的深入推進,校安工程的整體實施,鞠隱中學正迎來了她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2011年,鞠中人正秉承鞠隱公遺願:化俗、啟智,內化管理,外樹形象,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讓百年鞠隱再創輝煌!

創建歷史

今日鞠隱中學,它的前身是吳芝瑛奉父命創辦的鞠隱國小。鞠隱國小堂的創辦並不順利,辦學之路一波三折,歷盡坎坷。

鞠隱,就是菊隱。“菊”、“鞠”古字通用。吳康之從官場退出之後,在浮山建“鞠隱山莊”隱居,“鞠隱”二字表明了他的隱居志趣。吳康之(?—1889),名寶三,自號鞠隱山人,今樅陽縣會宮鄉老橋人。他和桐城派後期古文大師吳汝綸是堂兄弟。吳康之自幼父母雙亡,是族叔吳元甲(吳汝綸父)將他撫養成人。吳元甲是樅陽高甸吳氏十八世孫,他於1851年(鹹豐元年)考中舉人,但他不願逢迎官場,以教書謀生。受叔父影響,吳康之勤奮好學,能詩善文,而且寫得一手好字。為了謀生,他在還未成年之時,孤身一人來到京城,幾經輾轉,在寶鋆幕下當了一名抄繕文稿的小文書。寶鋆,鹹豐時曾任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總管內務府大臣,他是個愛才的人,對吳康之賞愛有加,常和他吟詩唱酬,外出時也常將吳康之作為扈從隨侍帶在身邊,並舉薦他到國子監去深造。後來,吳康之參加鄉試,但名落孫山。時任山東巡撫的譚恪公又將他聘為入幕之賓,吳康之辦事幹練,作風沉穩,譚公對他非常倚重,凡大小事務,皆悉心交他辦理。吳康之漸漸成為巡撫大人的股肱,在政界小有名氣。譚公榮調進京後,吳康之仍留在山東,初任鹽使,在以後的二十多年內,歷任寧陽、禹城、蒲台、武城、章丘等縣的縣補,最後以鄆城知縣告終。吳康之每到一地,皆“恤民興學,不遺餘力”,因此頗有政績。但是,目睹清廷腐敗,列強侵凌,他無心再戀官場,於1888年(光緒十四年)告老還鄉,當時不過50餘歲。歸鄉後,他將多年積蓄廣置田地,並在離浮山不遠一個叫唐錢莊的地方,興建了一座山莊,取名鞠隱山莊。山莊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有三進廳房和其它瓦房40餘間。山莊正廳懸掛有其女吳芝瑛親筆書寫的“鞠隱山莊”匾額。整座山莊規模宏大,莊嚴氣派。

回鄉後,吳康之感慨東鄉離縣城較遠,貧寒子弟無條件到縣城接受教育,鄉村兒童嬉遊無度,作為一個文人,他深感憂慮,就萌生了創辦一所學堂的想法。可惜的是,在吳康之還未來得及實施自己的辦學理想時,就因病去世了。吳康之有一子一女,兒子早卒。臨終前,她囑咐夫人和女兒吳芝瑛,將田地房產全部捐出辦學,以啟迪民智,教化鄉鄰。

等母親去世之後,已遠嫁無錫的吳芝瑛回鄉遵父命捐獻遺產辦學。吳康之的產業主要有兩處,一處是唐錢莊的鞠隱山莊和山莊田產約十石零十五畝,一處是戴莊田產約八十三石零一百三十二畝,總價值約萬兩白銀。因為吳康之無後,吳氏族人中的不肖子弟就覬覦他的產業,阻撓吳芝瑛辦學。民國《高甸吳氏宗譜》中收有一篇吳復振作的《鞠隱國小記》,詳細記敘了吳芝瑛艱難的辦學歷程。

辦學要經過地方官批准。吳芝瑛於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向兩江總督周玉帥呈報了辦學申請,周玉帥立即批示“披覽來讀,深堪嘉尚”,支持芝瑛義舉,使學堂得以創立。鞠隱國小的歷史應該從本年算起。按照程式,吳芝瑛應該先向地方官提出辦學申請,然後再由地方官上報。但是,吳芝瑛此前在向縣裡申報時,吳氏族人中覬覦吳康之遺產者疏通縣衙,從中作梗,吳芝瑛兩番呈報,縣衙均以“出嫁女兒無權輸捐父產”為由而駁回。在此情況下,吳芝瑛才決定向兩江總督府呈文。吳芝瑛這種自上而下的方式又引起了地方官的反感。當周玉帥的批文下達到安徽省巡撫衙門時,巡撫恩銘強烈不滿,不再將兩江總督同意吳芝瑛辦學的呈文下行到縣。此時,吳氏族人中不贊成辦學的人也呈文到巡撫衙門。這樣,恩銘扣壓吳芝瑛的呈文就更有了藉口,吳芝瑛的辦學計畫遭到擱淺。第二年,吳芝瑛陳情當時的兩江總督端方,馮出面斡鏇,辦學一事終於得到地方官的同意。但事情還遠沒有想像中的順利,到了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鞠隱國小堂的實質性創建才真正開始。當時,舊桐城縣尚沒有主管教育的專門機構,教育事宜由縣中學堂管理。縣衙知事奉命照會中學堂總理馬通伯,命其籌辦鞠隱國小。馬通伯召開學界人士會議,結果,以風氣未開鄉村初等國小無法招生為由,確定將鞠隱國小堂附設於舊桐城縣立崇實高等國小(後改為桐城縣第一高等國小,簡稱“一高”),並得到縣衙批准。實際上,崇實高小當時辦學經費困難,而鞠隱國小田租豐厚,年收入是崇實高小的數倍。鞠隱國小附設於崇實高小,實際上是為了彌補其辦學經費的不足。從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起,崇實高小每年另外單獨招生一班學生,另聘教員一人,且命之為鞠隱國小。可見,鞠隱國小創辦之初,其辦學地點並不在鞠隱山莊,而在縣城。這樣,鞠隱山莊的大量房舍處於閒置狀態,而且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了二十餘年,鞠隱公捐遺產辦學一事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二十餘年後,一次,吳氏族人吳復振偶然從縣城獲知,當時,省教育廳令各縣上報校產基金收入,“一高”校長嚴某竟然將鞠隱國小財產完全列入“一高”名下上報,而隻字不提鞠隱國小。

如果這樣下去,鞠隱國小被“一高”吞併只是早晚的事。吳康之一生節衣縮食,捐萬銀家產辦學卻換來如此命運,實在讓人慨嘆。面對“一高”反客為主的咄咄氣勢,吳芝瑛和吳氏族人都憤憤不平,下決心打一場官司,要將鞠隱國小正名並搬回鞠隱山莊。

1929年(民國十八年),吳氏族人推舉吳葆生、吳作先等人,向當時的桐城縣政府遞交呈文,請求依照早年批准的辦學方案將鞠隱小移回鞠隱山莊。因為時間已經過去了二十餘年,時人大多不知鞠隱公遺產辦學經過。因此,吳氏的申請遭到一致反對,特別是“一高”教職員工,反應更加強烈,少數教員甚至散發流言蜚語煽惑眾聽,吳氏幾成眾矢之的。但吳氏族人並不氣餒,次年向政府再次遞交申請。幸虧當時的桐城縣長李畏三英明果斷,毅然排除眾議,批准鞠隱國小於1930年(民國十九年)依照原案移回鞠隱山莊辦學。即使如此,“一高”那邊仍不死心,假借當時名流向政府施壓,並捏詞控訴吳氏族人。吳復振一面據理嚴詞反駁,一面派人回鞠隱山莊修理房舍,使鞠隱國小搬遷順利進行。1931年(民國二十年)春季,鞠隱國小終於在鞠隱山莊正式開始招生授課。至此,吳康之生前的辦學理想才可以說是圓滿實現。鞠隱國小搬回山莊後,延請人才,聘請教員,一時名流薈萃。學校成立了校董會,由吳振卿、方培卿、房秩五、方達夫、吳聘臣、施樂衢和吳健吾等七人組成,吳健吾為主任。校董會制定簡章,確定辦學宗旨、校董會董事產生辦法等,並報縣政府批准後施行。自此,鞠隱國小走向了獨立規範的辦學道路,培養了大批人才。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鞠隱國小由私立改為公立,1966年改為紅衛國小,1975年改為“五七”中學,1978年改名竹隱初級中學,1985年才恢復為鞠隱初級中學。自創辦至今,校名雖歷經變更,但最終仍恢復了“鞠隱”校名。百年名校,重現輝煌。

回望鞠隱國小的創辦過程,是如此地艱難。鞠隱國小的成立,經兩任兩江總督周玉帥和端方先後批准,但遲遲不能落實,後來好不容易落實卻附設於縣城崇立國小,致使鞠隱國小差點湮滅不存,好在它終於一路有驚無險地走了過來。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家房秩五先生在鞠隱國小工作數年後,於1924年在浮山華嚴寺舊址上創辦了浮山國小,樅陽大地上又誕生了一座歷史名校。無疑,房秩五在鞠隱國小的辦學和教育實踐,為他日後創辦浮山國小(也就是現在的浮山中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

創辦人

吳芝瑛

吳芝瑛(1867一1933),字紫英(女),別號萬柳夫人。桐城縣高甸人。生於詩書之家。父吳康之歷任寧陽、禹城、蒲台、武城等地知縣,所至皆“恤民興學,不遺餘力”。有《鞠隱山莊詩集》傳世。伯父吳汝綸,系民主主義教育家。曾是曾國藩的入室弟子。

芝瑛自幼聰慧,靜處深閨,博及群書,勵志繼承家學,工詩、文、書法邑人譽為“三絕”。年十九,嫁無錫文士廉泉,泉有詩名,人稱“無錫才子”。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芝瑛隨夫移居北京。未及數載,以詩、文、書法聞名京師,慈禧太后曾召芝瑛人宮,對伊書法、文才甚為讚賞。期間吳芝瑛陳列了對《辛丑條約》的看法。她提倡“國民捐”,主張“產多則多,產少則少,無產則不捐”。

芝瑛居京時,與女俠秋瑾近鄰,朝暮相處,遂成至交。唱和頻繁,共斥清廷腐敗,同抒報國情懷。在一次萬柳堂的聚會中,吳芝瑛揮毫題寫了一副對聯贈給秋瑾:“今日何年,共諸君幾許頭顱,來此一堂痛飲;萬方多難,與四海同胞手足,競雄世紀新元。”1904年,秋瑾去日本,旅費多賴芝瑛資助。不久芝瑛勸夫勿屈事清廷,遂南歸,於上海曹家渡建“小萬柳堂”居隱。1907年,秋瑾於紹興被害,芝瑛聞訊,悲痛欲絕。秋瑾死後旬日,芝瑛悲撰《秋女士傳》、《秋女士遺事》。書中詳記秋瑾平日行事、報國壯心及視死如歸之大義,為後人研究秋瑾留下史料。又與盟妹徐寄塵營葬秋瑾於杭州西伶橋畔。作《西伶吊秋》七絕四首,並親筆為墓碑題“鑑湖女俠秋瑾之墓”,又於住宅“小萬柳堂”院內建“悲秋閣”,題聯曰:“英雄尚毅力,志士多苦心”。在丈夫廉泉的全力協助下,義葬秋瑾於杭州西泠橋畔,徐自華撰寫墓表,吳芝瑛書寫碑文,勒之於石。她還在秋瑾就義的紹興古軒亭口造“風雨亭”,在杭州南湖別墅內建造“悲秋閣”,以誌哀悼。當年,吳芝瑛、徐自華冒險義葬秋瑾的壯舉令海內外革命志士極為振奮,深受鼓舞,卻觸怒了清廷的鷹犬爪牙。吳芝瑛一腔正氣,毫無懼色,她致書兩江總督端方,鄭重聲明:“是非縱有公論,處理則在朝廷,芝瑛不敢逃罪。”一時間,其命運受到各國輿論關注。英國《泰晤士報》在頭版刊登吳芝瑛大幅照片,發表她的美國女友麥美德撰寫的專文,生源吳芝瑛和徐自華。迫於中外輿論的強大壓力,清王朝未敢冒然加害於二位女士。

芝瑛秉承先父“恤民興學”遺志,曾籌款販濟蘇、皖災民。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將其父原籍之田地、房產,約值銀萬兩,悉數捐出,於浮山西麓創立鞠隱國小堂。此前,吳族中有惡痞賄通府縣,圖謀霸占此筆財產,阻撓芝瑛義舉,然芝瑛不畏惡痞恫嚇,呈文拜渴兩江總督周玉帥,周批示“披覽來犢,深堪嘉尚”,支持芝瑛義舉,使學堂得以創立。自此,當地學風宏開,遠近鄉民,紛紛送子來學。該校一直沿辦至今,現已擴建為國中。當地人民,至今仍頌揚芝瑛捐產辦學之惠澤。她變賣了加重珍藏的董其昌手書《史記》真跡全部,得數千金,替誤落風塵的才女李苹香贖身。晚年為沉疴所困,萬不得已,將滬上小萬柳堂便賣給人。

吳芝瑛當年手植的女貞樹,位於鞠隱中學校園內,至今仍然鬱鬱蔥蔥。

女貞樹
女貞樹

知名校友

施斌祥(原國家林業部森林資源司司長)

施盈富(少將,八一電影製片廠政委)

錢奕生(原西安軍用汽車製造廠黨委書記、廠長)

施士禹(教授,北京外貿學院圖書館長)

黃學年(安慶石化總廠副廠長)

胡德年(大校,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裝備局)

唐禮宏(原安慶市文化局長)

彭生高(安慶市委黨校副校長)

湯銘(原太湖縣委書記,安慶市農業局長,農委主任)

張友伯(原東至縣縣長,池州市環保局長)

徐國喬(國家財政部條法司辦公室主任)

湯傳信(博士,安徽省黨校教員)

徐成友(原青島市工商局長)

施正生(池州市副檢察長)

鮑東升(屯溪市副檢察長)

吳亞中(四川內江市工商局長)

湯寅生(博士、教授,美國加州大學)

湯龍生(教授,航空航天部研究室主任,碩士生導師)

湯申生(博士,美國)

方生(博士,法國)

吳成(安徽省司法廳處長)

汪永平(博士,新加坡)

王武偉(碩士,合工大學生處處長)

方國禮(安徽日報社發行處處長)

徐瑞林(馬鋼第二鋼鐵廠廠長)

施佳勝(副教授,鳳陽農師院主任)

陶全勝(淮南礦院講師)

李承寬(原績溪縣外貿局長)

湯大用(安慶市染織總廠廠長)

吳亞平(少校,宜興武警部隊)

吳漢學(少校,安慶飛機廠)

鮑南懷(原合肥市師範學校校長)

方濟民(原銅陵市人大辦公室主任)

徐壽松(新華社上海分社記者)

李皖杭(合肥市稅務局紀檢主任)

李好(原井崗山市物資局局長)

施昌培(池州供電局局長)

黃學龍(銅陵市環保局局長)

胡宗堯(貴池礦管局局長)

方啟明(安慶華茂集團二廠廠長)

王文祥(原浮山中學副校長)

胡志偉(原上海市長寧區化陽段醫院院長)

胡奇偉(原望江縣人民銀行職工)

張雙武(副教授,湖北荊門大學

吳小明(安慶石化質檢科科長)

施發言(原義津鎮黨委書記)

丁小根(原白梅鄉黨委書記、浮山鎮黨委副書記)

鮑永瞻(樅陽縣林業局、安徽省中青年專家)

方玉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三亞玉林基地,營級)

鮑寬生(浙江,中國輕紡城,柯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