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陽河自然保護區

麻陽河自然保護區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西北部,麻陽河、洪渡河流域,與黎志峽西岸毗鄰,距沿河縣城34公里。景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享有“野生動植物基因庫”的美譽,兼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和獨特的峽谷地貌景觀,地貌獨特,風光旖旎,是集山、水、洞、峽谷、溪泉、河流、珍稀動植物等一體的景區,極具美學欣賞價值。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87年,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葉猴及其棲息地,屬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麻陽河自然保護區麻陽河自然保護區
1987年,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隸屬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林業局管理。1994年,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隸屬省林業廳管理。2002年,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鋸齒山黑葉猴自然保護區歸併麻陽河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4年,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2005年,經貴州省人民政府《省長辦公會議紀要》明確,貴州麻陽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更名為貴州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省林業廳直屬正縣級事業單位;核定事業編制30人,所需人員經費由省財政實行全額預算管理。

地理位置

麻陽河自然保護區麻陽河自然保護區

貴州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黔東北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接壤處,分布於烏江一級幹流洪渡河、麻陽河河谷兩岸及延伸地帶,與黎芝峽西岸毗鄰,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地理坐標為東經108°3′53″~108°19′45″,北緯28°37′30″~28°54′20″,屬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31114公頃,根據自然環境和保護對象種群分布特點,該保護區劃為核心區、緩衝區、試驗區三部分。其中核心區面積10543公頃,緩衝區面積10522公頃,實驗區面積5548公頃。

自然環境

麻陽河自然保護區麻陽河自然保護區

麻陽河保護區位於大婁山脈北東,地處沿河、務川兩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境內,距務川縣城38公里,可乘車直達,亦可沿洪渡河逆水而至。

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達63.74%。分布著74群730多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葉猴和其它珍稀動植物,兩河峽谷,險峻幽深。兩岸森林密布,以原始的常綠潤葉林為主。

地貌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大婁山脈北東,屬揚子地塊邊緣,出露地層為寒武紀和奧陶紀。區內海拔800-1000米以上地段地勢開闊,800米以下則多為峽谷,向下侵蝕作用強列。在標高1000米,800米及500-600米處,尚有帶狀分布的山峰或侵蝕台階,溶蝕盆地,塵窪地及平底溪谷等常出現在上述不同的分層高度,構成了頗具特色的層狀山嶽地貌景觀。

水源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河流為烏江一級支流麻陽河與洪渡河。麻陽河發源於德江縣彥坪黃根壩,西起鋸齒山(海拔1158米),橫貫保護區至思渠鎮暗溪口(海拔290米)匯入烏江,相對高差878米,全長26.5公里,流域面積3183公頃。洪渡河從務川境內自西南向東北流經保護區內12.75公里,於洪渡鎮(海拔264米)匯入烏江,在保護區流域面積1225公頃。

土壤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成土母岩主要為白雲岩,其次為石灰岩,另有少量砂頁岩分布。保護區海拔在300-1400米之間,由於森林土壤的形成受母岩、海拔,氣候等諸因素的影響,因此,除黃土到新景,月亮壩至中壩1000米以上古老夷平面有部分黃壤分布外,保護區內大部份土壤為石灰土。石灰土又分為黃色石灰土及淋溶性黃色石灰土兩個亞類。黃色石灰土主要分布於較高的山峰坡面,侵蝕台階,溶蝕盆地,窪地,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淋溶性黃色石灰土則主要分布在峽谷兩岸峭壁,陡峻的山峰中下部,以及石灰岩形成的峰叢等地段,由於淋溶性強,因而土壤呈微酸性。

氣候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類型。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濕度適中,冬涼,夏熱,四季分明,有霜期短,生長季節長。保護區年均降水量1158.7㎜,年均經流量428.2㎜,年均蒸發量735.6㎜,與年均降水量基本保持平衡。一年中降水量的變化兩峰兩谷型,最高峰出現在5-6月,次高峰在9月,最低谷出現在1月,次低谷在8月。年均氣溫16.7℃,最熱7月均溫27.2℃,極端最好高溫度41℃,最好冷1月均溫5.6℃,極端最低溫﹣6℃,年均大於10℃以下積溫,海拔高低不同,幅度在3500-5500℃之間。保護區的峽谷地帶,由於箱狀峽谷深切,谷底至由嶺海拔相差大,在夏季,山嶺烈日高照,氣溫達40℃左右,十分炎熱。谷底由於陽光無法照射或很少照射,其氣溫隨著海拔下降而降,平均每下降100米,溫度下降2-3℃,使谷底的溫度在25℃左右,十分涼爽宜人,這是保護區峽谷獨特的逆溫氣候特徵。

植物資源

麻陽河自然保護區南方紅豆杉

經科學考察,區內分布維管束植物120科293屬800餘種。其中種子植物較豐富,共有99科236屬,409種和18個變種,蕨類植物18科30屬51種。具備各類不同用途的資源植物382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紅豆杉南方紅豆杉銀杏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蘇鐵蕨黃杉三尖杉穗花杉香果樹楠木等12種;珍稀蘭科植物春蘭寒蘭白芨蝦脊蘭石斛天麻獨蒜等20餘種。

銀杏

銀杏(GinkgoLilobaL)拉丁名GinkgobilobaL俗稱白果,公孫樹、鵝(鴨)掌子,屬裸子植物。銀杏為銀杏科唯一生存的種類,雌雄異株,為落葉大喬木,高達40米,胸徑可達4米,銀杏樹壽命長,適於生長在水熱條件比交優越的亞熱帶季風區。

最早出現於3.45億年前的石炭紀,曾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歐、亞、美洲,中生代侏羅紀銀杏曾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白堊紀晚期開始衰退。至50萬年前,發生了第四紀冰川運動,地球突然變冷,絕大多數銀杏類植物瀕於絕種,唯有中國自然條件優越,才奇蹟般的保存下來,科學家稱它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貓”。銀杏是著名的活化石植物,又是珍貴的用材和乾果樹種,由於具有許多原始性狀,對研究裸子植物系統發育、古植物區系、古地理及第四紀冰川氣候有重要價值。葉形奇特而古雅,是優美的庭園觀賞樹。對煙塵和二氧化硫有特殘的抵抗能力,為優良的抗污染樹種。種子作乾果。葉、種子還可作藥用。

動物資源

區內分布各類珍貴野生動物300餘種,其中獸類37種,鳥類149種,兩棲爬行類32種,魚類48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葉猴金錢豹林麝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熊、大靈貓、獼猴、斑羚、穿山甲、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等27種。

黑葉猴王國

黑葉猴屬世界瀕危物種,主要分布於越南中國貴州廣西重慶等地,據統計,現全球野生黑葉猴總數約2000隻,貴州省約有1200隻,根據2004年,國內外專家對麻陽河保護區內的黑葉猴種群量調查結果顯示,現麻陽河保護區分布有黑葉猴76群730隻左右,是目前中國黑葉猴分布最密集,數量最多的地區,亦是全球最大的黑葉猴種群分布地。

麻陽河保護區黑葉猴主要分布在麻陽河和洪渡河的峽谷地帶,峽谷內林密境幽,溶洞成群,河水清澈透底,是黑葉猴等珍稀動物的理想棲息之地。保護區共有黑葉猴74群730多隻,它們在密林中覓食,在山谷中嬉戲,在溶洞中棲息,在自己的王國中繁衍。由於麻陽河保護區特殊的地貌和深切峽谷地地形,加之黑葉猴活動範圍的相對穩定性、食性的專一性和與人的長期較近距離相處,使得在該地區觀測黑葉猴極為方便。國際靈長類專家組成員,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丁偉博士到麻陽河考察後說“麻陽河保護區無疑是對野生黑葉猴的科學研究和科普宣傳的良好的開放實驗室”。

黑葉猴:別名烏猿,屬於猴科,學名為Presbytisfrancoisi。

黑葉猴體形纖瘦,四肢細長。頭小尾巴長,體長50-60cm,尾長79-86cm。頭頂有黑色直立的毛冠;兩頰至耳基部有白毛;成體全身烏黑色,體毛長而厚密,有光澤。手、足具烏黑扁平指(趾)甲;尾尖端白色。剛出生的小黑葉猴,全身乳黃色,頭部則為金黃色,尾為黑色,30天左右全身變黑,頭部還是金黃色。生活於熱帶、亞熱帶叢林中,樹棲,喜群居,每群有一首領帶領猴群活動。黑葉猴跳躍能力很強,一次可越出10多米。很少下地喝水,多飲露水和葉子上的積水,以嫩葉芽、花、果為食。通常2—3月份交配。

旅遊資源

麻陽河自然保護區麻陽河自然保護區
步入麻陽河保護區,溪流泉涌,洞變幻多彩,空氣清馨,冬暖夏涼,氣候宜人。黑葉猴嬉戲其間,讓人頓生回歸自然的理想境界。主要有黑葉猴王國、河谷景觀、老鷹岩、石牌、國畫石、月亮石、朱家洞,大河壩溫泉,涼橋等二十多個景點。

涼橋景區
涼橋景區由朱家洞、暗溪河、涼橋、一口刀土寨等景點組成。

朱家洞:主洞長5千米,內有18洞天。第一洞天寬40米、高30米。洞內暗溪伏流、碧水深潭,石壁嶙峋,石乳石筍石山狀物類人,可謂百態千姿。難怪古人曾這樣描述該洞:“四面絕壁,天生橋榭,曲徑通幽,怪石嶙峋,如天造地設。內有十八洞天,一門一景,各有佳趣。曲折而入,可歷十數重門,明暗各異。暗溪伏流其中,水聲怒吼若萬馬奔騰、驚人慾絕。”

涼橋:暗溪河從朱家洞流出,穿過一天生的洞橋,與麻陽河交匯,直奔烏江。洞橋東、北兩側是美麗的暗溪河谷和麻陽河谷,古樹蔽日,河風交臨,即使盛夏也倍感涼爽,故名“涼橋”。

一口刀土寨:麻陽河自然保護區所在地,是以土家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山區。涼橋西側是一口刀土家山寨。古老而悠久的歷史潤育了這裡樸實的民族風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滾邊無領向左開襟的花邊服飾,依山傍水的乾闌式住房,信奉土老司,祭祀土王,崇拜祖先及飲食、行路、婚姻、喪葬、禮儀、禁忌於民俗,過趕年、牛王節等傳統的民間節日,浮雕、鏤空雕等木石雕刻,紅白綠顏色搭配的挑花刺繡及竹藤編織工藝,情歌、哭嫁歌、山歌、蒿秧歌、勞動號子、儺堂戲等民間文藝,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風格。該地的土家儺堂戲,是土老司用扛神、沖儺、打太保為人還願時演出的臉殼戲,多達10多種臉譜。它既是一種古老的宗教活動,又是一種集文學、舞蹈、音樂、雕刻、繪畫、戲劇為一體的古文藝活動。土家儺戲劇情簡單,角色不多,形式活潑、演唱生動,其中踩鏵口、上刀梯、搶八卦紙等儺技神密奇絕,令人嘆為觀止。

石牌景區:石牌景區位於麻陽河保護區試驗區,距思渠古鎮12公里。景區內國畫屏、月亮石、石牌、老膺岩與麻陽河渾然一體、珠聯壁合、山奇水美、如詩如畫。

A:石牌由幾塊巨石天然組成,高30餘米,似升起的幾面旌旗,故又稱“旌旗招展”。是石牌景區的標誌。

B:月亮石在國畫屏上方有一塊直徑8米的半園形石壁,壁面成白,如光芒四射。恰似一輪正在升起的明月。

梵淨山:梵淨山地處西南,擁有悠久的佛教歷史文化。梵淨山為彌勒道場,與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九華山並稱佛教五大名山,“梵淨”二字即是從"梵天淨土"而來。可以說,正是佛教文化為蒼蒼茫茫的梵淨山披上一層肅穆而神奇的色彩。去梵淨山,除遊覽賞心悅目、神奇絕妙的大自然風光外,不可不用心感受一下佛教文化,拜拜佛祖、拜拜觀音、更要拜拜彌勒菩薩,因為梵淨山是彌勒菩薩的道場。根據文獻記載,明朝萬曆以前,梵淨山被稱為“古佛道場”,聲名遠播。唐朝時期,梵淨山麓有天池、天慶二寺;宋元時期,山中有寺廟多座。明清時期,梵淨山寺廟成林,香火鼎盛,朝山信徒如雲流水涌,香客不僅來自雲、貴、川、湘,甚至有從贛、皖、浙不遠千里前來朝拜者。清光緒年間立《下茶殿碑》記述“數百年進香男婦,時往時來,若城市然。每當農曆四月香會期,每天朝拜者數以千計,善男信女們各自成伍,各種香會旗號飛飛揚揚。

西岩寺:依山傍水西岩寺,宋代古寺佛傳承。印江是一個著名的歷史古城,境內的梵淨山有天下聞名的萬米睡佛,是中外馳名的彌勒菩薩道場,印江人民從善信佛,歷史悠久,有許許多多佛教的美麗傳說。位於印江峨嶺鎮甲山村的西岩寺,始建於宋乾德三年(967年),明嘉靖年間重建,毀於兵,清康熙十九年再建。這裡有逐年最佳化的自然環境,也有“敲梆岩畔木魚響,佛光普照九龍環”的佳話。相傳明代道人張三豐曾雲遊於此,以手指鐫刻“山水嘉匯”四字於石壁,至今猶在。

管理機構

管理措施

保護區管理局還利用電視、報刊各種宣傳媒介廣泛宣傳保護區的各項工作進展和區內的森林資源,自然景觀。中央電視台新聞30分欄目,國際頻道新聞欄目,貴州電視台發現貴州欄目,新聞欄目等曾多次報導麻陽河保護區科考及黑葉猴的保護管理等。

管理設施

保護區由1997年貴州省計委批准,進行了一期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共投資558萬元,其中貴州省計委非經營性資金300萬元,地方配套258萬元,修建了保護區管理局辦公大樓,職工宿舍,保護區標誌門,大河壩管理站等,購置了森林巡護用車及工作用車和部分通迅辦公設備,為保護區的管理,保護,科研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初始條件。2004年在國際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FFI項目的資助下,國內外專家及貴州省內保護區科研人員參加完成了黑葉猴保護現狀調查項目。2005年《國家林業局關於貴州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覆》批准新建動物救護用房300平方米,動物籠舍500平方米,新建防火瞭望台5座,科研宣教用房600平方米,氣象觀測站、水文監測站,黑葉猴監測點等,總投資776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專項投資安排621萬元,地方配套解決155萬元。

銅仁市著名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