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河

太平河

太平河位於梵淨山南麓,發源於梵淨山,在江口縣城與閔孝河交匯匯入錦江。太平河漂流的起點在黑灣河旅遊經濟開發區,終點在靠近太平鄉政府所在地的太平鄉伐木場,全長12.8公里,沿途有九彎十八灘,既有激流澎湃,又有涓涓細流,既有深河綠潭,也有淺岸荒灘。漂流費:全程80元。就在梵淨山的門口。

基本信息

名稱:太平河

太平河太平河

地理位置:中國河北省
太平河是滹沱河的一條支流

幹流概況

太平河是滹沱河的一條支流,原先叫汊河。河段原有古運河道和北泄洪渠兩河段組成,西端與鹿泉市太平河相接,東至滹沱河入口,全長約17600米,寬120—200米。河道兩岸按“50年一遇”標準築堤,並堆山造景、修建防護林和綠化帶,是城區北部一條集防洪、防沙、旅遊為一體的生態河。
滹沱河、太平河原稱汊河雪是位於河北省會石家莊市西北的兩條行洪河道,擔負著泄洪、補水等重要功能。多年來,由於未能納入城市統一管理和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統,太平河狹窄淤堵,存在較大洪水隱患。各種污水直接排入,沿線還囤積著300多萬立方米的建築及工業生活垃圾,臭氣熏天。作為石家莊市的一級水源保護區,太平河地區現狀水開採量占城市地下水總供水量的70%。周邊設有多個地下水取水井,但由於水源地的污染和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有許多眼水井已經報廢。

流域概況

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是人類文明開發較早、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地區。市區白佛口文化遺址是目前全市境內發

太平河太平河
現的最早的平原地區人類遺址,距今約6000—7000年;新樂古代遺址“伏羲台”證明了60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曾經活動於此地;戰國中山國文化,是石家莊歷史文化脈絡中的重要一環,也是繼藁城台西商文化之後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文化。

生物資源

碧波蕩漾的太平河水域成為廣大石家莊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這裡綠意蔥蘢,鳥語花香,可登高賞景,亦可戲水泛舟,甚至吸引了天鵝、野鴨等野生禽類前來棲息。

水利樞紐

太平河二期整治工程
二期穴西泄洪渠雪工程全長18.15公里,按10年(台頭以北按20年)一遇設計洪水標準拓寬疏浚泄洪渠熏結合南水北調左岸防洪和石環公路工程建設熏使南北泄洪渠防洪堤防洪能力達到200年一遇標準。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泄洪渠整治工程、污水改造工程和園林綠化等,預計2007年底完成。

在園林綠化建設方面,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優”的經營理念,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做到城

太平河太平河
市與自然的完美提升和協調結合,形成“城市融入自然,自然綠色城市”的怡人境界。具體內容為一渠(南泄洪渠拓寬、疏浚)、兩帶(生態防護帶、郊野遊憩帶)、三園(濕地公園、水景公園、生態公園),達到“城市融入自然,自然綠色城市”的宜人境界。其中包括面積為249.92公頃的生態防護帶、10.43公頃的濕地公園、水面面積為34.47公頃的水景公園和生態公園。

橋樑設施

永安橋
過去太平河是穿村而過,每年夏季,洪水洶湧,南北隔絕,淤泥沖積,常常淹沒村落田野,人們為了使太平河水馴服而過,不再泛濫,世世代代永保平安,故將此橋命名為永安橋。

而民國年間重修《獲鹿縣誌》記載:“永安橋,在縣東十五里於底村”。據考證,永安橋為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所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走近永安橋,整個石橋設計別致,造型美觀,具有鮮明的特色。大橋全部用青石條砌券而成,為單孔斗拱橋,橋面長20米,寬4.5米,拱長11米,深9米,石券孔洞的直徑為11米左右。橋東西兩側的橋面上,各有石望柱八根,柱頭上有石雕的獅、桃等物;石柱之間有欄板,兩側各有欄板七塊,欄板上浮雕著各種人物、傳說、故事、或花卉圖案;橋孔頂處東西兩側各嵌有一頭雄獅浮雕頭像,雖歷經風雨,仍然氣勢雄偉、栩栩如生。

旅遊資源

碧波蕩漾的太平河水域成為廣大石家莊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這裡綠意蔥蘢,鳥語花香,可登高賞景,亦可戲水泛舟,甚至吸引了天鵝、野鴨等野生禽類前來棲息。

太平河生態綜合整治工程
是石家莊市委、市政府堅持科學發展觀,著力改善生態環境推出的重大舉措,建設內容包括基礎工程、太平河防洪工程、防護林工程。工程於2002年啟動,2003年“十·一”,太平河整治工程14.25公里河道已全線蓄水,建

太平河太平河
成8000餘畝防護林地,形成了以水景為特色,既能滿足城市防洪要求,又具有優美自然生態景觀的城市外部生態系統,改善了城市環境,提升了城市形象.太平河生態開發整治工程以防洪可安、岸綠可閒、景美可賞為目標,通過修路築堤,擴河挖湖,造園建景,提高河道行洪能力,保障城市安全,改善生態環境。
太平河生態開發整治工程東起滹沱河,西至北新城,新增水面264萬平方米,綠地490萬平方米,形成全長14.25公里的濱水生態景觀長廊。其中,東段7.8公里為原汊河整治工程,已於2005年9月初完成河道蓄水,10月1日竣工並向遊人開放,不僅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閒娛樂的場所,而且成為了遷徙候鳥的良好棲息地。每到周末、假期,大批市民紛紛前來觀光、垂釣、放風箏。2005年3月7日,多年未見的天鵝成群飛抵太平河,給秀美的太平河增添了許多生機。2005年10月2日,太平河成功舉辦了清華——劍橋中英名校賽艇對抗賽,省會市民十多萬人前往觀看,成為“十一”黃金周的一大亮點。西段6.45公里為原西北部水利防洪生態一期工程,於2004年10月開工建設,2006年5月1日竣工並免費對遊人開放。形成了6.45公里的水面景觀和北岸5個帶狀公園。5個公園既相互獨立,又彼此貫通,依水而建,又融入其中。各種水生植物傍水而生,棧道穿插其中,將園林綠化與水利防洪河道完美結合。
1號公園
位於田家莊橋與大安舍橋之間,園內翠竹叢叢,登上19.8米高的望樓,將怡人美景盡收眼底,適宜休閒、娛樂、
太平河太平河
划船、攝影等。2號公園位於大安舍橋到大馬村橋之間,該區域主要為梨園,有近300棵正值盛果期的梨樹,春天可賞梨花,秋天可休閒採摘。3號公園位於大馬村橋到岳村鋪橋之間,為林地休閒區,空氣清新,鳥語花香,是休閒、納涼的最佳場所。4號公園位於岳村鋪橋到植物園路以東區域,該區域水面景觀與園林景觀相結合,水面波光粼粼,水光瀲灩,岸上草地青蔥,樹木碧郁,四季常青。5號公園位於植物園路到北新城橋之間,是5個公園中景觀最多、面積最大、最具江南園林特點的公園。
碧波蕩舟景區。位於前進街橋、紅星街橋兩座景觀橋之間,綠化面積20萬平方米;兩岸種植懸鈴木、香花槐、水杉、美人蕉等喬灌木:景觀林地與村莊果林交織,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健身娛樂區。位於107國道與京廣鐵路之間,綠化面積10萬平方米;河道兩側選用廣場庭院樹、孤植樹如合歡、千

太平河太平河
頭椿、白玉蘭等,輔以花壇樹池等景觀元素,人們在健身娛樂的同時,還可觀花賞水。

海岳開襟景區。位於太平河107國道以東南岸;綠化面積30萬平方米。以招鳥植物為主,如松柏、泡桐、銀杏、榆樹,木槿、丁香等。著力體現生態保護特色。

棲雲台景區。位於太平河與滹沱河交匯處南岸,占地40萬平方米。高約50米,台頂設有觀象台、眺望台、活動廣場。登台遠眺,正定古城、滹沱河人工濕地、太平河碧水等自然景觀盡收眼底。

滹沱河。人工濕地位於太平河入河口下游的滹沱河河灘,面積l90餘萬平方米。高崗水窪,錯落有致,由歐李、沙桑以及野生水草為綠色植被,是各種鳥禽的理想棲息地
太平河雕塑廣場占地1.3萬多平方米,廣場因建有一座高8.8米、主題為“綻放未來”的雕塑而得名。考慮到與周邊環境相呼應,停車場、道路及植物種植都圍繞雕塑展開,形成了一個舒適的停留觀景空間。

河流歷史

古太平河每年雨季時衝下的泥沙在這裡長期淤積,形成三角洲,唐末五代之後,人們在這淤積的土堤上建立了家園,並起名‘淤堤’。”在於底村里經過半年的努力,廣泛蒐集資料、走訪老人,於1999年寫出了村里首部《於底村志》。71歲的李萬林是這部《村志》的主要整理者,也是土生土長的於底村人。
以前於底村的地形是中間高、兩邊低,因此莊戶們大多把家建在古太平河漫散處淤泥堤上,並且高出水台的淤堤形狀猶如一條頭西尾東的大魚,村裡的人們也稱之為‘魚堤’,後諧音稱‘於堤’和‘於底’。”有據可查的是,上京村毗盧寺內的幾個石碑上,明朝碑文中就是“於堤”和“於底”並用,而至清代和以後的碑文中,就只有“於底”這一名稱了。
說法不同,但都與該村在淤積地有關。如今,行走在村內,整齊的街道、村南寬敞的樓房、寬闊的馬路,已經將當年形狀如魚的淤堤深深覆蓋,但關於於底村的故事卻俯拾皆是,值得一提的是於底和欒城縣“小於底村”的故事。

消歧義

盤錦市太平河
兩岸天然形成的林帶,加之盤錦人民對她多年的維護和人文打造,使這裡形成了水光瀲灩、綠林縈深、奇林虬枝,千鳥飛鳴,靈性凸顯的河水和兩岸風光。徜徉其間,使人如同置身於原始森林之中,既有江南的婉約柔媚,又可見濃郁的異國風情。在太平河兩岸,生長著以楊柳榆槐為主的三十多種木本樹木,還有桑樹、棠芪等樹種,為了增加兩岸的植物多樣性,盤錦人民又人工移栽了諸如火炬、銀杏、皂角等珍奇樹種。兩岸的草本植物更是繁不勝數,有益母蒿、蒲公英車前子苜蓿等一百多種,青翠欲滴,繁花似錦,兩岸的林帶里生活棲息著好多的野生動物,有野兔、黃鼬、豹貓、草蛇、蟾蜍。
這裡還棲息各種鳥類,有錦雉鵪鶉喜鵲大山雀等留鳥,還有戴勝、葦鶯、各種鷺類、鴨類等夏留鳥以及白臉山雀、啄木鳥小畫眉等冬留鳥。當春初秋末,各種候鳥遷徙在這裡停息時,太平河兩岸便成了鳥的歡樂世界。鳥來鳥去、鳥歌鳥舞,竟相引吭高歌,或空中盤鏇,或枝頭鳴唱,好一派歌舞生平景象。為了不打擾它們,盤錦人民將太平河西岸從鴻影橋至江渚橋之間的林帶封閉保護起來,給他們一個自由自在的空間。在太平河中生活著鯉、鱧、鯰、鯽、草、鯖、鱸等三十多種魚類,這裡禁止一切方式捕撈。太平河自然風光帶是天高任鳥飛,水清任魚游的最佳場所。這裡可以乘船遊覽太平河,觀賞兩岸自然風光及景觀;漫步提壩茂密林帶,觀賞各種上動植物;看野鴨、非洲雁戲水;孔雀開屏;鴕鳥跳舞;鸕鶿捕魚……
太平河流經景區十餘華里匯入遼河,林茂幽幽,奇樹虬枝,人們稱這裡為古樹、大樹博物館,流水淙淙、靈性凸顯,千鳥飛鳴,靜謐幽深。 徜徉期間如同置身於原始森林之中,既有江南的婉約柔媚,又可見濃郁的異域風情。遊人可林間漫步、乘舟遊覽,太平寺內頂禮膜拜,放生台上放生,放流。
貴州梵淨山太平河風景名勝區
太平河全長63.7公里,漂流河段15.8公里,一般漂流時間2.5小時,起點在黑灣河口,終點在太平,是太平河最佳的漂流地段,河床比降大,切割深,多急流險灘、跌水。是集山水、江河漂流為一體:遊客自控性、自組性的自然漂流形式。它 自然、清澈、豪邁、秀美的姿態,被中外遊客譽為“中國第一佳景礦泉水漂流勝地”。
省級風景名勝區梵淨山太平河景區位於貴州省的東北部,武陵山脈中段,江口縣北部。發源於梵淨山麓的松桃縣,從梵淨山腳流到江口縣,全長30公里。它是以梵淨山、太平河等自然山水風光為主的風景名勝區。主要由自

太平河太平河風景區
然保護區規劃的旅遊帶-梵淨山景區、太平河漂流帶景區、魚良溪景區、龍陽仙人橋溶洞群景區、黃鵠山景區及縣城附近景區組成。風景區總面積42平方公里。

太平河風景名勝區森林植被茂盛,保護完好,大氣、水體均未污染,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具有極為良好的生態環境。該風景名勝區各景區的景點、景觀有梵淨山景區的金頂、金刀峽、天仙橋、萬卷書、蘑菇石、金盆玉碗、一天門、高山石林等。這一帶的景物是一種獨特的地質結構,體現了形成十四億年最古老的地貌形態,這裡可看到植物垂直分布帶以及梵淨山景區的黑灣河、梵淨山門、羽翠湖壩景物等。

太平河景區的自然風光主要以姿態各異的山、古樹林木以及田園風光組成,其特色為探險、漂流、野趣等。太平河水湍急,但多為淺灘,有驚無險。漂流途中,有“三星伴月”、“三獅拜象”等山體奇觀可供觀賞。魚良溪景區則分布著鬼門關、不二門、魚良寨、二洞溝等一百多個景點。在梵淨山太平河風景名勝區內,石灰岩溶洞發育最多的景區,則屬龍陽仙人橋溶洞群景區。主要景點有仙人橋景點、仙人洞景點、喬角洞景點、龍陽洞景點。此外,還有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的黃鵠山景區,它由黃鵠山、地落水庫、河家壩等景點景觀組成,縣城附近景區則由白水洞景點、王家山景點、省溪司峽谷景點、雙江縣城景點構成。

梵淨山風景區高品位的歷史文化,觀賞和科研、科普價值與梵淨山太平河風景名勝區的豐富資源相結合構成了佛教名山,有較高知名度的優美觀賞環境。

銅仁市著名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