鶺鴒寺

鶺鴒寺

鶺鴒寺位於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北十五公里的調元鎮,其山如鶺鴒凸於濘江,“山氣日夕佳”,風景獨秀美,山有古寺名鶺鴒,為羅江縣文物保護單位。

位置概況

鶺鴒寺位於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北十五公里的調元鎮,其山如鶺鴒凸於濘江,“山氣日夕佳”,風景獨秀美,山有古寺名鶺鴒,為羅江縣文物保護單位。

李調元讀書台調元讀書台
鶺鴒寺是李調元當年讀書學習的地方,而在最初也是李調元的父親李化楠曾修身養性的地方。後來乾隆辛未年(1751)李化楠赴浙江上任,臨行之時,將昔日所作《游鶺鴒寺》詩送給了長子李調元,叮囑他住在鶺鴒寺中潛心學習。從李調元當時所寫的《寓居鶺鴒寺》兩首詩中,我們知道當時的李調元在書童朱貴的陪同下,遵照父命來到離家六里、遠離塵囂、空氣清新的鶺鴒寺。春去秋來,朱貴打來濘江水給李調元沏茶煮飯;李調元也就是在這裡背書寫作,早晚不停,苦苦耕耘於書海之中。
李調元在鶺鴒寺苦學終於有所成就,不久就考中秀才,離開了鶺鴒寺,前往父親上任的地方遊學。數年後再次回來的時候已經是“州縣院試第一名”,“鄉試名列第五”。於是他又回到當年的起點鶺鴒寺小住,為進京會試做準備。躊躇滿志的李調元在粉牆上揮毫寫下《試畢復歸鶺鴒寺》、《重至鶺鴒》兩首詩。不久,李調元踏上進京會試的路途,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取得會試第二名,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古老的鶺鴒寺從此便以李調元讀書台而遠近聞名。

正門前

鶺鴒鳥是一種機敏可人的鳥,額頭和胸前是一圈白色,身上覆蓋著灰色或黑色的羽毛,這種鳥素來就獨

鶺鴒寺鶺鴒寺
具靈性,而且大部分是兩隻雄性的棲息在一起,因此古人又常用鶺鴒來寓意兄弟之情。
鶺鴒寺,就因其遠遠看上去猶如一隻鶺鴒鳥從金頂山脈南邊突然西向,凸入濘江而得名。山上林木蔥鬱,梨樹、板栗、百香果、棗樹、核桃相互交錯,叢林中露出些許紅牆黛瓦,飛檐翹角,充滿迷離與神奇。山下是一溜平川,迎面而來的江水、汩汩成溪的玉泉,群山環繞、美不勝收。從門聯“山如奔馬循環列,水似游龍撲面來”我們也可以感受當年李調元眺望濘江的時候感悟到的情境是多么壯觀了。鶺鴒山上觀賞景色、鶺鴒寺中懷古仰賢,猶如置身在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意境之中。
鶺鴒寺的正門已經修葺一新,色調華麗,然而在幾百年前,這裡還是寺院後門,要進入寺院就必須穿過
石照壁石照壁
山那邊的一片茂密的梨樹林。
正前門左側有由德陽書法名家書寫的“李調元讀書台”石碑;右上方李調元“吟書亭”巍然佇立於梨樹林中。這裡“南吸尖山筆架雲龍靈氣,北採金頂文峰奎星光華”,是讀書的理想場所。
在寺院正前門遠處眺望,對面那三峰連綿凸起的就是雲龍山,仔細觀察,雲龍山就像一個古代文人用的筆架,山下的水塘就像是一個大大的硯台,而右前方的金頂山就像一支突出的筆桿。中國古代流傳下來一句話:“出門望見筆架山,不出文官出武官。”據說唐代最著名的大臣魏徵也曾住在這樣一座筆架山前,因此當地老百姓一致認為這裡的確是一塊讀書成才的風水寶地。
吟書亭吟書亭
順著寺院牆壁,穿過梨林,就可從南端進入寺院。
走進院門,可以看到院內的這一堵高4米寬6米的石照壁上,鐫刻著李調元的《井蛙雜記》,書法剛勁,雕刻技藝精湛,滿懷著他對過去讀書時代的記憶。寺門右側土地祠內,土地神端莊慈祥,而兩百年前這裡發生過一段關於一位瘋和尚離奇的故事,現在還廣為流傳。
在石照壁後,古老的大殿便是李調元寓居讀書的地方。大殿上方的磚瓦是從清代起就保留至今,大家抬頭就可以看到清代建築與現代建築在歷史觀感上的區別,這也說明我國當時建築工藝的高操和精湛。
殿前門匾上赫然刻著“忠義參天”四個大字,為什麼寺廟裡會有這樣充滿英雄豪氣的詞語呢?原因就如鶺鴒鳥的意義所在,兄弟之情就是要團結一心,共襄盛舉,所以當年白蓮教就是以這裡作為他們凝聚人心、發動起義的基地。

大殿

殿內正壁,有一座雕塑:李調元在釋迦牟尼像前,藉助神龕上一盞熠熠發光的油燈孜孜不倦的苦讀,書

李調元讀書塑像李調元讀書塑像
童朱貴手捧調元已經讀過的典冊,投下關切的一瞥。而身後壁畫也是生動至極。“一燈勤教子,誦讀莫辭辛;書是傳家寶,儒為席上珍。志高搴碧漢,落筆動星辰;受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就是李化楠當年勸誡李調元用心讀書的最好言辭,從中我們可以理解到望子成龍,古已有之。
在大殿左邊,可以看到李調元謹遵父訓,身披青衫坐在書桌旁,一手持書,一手支撐著頭,專注地閱讀經史。而一旁的書童朱貴呢,正用拾來的枯枝燒水煮茶。整座雕像生動逼真、催人奮進。
在大殿的右邊,有一座瘋和尚雕塑,他手執毛筆拖著破鞋,一副邋遢不修邊幅的樣子。但是透過瘋僧邋遢的外表,還是能從那微睜的慧眼中頓覺一位遁世高人向你走來,使你倍感親切。那么他和李調元到底有什麼淵源呢?這就要從李調元寓居寺中讀書期間曾發生的這樣一件趣事說起。
話說鶺鴒寺中有一位瘋僧,他不時睜開朦朧的雙眼,用那閃爍著智慧之光的眸子凝視這位勤奮的年青人。李調元呢,年輕氣盛,當然看到這樣邋遢瘋癲的和尚還是有點不喜歡。後來一天早上,瘋和尚來找李調元,對他說:“我昨天晚上夢到土地神啦,他說李翰林在這裡,我是不配和你同處一室的,必須要修築一道籬
土地神土地神
笆把咱們隔開”。李調元不吭聲,沒搭理他,第二天,瘋和尚又再次來催促說:“哎呀,土地神都要生氣啦,如果不修的話就要怪罪於我啦”。李調元呢,還是不理他,瘋和尚於是悻悻地自己動手修了個籬笆,之後就去遊山玩水沒有回來過,從此也沒有誰知道他去了哪兒。不久之後,李調元上京會試結果真的是取得了會試第二名,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正如瘋僧所言,名符其實的“李翰林”就出現了。
從此,鶺鴒寺名聲大震,莘莘學子競相前來,或遊覽、或祭祀,一起尋覓先賢足跡。
嵌入殿外牆壁的雍正、嘉慶、鹹豐、光緒、同治年間維修鶺鴒寺碑刻,記載了這所寺廟的興衰,雖然歷經風雨,這些碑刻上的文字有的已經模糊難辨,然而我們還是能夠清楚地看到上面歷史的痕跡在熠熠生輝。

後門前

由於鶺鴒寺地勢較高,視野開闊,因此站在後院門能夠清晰地看到濘江在這裡緩緩流過,當年李調元的

濘江兩岸的油菜花濘江兩岸的油菜花
書童朱貴就是在這條河裡打水燒茶做飯。這么多年過去了,這條河水仍然保持著它對當年歷史的記憶,源遠流長。特別是當菜花兒黃的時候,滿眼流動的春光,濘江就像一根細細的銀絲帶,在金燦燦的大幕上隨波蕩漾,金鑲玉般地非常壯觀。
順著濘水清波再眺望遠一點,那遠處就是李調元釣魚的河灣、漁咀,鄉村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從這裡可以到達康家堰,江岸右側的山洞中三室一廳、二室一廳的東漢墓窟星羅棋布,洞窟中的淺浮雕“圖騰”、白鶴、魚、獸、石床、石倉,使你能驚異地發現“文星”這塊土地上二、三世紀的文明。

後院

後院,腳下這條三米寬的石徑就是直通崇祀主宰文章興衰的“奎星”殿,走過這條石徑就表示走向了通往功成名就的仕途,誰家有孩子要參加中考、高考的,一定不忘帶孩子來走一走這條石徑,讓孩子變得聰明伶

鶺鴒寺鶺鴒寺
俐、機敏過人。
走上前去,看到殿內“奎星”神一手高執石朱筆,一手執斗,一腳獨立,一腳後勾,頭身前傾。大家或許覺得這樣的造型比較滑稽,那么請想想他這是在做什麼呢?實際上,“奎星”是在點定著中試人的姓名。“九天星宿殿前見,萬里鵬程文運來”,古代傳說,“奎星”是負責選拔人間的能人志士進入宮廷,為國效力的星宿,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文曲星、武曲星”的甄選人。只要他看中了誰,用手中的毛筆在點星斗上輕輕一划,喏,誰就必定高中。
“奎星”殿右的塔爐,外觀設計別具一格,它不是一般普通的塔爐,因為它不是用來燃燒寺廟中的香臘紙錢,而是一座專門用來焚燒文章之用的塔式字型檔。相傳想要高中的人們,除了來到“奎星”面前祈願,還必須將自己寫的文章在字型檔中燒掉,就像交份試卷一樣,這樣才能上達天庭,讓“奎星”看到自己的才華,給自己一個向上發展的機會。然而傳說畢竟是傳說,修建字型檔,實際上體現了舊時人們珍惜文字,想要通過這樣一種心靈上的慰藉來滿足和抒發自己對文字的愛惜之情。
讀書台因為“奎星”的庇佑而漸漸被高考學生們青睞,成為他們寄託升學願望的聖地。從“奎星”的方向往左前方看去,是一棵核桃樹,據說是李調元的故人所栽。不過民間更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就是“奎星”下凡所帶來的“聖果”,雖然它是核桃,但不是一般的核桃,吃了之後腦袋聰明,學習更上一層樓。

後院外

鶺鴒寺李調元讀書台於1996年修復開放後,成為了臨近市縣中小學生喜愛的郊遊場所,教育部門也將其

李調元李調元
定為對學生進行傳統教育的基地,文人墨客追悼先賢,尋找靈感的“文山”也在此,同時這裡也是人們春日賞景、夏日休閒避暑的理想場所。
李調元一生著述繁浩,其卓越貢獻是編輯刊刻了大型叢書《函海》,其內容包含歷史、地理、金石、考古、語言、音韻、詩詞、書畫、戲曲、民俗、農業及廚藝等,不僅是研究巴蜀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清代著名學者袁枚得李調元所贈《函海》,觀後稱讚道:“函海書寫海內宗”,可見其成就之卓越。鶺鴒寺可以算作是這樣一代傳奇人物的啟程點,是李調元才華橫溢的源頭,因此倍受人們的景仰和青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