鮡科

鮡科

鮡科屬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鯉形目,該科至少約65種,多數體形平扁,背鰭短。主要分布在南亞印度河水繫到中國長江、台灣及印度尼西亞州區。

基本信息

科屬分類

分類地位: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輻鰭亞綱 Actinopterygii 鯉形目 Cypriniformes
鯉形目的1科,有20屬至少約65種。

形態特徵

多數體形平扁;背鰭短,位於腹鰭之前;胸鰭平展,具或不具硬刺;臀鰭短;前後鼻孔緊鄰,間有瓣膜相隔,延長成鼻須;還有上頜須1對,下頜須2對;齒生上頜和下頜,齶骨無齒;鰾分左右兩室、包於骨囊內。

分布地區

為南亞印度河水繫到中國長江、台灣及印度尼西亞州區的特有魚類。中國產12屬約35種,分布於長江及以南諸河系;常見的屬有紋胸鮡屬和鮡屬,分布於福建、湖南、湖北、廣東、海南、廣西、陝南、青海南部、四川、貴州、雲南、西藏東南部。長尾鮡分布於南盤江(屬西江水系)及元江(屬紅河上游)。

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在山區河流及激流小溪的水底。體色灰暗或具斑塊,以與底棲環境相協調。有些種類的胸部具有由皮褶形成的吸著器;有些種類的胸腹部平坦,胸鰭和腹鰭水平展開,鰭條的腹面有發達程度不一的羽狀皺褶;還有一些種類的口部形成吸盤。這些形態上的特化是適應流水環境生活,加強魚體的抓附功能,使之能伏居水底或貼附岩石表面,以防止被流水沖走的結果。不善游泳。特化的種類在附著岩石表面的同時,利用胸、腹鰭的左右交替移動,使身體匍匐前進或在強有力的尾部的配合下作彈跳或短距離的急游。取食底棲水生昆蟲、植物殘片和附著生物。鮡科中的是唯一的大型兇猛魚,伏獵底棲小型魚類。繁殖一般在洪水來臨之前進行。懷卵量數百粒至千餘粒。受精卵散落在砂礫岩石間隙,孵化後就地發育。

食物

取食底棲水生昆蟲、植物殘片和附著生物。鮡科中的鮡是唯一的大型兇猛魚,伏獵底棲小型魚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