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梅閣

高梅閣(1783—1860年),名芳雲,晚年自號“荊布老人”。 其父高玉麟是貢生,兄頡雲是舉人,弟崍雲是進士。 梅閣初生一女二子,皆夭亡,四十歲始生安雅。

高梅閣(1783—1860年),名芳雲,晚年自號“荊布老人”。項城人,清代女詩人。其父高玉麟是貢生,兄頡雲是舉人,弟崍雲是進士。 梅閣自幼好學不倦,與兄弟共硯讀書。諸兄弟熱衷於功名,她卻留心日用倫常之道。二十二歲嫁與監生張東林為妻。張家世代習武不習文,於是她也藏起文墨,做起家務來,好衣好食供養公婆,粗茶淡飯留給自己。公爹脾氣不好,時常怒發不可遏,梅閣則委曲承順,伺機勸解,直到皆大歡喜。丈夫嗜酒,不愛文墨,見梅閣寫字常發無名之火。鄰人有喜愛高梅閣書法的,就先請張東林飲酒,然後張東林才“喜而命書”。日久天長,公婆知其“才且賢”,故凡所籌劃,無不言聽計從。
梅閣初生一女二子,皆夭亡,四十歲始生安雅。此前,自以為命中無子,為丈夫買妾王氏,生二女一子。王氏早亡,子女尚幼,梅閣撫育如同親生。等到安雅七歲,她才搬出自己所收藏的書,教兒子學習。她先教“國小”,次教《論語》,要求兒子注重事親敬長,應對進退之儀,“不汲汲於時文應試之學”。她曾經說:“吾不望其為官,但願其為人耳”。張安雅得母親言傳身教,後來成為名士,居“陳郡七子”之首。
鹹豐十年(1860年),高梅閣連病三個月,但穿衣坐臥仍像平時一樣端正,每天的洗漱也像平時一樣潔淨。最後病情沉重的時候,不能說不能動了,偶然有不正不乾淨的,就用目光示意,表情很厭惡,為她整理端正潔淨以後才安靜下來。她患耳聾已近十年,病重的時候,很小聲地跟她說話,她卻能聽清楚。去世前幾天,侄兒高欽中拿她的《訓子語》請她校正,還能在別人攙扶下坐起來,用手寫字批審。又過了幾天,高欽中又讓弟弟釗中來看望她,請她留下遺言。她力扶起坐,與侄兒談論了好久的學問之道,但是說話已經很吃力了。荊布老人享年七十七歲,逝後葬於李寨(今屬鄭郭鄉)村南100米處的張氏墓地。
荊布老人一生謹言慎行,遇事必虛心觀理,審定則堅確不移。與人談話,多切中事理;與人相處,則誘之以善。天資雖然不是很聰慧,但好學不倦。說話的時候吶吶笨拙,平實無文,大智若愚。她詩學杜工部(杜甫),字學顏平原(顏真卿),篆刻繪畫無所不能。可惜她的字畫今存無幾,有《形短集》傳世。
朱攥卿(太康人,做過知縣)評價《形短集》說:“老人之詩及訓子語各條,裕道韞之才華而去其浮靡;具惠姬之深厚而出以溫雅。觀其論學見道之章,直可振士林之聾聵,以導其先路。奚僅樹范裙釵云爾哉!”
宣統三年《項城縣誌》有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