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抬火轎

高抬火轎

“高抬火轎”是一項不多見的大型民間集體表演項目,觀賞性極強。歷史記載該節目形成於明清,經歷了400多年的發展演變,成為百里懷川廣大民眾喜愛的一項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

沁陽市山王莊鎮萬善村是豫西北地區一個著名的古鎮,它扼守"太行八陘"之一的太行陘(又稱"羊腸坂"),"南可通洛、陝,北能達晉、燕",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並被官府闢作驛館兵站。萬善古鎮分為北社、中社、南社等五大社,"高抬火轎"就誕生、傳承、發展於萬善南社(今萬南村)。

據說,萬南"高抬火轎"的歷史可追溯到唐宋時期,當地居民自古以來就有踩高蹺、抬花轎鬧新春的習俗。這種習俗在明代得到了脫胎換骨的發展。

"高抬火轎"是一種獨特的民間集體舞蹈藝術,整個表演團隊要一百多人,表演起來如同人潮湧動,行如流水。每年從大年初一表演到元宵佳節,南到洛陽、鞏義,北至山西澤州,方圓百里的民眾常騾馱馬載,結伴前來觀看,盛況空前。

高抬火轎高抬火轎
"下九流"的抬轎夫嗩吶手等民間藝人,便竭力想為他們爭取地位,大膽地把踩高蹺和抬花轎兩種民間表演藝術大膽地結合在一起,精心設計出了踩著高蹺抬花轎的表演形式。他的初衷就是要讓人以仰視的角度高看"轎夫",用藝術的表現手段來提高"轎夫"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由於種種原因,近幾十年來,"高抬火轎"這種獨特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中斷了,許多精彩的節目及絕技也隨著老藝人的相繼謝世而幾近失傳。如今,國家保護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如強勁的東風,重新吹開了萬南老藝人的心扉,他們與村幹部多次商議,決心重振"高抬火轎"藝術。在文化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萬南人同心協力,克服種種困難,竭盡全力復興"高抬火轎"。村里經濟差、底子薄,拿不出多餘的錢添置道具,村民們就自願捐資。2006年6月,大夥放下手中的活計,男女老幼齊上陣,在幾名老藝人的指導下,僅用短短兩個月時間便將瀕臨失傳的"高抬火轎"基本恢復原貌,並利用各種節慶場合進行了多次表演,在今年春節期間還參加了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會演。
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乃民間節日在廣場表演的一種舞蹈形式。是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的形式,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由於演員踩蹺比一般人高,便於遠近觀賞,而且流動方便無異於活動舞台,因此深受民眾喜愛。

春秋時代已有,漢魏六朝百紅中稱為"蹺技",宋代叫"踏橋"。清代以來稱為"高蹺",用1至3尺長的條木製成,上有木托。表演的人將雙腳分別綁在木棍上,化裝成各種人物,一人或多人來往逗舞,由嗩吶伴奏,表演有趣的動作或故事。北京稱為"高蹺會"。黃河流域則稱"扎高腳",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主要表演走唱,有簡單的舞蹈動作。武蹺則表演倒立、跳高桌、疊羅漢、劈叉等動作。

不但扮演的人身著戲裝,濃妝艷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裝扮戲曲摺子,如《管甫送》、《鬧天宮》、《八仙過海》、《水漫金山》等等。踩高蹺的角色,因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異,高低不一,《水漫金山》中的法海木腳高達4尺,小沙彌2.5尺,魚兵蝦將因要翻滾起扑打,所以木腳只高1.5尺。

起源

關於高蹺的起源,學者們多認為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與沿海漁民的捕魚生活有關。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堯舜時代以鶴為圖騰的丹朱氏族,他們在祭禮中要踩著高蹺擬鶴跳舞。(見孫作雲《說丹朱》);考古學家認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蹺起舞形象的字。(方起東《甲骨文中商代舞蹈》)兩者可互相印證。

古文獻《山海經》中有關於"長股國"的記述,根據古人的注釋,可知"長股國"與踩蹺有關。從"長腳人常負長臂人入海中捕魚也"這一注釋中,我們不難想像出腳上綁紮著長木蹺,手持長木製成的原始捕魚工具在淺海中捕魚的形象。而更令人感興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廣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漁民,仍有踩著長木蹺在淺海撒網捕魚的風習

分類

今人所用的高蹺,多為木質,表演有雙蹺、單蹺之分。雙蹺多綁紮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藝;單蹺則以雙手持木蹺的頂端,便於上下,動態風趣。其表演又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重扮象與扭逗,武蹺則強調個人技巧與絕招,各地高蹺,都已形成鮮明的地域風格與民族色彩。

山東高蹺常疊起三層(二三層無蹺)扮演戲曲人物,上層人踩在下層人的肩上照常行進。

京津一帶的高蹺,演員常表演"單腳跳"、"劈叉"、"過障礙"等高難技巧;有的則用單腳表演從四張高桌上一躍而下等絕技。

東北盛行高蹺,並以"遼南高蹺"最負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規範,開始時先要"搭象"(疊起兩層的造型)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場變換隊形圖案,然後分組表演雙人對舞、"撲蝴蝶"、"漁翁釣魚"以及扮演民間小戲等。

少數民族的高蹺,演員均著本民族的服飾,表演別具一格。例如:布依族既有雙蹺、又有單蹺(亦稱獨木蹺),兩手都持蹺端,製作方便,其獨木蹺尤為兒童所喜愛;白族的"高蹺耍馬",演員也是踩著木蹺,身著馬形道具表演;維吾爾族"雙人高蹺",則把民間對舞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

以前,每到農曆正月,一隊隊高蹺會,在腰鼓、小鐋鑼、大小釵的打擊樂中穿街而過。一撥兒高蹺人數不定,一般十幾人。身量高的踩低蹺,身量矮的踩高蹺。表演者是傳統戲裝打扮。由開路棍打頭兒,隨之便出現肖恩、白蛇、唐僧、醜婆、姜子牙等藝術形象。由於詼諧有趣、粗獷喜人、聲情並茂、時有樂哏,一向為北京的人們所喜愛。

高蹺會一般由民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在過會時,沿途的大商號在門前設八仙桌,擺上茶水、點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勞。高蹺隊在此稍做逗留,或表演答謝。

高蹺的佇列在街頭行進中,一般採用一字長蛇陣的單列,在繁華擁擠地段採用雙人並列隊形。步子變換為走八字。在表演時有小旋風、花膀子、鷂子翻身、大劈叉等難險動作。

高蹺藝術在一些農村冬閒時,仍有組織排練的。在京城各處遊園會、廟會中時有可見。

民間藝人虛擬抬轎動作而創作的民間舞蹈,盛行於民國中期並流傳至今。坐轎人兩種扮象,一是扮為醜縣官,頭戴烏紗帽,身穿紅官衣,手執大摺扇。一是男演員扮一俊俏女子,梳古裝頭,穿小衣包和中式袍褲,腰系布帶,手拿花汗巾。四轎夫亦丑角打扮,鼻子下長一撮柳絮鬍鬚。所抬花轎為一木製無底簡易"花轎",轎頂上搭有紅綠紗縵,用彩綢打結於轎門及周圍。坐轎者雙腳著地"坐"於轎中。表演時,在嗩吶以民間樂曲《大起板》或《百鳥朝風》的歡快樂曲伴奏下,花轎忽上忽下,翩翩起舞,轎夫們口中還不停地喊著"上坡"、"下坡"、"轉彎抹角"等口號。坐轎人隨著口號和轎的起伏,表演坐轎的各種姿態以及喜、憂、驚、羞之情。真是"抬轎人真抬真走,坐轎人假坐假扭,抬坐默契兩無間,以假當真樂悠悠"。

編輯本段歷史淵源
高抬火轎舞蹈藝術的主要發源地是沁陽市山王莊鎮的萬善村。明清時期該村分五大社,高抬火轎舞蹈表演者都居住在萬南社區,所以又稱為南社火轎。高抬火轎舞蹈表演的歷史可追溯到宋代,當時生活在丹水河流域的人們就有抬花轎鬧新春的習俗,因為抬花轎本身就是一件喜慶的事,所以人們很喜歡這種藝術形式,也很樂意參與這種活動,有著很廣泛的民眾基礎。到了明代,隱居在丹水河畔九峰山下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九世孫,布衣王子朱載堉賦予了抬花轎這種民間舞蹈表演藝術更新的形式,更深的內涵。[1]
編輯本段表演形式
高抬火轎的表演形式和規模主要分為三大類型。第一類是模擬皇帝巡遊的場景,其場面壯觀,參加表演者達數百人。第二類是百姓們喜愛的清官體察民情的情景。第三類是平常百姓娶親嫁女的生活場面,大量的舞蹈表演節目都是由火轎前面踩高蹺的人表演的。[1]
編輯本段相關信息
高蹺起源
關於高蹺的起源,學者們多認為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與沿海漁民的捕魚生活有關。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堯舜時代以鶴為圖騰的丹朱氏族,他們在祭禮中要踩著高蹺擬鶴跳舞。(見孫作雲《說丹朱》);考古學家認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蹺起舞形象的字。(方起東《甲骨文中商代舞蹈》)兩者可互相印證。古文獻《山海經》中有關於"長股國"的記述,根據古人的注釋,可知"長股國"與踩蹺有關。從"長腳人常負長臂人入海中捕魚也"這一注釋中,我們不難想像出腳上綁紮著長木蹺,手持長木製成的原始捕魚工具在淺海中捕魚的形象。而更令人感興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廣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漁民,仍有踩著長木蹺在淺海撒網捕魚的風習。
高蹺分類
今人所用的高蹺,多為木質,表演有雙蹺、單蹺之分。雙蹺多綁紮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藝;單蹺則以雙手持木蹺的頂端,便於上下,動態風趣。其表演又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重扮象與扭逗,武蹺則強調個人技巧與絕招,各地高蹺,都已形成鮮明的地域風格與民族色彩。山東高蹺常疊起三層(二三層無蹺)扮演戲曲人物,上層人踩在下層人的肩上照常行進。京津一帶的高蹺,演員常表演"單腳跳"、"劈叉"、"過障礙"等高難技巧;有的則用單腳表演從四張高桌上一躍而下等絕技。東北盛行高蹺,並以"遼南高蹺"最負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規範,開始時先要"搭象"(疊起兩層的造型)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場變換隊形圖案,然後分組表演雙人對舞、"撲蝴蝶"、"漁翁釣魚"以及扮演民間小戲等。少數民族的高蹺,演員均著本民族的服飾,表演別具一格。例如:布依族既有雙蹺、又有單蹺(亦稱獨木蹺),兩手都持蹺端,製作方便,其獨木蹺尤為兒童所喜愛;白族的"高蹺耍馬",演員也是踩著木蹺,身著馬形道具表演;維吾爾族"雙人高蹺",則把民間對舞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以前,每到農曆正月,一隊隊高蹺會,在腰鼓、小鐋鑼、大小釵的打擊樂中穿街而過。一撥兒高蹺人數不定,一般十幾人。身量高的踩低蹺,身量矮的踩高蹺。表演者是傳統戲裝打扮。由開路棍打頭兒,隨之便出現肖恩、白蛇、唐僧、醜婆、姜子牙等藝術形象。由於詼諧有趣、粗獷喜人、聲情並茂、時有樂哏,一向為北京的人們所喜愛。高蹺會一般由民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在過會時,沿途的大商號在門前設八仙桌,擺上茶水、點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勞。高蹺隊在此稍做逗留,或表演答謝。高蹺的佇列在街頭行進中,一般採用一字長蛇陣的單列,在繁華擁擠地段採用雙人並列隊形。步子變換為走八字。在表演時有小旋風、花膀子、鷂子翻身、大劈叉等難險動作。高蹺藝術在一些農村冬閒時,仍有組織排練的。在京城各處遊園會、廟會中時有可見。民間藝人虛擬抬轎動作而創作的民間舞蹈,盛行於民國中期並流傳至今。坐轎人兩種扮象,一是扮為醜縣官,頭戴烏紗帽,身穿紅官衣,手執大摺扇。一是男演員扮一俊俏女子,梳古裝頭,穿小衣包和中式袍褲,腰系布帶,手拿花汗巾。四轎夫亦丑角打扮,鼻子下長一撮柳絮鬍鬚。所抬花轎為一木製無底簡易"花轎",轎頂上搭有紅綠紗縵,用彩綢打結於轎門及周圍。坐轎者雙腳著地"坐"於轎中。表演時,在嗩吶以民間樂曲《大起板》或《百鳥朝風》的歡快樂曲伴奏下,花轎忽上忽下,翩翩起舞,轎夫們口中還不停地喊著"上坡"、"下坡"、"轉彎抹角"等口號。坐轎人隨著口號和轎的起伏,表演坐轎的各種姿態以及喜、憂、驚、羞之情。真是"抬轎人真抬真走,坐轎人假坐假扭,抬坐默契兩無間,以假當真樂悠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