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顯像

骨髓組織分為兩大類: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髓和主要成分是脂肪細胞的黃髓。正常成人紅髓主要分布於軀幹骨、顱骨、股骨和肱骨近端1/3。新生兒全部骨髓腔充滿紅髓,隨著年齡增長,外周紅髓由遠及近逐漸萎縮。在病理因素(缺氧、貧血等)的作用下,紅髓轉化成為黃髓的過程可以逆轉。目前臨床常用的檢測技術不能顯示紅髓的分布及其活性情況,放射性核素骨髓顯像可以顯示紅髓的總容量、分布範圍以及局部骨髓的功能狀態,為骨髓的組織活檢提供準確的定位。

正常值

健康成人:中心骨髓顯影清晰;胸椎下段及腰椎上段因受肝、脾強放射性的影而不能清楚顯示;外周骨髓僅肱骨及股骨上1/3段顯影。功能性骨髓顯影分布隨年齡有明顯的生理性差異。

健康兒童:中心骨髓和外周骨髓均清晰顯影;10-12歲以後除骨骺端顯影外,其餘影像與成年人基本相同。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1) 再生障礙性貧血(aplastic anemia,AA):全身骨髓顯像普遍稀疏,骨髓活性<2級;中心骨髓受抑,外周骨髓擴張;正常骨髓顯像,活性水平2級。 (2) 白血病(leukocythemia)輔助診斷:中心骨髓受抑,外周骨髓擴張;脾腫大;骨髓纖維化。 (3)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骨髓瘤是骨髓漿細胞異常增生所致的一種惡性腫瘤;中心骨髓單個或多個缺損區;外周骨髓擴張; 靈敏度高於骨骼顯像。 (4) 骨髓栓塞(bone marrow embolism):局灶性放射性缺損區,周圍活性紅骨髓區為放射性濃聚;有時伴有外周骨髓擴張。 (5)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股骨頭缺血壞死首先影響骨髓,早期X線檢查多為陰性。骨髓顯像明顯優於放射性核素骨顯像;患側股骨頭放射性減低或缺損;比骨骼顯像更加清晰。 (6) 骨髓纖維化:中心骨髓受抑,外周骨髓擴張; 隨病情發展,外周骨髓逐漸受抑。 (7)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globulism):中心骨髓正常或增生; 外周骨髓擴張; 整個骨髓顯像非常清晰;晚期:造血衰竭,脾腫大。 (8) 引導骨髓穿刺部位:骨髓顯像結果有助於指導臨床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穿刺與活檢部位,有利於提高血液病診斷的正確性。同時還可了解活性骨髓的總量,以彌補穿刺檢查的不足,對解釋穿刺結果有實用價值。

需要檢查的人群:骨髓疾病患者都可以檢查,一般都要求檢查。

注意事項

不合宜人群:一般無要求。 檢查前注意:不必空腹。注射顯像劑後2小時內飲水500-1000ml。 檢查時要求:注射顯像劑後約3-4小時進行顯像,檢查前排空尿液,應避免尿液污染身體任何部位。

檢查過程

靜脈注射顯像劑 15-20 min → 間隔20-30 min → 前、後位全身顯像 → 局部顯像 → ROI計算骨髓與周圍軟組織放射性的比值(定量分析)。

相關疾病

黏脂貯積症Ⅱ型,黏多糖貯積症Ⅶ型,小兒骨硬化病,小兒尼曼-皮克病,妊娠合併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黏脂貯積症Ⅲ型,多發性骨骺發育異常,白血病性咽峽炎,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

相關症狀

四肢俱軟,缺血性攣縮,骨髓的發育異常,骨髓造血細胞再生障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