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鞭蘭

馬鞭蘭

馬鞭蘭,學名 : Cremastra appendiculata。假鱗莖卵球形或近球形,長1.5-3厘米,直徑1-3厘米,密接,有關節,外被撕裂成纖維狀的殘存鞘。葉通常1枚,生於假鱗莖頂端,狹橢圓形、近橢圓形或倒披針狀狹橢圓形,長18-34厘米,寬5-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收狹,近楔形;葉柄長7-17厘米,下半部常為殘存的鞘所包蔽。花葶從假鱗莖上部節上發出,近直立,長27-70厘米;總狀花序長(5-)10-25厘米,具5-22朵花;花苞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 5-12毫米;花梗和子房(3-) 5-9毫米;花常偏花序一側,多少下垂,不完全開放,有香氣,狹鐘形,淡紫褐色;萼片倒披針形,從中部向基部驟然收狹而成近狹線形,全長2-3厘米,上部寬3.5-5毫米,先端急尖或漸尖。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馬鞭蘭 馬鞭蘭

植株約25~35公分高;假球莖近球形,長1.5~2公分,徑1.5~2.5公分,頂生一葉,葉片狹長橢圓形,長30~45公分,寬4~7公分,薄紙質,綠色或青綠色,少數葉片布黃斑。

花莖自假球莖上的節抽出,長35~50公分,著花6~15朵,花向一側排成一列,花朵呈懸垂狀,花朵半開,花長4~5公分,花徑約4公分,花朵米白底帶紫色,花葯黃色,有的帶淡香。

花期 : 3~5月

分布範圍

台灣全島中海拔林緣800~2300公尺。

產山西南部(介休、夏縣)、陝西南部、甘肅南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廬山)、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北部(乳源)、四川、貴州、雲南西南部至東南部(鳳慶、西疇)和西藏。生於林下濕地或溝邊濕地上,海拔500-2900米。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度、越南、泰國和日本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用途 : 觀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