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蘭山

皋蘭山

皋蘭山位於蘭州市區南側,站在海拔2170米的山頂,可將市區全景盡收眼底,這在全國城市中是少見的景觀,皋蘭山因而贏得了"中國城市景色一絕"的美譽。皋蘭山西起龍尾山,東至老狼溝,形若蟠龍,“高厚蜿蜒,如張兩翼,東西環拱州城(蘭州城),延袤二十餘里。”皋蘭山是蘭州城區的屏障,自從2000多年前匈奴人在黃河邊叫響“皋蘭”後,這座大山就成了蘭州滄桑歲月的見證。

名片信息

皋蘭山皋蘭山

皋蘭山原是一座"倒拉羊皮不沾草"的禿山。蘭州市民經多年的努力,背冰上山、修建提水工程,硬是把"颳風飛沙,下雨流泥"的黃土山,綠化成一座鬱鬱蔥蔥的人工森林公園———蘭山公園。這裡不僅有西北第一座高山牡丹園和幾家仿古建築的現代化賓館,而且還有山周圍農民開辦的幾十家茶館、餐廳,幾乎每家茶館都配備了"卡拉OK"等娛樂設施。有的茶館乾脆把軟椅和茶桌一溜排在露天裡。不少遊人躺在軟椅上,一邊喝著蘭州蓋碗茶,一邊乘涼聊天,或沉醉在熱烈的歌舞聲中。蘭山公園每年接待國內外遊客70萬人。

7月的皋蘭山夜遊人最多。有的遊人乘坐汽車沿著盤山公路爬到山頂,更多的遊人則喜歡搭乘配有燈光的纜車上山,在夜色的映襯下,纜車如一條火龍在空中飛舞。山頂的三台閣古樸巍峨、青磚碧瓦,既是蘭山公園的標誌,也是皋蘭山最熱鬧的地方。登臨三台閣,只見皓月當空,群星閃耀,山腳下萬家燈火輝煌,一串串汽車似螢火蟲在城區中飛舞。放眼望去,狹長的蘭州城恰似一條五彩斑斕的"金鯉魚"在躍動。

歷史沿革

皋蘭山--蘭山公園皋蘭山--蘭山公園

皋蘭山最高點營盤嶺,收割後的小麥地里,犁頭翻開的土壤如

同被打開的亘古書頁,暴曬在陽光下面,展現著它們隱藏的秘密。不遠處就是皋蘭山的最高點,那裡豎立著一個簡陋木製三腳架,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

2000多年前,遊牧在黃河岸邊的匈奴人曾經無數次地仰望過這座高山。

戰國時期,匈奴趁秦滅六國之機,大舉南下。逼近黃河一線後,站到黃河邊上看到山非常高,所以取名叫皋蘭。

其實,對於皋蘭的來歷人們有三種說法:

其一,皋蘭是匈奴語譯音。匈奴謂天為祁連,而皋蘭、烏蘭、賀蘭諸山名,都和“祁連”發音相近,有高峻之意;

其二,出自羌語河的稱呼;

其三,近代有人認為,皋蘭來自山上的一種蘭草。

“實際上,皋蘭、烏蘭、賀蘭等指河,是匈奴人的稱呼,現在蒙古仍有將河叫皋蘭的。皋蘭山就是河邊的大山。應該得到確認的是:匈奴人在黃河北岸為皋蘭山取名的說法是成立的。”蘭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金鈺銘說。

五泉山位於皋蘭山北坡,因有惠、甘露、掬月、摸子、蒙五眼泉水而得名。民間傳說,這五眼泉是名將霍去病用銅鞭戳出的,故名五泉。

“這僅僅是一個傳說,霍去病並沒有來過蘭州!”金鈺銘說,“這是一段被誤讀了的歷史。”

《史記》、《漢書·武帝紀》中記載霍去病攻打匈奴的河西戰役時說:霍去病率軍一直向西,抵達張掖,然後在皋蘭山同匈奴展開大戰。人們往往把這個皋蘭山當作蘭州皋蘭山,從而混淆了霍去病西征的線路。金鈺銘說:“實際上,漢代在今天的甘肅境內應該有兩個皋蘭山。一個是蘭州的皋蘭山,另一個就是張掖附近的合黎山,這座山當時也被稱之為皋蘭山。”霍去病同匈奴激戰的皋蘭山應該是張掖的合黎山。

從581年隋文帝開皇元年,在皋蘭山腳下設定了蘭州,歷史上從此有了蘭州這個名稱,至今已經有1427年了。蘭州就是因皋蘭山而得名。

“從匈奴人命名皋蘭山後,皋蘭山也就成了蘭州滄桑歲月的見證。”

生活遺蹟

走在營盤嶺上,黃土高原上溝壑縱橫,一層層的梯田環繞在山間,碧綠的玉米,淡灰的蔓菁,收割了的小麥,散布在田間。在那個破舊三腳架南面,是一塊平緩的斜坡,1981年這裡發現了一處半山文化類型的墓葬,它們創造了彩陶文化的頂峰之作。

“1981年4月初,蘭州市皋蘭山公社三營四隊平田整地時,發現了一批陶器,這裡是一處新石器的半山類型的墓葬,距離花寨子遺址大約五公里。”參與此次野外調查採集的省文物考古所的周廣濟說,“這次我們共採集到陶器20件,器型基本完整,形制製作比較新穎,是半山早期的文化面貌。”

11

在蘭州市博物館二樓展廳內,收藏著兩個營盤嶺出土的鋸齒紋的彩陶罐。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李曉林介紹說:“這些彩陶造型優美,其中一個圖案為漩渦狀的鋸齒紋圖案,紅黑白相間的紋飾,展現了原始先民的審美觀念。”

半山類型是馬家窯文化的中期類型,距今在4650年到4350年之間。這個遺址的發現給我們展現了那時蘭州居民的基本生活狀況。那時皋蘭山頂林木茂盛,小溪流淌,黃河就在距離山下不遠的地方。先民們選擇了向陽面水的地方生活,人們把房屋修成長方形或方形,為了採光將房屋門開向東方,室內修了灶。人們一邊種地,一邊捕魚打獵,生活極其艱難,此時的制陶業已經相當發達,給先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皋蘭山西面的伏龍坪曾經發現過不少的漢墓。1987年10月,城關區伏龍坪北緣的山嘴上發現了一座東漢墓。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普通的墓地中人們意外發現了幾塊用來墊銅鏡的紙張。這就是伏龍坪東漢殘紙,那些紙共有三張,都在一個銅鏡中,呈圓形,直徑大約17厘米,柔韌性比較好。紙上有“婦悉履……奈何當奈何……”等文字。這是繼甘肅敦煌、居延、武威旱灘坡之後,中國古紙的又一次重大發現。“這塊殘紙是發現的文字最多的墨跡紙,為研究造紙術和書法藝術提供了非常珍貴的資料。”金鈺銘說。

蘭山煙雨

皋蘭山頂一片片不規則的梯田種植著各種蔬菜,因為剛下過雨,山間雲霧相繞,有幾分“蘭山煙雨”的遺韻。

《蘭州城關區史話》的主編千同和說:“每逢風雨飄灑,或者雨後初霽,山間雲霧四起,山上樓台亭閣若隱若現,疑為天上宮闕。有時在早晚時分也有白雲輕煙,纏繞山腰,形成蘭山煙雨。”蘭山煙雨明代稱之為“皋蘭山色”,清代康熙年間始稱“蘭山煙雨”,它也是現存為數不多的蘭州古景點之一。

三台閣三台閣

皋蘭山頂的三台閣一帶地勢開闊,是居高臨下眺望蘭州城區風光的好地方。如今,站在皋蘭山頂大豁峴附近,市區景色一覽無遺,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都市早已不復當年的古色古香的境況了。

明代是今日蘭州文化的奠基時期。明初,為鞏固西北邊防,明政府從江南和山西等地遷移了大量的人口,充實蘭州。大批移民帶來各自不同的習俗文化,推動了蘭州本土士人群體的形成。在明初關隴士人文化日漸衰落的情況下,蘭州士人文化卻奇蹟般地發展起來。許多文人墨客,或在今三台閣附近(明初所建,原為魁星閣)登高望遠,或在皋蘭山的北坡五泉山上品茶,或者站在城牆上遙望皋蘭山,他們吟誦唱和,留下了大量的詩文。

明代探花黃諫,在其《游五泉山》中寫道:水結禪林左右連,蕭蕭古木帶寒煙。共夸城外新蘭若,自是人間小洞天。可知當時蘭州五泉山一帶正在大興土木。清代詩人宋琬曾寫了《寄蘭州司馬赴紫垣》:“城郭皋蘭北,衙齋面翠微。雪中千帳駐,樹里五泉飛。……”宋琬是山東人,曾在隴西等地當官,蘭州是必來之地,皋蘭山給他留下的印象也非常深刻。

人們不僅吟誦皋蘭山,許多人更把皋蘭山作為隱居之地。明代著名學者段堅、清代著名學者秦維岳都曾歸隱在皋蘭山下。段堅是著名的理學家,曾在山東、河南等地為官。造就了兵部尚書彭澤等一大批人才。

“段堅晚年在五泉山依岩做洞,築東園南村別墅,讀書講學。卒後,葬在五泉山東龍口與紅泥溝之間的塔子坪,上世紀七十年代尚有三通碑,今已變為民居了。”

倡導修建五泉書院的著名文人秦維岳是蘭州後五泉人,曾任布政使、按察使等職,後修《皋蘭縣續志》,長期擔任五泉書院山長。秦維岳晚年隱居在後五泉的聽雨山房,他的詩集被人們稱之為《聽雨山房詩鈔》。

今天,讀著秦維岳的詩文,仿佛還能依稀見到一個孤單的身影,在蘭州後五泉山的一個小四合院中埋頭讀書,偶爾在夜雨中傳出陣陣誦讀聲,點綴著皋蘭山的夜色。

而主持修建五泉山的劉爾更是人所周知的名士了。

歷史戰場

這是史書中唯一確切記載的霍將軍的戰場。是班固補上的。

皋蘭山皋蘭山

冷兵器時代,殺得遊牧民族魂飛魄散地悲歌的,霍將軍是獨一份。霍將軍的打法,是生死線上搶速度,敵人的重兵包圍中打殲滅戰。在他第一次征戰河西時,在皋蘭山,終於被匈奴兵堵住了。一萬連續征戰的漢軍對陣幾萬匈奴精兵。那一仗,殺得匈奴喪了膽。眾多匈奴貴族被擒,匈奴人丟下八千具屍體沒命地逃走了,而戰場上只剩下三千突然知道累知道痛的漢軍了。戰皋蘭血浸漢甲胡丘,從此,匈奴人叫霍將軍是神派來的蒼狼。

純出想像,醞釀中

皋蘭山血戰

分兵,分派任務,命令處理俘虜,暗令危急時可殺。約定攀山而逃的匈奴兵不殺,入夜潰逃者不殺

派出偵騎

精兵八百搶先潛伏,

一路順利

報信的士兵累死,

將軍傳令休息一晚,再次傳令攀山而逃的匈奴兵不殺,入夜潰逃者不殺

中午接仗,射住陣角,(霍帶回的有金人還有俘虜),

敢死隊如利刃破敵陣,輪番不知幾個霍去病在廝殺

匈奴二級兵團喪膽,匈奴督戰隊被射殺,開始大潰逃

近黃昏,匈奴職業兵接戰

伏騎殺出,直奪諸匈奴王

慘勝

塞外春晚,傳說霍將軍河西第一戰渡黃河時是踏冰而過。

堅冰載鐵騎,朔氣揚戰旗。戰撫以誠勇,千年通河西。

皋蘭山

虎賁裂狼群,血戰心如鐵,並劍護袍澤,軍鋒破山缺。

相逢勇者勝,勇者傷死別,十去三回還,血誓虜跡絕。

旅遊攻略

霧茫茫的蘭州霧茫茫的蘭州

蘭州深居內陸,地處季風氣候區與非季風氣候區的過渡地帶,是典型的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乾燥,日照充足冬季漫長且較寒冷,雨雪少;春季轉瞬即逝,冷暖變化大;夏季短促,氣溫較高,但無酷暑;秋季降溫快。年平均氣溫9.3;C,年溫差和日溫差較大。最佳旅遊季節為5月--10月。

蘭州: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地處古絲綢之路咽喉要衝,是黃河上游的一顆璀璨明珠,古稱“金城”。

在關於皋蘭山的詩文中有不少和生態有關。金鈺銘說:“蘭州作為我國西北的軍事交通樞紐,在歷史上是一個林木非常繁茂的地方。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盛唐時,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者無出隴右。”

宋元時期,蘭州地區森林茂密,山清水秀。明代蘭州的植被也非常好。明代到清代中期,皋蘭山曾是森林茂密之地。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重修蘭縣的殘碑記載:“採用本山松柏木料八萬三千餘根”。

“……絕頂青青立馬看,山色東連關紫氣,河聲北注隴雲寒。天晴萬樹排高浪,日落雙橋枕碧瀾。見說古來征戰地,驃姚曾此走呼韓。”這是明代詩人周光鎬寫的《詠皋蘭山》,這首詩中給人們記載了皋蘭山植被的情況。

到清代早期,蘭州的植被也未遭大的破壞。今天的皋蘭山、水磨溝等地方,依舊是林木茂密。清代詩人秦維岳在詩《水磨溝》中寫道:“浩門湍急一溝橫,兩面青山左右迎。行列平岡灣折處,綠楊影里望柴衡。”

皋蘭山的大豁峴,據說是劉伯溫斬龍脈的地方。劉伯溫斬龍脈的傳說實際上是對明初西北緊張局勢的反映。

民間認為自劉伯溫斬龍脈之後蘭州風水大壞,明清以來,蘭州甚少出大官,官職最高的僅僅是個兵部尚書,更沒有頂尖的學術大師。因此人們在皋蘭山頂修建了三台閣(魁星閣)等,以便聚集蘭州文脈。

“明代後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綠洲絲綢之路徹底衰落,經濟的衰落必然造成文化的衰敗!”金鈺銘說。

蘭州深居內陸,地處季風氣候區與非季風氣候區的過渡地帶,是典型的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乾燥,日照充足冬季漫長且較寒冷,雨雪少;春季轉瞬即逝,冷暖變化大;夏季短促,氣溫較高,但無酷暑;秋季降溫快。年平均氣溫9.3;C,年溫差和日溫差較大。最佳旅遊季節為5月--10月。

蘭州深居內陸,地處季風氣候區與非季風氣候區的過渡地帶,是典型的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乾燥,日照充足冬季漫長且較寒冷,雨雪少;春季轉瞬即逝,冷暖變化大;夏季短促,氣溫較高,但無酷暑;秋季降溫快。年平均氣溫9.3;C,年溫差和日溫差較大。最佳旅遊季節為5月--10月。

建設項目

蘭州市城關區啟動“大蘭山建設項目”,協調將蘭山索道站舊址劃歸皋蘭山造林站,開發建設皋蘭山山地生態公園。同時,未來5年內該區將全面實施“文化城關”戰略,以南北兩線旅遊休閒經濟帶為重點,建設蘭山公園黃河館、青白石彩陶文化遺址、皋蘭山蘭州戰役遺址紀念園和一批區域文化雕塑群等人文景觀;

蘭州市城關區計畫建設皋蘭山生態園,將皋蘭山6957畝耕地全部退耕還林,使全區森林復蓋率達到23%。同時妥善安置皋蘭山903戶4031名農民,將2156名勞動力就地轉為林業生態建設職工。啟動“大蘭山建設項目”,蘭山索道站舊址有望劃歸皋蘭山造林站,開發建設皋蘭山造林站山地生態公園。同時,繼續進行“兩園”建設,其中為徐家山公園投入4000萬元,突出綠色歷史、人文特點,建成歷史文化長廊,完成耀邦林改造打造4A級景區;為五一山公園投入1000萬元,完成高坪蓄水池建設,將其打造成集灌溉、景觀、休閒、餐飲為一體的公園綜合體。

此外,城關區將充分發揮黃河文化、絲路文化、民俗文化交融的優勢,努力把城關建設成為華夏文明的展示區、文化創意研發的核心區,實施華夏文明展示、絲綢之路博覽、隴上風情薈萃、黃河上游古代生態文化聚集等傳統文化挖掘展示工程,加快實施蘭州博物館改造、水車博覽園二期、蘭州廣電大廈等重點項目,以南北兩線旅遊休閒經濟帶和城市主要節點為重點,規劃建設蘭山公園黃河館、青白石彩陶文化遺址、皋蘭山蘭州戰役遺址紀念園、甘工委紀念館和一批區域文化雕塑群等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觀,展現絲路文化、黃河文化等區域性特色文化魅力,培育、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支持《大夢敦煌》、《絲路花雨》等藝術精品演出及品牌延伸工作,提升金城社區藝術節等大型文化節會活動為重點的文化精品工程,釋放或增強文化品牌的外溢效應,擴大產業鏈。

同時,該區還將大力促進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政策允許的文化產業領域,建成創意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城關區一次投入500萬元之後每年注入500萬元成立城關區文化產業發展基金;通過“城關區創意文化產業園區”重點扶持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精品民營文化小劇場。目前已吸引了20家文化企業入駐園區。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已完成了文化產業增加值9.3億元,文化產業投資額5.5億元。同時,以文化產業園和基金會為支撐,投入400萬元建設集人才培養、文博展覽、文藝演出等功能為一體的“城關區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為全市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一個文化藝術交流演藝平台。

今昔皋蘭山

11

皋蘭山是當年

就在這時,擔任突擊隊任務的第十七師五十團七連指導員曹德榮在負傷的情況下,一下子抱起三個炸藥包,大喊一聲:“跟我來!”首先沖了上去,兩個戰士應聲跟了上去。接近峭壁時一個戰士犧牲了,曹德榮強忍劇痛左翻右滾和另一名戰士靠近了峭壁。峭壁筆直,沒有支架,無法發揮炸藥的威力。曹德榮向身後的戰士交待了一聲,便雙手托起炸藥包,向那位戰士喊道:“快拉火……”一聲巨響,那位戰士翻身滾下山坡,峭壁被炸開了……一位董存瑞式的英雄為人民解放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後來,部隊追認曹德榮為“特等爆破英雄”!

歲月崢嶸,滄海桑田,如今,舊時的硝煙戰場變成了遊人如織的公園。

昔日戰場已成百姓的樂園。蘭山公園沐浴在朝霞中,走廊迴環,亭台點點,晨練和遊園的人們歡聲笑語,與陣陣松濤諧和成曲。

皋蘭五泉山

五泉山是皋蘭山的一部分.它背靠皋蘭,面對市區,海拔1600多米,現在占地面積是27.6萬平方米,它比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的一半還大.山上現在保存有明清以來的古建築十多處,1000多間,規模宏大.廟宇樓台依山就勢,錯落有致;長廊閣道上下連通,蜿蜒曲折.山間丘壑起伏,林木蒼翠,環境清幽,空氣宜人,五眼長流不息的清泉,匯成潺潺的流水,曲回而下。

傳說

據說,這就是五泉山名的來歷。其實,公元前121年年僅20歲的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征匈奴時,從今天的甘肅臨洮出發,過焉支山,與匈奴軍隊鏖戰於皋蘭山下,這個皋蘭山是今天張掖地區高台縣北的合黎山,蘭州的南山大約在北朝的時候才稱作皋蘭山,與霍去病毫無關係。但是後來的人們,一直把蘭州的皋蘭山當作霍去病遠征的皋蘭山,明朝以後就有了霍去病鞭戳五泉的傳說。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已經有了一個關於五泉來歷的傳說:東漢中期,漢桓帝聯合宦官逮捕了把持朝政、貪贓枉法的大將軍梁冀,論罪滅族。梁冀子孫中有一個名叫梁暉的,僥倖躲過了被殺的劫難,從都城洛陽逃出,一直躲到羌人占據的金城縣一帶。長期居住之後,他受到羌人的信任,被推舉為大頭領。當時天災人禍,社會混亂,在金城呆不下去,梁暉準備率領部下遷徙他鄉。當他的部眾出發來到金城南山,就是現在的皋蘭山暫且駐紮時,卻被敵對的其他羌人包圍。山上沒有水,大家饑渴難耐,眼看就無法堅持。情急之下,梁暉把自己用榆樹枝做成的馬鞭插到地上,同時宰殺了一隻青羊作為祭品,祈禱南山之神保佑他的部眾。這一下果然靈驗,山坡上頓時有神泉湧出,他的馬鞭也剎那間變成無數棵榆樹,化作大片的樹林。泉水越涌越多,匯成小溪,自南向北,一直流入黃河。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梁暉,就把這個神泉稱為梁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