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加斯加人

非洲東南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人口占多數的民族。亦稱“馬爾加什人”。有874.2萬人(1980),約占全國人口98%以上。屬蒙古人種馬來類型,混有尼格羅人種和歐羅巴人種成分。使用馬達加斯加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過去曾有用阿拉伯字母書寫的“蘇拉貝”文字,現改用拉丁字母。部分人通用法語。二分之一的人保持傳統的萬物有靈信仰(見原始宗教),五分之二的人信天主教和基督教,其餘信伊斯蘭教。

馬達加斯加人

正文

非洲東南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人口占多數的民族。亦稱“馬爾加什人”。有874.2萬人(1980),約占全國人口98%以上。屬蒙古人種馬來類型,混有尼格羅人種和歐羅巴人種成分。使用馬達加斯加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過去曾有用阿拉伯字母書寫的“蘇拉貝”文字,現改用拉丁字母。部分人通用法語。二分之一的人保持傳統的萬物有靈信仰(見原始宗教),五分之二的人信天主教和基督教,其餘信伊斯蘭教
關於馬達加斯加人的來源,目前尚有爭議。一般認為,馬達加斯加島的最早居民為科伊桑人。約在公元前10~前6世紀, 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的一批馬來人遷入。公元1~10世紀,又有蘇門答臘、爪哇及其他島嶼的幾批馬來人相繼到達。這些沿南亞次大陸、阿拉伯半島和東非海岸路線遷移來的馬來人,有的在東非停留期間不同程度地混入了班圖黑人(見班圖尼格羅人)、阿拉伯人庫希特人的血統。9世紀左右,阿拉伯人陸續遷入,並從非洲大陸運來大批班圖黑人為他們種植糧食和商品作物。歐洲殖民擴張開始後,除繼續有許多班圖人作為奴隸被運入外,又有不少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印度人到來。所有這些不同來源的人們經過長期接觸和混合,逐步形成今日的馬達加斯加人。
由於各批移民遷入的時間、定居的地區各不相同,所以在種族成分和文化傳統上形成了各具特點的不同支系,主要有梅里納人貝齊米薩拉卡人貝齊寮人齊米赫蒂人薩卡拉瓦人塔納拉人安泰薩卡人巴拉人等。隨著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互相交往日益頻繁,各支系的差別也日益縮小。梅里納人為馬達加斯加民族聚合的核心。他們的社會經濟比較發達,早在14世紀初便已建立王國,至18世紀末發展為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先後合併貝齊米薩拉卡、貝齊寮和薩卡拉瓦等王國,統一全島。各支系的馬達加斯加人在抗擊外國侵略和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的鬥爭中團結戰鬥,民族意識日益增強,於1960年獲得民族獨立,建立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
馬達加斯加人以農林、牧業為主,兼事手工業、採礦業和農產品加工業。農民採用從東南亞帶來的農耕技術和作物品種,開墾梯田,種植水稻咖啡甘蔗棉花丁香華尼拉(香精原料)的產量居世界首位。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雖然受到班圖人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歐洲人的影響,但馬來人遷來時保持的東南亞特點仍居優勢。
另有少數馬達加斯加人分布在印度洋島國,其中留尼旺5000,葛摩2000,塞席爾2000。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