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荃鎮

馬荃鎮

馬荃鎮位於鷹潭市餘江區城南郊,東臨龍虎山風景區,南接金谿縣,西靠東鄉縣。鷹瑞高速公路穿過境內,龍虎山連線線位於岩前村。鎮政府所在地距餘江區城區9公里,離龍虎山風景區12公里,區域交通優勢明顯。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白塔河、青田港從境中流過,全鎮構有大小水庫65座。交通便利,主要過境公路有洪對縣道和320國道附線。馬荃鎮轄12個村委會,97個自然村;鎮域面積106平方公里,總人口30428人(全系漢族江右民系),山林面積8萬畝,耕地3萬畝,可養水面3000畝。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馬荃鎮 馬荃鎮

清朝以前,為古安仁縣崇德鄉。

民國時期,轄區大部分歸屬獅岩鄉。

建國前,屬洪崖鄉、獅崖鄉。

建國後屬餘江縣第二區,下轄洪崖鄉、松山鄉、新店鄉、霞山鄉、林溪鄉、青山鄉、洪湖鄉。

1949年9月,新生區政府遭土匪襲擊,副區長馬荃在戰鬥中犧牲,人民為紀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將二區改為“馬荃區”。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命名為馬荃公社,

1963年同松山合併,仍名馬荃。

1984年機構改革改為馬荃鄉,

1993年5月經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鄉設鎮。全鎮總面積106平方公里。

1997年,面積106平方千米,人口2.7萬,轄洪岩街居委會和岩前、青山、管坊、漁業、馬荃、洪崖、霞山、楊柳、松山、林溪、金莊、新店1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洪岩街,距縣城7千米。

行政區劃

全鎮下轄10個行政村:岩前村、青山村、管坊村、馬荃村、霞山村、洪岩村、松山村、林溪村、金莊村、新店村,1個少數民族行政村:楊柳畲族村,1個居委會:漁業居委會、鎮域面積106平方公里,總人口28654人,山林面積8萬畝,耕地3萬畝,可養水面3000畝。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馬荃鎮 馬荃鎮

馬荃鎮位於餘江區城南郊,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9公里,離龍虎山風景區12公里,區域交通優勢明顯。境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土壤以紅壤和沙質土較多。氣候濕潤溫和,水利條件優越。白塔河、青田港從境中流過,大小水庫65座,適宜種植水稻和黃紅麻等農作物。有山林面積84080畝,其中經濟林面積7120畝。是全縣較大的林區鄉鎮。

氣候特徵

馬荃鎮 馬荃鎮

馬荃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近50年年平均氣溫為17.6℃,其中一月份平均氣溫5.2℃,七月平均氣溫 29.3℃。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1.12℃,年極端最低氣溫-15.12℃。年平均降水量1788.8毫米,最多年份降水量2543.0毫米,最少年份降水量980.7毫米,其中4-6月份平均降水量844.8毫米,7-9月份平均降水量350.9毫米。平均年日照時數1739.4小時,無霜期258天。

人口名族

馬荃鎮轄區總人口2898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64人),其中男性14916人,占51.5%,女性14071,占48.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8502人,占 98.3 %,有少數民族畲族485人,占1.7%。

經濟

綜述

馬荃鎮2011年實現生產總值2.03億元,比上年增長35.3%;財政總收入1120萬元,比上年增長43.6%。農民人均純收入6053,比上年增長39.7%。

馬荃鎮為全縣較大的林區鄉鎮。林地面積8.3萬畝,人均2.9畝。種植杉木3萬畝,濕地松5千畝,果樹5千畝,油茶2千畝,毛竹1千畝,森林覆蓋率52.2%。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紅麻、白蓮、花生、水果、油茶、紅薯等,現已形成青山村百畝白蓮基地和草莓種植基地。耕地32835畝,其中旱地3135畝,糧食產量達5500萬斤。鎮畜牧業著重為生豬、家禽、漁業捕撈及養殖。2011年,出欄生豬10萬頭,出籠家禽90萬羽。

馬荃鎮大力發展以木雕為龍頭的鄉鎮企業和粘土個體採礦企業。2011年在冊企業13家,招商引資稅收600萬元。

第二產業

馬荃鎮 馬荃鎮

馬荃鎮是個餘江區的一個農業大鎮,山地多、水利資源豐富,人均山林面積達3.4畝。馬荃鎮抓糧食生產不放鬆,積極探索發展特色農業的路子,先後制定了《馬荃鎮特色農業五年發展規劃》等一系列規定,根據各村的自然、地理條件和農民種植習慣,走一村一品、一品一優的專業化布局路子,不斷調整農產品種植結構,先後引導村民建立了種豬、土雞、蔬菜、水產品等四大農產品生產基地。僅冬瓜、甘蘭等綠色商品蔬菜種植面積就達500畝,西瓜430畝,湧現出“西瓜村”、“土雞村”、“蔬菜村”等富有產業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專業村7個。該鎮通過多方面爭取資金,共投入1100萬元,進行了水利血防工程、土地治理項目和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特色農業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教育事業

努力繁榮社會各項事業,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不斷促進教育事業發展,認真實施困難家庭學生助學工程,資助貧困學生265人次,資助金額21萬元,不斷完善教學條件,人口計畫生育政策全面落實,發放獎勵扶助、養老保險、陽光助學、結紮戶補助等利益導向資金32萬元,穩定低生育水平,嚴格控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加大社會撫養費徵收和“兩非”案件突破力度。加大造林綠化工程力度。完成荒山造林2000餘畝,“一大四小”工程建設3000畝,封山育林及公益林27000畝,發放公益林資金100多萬元,管護好退耕還林3000畝,兌現退耕還林資金345萬元,大大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林木蓄積量,美化生態環境。

醫療衛生

馬荃鎮 馬荃鎮

全鎮人口2.8萬,其中農村人中2.6萬。農作物品種主要有水稻、黃、紅麻、白蓮、水果,已形成青山村百畝白蓮基地和草莓種植基地。

馬荃鎮大力發展以木雕為龍頭的鄉鎮企業和粘土個體採礦企業。

耕地32835畝,其中旱地3135畝。全鎮人口2.8萬,其中農村人中2.6萬。農作物品種主要有水稻、紅麻、白蓮、水果,已形成青山村百畝白蓮基地和草莓種植基地;鎮畜牧業著重為生豬、家禽、漁業捕撈及養殖;境內礦藏資源豐富,品種主要有瓷土、粘土等。

馬荃鎮大力發展以木雕為龍頭的鄉鎮企業和粘土個體採礦企業。

歷史文化

據史料記載,畲族的開山始祖叫“盤瓠”。因戰功卓著而成為傳說中上古“五帝”之一帝告的駙馬,後移居山林,刀耕火種,繁衍後代,盤瓠原是一顆天星,後降於人世,投身帝告高辛氏皇后劉氏的耳內,皇后患耳疾長達三年,太醫從其耳內取出一條小金蟲,如蠶繭,十分美麗,皇后非常喜歡,令人裝在瓠內,將盤蓋著。養育了一年,金蟲逐漸長大,變成一條狗,毛色花艷,非常賢能可愛,皇后便 賜名“盤瓠”。

風景名勝

香爐峰 馬祖岩景點之一,位於馬祖岩北十公里,平頂圓體,形似香爐而得名。香爐峰巍然屹立,四周被水庫所環繞,山腰有岩洞,洞內為春秋戰國岩墓,這裡有仙人洞、仙人廟、千丈坡、試膽壁、仙女池、黃牛嶺、棋盤石,上面有泉水、小竹林、古寺遺址,登上頂峰低瞰,千山競秀,白雲悠悠,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明代黃應之《游龍虎山、香爐岩》贊曰:“春煙漠漠雨溟溟,鎖斷香爐萬紉青。此日誰舟看不足,何時攜杖扣岩扃。”據徐霞客《江右日記》記載:“……過香爐峰。其峰迴亘三疊,南西直剖而下,中有一凹,結佛廬於上……。”

天鵝湖 位於洪豪公路旁,距206國道1.5公里,距仙水岩3公里,距320國道約9公里,景點包括古村屋、小馬祖岩、萬山岩、千佛洞、保家峰、螺螄嶺、碣石峰等10多處(其中保家峰、螺螄嶺、碣石峰遺址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歷代文人墨客都有涉足於此。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於崇禧九年十月到此一游,並在日記中記下了這裡的岩洞、寺院等;清代乾隆帝登保家峰吟詩抒情,;著名禪師馬祖曾到此講經,引來許多僧人在長約半里、連成一片可容納千人的岩洞中築屋為居,石壁上還有當年僧人鑿留下的圓印。保家峰下的天鵝湖碧波蕩漾,傍晚彩虹出現於水天之間,蔚為壯觀。被人譽為“南方的莫高窟。”

洪五湖 位於馬祖岩北1公里處,320國道旁,面積37平方公里,是龍虎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洪湖水庫和五湖水庫兩部分。洪湖水庫總庫容 1326萬立方米,最大水面4000畝,是白塔渠水量的調節水庫,湖水潔淨明亮,清澈澄碧,猶如一面明鏡嵌在綠林之間,藍天白雲、山水樹林、飛鳥行人清晰地倒映在水中,微風拂過,湖水波光粼粼,一派人間仙境。五湖水庫總庫容量2200立方米,最大水面8000多畝,因山勢走向形成五個相連水面,形似手掌而得名。湖面遼闊,山環水繞,煙波浩淼,坦蕩無際。中有小島隨水位升降漲落,時大時小。庫區氣候宜人,雨量豐富,植物茂盛,隨季節的更替,湖光山色迥然不同。有詩讚曰:“五湖水庫波瀲灩,一年四季時時鮮。唱起山歌湖邊走,如在畫中逛公園。”水庫北端建有主壩,高42.3米,長1150米,雄偉高峻,蔚為壯觀,置身壩上,鳥瞰全景,水天一色。庫區魚類豐富,鳥類眾多,鶴雁成群,周圍果園飄香。在柔軟的沙灘上漫步、嬉戲,泛舟游泳、垂釣捕撈……真可謂人間仙境。

綠色資源有:一、樟樹谷,位於餘江縣馬荃鎮岩前村,風景優美,毗鄰風光璇旎的旅遊勝地龍虎山,和江西最美鄉村樣板點岩前倪家村分布高速掛線兩側,交通便利;二、獅子岩,位於龍虎山風景區下游5公里處,馬荃鎮鎮政府大樓旁邊,白塔河在這裡分外清澈妖嬈,無數愛好游泳、攝影、垂釣、打漁的人在這裡駐足。

古色資源有:一、姜家古門樓,姜家古門樓位於餘江縣馬荃鎮管坊村委會璜塘姜家村。古門樓上有五幅明弘治年間的石雕,形象生動,技藝精巧,體現了我國傳統藝術的民族特色,反映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作才能和藝術成就,是我縣難得的珍貴文物。第一幅,雕刻的是“雙鳳舞花叢”,由雙鳳和花、藤、葉組成;第二幅,雕刻的是“雙猴採食蟠桃”由雙猴、桃樹和雙鹿組成;第三幅,雕刻的是“鯉魚跳龍門”,由龍、鯉和海濤組成;第四幅,雕刻的是“一隻麒麟”,無其它襯紋;第五幅,雕刻的是三個穿朝服的人物形象,這五幅石雕均為橫額,門樓上以“科第世家”這一題文石額為中心,合理地分砌上述五幅石雕。五幅石雕,均為主體浮雕,石雕除人雕被毀壞一部分外,其餘均完整無缺,刻紋稜角分明,形象栩栩如生。二、紹武橋,位於餘江縣馬荃鎮磺塘姜家村東南0.5公里的機耕道旁。明弘治年間(1488-1505),薑桂(即姜文峰)之妻崔氏,為懷念在福建紹武任知縣的丈夫而建,因此得名“紹武橋”。橋長10米,寬4米,高3米,為紅麻石砌單拱橋,橫跨傍山溪流,原是通往金溪的便道。20世紀50年代,因修建了機耕道,原路已廢。橋身基本完好,從橋面石板縫裡長出三棵碗粗的油鑿樹(學名“榨木”)。三、吳全節墓,位於餘江縣馬荃鎮青山村委會貫泉村東北200米處,據清同治版《安仁縣誌》載:吳全節系元代本縣壽枷村人,名道士,“元成祖授於法教嗣師”,元順帝贈“饒國公”封號。死後葬十二都山田(即貫泉)村。文物普查時,發現該墓早年被破壞,墓地僅留有石人四尊,石馬兩隻。

紅色資源有:馬荃鎮岩前村,有優良的革命傳統和紅色文化基礎,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革命烈士歐保太的故居即將修繕,岩前倪家南馬鞍峰下的上天寺,曾是紅軍錦南革命根據地的辦公地點,邵式平同志在這裡戰鬥和生活過。

地方特產

三大美食之一瀘溪活魚

上清豆腐:是當地三大名菜之一。三大名菜是“上清豆腐、瀘溪魚、天師板栗燒土雞”。製作豆腐在上清有著悠久的歷史,鎮上仍是作坊林立。這裡的豆腐因水質好,加上傳統的手工工藝十分地道,過濾精細,含水適度,具有白、嫩、香、滑的特點,無論是煎、炸、煮、燉、燜、涼攔,都清香鮮美,柔滑潤喉,如果佐以黃魚角、鮮豬肉、香菇、豆豉、香蔥或辣椒,都是各有特色,風味十足。“黃袍拜君王”好吃,關鍵是上清豆腐細嫩香滑、沁人心脾。上清豆腐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據說在上清鎮建鎮前的西晉永嘉年間,當地有一戶農家,小兩口勤儉持家且感情甚篤。丈夫早晨下地前,妻子常將黃豆腐磨成豆漿放些鹽給丈夫充飢。有一次妻子要回娘家,就多磨了一些,將剩餘的裝入一個罈子里蓋上以備丈夫第二天吃。 可丈夫第二天下地時卻忘了吃。妻子回家時,見壇了里的豆漿結成了塊,硬要丈夫嘗嘗。丈夫為說:“你這不是在逗我嗎?”沒辦法只好用勺子舀出一塊嘗嘗,覺得味道很好,接著一口氣吃完了,讚嘆道:“太好吃了!”妻子打趣地說,“不是我逗你,你有這口福嗎?”丈夫一高興說:“那就管這結凍的‘豆漿’叫‘逗夫’吧!”後來夫妻倆便天天做起了“逗夫”當菜吃。妻子把“逗夫”的做法傳授給鄰里,經過不斷改進,便有了上清豆腐。

瀘溪活魚:“水至清則無魚”。而清水中有魚,這魚特別鮮嫩。瀘溪河裡的魚就是如此。瀘溪河發源於崇峻岭之中,一路穿山過峽,卵石河床,毫無污染,清澈見底,所以河中盛產的鯶魚、鮭魚、黃角魚肉嫩味甘,沒有泥腥味,特別好吃,成為當地的名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