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緯度

馬緯度

馬緯度,指大西洋中一塊位於南緯20―30度的水域,相傳15世紀末期,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後,歐洲移民不斷湧向那裡,圈地造屋,劫掠財富。他們發現當地馬兒缺乏,於是在從非洲源源不斷輸送黑奴的同時,還從歐洲裝載馬匹經大西洋運往西印度群島。但當浩浩蕩蕩的帆船隊進入這一緯度所在的洋面時,麻煩來了:天氣炎熱,空氣乾燥,接連幾個星期海面上平靜無風,使船隊無法航行;淡水和糧食用盡了,只得宰食馬匹;大批餓死渴死的或者奄奄一息的多餘馬匹,只好投入海中。海面上漂浮著眾多的馬屍,於是此處就有了馬緯度之說,警示後人不要再經過這裡。

成因

在南北緯30°附近的海面上,風不經常來這兒作客,這可苦壞了古代的航海家
和商人們,使他們不得不整星期地等候著順風的到來。那時候,帆船除了裝載貨物
外,還裝運許多馬匹,因為美洲大陸在被發現前,那兒沒有馬。貨物倒不要緊,馬
匹則因為缺少草料而死去,而馬肉又吃不掉,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把馬拋入大海給
魚吃。人們因此把這個令人苦惱的無風帶,起了一個非常古怪的名字——“馬緯度”。

特點

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熱不同,氣壓就變得高低不同了。高低氣壓的分布
就像幾條帶子一樣,相互平行地環繞在地球表面上。赤道附近,陽光直射,地面空
氣受熱膨脹,變輕上升。大約上升到8千米以後,向南北兩極方向流動。這種向南北
運行的大氣,在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向右偏轉逐漸改變方向:向北的偏向東
北,向南的偏向東南。這種偏向隨著緯度的增加而增加,到南北緯30°~35°上空,
差不多都變成了西風,不再向前推進。而赤道附近的空氣又源源不斷地補充進來,
於是,大量的空氣都擁擠在南北緯30°~35°上空,使地面氣壓升高,形成了南北
半球的副熱帶高壓帶。這裡缺雲少雨,風也很少出現,形成了無風帶。看到這兒,
你就明白“馬緯度”是怎么一回事兒了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