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汗馬自然保護區

大興安嶺汗馬自然保護區

大興安嶺汗馬自然保護區行政隸屬於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南北長約56公里,東西寬約32公里,保護區的總面積為107348公頃,森林覆被率高達88.4%。保護區屬於大型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5年經內蒙政府批准,1996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汗馬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寒溫帶明亮針葉林及棲息於保護區中的野生動植物。

大興安嶺汗馬自然保護區大興安嶺汗馬自然保護區

地理位置

大興安嶺汗馬自然保護區大興安嶺汗馬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位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最北部的城市——根河市境內,東與黑龍江省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接,以大興安嶺山脈的主脊為界;南近呼倫貝爾大草原;北與“北極村”——漠河只有280公里的公路里程。它地處於古老的大興安嶺山脈的西坡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22°23′34″~122°52′46″北緯51°20′02″~51°49′48″。位於伊勒呼里山西北部,西部與金河林業局接界,有海拔1455米的高峰,境內最高點海拔1418米,平均海拔1000~1300米。山巔明顯,河谷開闊,谷底寬坦。

地貌特徵

大興安嶺汗馬自然保護區大興安嶺汗馬自然保護區
林密谷深的汗馬自然保護區靜立在大興安嶺山麓的主脊西側,最高海拔1466米,最低海拔840米。保護區地質系海西早期斷裂活化運動中形成的內蒙古大興安嶺地槽褶系額爾古納槽背斜,其岩系組成以岩漿岩的侵入岩和噴出岩為主,主要岩石有花崗岩石英粗面岩玄武岩石英斑岩等。

由於地形和植被的不同形成棕色針葉林土和沼澤土兩大類。其中棕色針葉林土包括棕色針葉林土、生草棕色針葉林土、表潛棕色針葉林土和粗骨棕色針葉林土四個亞類。沼澤土包括草甸沼澤土和泥炭沼澤土兩個亞類。另外,在河谷兩側的落葉松林下,有冰沼土分布。

河流與保護區呈現著最密不可分,塔里亞河”是汗馬自然保護區內最大的一條河流,它平均河寬20米,平均水深80厘米。它屬於額爾古納河水系,是額爾古納河的主要支流——激流河的主要發源地。神聖寬廣的塔里亞河用它寬廣的胸懷融匯了安庫拉河、西肯河、吉那米基馬河、森蓋河等11條支流河,為保護區默默的輸送著水源,並且對黑龍江的水源和黑龍江下游的生態平衡,發揮著重要作用。

氣候資料

大興安嶺汗馬自然保護區大興安嶺汗馬自然保護區
汗馬自然保護區屬寒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而漫長,積雪深厚,夏季溫涼短晢,濕潤多雨,春季乾燥風大,四季溫差和晝夜溫差大。全年平均氣溫-5.3℃,極端最高氣溫35.4℃,極端最低氣溫-49.6℃,年平均相對濕度71%,春季3、4、5月最乾,夏季7、8、9月份最潮濕,年降水量450mm左右,主要集中7、8、9月,約占全年總降水的70%,年日照時數2630.6小時,由於汗馬保護區位於中國內蒙古的最北部,並且海拔較高,與北極村漠河的嚴寒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保護區全年有10個月的時間有積雪,局部地區積雪常年不化。最大積雪深度達到50cm。無霜期只有80—100天。

動物資源

大興安嶺汗馬自然保護區紫貂
由於汗馬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偏遠、遠離居民區、未受過任何人為干擾。最原始的土壤和植被中充滿了野生動物的氣息。保護區內有脊椎動物174種,其中魚類5目8科26種,兩棲類2目4科6種,爬行類2目3科6種,鳥類12目28科106種,獸類6目12科30種。在106種鳥類中,古北界種97種,占鳥類總種數的91.51%,廣布種8種,占7.55%,東洋界種1種,占0.94%,在30種獸類中,古北界種類24種,占獸類總種數的80%,廣布種5種,占16.7%,東洋界1種,占3.3%。保護區的動物組成具有明顯的古北界特徵。在保護區所見的106種鳥類種中,有留鳥32種,夏候鳥71種,冬候鳥3種。保護區具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6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物種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2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鳥類中的細嘴松雞和獸類中的紫貂原麝貂熊;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小天鵝蒼鷹灰臉鷹燕隼紅隼花尾榛雞等鳥類、以及棕熊猞猁馬鹿駝鹿雪兔等獸類。

植物資源

大興安嶺汗馬自然保護區草蓯蓉

保護區植物有88科222屬468種,其中地衣植物6科7屬14種,蕨類植物有8科9屬16種,苔蘚植物17科18屬24種,裸子植物2科4屬5種,雙子葉植物43科139屬342種,單子葉植物12科35屬67種。

汗馬保護區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4種,即鑽天柳黃芪草蓯蓉大花勺蘭

自治區級保護植物有樟子松、興安翠雀花、東方五福花手掌參芍藥、興安升麻、細葉百合篤斯越桔北極花等9種。

保護區內森林植被仍保持原始的、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具有典型的寒溫帶明亮針葉林特徵

生態環境

大興安嶺汗馬自然保護區灰臉鷹
由於從上世紀50年代起汗馬就劃定為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沒有道路,周圍沒有居民,人為活動極少。。保護區內的24種植被類型,林相整齊,結構合理,特點突出,垂直分布明顯,生態系統完整,沒有外來物種侵入。總之,保護區保存了完整的原始森林景觀和功能,生態系統結構完整、功能健全、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處於動態平衡狀態,保持著生態系統的原始性和完整性。主要植被—興安落葉松占保護區總面積的82%。同時,由於保護區平均海拔超過1000m,緯度高,又靠近大興安嶺主脈,故山地植被又具有高山苔原帶的某些特徵,如冰沼土的分布,高位沼澤的出現,大量高山及環北極植物的分布等。

自然景觀

大興安嶺汗馬自然保護區牛耳湖
汗馬自然保護區有一處不可多得的原始自然景觀牛耳湖,牛耳湖因型似牛耳而得名,距離保護區中心站23公里,面積約6至9公頃,因雨量而消長,平均水深2米。自然保護區兩山之間的谷地還長著樹高7-8米,渾身上下長著10多厘米“鬍子”的“老頭樹”,樹型十分古怪奇特,其實就是生長在低溫潮濕凍土帶上的落葉松成過熟林。在距離保護中心管理站20公里處,有兩座孤立的山峰,稱為大孤山和小孤山,山上植物叢生、怪石林立,形如飛鳥,狀如走獸,留給人充分的想像空間。保護區還有“塔頭沼澤”、“圈河”等許多和“大小孤山”、“牛耳湖”一樣讓人駐足留連的原始森林自然景觀。

保護價值

大興安嶺汗馬自然保護區大興安嶺汗馬自然保護區
汗馬自然保護區不僅是對保護野生珍貴動植物具有重要意義,作為黑龍江上游的主要發源地,保護好山地森林植被,對於水源涵養,保證黑龍江的水位和水質,維持黑龍江流域的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保護區內偃松分布範圍廣,面積大,是山地植被的頂級群落,一旦遭到人為破壞,後果不堪構想,保護好偃松灌叢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保護區屬寒溫帶苔原山地明亮針葉林原始生態系統,具有大興安嶺北部林區的典型特徵,保護區建設對大興安嶺生態系統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保護區有脊椎動物174種,幾乎大興安嶺所有的野生動物在保護區內均有分布,是大興安嶺野生動物的重要庇護所。棕熊、狍子、雪兔它們在保護區里盡情的成長、繁衍直至最後慢慢的死去、或者是為生物圈中的食物鏈作出了貢獻。汗馬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物不僅有很高的科研價值,也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保護區植被是大興安嶺地區植被的典型代表,該保護區對於大興安嶺植被及珍稀野生動植物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措施

大興安嶺汗馬自然保護區大興安嶺汗馬自然保護區
汗馬自然保護區根據地理狀況、資源分布特點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三個功能區。保護區又分為嚴格保護區域和一般保護區域。嚴格保護區域包括核心區和緩衝區,以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為目的,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穩定和珍稀動植物種群自然生存長期繁衍為宗旨。

核心區實行絕對保護,除必要的巡護檢查外,嚴禁任何人員進入,不得從事任何生產和生活活動,以使核心區內的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種群在嚴格的自然條件下自然演替和繁衍。原則上不在核心區進行任何工程建設。核心區總面積46510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3.3%。

緩衝區實行重點保護,在緩衝區內除可進行組織的科研、教學、考察等工作外,不允許從事任何生產、生活活動。工程建設中除保護工程、科研監測工程外,不設立與保護、科研、教學無關的工程。緩衝區面積37250公傾,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4.7%。

一般保護區域包括實驗區及保護區外圍,將保護區與金河林業局相連的區域劃為實驗區,作為科研、考察、教學、旅遊基地,面積23588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2%。在保護區周圍建有四個保護管理站,十個管護點,以及三個觀測站和一個凍土站。主要包括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研究;濕地植物群落的研究及緯度凍土的研究;原始林生態系統、動植物資源種類種群分布動植物分布和演替規律的觀測研究;野生珍稀植物和重要資源植物物種的馴化、繁殖方法的研究;動植物病蟲害及病蟲害預測、預報與防治的研究;野生珍稀動物馴養繁殖試驗。

旅遊資源

大興安嶺汗馬自然保護區大興安嶺汗馬自然保護區
進入汗馬自然保護區的觀光旅遊者,除了讓他們領略雄峻的山川,神奇的森林,罕見的野生動植物外,保護區還通過相應的宣傳設施,舉辦有關活動,進行保護森林、保護自然、保護野生動植物的宣傳教育。尤其是兒童,喚起他們保護自然的熱情,增強他們的自然保護和愛護環境的意識。

利用自然保護區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對社會公眾普及自然科學知識,宣傳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意義,提高社會公眾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積極性,發展保護區經濟,增強保護區後勁,最大限度地發揮自然保護區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使保護區資源保護和經濟發展能夠並駕齊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