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嶺關

馬嶺關

馬嶺關位於河北省邢台市西部的太行山脈,是秦漢以來中國北部邊陲的一個重要關隘,乃兵家必爭之地,為太行山五大雄關之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簡介

馬嶺關馬嶺關
馬嶺關
(元)金好問
西嶺秋高大陸前,馬嶺寒影踏遍天。
群峰不斷浮雲色,絕排長流落日懸。
地險關門銜急峽,山奇削壁掛龍泉。
何人更遇青泥飯,有客空歌白石篇。
這是金人元好問謳歌馬嶺關的一首壯美詩篇。
馬嶺關地勢險要,東南有重巒疊蟑、千尋絕壁的牛群垴,西北是異峰挺拔、萬丈懸崖的白虎山。形成東、南、北三面的天然屏障。關隘設在兩山之間的谷口處,只有東門和西門。東門外是數百米高的陡崖峭壁,唯盤繞於崖間的一條小路可以上下;西門外有一條二十米寬的鬼谷溝,在谷的最窄處有一吊橋,橋對岸是數百米高的懸崖,有一小徑從懸崖處盤繞而上。山的頂端,又有堅厚的石牆維護,頗有關外之關之感。東、西門裡是一小盆地,約有五千平方米。原有官廳營房等,可供一營兵駐紮。現在還可清楚地看到原來的宏偉規模和殘垣斷壁。整個關呈長方形,布局別致壯觀,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的藝術特點。

主要景點

馬嶺關烽火台
馬嶺關為太行五大古關之一,東、南、北三面環山,西臨深澗,中為小型盆地,平坦處可容三、五百人,築東、西二道城牆,各開一關門,南北峰巔各有烽火台,西坡有敵台,澗上有橋。

東城牆順山之陡坡邊緣而築,兩端與懸崖相接,略呈“S”形,長約800米,毛石砌邊,白灰色縫,內填黃土、碎石。牆體底寬3米,殘高一般不足1米,保存較好處高達2.5米,外牆亦可見垛口殘跡。西城牆與東城牆的結構及保護情況相同。西關門早年傾圮,現為一大豁口,原貌不辨。東關門與西關門相對,位於長城中段最低處,用規整的青色條石砌築,現存高度為3.2米,寬4.5米,拱形券門洞高2.13米,平面為“凸”字形,外側寬3米,內側寬3.6米,進深3.2米,門洞內兩拐角處有圓形凹槽,直徑13厘米,當為門軸基槽,原關門已廢失,現存關門為當代安裝。東門西側15米有營堡一處,條石壘徹,坐北向南,面寬兩間,8米,進深6米,牆厚0.7米。坡式頂,前檐稍高,後檐置瓦,以流雨水,屋內為券頂,高2.8米,東間為明間,西門向南開有視窗,高0.75米,寬0.67米。

主峰:馬嶺關的主峰是白虎山(又名不老青山),海拔1822米,為太行山最高峰之一。從馬嶺關到白虎山頂約有六、七華里,山下有一清泉,曰“明水”。立在山頂向下俯視,象一條白花蛇,時明時滅閃爍在叢林山間,給多嬌的江山增加了一份神秘而絢麗的色彩。多少年來,一直用它的甘液滋潤著這一帶的山區。再放開視線,立即產生“一覽眾山小”之感,向東能鳥瞰龍門川稻畦川和內邱大部。向西能遠眺山西昔陽、和順兩縣通往馬嶺關諸道。

鬼谷溝:馬嶺口,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居民千家,山勢順險,下有澗溝二十餘丈,名曰鬼谷,其南六十里為清風嶺口,山勢高聳,盛夏無暑氣,二口皆有關牆,為明時戍守處,與黃榆關相犄角。相傳曠世奇人鬼谷子曾隱居在此,修道授徒。鬼谷子,名王禪,又名王詡,戰國時人,長於持身養性和縱橫術,著有《鬼谷子》十四篇傳世。叱吒風雲揚名天下的孫臏龐涓蘇秦張儀毛遂徐福等人,都是在這裡向鬼谷子拜師學藝。

馬嶺關石橋

敵台:一在西城牆北端正東40米的山坡上,實心高台式,坍塌嚴重,南北長6米,東西寬3米,殘高僅2米,用不規則條石砌築,白灰抹縫,內填黃土、碎石,夯實;由第一座敵台上坡東行40米即為第二座敵台,平面呈正方形,邊長6.2米,殘高1.5米,墩台的結構和建築材料與第一座敵台一致,在墩台周圍散落大量灰布瓦殘片,據此可知,墩台上原有灰布瓦頂的建築物,用於士兵遮風避雨。

烽火台:兩座烽火台分別位於北面、南面山峰上,相距約1.5公里,北烽火台三面臨懸崖,規整條石砌成,殘高4.2米,底部東西寬4.3米,南北長5.3米,南側面有台階拾級而上,台階寬1.4米,長8米;南烽火台坍塌嚴重,殘高已不足1米。兩座烽火台位於馬嶺關海拔最高處,登台瞭望,關門內外盡收眼底,發現敵情,迅速點燃烽火,及時傳遞情報。

溝澗石橋:烽火台正西山坡下,即為溝澗石橋,橋西即為通向山西境內的盤山道。這座單孔石拱橋為清代修建,在一塊清代修橋碑上寫道:“東連齊魯,西接秦晉,別無他路可行人通往。”由此可見,馬嶺關有重要的地理交通位置。明朝時為吊橋,遇有緊急敵情,則拉起吊橋,增強了軍事防禦力量,馬嶺關“舊設有東、西二門,敵樓、吊橋、官廳、營房、防守軍兵,今廢。”

歷史痕跡

馬嶺關馬嶺關
馬嶺關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一個理想的軍事要塞。據有關資料記載,漢高祖三年,韓信屯兵上黨,上書劉邦伐燕趙。劉邦準後,韓信沿太行山北進,用奇兵一舉破井烴,消滅了十餘萬趙代聯軍。他的統帥部就設在了馬嶺關。唐天佑三年,河東元帥李克用遣其大將李嗣昭領兵數萬攻邢州,進兵路線也是和韓信一樣,沿和順、昔陽縣東進,企圖首先搶占馬嶺關一帶制高點。但邢州守將朱全忠,深知馬嶺關的戰略價值,即令驍將張藥,伏兵馬嶺關一帶天險,其結果,李嗣昭還未看到馬嶺關的影子,先頭部隊已被張范所殲滅。最後,李嗣昭終因無法突破,大敗回返。張鳴利用馬嶺關之險為保衛邢州書寫了光輝的一頁,從而也顯示了雄關無比威力。
一九三七年初,我紅軍先頭部隊沿太行山東進,也曾因首先搶占了馬嶺關險要,以一個連的兵力,一舉殲滅了國民黨田福義部駐紮在明水村裝備精良的一個營,建立了宋家莊以西的抗日政權。 一九四二年,盤據在邢台之日軍向西山區掃蕩,但因懾於馬嶺之險要,未敢到宋家莊以西。而山西東犯之敵千餘人,當進到昔陽縣鋪上村時,因怕遭我軍伏擊,也是遲遲未敢闖關。

馬嶺與長城

馬嶺關馬嶺關
長城的初修,是在趙武靈王擴土之後。史料記載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的改革措施,親率精兵鐵騎,退三胡,修長城,北逐匈奴,闢地千里。趙武靈王時期,趙國約占有今河北省中部、西南部、山西省北部、中部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趙與燕的邊界,即今雁門關紫荊關插箭嶺娘子關一線長城。而邢台境內的長城,則是趙與晉的邊界。以後,明王朝為防止北方的蒙古民族繞道太行山入侵中原,抄北京的後路,在古趙長城的基礎上逐步完善了太行山的防禦體系,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明長城。

馬嶺關、梁谷黃榆關支鍋嶺馬槽村夫子嶺等斷斷續續長約近100華里,在古籍《讀史方輿紀要》《明史·地理志》都有記載,這也是中國長城最為險峻的一段,是塞上雄關中最壯美的一處。

邢台境內的古長城連綿蜿蜒,北接內邱境內的錦繡堂口,往南則達武安與山西交界的峻極關。其特點是因山險制宜,利用懸崖絕壁和溝塹代牆,在山勢較緩的交通要道築牆設關,使山險與牆體有機結合,又在附近山頂修築烽火台,如有來犯之敵,則迅速點燃烽火,傳遞軍情。因此,邢台境內的明長城是由多處關隘組成的。據統計,邢台境內的關隘有:內邱縣的鶴渡嶺錦繡堂燒梁關,邢台縣的馬嶺關、黃榆關、支鍋嶺、風門嶺清風嶺路羅嶺王山鋪水嶺夫子岩黑虎關貨郎神口,沙河市的黃背岩數道岩等近二十處,每處關隘一般由城牆、關門、營堡、官廳、敵樓、烽火台組成,建築材料多為當地的毛石。邢台境內的長城多為毛石粗砌,牆體又薄,結構鬆散,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滄桑,多數關隘城牆不復存在,或殘破嚴重。

馬嶺關以其宏偉莊嚴的雄姿和秀麗奇特的景觀,扣擊著古今遊人的心弦,的確為太行山區不多見的一處歷史名勝。

位置圖示

馬嶺關位置圖示

旅遊小貼士

紅葉欣賞

最佳觀葉地:鬼谷子溝、馬嶺關山脊

賞葉時節:10月15日—11月15日為盛紅期

雲夢山風景區位於邢台縣冀家村鄉,那裡的紅葉比較突出的特點是與水結合在一起,登山、賞瀑、看紅葉,別有一番曼妙的感覺。此時去雲夢山看紅葉,一定不要進峽,沿著鬼谷子溝前行看葉,紅葉不僅更紅而且連成一片極為壯觀。離雲夢山很近的馬嶺關也有好看的紅葉,可以一併看過。

TIPS:京深高速邢台北口下沿迎賓大道過市區到邢和公路經石板房即到。

邢台旅遊景點

邢台又稱牛城,位於河北省南部,地處京津外圍,環渤海經濟圈腹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是一座旅遊資源大市。作為一座新興的旅遊城市,邢台旅遊資源類型齊全、特色突出,太行山的水華雲天、大氣磅礡,和邢襄大地的風俗民情構成了冀南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