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船政

馬尾船政

1866年創辦於福州馬尾的福建船政,是當時遠東最大的造船基地,也是近代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和專業技術高等學府,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中國近代工業、科技。文化、外交、國防領域的傑出人物。創建於1866年的福州船政局,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8年連跨三個台階,不僅僅自造戰船,而且還連續造出了當時世界一流水平鐵脅兵輪、巡海快船。一位英國海軍軍官稱,“其工藝水平可以和我們英國自己的機械工廠的任何出品相媲美而無愧色。”19世紀60年代以後的30年,是中國近代工業突飛猛進的30年,那時中國近代造船業因為福州船政局和江南製造總局而位居亞洲第一了。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轟開了古老中國的國門,洋務運動應運而生,1866年,左宗棠

馬尾船政馬尾船政
聘請法國人在馬尾設廠造船,創辦船政學堂。馬尾成為我國近代的科技基地、造船工業發祥地和海軍搖籃。
 在中國東南沿海閩江入海處,有一座風光秀麗的古老小城,她就是曾經作為中國"洋務"運動發祥地而聞名海內外的福州馬尾。今天請您和我們走進馬尾,一起重溫這段彪炳中國近代史冊的馬尾船政史。

創辦始末

一百多年前,遭受外國列強侵略的舊中國災難深重。19世紀60年代初,清朝統治階級中的部分有識之士,強烈感受到外來侵略者堅船利炮的嚴重威脅,提出以興辦"洋務"來富國強兵。1866年,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上奏朝廷,提出要抵禦外來侵略,必須建立一支新式的海軍,要建立海軍就得自己造船。在左宗棠、沈葆楨等一批官員主持下,清政府開始在具有獨特地理優勢的福建馬尾設廠造船,興辦學堂,這就是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馬尾船政。

馬尾地處福建閩江口,這裡臨江近海,地理位置重要,口岸條件優越。創辦於1866年的馬尾造船廠就位於馬尾的閩江邊上。這是近代中國創辦的第一家專業機器造船廠,主持船政的沈葆楨等人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設備和人才,使它在很短的時間裡就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陪同記者採訪的馬尾造船廠廠史陳列館館長林櫻堯先生介紹說,馬尾造船廠開辦不久就達到相當規模,船台、船塢、起吊設備等設備都很完善,那時候工廠就配有60噸的起重機,可以造三千噸的輪船,還有蓋了五十多座車間。可以說當時的馬尾造船廠在中國及整個遠東地區都是首屈一指的。

馬尾造船廠從1866年創辦,到1907年停造的40年間,建造了大大小小的艦船40艘,總噸位達到四萬七千三百五十噸。她為近代中國的船舶製造、海軍建設、科技人才培育,以及諸多工業領域的奠基和開拓,做出了重大貢獻,在中國近代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創始人簡介

沈葆楨(1820-1879)榜名振宗,字幼丹、翰宇,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區)人,表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建省閩侯縣

馬尾船政沈葆楨
人,清末重臣,諡文肅。

葆禎妻林普晴是清朝著名大臣林則徐的女兒。沈葆禎是晚清“同治中興”時洋務運動的重臣之一,先後曾任總理船政大臣及南洋大臣。

1874年牡丹社事件時被清廷任命為欽差大臣到台灣督辦軍務。在其任內曾修築今台南市內的億載金城,廢除限制漢人渡台禁令。

馬尾造船廠

歷經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馬尾造船廠龐大的建築群有的毀於戰亂炮火,有的坍塌於風侵雨蝕,只有部分廠房設施保存到現在,成為中國工業化源頭的實物見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生產船用蒸汽機的輪機廠。記者隨林櫻堯先生來到一幢紅磚砌牆的樓房前,這座看起來並不起眼的法式風格建築,就是現今中國最古老的機械車間--當年船政生產船用蒸汽機的輪機廠。林櫻堯介紹說,這個船政輪機廠,占地面積有三千平方米,左宗棠曾經提出'用機器來製造船用蒸汽機',當年輪機廠里的很多機器都是從歐洲買來的。蒸汽機引發了西方的工業革命,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製造

馬尾船政馬尾船政
出來的第一台船用蒸汽機是在1871年在這個船政輪機廠造出來的。

輪機廠車間很有特色,當年整個造型和布局都是法國人設計的,林櫻堯介紹說,法國人按這個圖紙蓋的車間,這種廠房就蓋兩座,一座在法國,一座就在中國的馬尾。法國那邊早就沒有了,馬尾的這座也就剩三分之二,另外那三分之一在抗日戰爭年代被日本飛機炸毀掉了。輪機廠車間的外牆相當厚,有90多公分,車間頂部的木頭框架據說都是從東南亞買來的,叫花梨木,相當牢固。鑄鐵的柱子還有當時一些吊車行走的軌道,還都保留著。現在這個車間已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現今中國土地上最古老的一座生產車間。

作為當年中國軍事工業基地,馬尾造船廠在抗日戰爭期間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輪機廠外牆上殘留的累累彈痕是日軍暴行留下的鐵證。而這座廠房能幸免於難,不能不歸功於它建築的牢固。前些年,一批來自歐洲的外國友人參觀了輪機廠,感慨地說,象這樣保留著當年風貌的廠房,如今在歐洲也是很難見到了。

輪機廠房門前安坐著一對威武的石獅子,1866年船政開辦時就打造了它們,當作鎮守福建船政衙門的吉祥

馬尾船政馬尾船政
物,雖然船政衙門早已化為一片廢墟,但這對石獅至今依然神威凜凜、完好無損。

輪機廠房的樓上,是當年赫赫有名的船政繪事院。繪事院面積六百平方米,這裡空間寬敞,窗高欞亮,是圖紙設計和繪製的理想場所。一百多年前,一幅幅船舶設計圖紙在這裡繪製而成,在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代的船舶技術人才。現在,船政繪事院成了馬尾造船廠廠史陳列館,幾百幅圖片資料和大量的珍貴文物,濃縮了馬尾造船廠一百多年來的興衰歷程。

船政衙門

當年船政衙門的照片顯得十分壯觀,船政衙門是中國近代海軍最早成立的一個機構,第一任船政大臣就是林則徐的女婿和外甥沈葆楨。

陳列館還有這樣一幅照片,照片裡的一艘船在今天看起來並不起眼,但是這艘1869年5月造出的船,卻掀開了中國

馬尾船政馬尾船政
造船工業的序幕。

在一艘叫'平遠'號的軍艦模型前,林櫻堯介紹說,這艘馬尾造船廠1887年造出來的軍艦,是當年北洋海軍八條主力軍艦中唯一一艘中國自己造的,'平遠'整個船體甲板都是鋼板構成,體現出當年馬尾造船廠的實力和水平。

圖片資料介紹了這樣一個事件:1874年,擴張領土野心極強的日本侵略者藉口船民被殺,出兵三千侵犯中國領土台灣。清政府接到告急文書,派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沈葆楨接到命令,緊急調集馬尾所造的"萬年清"、"揚武"、"安瀾"等十幾艘艦船,組成船隊,從閩江口浩浩蕩蕩開往台灣。中國船隊震懾了日本侵略者,維護了寶島台灣不受外國勢力侵犯。不久,在這支船隊基礎上組建起了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艦隊,史書上稱作福建海軍。

除了馬尾造船廠,在中國海軍的建設史上,馬尾船政學堂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設在馬尾造船廠對面的馬尾船政學堂,是近代中國最早的科學技術培訓基地,也是中國當時師資力量最雄厚的一所科技造船和航海學校。從馬尾船政學堂畢業的學生,很多都成為中國海軍的高級將領和光照日月、氣壯山河的英烈。他們中有中法馬江海戰中的呂翰、許壽山、陳英,有中日甲午海戰中的鄧世昌、林永升等,還有民國初年曆任海軍總長、總司令的葉祖珪、薩鎮冰、程光璧等。毛澤東主席曾經評價說:"1866年的馬尾船政學堂開辦起

馬尾船政馬尾船政
來,中國算是有了近代海軍、現代海軍。"

船政學堂

馬尾船政學堂不僅是中國海軍的搖籃,從學堂畢業的許多學生還活躍在中國近代科技、文化、外交、經濟等各個領域,"啟蒙思想家"嚴復、"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有"匡世良才"美譽的造船專家魏翰、設計中國第一架飛機的巴玉藻、著名外交家陳季同等就是他們的傑出代表。從1876年開始,馬尾船政學堂陸續派遣學生前往英、法等國學習駕駛及造船,開創了中國派遣留歐學生的先河。1871年船政學堂組織學生遠航實習,巡歷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口岸,成了中國海軍最早的一次遠航。1919年,馬尾船政的學生還製造出了中國第一架飛機。

在馬尾的許多歷史遺蹟中,都會看到不少船政時期遺留下來的古炮,其中安座在馬尾造船廠里的幾尊古炮,是當年為保護船政而從西方國家買來的。

這些炮有的是從英國買來的,有的從法國買來的,有一門還是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生產的一種炮,有裝在軍艦上的艦炮,還有兩門1873年從英國倫敦進口的岸炮。

然而,這些看起來威風凜凜的大炮,並沒能保護船政事業,更沒有給舊中國馬尾帶來太平與安寧。1945年,戰敗撤退的日本軍隊在撤離馬尾時,在船政學堂所有校舍安上炸藥,這所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瞬間被夷為平地。而發生在馬尾海區的中法馬江海戰,它的悲壯慘烈,令世世代代中國人刻骨銘心。

1884年6、7月間,法國艦隊在海軍中將孤拔率領下開進台灣海峽,企圖占領福州和基隆,並逼迫清政府賠款。昏庸無能的清政府,避戰求和,對侵略者一味妥協退讓。1884年8月23日,停泊在閩江口的法國艦隊向福建水師發動突然襲擊,福建水師官兵奮起反擊,但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太大,加上我水師倉促應戰,戰爭僅延續半個小時,福建水師就全軍覆沒,9艘軍艦被擊沉,七百多位水師官兵壯烈殉國,烈士中有不少是船政學堂的學生。

悠悠歲月,此後一百多年間,人們從未泯滅對這段往事的悲憤之情。馬尾馬限山南麓,綠蔭掩映下的中法馬江海戰紀念館是對海戰中死難烈士的永久紀念。

中法馬江海戰紀念館由昭忠祠、烈士陵園、中坡炮台組成。

昭忠祠

昭忠祠初建於1886年,一百多年間,經過多次修繕,目前面積已達九百平方米,紅牆碧瓦,崇樓傑閣,格外莊嚴肅穆。

昭忠祠大門前的兩尊大炮,是從馬江海戰中被擊沉的軍艦上拆卸下來的。祠堂大殿的正面牆壁上鑲嵌著刻有陣亡英烈名單的牌匾。沿著祠堂迴廊,陳列著介紹海戰過程和英烈事跡的一百多件珍貴文物資料,其中祠堂大殿左側的一個展框裡,展出的照片和文物講述的是一位年輕海軍可歌可泣的故事。紀念館館長張寒松先生告訴記者:"這照片是黃季良的自畫像,當時在海戰臨戰前,他本著為國犧牲的精神,畫了一幅自畫像,寄到上海去,他父親在上海江南造船廠,也就是上海機器製造局工作,所以他就畫了一張像,還寄了一封信,就是家書,寄給他父親,體現臨戰前為國捐軀的精神,告訴他父親說如果我犧牲了,還有哥哥、弟弟來撫養你們、安慰你們,不要悲傷。這是一個非常真實的歷史資料。還有這幅船政學堂的畢業證書,也是黃季良的,因為他從美國留學回來後,又到馬尾船政學堂深造。"

黃季良的馬尾船政學堂畢業證是一件非常珍貴的文物。張寒松館長介紹說,這是目前全國發現的第一張。文物中還有黃季良在美國留學的時候使用的照相冊,相冊中有黃季良和他美國同學合影,英俊少年,意氣奮發。

馬江海戰烈士陵園

出昭忠祠邊門,沿著石徑向前走幾十米,就是馬江海戰烈士陵園。陵園1920年建,中法馬江海戰結束後,從海里打撈起來的死難將士的屍體大都血肉模糊,難以辨認,於是被分為九壠在馬限山一帶掩埋。1920年重修昭忠祠時,烈士遺骸遷入陵園,集中安葬。墳墓前立有一塊用軍艦鋼板焊成的碑亭,亭正中的石碑上刻著"光緒十年七月初三馬江諸戰戰士埋骨之處"幾個大字。烈士陵墓長49米,寬10.5米,高1.1米,墓上有月台,用花崗石砌成,墳墓四周蒼松翠柏環繞,環境十分清幽。張寒松館長告訴記者,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中國人從海峽兩岸及世界各地來到這裡,他們以各種方式祭奠英烈,抒發著期盼祖國早日強盛的錚錚情懷。

中坡炮台1868年建成,炮台是用三合土加糯米汁拌築而成,炮台兩側是兩座克虜伯炮的主炮位,中間平台是為炮兵平時操演、戰時運送彈藥的場所。中法馬江海戰中,中坡炮台緊急投入戰鬥,向敵艦開炮,配合福建水師英勇抗擊侵略者。

星移斗轉,一百多年過去了,當年無數先輩夢寐以求、並為之奮鬥犧牲的富國強兵的夙願,今天已經實現。就以馬尾來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這裡被闢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事業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發展速度,馬尾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代馬尾人十分珍惜先輩遺留下來的船政文化遺產。近年,馬尾開發區政府已投入大量資金,用於船政文化遺產的保護事業,其中有對"中法馬江海戰紀念館"進行全面整修;新建設了"中國近代海軍博物館"、"近代馬尾傑出人物蠟像館";重新修葺馬尾船政學堂等。馬尾旅遊局局長張筱強介紹說,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船政文化,馬尾已經推出船政文化旅遊線路,今後還將對有關遺蹟進行規劃和修復:第一個階段是先搞規劃,今年從旅遊角度講先把它規劃好,規劃的同時,恢復較有特色,有影響力的幾個景點;第二就是擴大範圍,加大投資力度,計畫建設船政公園。用現代科技手段,再現當時海戰的歷史故事,讓遊客了解當時馬尾船政歷史。第三步,要開發船政文化,因為船政文化,馬尾只是個龍頭、主體,其它還包含長樂的水師營、南岸炮台長門炮台等,通過整合形成規模。將來,馬尾船政文化還要申報"世遺"。

歷史意義

1866年(清同治五年),閩浙總督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辦了福建船政,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建船廠、造兵艦、制飛機、辦學堂、引人才、派學童出洋留學等一系列“富國強兵”活動,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優秀的中國近代工業技術人才和傑出的海軍將士。他們曾先後活躍在近代中國的軍事、文化、科技、外交、經濟等各個領域,緊跟當時世界先進國家的步伐,推動了中國造船、電燈、電信、鐵路交通、飛機製造等近代工業的誕生與發展。他們引進西方先進科技,傳播中西文化,促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他們直面強敵,談判桌上據理力爭,疆場上浴血奮戰,慷慨捐軀。林則徐、嚴復、詹天佑、鄧世昌等一代民族精英和愛國志士第一次讓世界了解了福州人的骨氣、智慧和力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雖因時代局限,福州馬尾福建船政的輝煌只延續了40多年。但在歷史的彈指揮間,卻展現了近代中國先進科技、高等教育、工業製造、西方經典文化翻譯傳播等豐碩成果,孕育了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進思想,折射出中華民族特有的礪志進取、虛心好學、博採眾長、勇於創新、忠心報國的傳統文化神韻,為此,我們將之稱為“船政文化”。它是福州人民涵泳百年不懈的歷史驕傲,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今天挖掘、整理、研究船政文化,發揚光大船政文化精華,營造再掀閩江開放潮、推動福州大發展的良好文化氛圍,有著深遠的意義。

文化內涵

文化通常指人民民眾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福建船政事業歷時近百年,成效卓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福建船政文化既是特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同時又給予巨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並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有其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個性。
1、中國近代史上洋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船政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第一次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嘗試,也是中國學校以西方現代科學知識教育學生的開始。堪稱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中國官僚機構與近代工業企業、科技文化教育相結合的有機體。是中國最早最大的官辦船廠和船政學堂。
3、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先驅。福建船政是當時遠東規模最大、影響最深、設備最完整的造船基地。
4、近代中國培養科技隊伍的基地。船政學堂是中國人自己辦的第一所近代性質的高等學校,也是中國第一所科技海軍學校,培養了大批造船和航海以及其它相關人才。船政局產生了中國早期無產階級和一批熟練的技術工人。
5、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福建船政局製造出一艘艘兵商輪船,組建起中國近代第一支艦隊;船政學堂培養了許許多多海軍人才,成為北洋、南洋、福建、廣東水師各級將領的供應基地,直接推動了中國近代海軍的創建與發展。
6、中國航空業的搖籃。福建船政創建了中國第一家正規的飛機製造廠,自行設計製造出中國首批達到當時國際水平的飛機;創辦了中國第一所飛潛學校,培養了第一批航空工程人才。
7、中國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船政文化所體現的自立自強、開放革新、學習進取等等精神,世代傳承,永放光芒。
以上僅是船政文化豐富內涵的主要體現。至於船政文化外延,更是涵蓋社會政治經濟方方面面,聯繫廣泛。此次船政文化研討會已徵集海內外專家學者不少論文。還有許多問題需要不斷研究、深入探討,傳承創新,更好為現實發展服務。船政文化名稱,可根據不同場合和需要,冠以馬尾、福州、福建或中國馬尾,以區別於滬、津。

福建船政為後人留下諸多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有諸多傳統精神值得發揚光大。

2【福州馬尾船政文化概況】
一、民族自強。19世紀中葉,列強侵華勢力擴張使“神威遠震”的“天朝上國”向外國人屈膝妥協,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有識之士莫不為之痛心疾首,謀求富國強兵之道。“師夷長技以制夷”、“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治水師不可;欲整治水師,非設局監造輪船不可”、“買船有受外國支配之弊,只有造輪船才能奪彼族所恃”、“船政之興衰在於人才的培養”等主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革新圖強的呼聲愈來愈高。福建船政正是在這樣歷史背景下創辦的。船政員工以其堅韌不拔的民族自強精神,艱苦創業,開拓革新,創造了許多曠古未有的光輝業績。不僅製造出中國近代海軍的第一批軍艦、組建了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艦隊,製造出中國第一批飛機,而且創辦了船政學堂,培養了一大批工程技術人才、社會科學人才,翻譯西方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西方學術著作《天演論》,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對外開放和中國近代化進程。
二、崇尚科學。在興建船政之前,左宗棠就考慮如何培養人才,以應需要,建議設立“藝局”。沈葆楨高瞻遠矚認為:船政根本在於學堂,船政前途的興衰在於人才的培養。建廠之初就創辦“求是堂藝局”,不久改稱船政學堂,分前學堂、後學堂。後又增設繪事院、藝圃,民國二年船政學堂分出福州海軍製造學校、福州海軍學校、藝圃改稱福州海軍藝術學校,繪事院改稱繪算所。1917年設福州海軍飛潛學校、後藝術學校改為勤工學校,增設福建省林森高級商船職業學校。1946年勤工、商船二校合併,改稱福建省立高級航空機械商船職業學校,為中國近代的造船、航海、文化、天文、航空、鐵路、機械等培養大批科技人才。1867年建成船政衙門,沈葆楨特地寫了一副楹聯懸掛在大門:“且慢道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即此是格致關頭,認真下手處;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須從鬼神屋漏,仔細捫心來”,以此激勵廣大員工勤奮進取,認真刻苦學習格物致知的科學道理。船政引進西方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行政管理層層負責、處處把關,要求行政管理人員必須熟悉洋務。
三、對外開放。林則徐是我國近代史上“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左宗棠、沈葆楨等人更明白知夷才能制夷的道理,既重視社會經濟的改造,更重視近代西方最新科技成就的吸收,採取“請進來,送出去”的舉措,把開放意識化為紮實的行動。“請進來”就是以高價購買、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以高薪聘請洋教習,實行“拿來主義”。先後聘用日意格、德克碑為正、副監督,共81名洋師、洋匠。聘用過程始終在堅持“獨立自主、權操在我”原則的同時,注重發揮外籍專家的作用。對表現優秀的洋教習一再續聘,而不能勝任者則斷然解僱遣返。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注重與中國國情結合,有所繼承和創新。“送出去”即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從船政學堂畢業生中選出天資穎異、學有根柢者赴法、英等西方國家深究造船駛船、練兵制勝之理。學成而歸,報效國家。事實說明,“拿來主義”對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起到了事半而功倍的效用。據有關資料,從1877年船政派第一批留學生至今,全國先後派遣留學生已達100多萬名,遍及世界100多個國家,造就了一批批中華民族精英。
四、改革創新。福建船政創辦過程,在當時傳統封建制度和封閉鎖國思想禁錮下,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壓力、困難可想而知。船政創業者堅持改革創新,義無反顧。“以一簣為始基,從古天下無難事;致九譯之新法,於今中國有聖人”,堅定自信,催人奮進。以新知識來教育學生,更派出大批優秀畢業生到西方汲取新知。注重實踐,背離傳統科舉制度之道,使學生學以致用,成為有用之才。以“生死以之”的決心,知難而上,排除來自統治階級內部及英、法列強等外部的種種非議、刁難、掣肘、阻撓、破壞,克服腐敗的官僚體制、經費匱乏、缺乏經驗等種種困難,使福建船政取得令世人矚目的績效。正如光緒元年左宗棠奉命議奏所陳:“中國輪船局分設閩、滬,閩局所設船、鐵諸廠,華匠能以機器造機器,華人能通西法作船主,滬局所不如”。

3【福州馬尾船政文化概況】
五、學以致用。學習新法,注重理論聯繫實際,講求實效。首先是重視新知育才,船政學堂先後開辦製造(造船)、繪圖(設計)、藝圃(技工)、駕駛、輪機、電訊等專業,形成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學製造者學法文和造船需要的基礎數學、物理、解析幾何、微積分、機械學以及重學、水力學、材料力學、製造、制機等課程。學駕駛者學習英文和駕駛需要的算術、幾何、代數、三角、航海天文、航海理論、地理、駕駛學、御風、測量、演放魚雷等;學管輪者另授汽理、行船汽機、機器畫法、機器實習、修定魚雷等。藝圃是專門培養初級技術和管理人員的技工學校,藝徒半工半讀,主要學習語文、算術、幾何、機械作圖等。同時,重視實踐,如學駕駛者在理論學習三年後經考核轉入練船,實踐科目有航海術、炮術、指揮等航海技能。先後配置“福星”、“建威”、“揚武”號等練船專供學生實習,洋員教其駕駛,由海口、近洋而遠洋,“凡水火之分度、礁沙之夷險、風信之徵驗、桅柁之將迎,皆令即所習聞者,印之實境,熟極巧生”。學用結合使船政學生基本掌握了製造、航海技術,因而在大批洋師匠如約回國後,船政“可不用洋匠而能造,不用洋人而能駕”。
六、追求卓越。以育才為例,主要包括:(1)精選生員。每次招生採用“廣報精收”的辦法,考選十分嚴格。(2)嚴選教師。學堂開辦初期“延致熟習中外語言、文學洋師”,請了不少外籍語言、專業教師。1879年後逐漸改由最優秀的留學生如嚴復、鄭清濂、魏瀚等擔任。要求為師者不單在課堂上“授道解惑”,更在思想的品德、志向、學問、作風、儀表、體魄、奉獻等諸方面作出好榜樣。(3)嚴正風紀。對學生思想教育抓得很緊,管理極嚴。學生稍有違規,小則記過,大者斥革;每三月一考,成績一等賞銀,三等記惰,兩次三等責戒,三次斥出,學員淘汰率極高。(4)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鍛鍊相結合。對實習課的要求也十分嚴格。因此,船政學堂生員勤奮學習、刻苦鑽研蔚為風氣。一位參觀過船政學堂的法國工程師讚嘆:“他們把敏捷的思維、堅韌不拔的精神、永遠渴望成功的思想,全都用在學習上,這體現了中國人的特點”。即使到了國外留學也依然如此。如1877年首批12名留英海軍生,留學三年全都成績良好,令外國士官生吃驚。結業評結中:嚴宗光(嚴復)“考試屢優”,蔣超英“造詣最深”,劉步蟾林曾泰“成績優異”,何心川方伯謙林永升葉祖珪薩鎮冰“於行軍布陣及一切戰法無不諳練”,黃建勛、林穎啟、江懋祉“專心學習”,1879年先後學成歸國,服務海軍建設。
七、愛國忘我。這不僅表現在船政創業者恃“生死以之”精神開拓革新、艱苦創業,更表現在歷次抗擊外來侵略者戰鬥中以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奮勇殺敵、視死如歸。1874年沈葆楨親率福建艦隊赴台,在日軍武裝侵略面前以堅定的愛國精神與堅強的武裝實力,逼貪得無厭的日侵略軍退出台灣,保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並開始了台灣的近代化進程。1884年甲申中法海戰,船政學生參戰25人中捐軀18人;水師犧牲的6位艦長中有5位是船政學堂畢業的青年人;留學歸來的船政學堂畢業生楊兆楠薛有福黃季良等一批參戰青年也在戰鬥中獻身。1894年甲午中日海戰中船政學堂畢業生為國捐軀的不少,如鄧世昌林永升等管帶(艦長)。值得一提的是甲午戰敗,清廷李鴻章等為尋覓可以為已脫罪卸責之說詞,改寫戰報,捏造戰情,羅織在前方浴血奮戰之下屬以代罪。這方面已有不少史實記載及研究資料為含冤者辯誣,“官書多妄,野史多誣”之說法可謂入木三分。1938年抗日戰爭在保衛武漢大會戰中,中山艦(原名“永豐”)官兵與敵機奮戰到底,16名將士壯烈殉國。艦長薩師俊在指揮台中彈,在自己腿被炸斷、手臂重傷的情況下仍堅守崗位繼續指揮,高呼:全艦官兵努力殺敵,誓與本艦共存亡!他們大義凜然、浩氣長存,不愧為民族的脊樑,永遠值得後人懷念。
八、當好表率。福建船政的創辦者尤其是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楨,精明幹練,處事果斷,以身作則,公正廉明,成為僚屬的楷模。他的過人之處在於:(1)具有強烈的愛國心和責任感。處處表現以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為重,堅定走民族開放和民族自強之路,沒有顧及個人寵辱得失。(2)在艱難的環境中埋頭苦幹。務實開拓,有膽有識,獎懲嚴明。(3)嚴守中華傳統美德,廉潔自律、光明磊落,令人景仰。左宗棠在後來致總理衙門書中稱:“閩局之有成,賴幼丹(沈葆楨,字幼丹)中丞清強忠實,能得華洋之心,總司其上,而朴乾之官紳員弁分效奔走於下”。語不驚人,卻道出了領導者當好表率的十分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