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地名]

馬尾[地名]

馬尾又稱馬江,位於福州市東南約20公里閩江口北岸,市鎮居民4萬多人。地形險要,扼守閩江下游,是福州港外水陸交通的門戶。

馬尾羅星塔--中國塔

概述

馬尾

拼音:Mawei Qu 

郵編:350015 

代碼:350105 

區號:0591 

馬尾又稱馬江,位於福州市東南約20公里閩江口北岸,市鎮居民4萬多人。地形險要,扼守閩江下游,是福州港外水陸交通的門戶。相傳附近馬限村有塊石頭,形如馬,頭向羅星塔,尾向馬尾街,故名馬尾。又有一說為閩江下游有浮礁似駿馬,礁西為馬頭江,礁東為馬尾江,舊鎮中岐位於馬尾江邊,馬尾地名由此而來。

馬尾馬尾地圖

馬尾區位於福州市區東南部,東瀕閩江口,西與晉安區交界,南與倉山區長樂市隔江相望,東北與連江縣接壤。總面積254平方千米,人口16萬人(2004年)。通行閩東方言福州話

區人民政府駐君竹路,全區轄1個街道、3個鎮:羅星街道、馬尾鎮、亭江鎮、琅岐鎮。其中,琅岐鎮委託琅岐經濟區管理。

屬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全年冬短夏長、溫暖濕潤,年降雨量1382毫米,年平均氣溫19℃~21℃。

地理及歷史

馬尾馬尾
馬尾是中國明、清時期閩東重要港口,清代福建水師基地。位於今福州市東南閩江與烏龍江匯合處。東距入海口約30公里,為福州外港,福建水陸交通門戶。馬尾地處閩江下游,江中之羅星山(今已與陸地通連),位居險要,山上建有燈塔、炮台;山之東西兩側,江寬水深,適宜艦船停泊;閩江兩岸重山環抱,衛護港區,形成天然良港。自馬尾東下,閩江進入峽谷,航道狹隘,港路隱伏;沿江兩岸有閩安長門五虎、琯頭要塞為之鎖鑰;閩江口外有川石、粗蘆、琅岐諸島為之屏障,構成
馬尾馬尾
堅固海防要區。明永樂年間,稱太平港,鄭和下西洋船隊在此停泊休整。南明桂王永曆十年(1656),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此築堡,訓練水師。清同治六年(1867),創辦馬尾船政學堂,造艦船、建炮台、駐水師。馬尾造船廠是中國近代造船工業之先驅,船政學堂成為中國近代第一所海軍學校。中法戰爭中,光緒十年(1884),法艦隊侵入馬尾港,襲擊福建水師,致使福建水師受重創,船廠受損。

行政區劃

馬尾馬尾

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號東冶港,清光緒末年稱馬江尾,民國二年(1913年)設馬江鎮。1950年隸屬閩侯縣二區和三區,1951年更名為馬尾鎮。

1956年,撤銷馬尾鎮,設立馬尾區。1958年改制為馬尾人民公社。1960年1月,從閩侯縣劃歸福州市,隸屬郊區行政辦事處。3月,撤銷郊區行政辦事處,復置馬尾區,隸屬市人民委員會。1962年1月,恢復郊區行政辦事處,馬尾區隸屬之。

1969年馬尾區改制為馬尾公社。1970年2月,與亭江公社、漁業公社合組為馬江公社,直隸市革命委員會。5月,馬江公社改制為馬江區,下轄馬尾、亭江、漁業3個公社。1972年1月,漁業公社劃歸市商業局水產站領導。1975年4月,亭江公社劃歸郊區管轄。1978年2月,撤銷馬江區併入郊區,復設馬尾鎮,連同馬尾公社隸屬郊區。

1982年8月,恢復馬尾區,拆郊區馬尾鎮和馬尾公社成立馬尾區,為市轄區之一,撤銷馬尾鎮,設立馬尾街道辦事處。1985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在區內設立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1992年8月兩區合一連署。

1995年10月27日,國務院(國函[1995]102號)批覆調整福州市市轄區的行政區域:馬尾區轄馬尾街道辦事處和馬尾鎮,從原郊區劃入的亭江、琅岐2個鎮和岐山鎮的魁岐、建坂、龍門、雙協、快洲5個居委會。區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馬尾遠眺青洲大橋

1995年12月15日,福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馬尾區調整鎮、街行政區劃的批覆》(榕政綜[1995]234號)一、同意將馬尾街道更名為羅星街道。二、同意調整馬尾鎮和羅星街道的轄區範圍,實行鎮、街管村、居體制。羅星街道轄:馬限、沿山、君岐、培英、閩漁、濟安、建星、福星8個居委會和羅星、羅建、上岐、君竹、青洲、雙峰6個村委會,總面積31.92平方公里,共6574戶、21186人。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轄區管理:西以閩江北岸馬限山、港口路天橋為界;向北沿山地與馬尾鎮轄屬船政居委會及新馬村、朏頭村、下村、原彭珠村山權為界;東北與亭江鎮界線、東南與長樂市隔閩江的界線保持不變。馬尾鎮轄:船政、進步里、前街、后街、江山5個居委會和新馬、朏頭、中洲、六江、下德、上德、快安、儒江8個村委會,總面積36.68平方公里,共6899戶,人口26500人。鎮政府駐地不變。轄區範圍:東與羅星街道馬限山及上岐村、君竹村、雙峰村山地權屬為界;南與倉山區隔閩江為界;西與晉安區為界;北與亭江鎮、連江縣山地界線保持不變。

1996年1月市區行政區劃調整後,從原郊區劃入亭江、琅岐2個鎮,馬尾街道辦事處更名為羅星街道辦事處。

2000年,閩侯縣閩江鄉的閩亭、建亭2個村劃歸馬尾區亭江鎮管轄,閩江鄉的公婆、勝利、建星3個村劃歸馬尾區琅岐鎮管轄。同年6月,琅岐鎮設立琅岐經濟區。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203527人,其中:羅星街道 60446人、馬尾鎮 32462人、江鎮 41241人、琅岐鎮 69378人。

2001年,馬尾區轄羅星街道辦事處和馬尾、亭江、琅岐3個鎮,設11個居委會、61個村委會。面積274平方千米,人口15.53萬人。

下表資料截止日期:2001年12月31日。(註:部分數據與其他來源不一致)

馬尾馬尾

2003年,馬尾區轄1個街道、3個鎮:羅星街道、馬尾鎮、亭江鎮、琅岐鎮

主要景點

羅 星 塔

閩江下游三水合匯處的馬尾港,有羅星山,舊時位在江心。山頂屹立一塔,砥柱海天。

馬尾羅星塔

羅星塔,為宋代柳七娘所建。相傳,七娘系嶺南人,因姿容佳麗被鄉間豪強看中,設下圈套,詆其夫罪,謫入閩庫役。七娘隨夫入閩,不久,其夫被折磨而死。她變賣產業,在此建造一座石 塔,為亡夫祈求冥福。由於塔下山丘突立水中,回瀾砥柱,水勢漩渦,若“磨心”,所以也稱“磨心塔”。

明萬曆年間,羅星塔被海風推倒。天啟年間,著名學者徐勃等人倡議復建。所以,“冶城東望海天遙,誰遣中流一柱標”,出自明代葉向高詩句,感慨古塔的銷沉。重建的石塔7層8角,高31.5米,塔座直徑8.6米,每層均建拱門,可拾級而上;外有石砌欄和瀉水檐。檐角上鎮有八方佛;角下懸鈴鐸,海風吹來,叮噹作響,“舵樓風細聽鈴語,月近家園漸覺圓”。

羅星塔與馬限山麓下的馬礁,隔水鑲望。這段江面的潮水,變化萬千,尤其八月大潮時日。明代林世壁的“橫江渡頭雲水東,波回白馬擄秋風。連山噴雪何如此?好似錢塘八月中”,把羅星塔的觀潮,與杭州錢塘“八月中”觀潮相提並論,足顯奇觀。但羅星塔下的潮水也有安靜的時候,如謝肇制有詩曰:“龍睡空江冷,潮歸野渡橫。棹歌中夜遠,漁火不分明”。

羅星塔形勢險要:1559年戚繼光部下參將尹鳳把守馬尾、痛擊倭寇,到1655年鄭成功北上抗清,在羅星塔築堡訓練水師,再到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800余水師官兵殉難的壯烈悲劇,都是歷史的見證。

羅星塔山現已開闢成公園。西側有溯江樓,南麓有望江亭。園中還有忠魂台、鳴潮閣、友誼軒等。穿過公園入口處的牌樓,園內四時花木繁茂,風景宜人。幾株參天古榕,緊緊鑲挨,鬱鬱蔥蔥,像一座綠色的城牆,環抱著巍巍古塔。從塔內拾階而上,鏇至塔頂,視野突然開闊,心曠神怡。縱目四望,遠觀閩江兩岸的風光,近看港區建設新貌,一幅幅色澤鮮明的圖畫,水天一色,山秀物新,盡收眼底。

馬 尾、馬 尾 港

又稱馬江,位於福州市東南約20公里閩江口北岸,市鎮居民4萬多人。地形險要,扼守閩江下游,是福州港外水陸交通的門戶。相傳附近馬限村有塊石頭,形如馬,頭向羅星塔,尾向馬尾街,故名馬尾。閩江水滾滾而下,氣勢磅礴,登高極目,帆影點點,汽輪聲聲。它也是閩江水系的主要遊覽點。 馬尾造船廠是福建省最大的造船基地;聳立江濱的千年古塔--羅星塔,為閩江門戶標誌,譽稱“中國塔”;東南10公里處,有閩江七景之一金剛腿風景可游;羅星塔下是羅星公園,公園旁有國際海員俱樂部可娛。登臨塔頂,港口碼頭、開發區盡收眼底。江岸兩旁有古炮台,可在此看到當年煙火瀰漫的中法戰役的古戰場,還可到昭忠祠憑弔為國捐軀的先烈,附近有青芝寺可覽。 馬尾港作為我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和海軍發源地,曾名噪一時。

馬尾 貨櫃碼頭
馬尾 港口吊車

中國船政博物館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原名中國海軍博物館,位於馬限山下。2005年1月24日在福州馬尾開館。同時竣工的還有馬尾船政文化主題公園。馬尾是中國船政文化的發源地,在一百多年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國防工業基地在此建立,第一批近代科技專科學校--船政學堂電報學堂飛潛學校在此奠基。

馬尾 大門
馬尾 館內蠟像

天馬山公園

馬尾西北面的天馬山,山巔攲側,綿延數千米,為了滿足人們休閒小憩和攬勝,現已開闢天馬山公園,占地61公頃。

馬尾天馬山公園

園門內外:循著盤鏇的公路而行,沿途的相思樹、青松、翠竹,林密遮天,濃蔭匝地,飛禽爭鳴,清雅靜寂。公園門口,花崗石砌築成台閣式的牌坊,飛檐翹角,巍峨屹立,橘黃色的琉璃瓦在陽光的照耀睛閃爍著金光。牌坊與兩邊的角樓連線成整體,古色古香,氣勢宏偉。門前寬闊的地坪,綠草茵茵,綿綿如絨;新植的時花,爭奇鬥豔,清香四溢。門內噴泉池,水柱沖天,水花飛珠濺玉,如霧如煙,溢光泛彩。池內鎦金的“六馬”壁畫,線條流暢,栩栩如生。

知音亭:進園內右邊一座別致的小橋,旁有一小亭,亭正中一方匾,書“知音亭”,亭中迴廊與“琴台”接連。亭台四周,置襯玲瓏假山,種植四時花草,其意境大致取“高山流水覓知音”吧!亭台採用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古雅文化的格調和現代的建築風采,在四周的自然景致映襯下,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展現江南園林的風韻。

春台曉日閣:出“琴台”,沿著水泥大道行500多米,便可進入“春台曉日”閣。這裡雕樑畫棟,既有宮廷建築的氣勢,又有玲瓏精巧、絢麗多姿的園林特色。樓閣高3層。登樓遠眺,群山如黛,閩江如練,煙波微茫,天風頻送海濤,心目頓覺開朗。若是黎明之前登樓,迎著霞光萬道,看一輪紅日,情景猶如泰山觀日,蔚然壯觀。

馬尾造船廠·福建船政文化建築群

馬尾造船廠位於福州市馬尾區昭忠路,是福建最大的造船廠,也是中國近代第一家專業造船廠。至今尚存有船政輪機廠繪事院鐘樓等船政建築群。

馬尾萬噸巨輪下水儀式

磨溪

磨溪位於馬尾和晉安區交界處,鼓山山脈群山之坳。明清時期曾是福州主要的磨碓大米之所,溪旁利用水力推動的水磨遍布,故名。溪水清澈甘洌,溪中各式怪石棋布(無數煮茶烹調好點),途中每每碧潭天成,瀑掛傾注,溪邊或陡崖峭壁,或綠樹翠竹,鶯啼蝶舞。

馬尾磨溪水庫

昭忠祠

馬尾昭忠祠大門
福州馬尾港內馬限山的東麓,有一座紅牆碧瓦、前後兩進具有清代建築風格的祠宇,就是著名的馬江昭忠祠。

馬尾位於閩江口,扼福州出海咽喉,歷代兵家無不在此設防,最早在明朝就於雙龜島設立炮台,清嘉慶十二年(1807),五虎礁旁就設黃嚇要塞炮台,後又於沿途江岸相繼布署了諸多要塞。清光緒十年(1884)八月二十三日,法軍艦犯台灣基隆,未逞,轉而進攻馬尾水師。戰鬥甫一打響,首由長門炮台發炮,眾山回響,駐馬尾港福建水師和馬尾十三鄉人民為保衛祖國、保衛家鄉,同仇敵愾,奮起浴血反擊,致法軍統帥中炮身亡,艦船受重創多艘,然終因清廷昏聵,且實力相比稍遜,法軍偷襲得逞,駐馬尾港福建水師覆沒,沿岸之馬尾造船廠等我國近代船政設施亦被法艦轟擊毀壞,清庭又一次蒙恥。

光緒十一年(1885)署理船政大臣張佩綸奏疏朝廷,為紀念甲申馬江海戰陣亡將士建祠追祀,迄1886年12月落成。1920年時海軍當局及船政校友從京、滬等地募資重修,並將甲午中日海戰犧牲的福建藉官兵亦列入置祭。1984年政府又予重建,並闢為“馬江海戰紀念館”,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已批准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祠經重修後,翹角飛檐,藻繪光彩,煥然一新。祠宇占地24300平方米,由兩部分組成:右邊為祠廳建築,左邊是烈士陵園。祠前廣場上有二尊大炮威嚴而立,系戰後從被毀船上拆卸於此,為海戰實物見證。祠廳內

馬尾烈士陵園
主要陳列分布有“福建船政”、“中法馬江海戰”兩大部分,後廳設龕位、靈位,大殿及兩廡以祀殉難官兵796人。西側與陵園之間築有“追思亭”。陵園於1920年重修時,曾將原來九冢及馬尾造船廠塢側的一批烈士忠骨遷入,叢葬於一壠,重立石墓碑表志,上書:“光緒二年七月初三馬江諸戰士埋骨之處”。祠後翠嶂似屏,崖壁上有許多民國早期船政官員的題刻,諸如“仰止”、“鐵石同心”等。山頂的古炮台是中法馬江戰爭的歷史遺蹟,那高昂的炮首,殘垣頹壘及道道塹壕,基本保持了當年血戰原貌,供後人憑弔,緬懷先烈。

風光欣賞

馬尾 昭忠祠
馬尾 船政文化博物館
馬尾 馬尾造船歷史陳列館
馬尾 閩江口風光
馬尾 羅星塔
馬尾 馬尾造船廠內法式鐘樓
馬尾 船政前、後學堂課程表

馬尾髮型

是一種髮型,指將大部分的頭髮往頭後部集中,用一個皮套或其它的可以鬆緊的裝飾品,將其紮起來豎在半空中的造型。該髮型因看起來像馬的尾巴而得名。有人認為馬尾造型很可愛。扎馬尾可以不分男女。 馬尾並不屬於辮子,辮子乃是將頭髮分成小束之後再互相纏繞而成的髮型,與單純只有將頭髮紮起之馬尾不同。
稱馬尾為馬尾辮不但是一種贅詞,而且容易使讀者被誤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