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江海戰紀念館

馬江海戰紀念館

馬尾的馬限山東南麓有中法馬江海戰紀念館和中國近代海軍博物館。晚清時期,洋務運動在中國興起,閩浙總督左宗棠奏準在馬尾興辦船政,原江西總督沈葆楨為首任船政大臣。

基本信息

簡介

馬江海戰紀念館馬江海戰紀念館

馬江海戰紀念館又名昭忠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州城東17公里處馬尾區馬限山東南麓,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為紀念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陣亡官兵,1886年12月建成昭忠祠。1984年重修,闢為此館。陳列分兩大部分:以文物、照片、模型等反映福建船政局的興衰史;以烈士遺物、碑石圖片等再現中法馬江海戰的悲壯情景。館西為烈士冢,館與冢之間的魚塘旁新建追思亭,山上有古炮台。1991年被列為青少年德育基地。

歷史沿革

晚清時期,洋務運動在中國興起,閩浙總督左宗棠奏準在馬尾興辦船政,原江西總督沈葆楨為首任船政大臣。中國第一艘千噸級輪船(萬年清號)、中國第一艘鋼質軍艦(平遠號),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中國近代第一支軍艦隊均出於此。船政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的軍事學校。船政學堂培育了嚴復鄧世昌、詹天佑等一大批英才,中國近代海軍五分之三的軍官出自馬尾。

1884年8月23日,法國侵華艦隊突襲福建水師,挑起中法馬江海戰。由於清政府妥協求和,不敢抵抗,使福建水師倉促應戰,796名官兵陣亡,福建水師全軍覆沒。犧牲的福建水師官兵被安葬於馬限山麓,1920年,由海軍界和船政學校校友從京、滬、榕等地募捐經費,建立馬江昭忠祠,1983年成立馬江海戰紀念館。在馬尾有關福建船政的古蹟遺址眾多,保存較完整的有船政輪機廠、繪事院、鐘樓、一號船塢、昭忠祠等。馬江海戰紀念館和船政輪建築群均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84年8月23日,法國侵華艦隊突襲福建水師,挑起中法馬江海戰。由於清政府軟弱,使得福建水師倉促應戰,官兵 796人犧牲,打撈烈士 400多具遺體,分 9冢安葬於馬限山麓。 兩年後,墓東建“昭忠神祠”,1920年重建墓園,合9冢為一丘,並成立了馬江海城紀念館。

布局結構

祠堂共兩進,進大門,在插屏門的位置上迎面而來的是福建水師艦船的大型木雕向世人展示著福建水師戰艦的英姿,背面是原國防部長遲浩田的題詞“浩氣長存”。馬江海戰紀念館

祠堂共兩進,進大門,在插屏門的位置上迎面而來的是福建水師艦船的大型木雕向世人展示著福建水師戰艦的英姿,背面是原國防部長遲浩田的題詞“浩氣長存”。

館內主要陳列分為《福建船政》和《中法馬江海戰》兩大部分。

《福建船政》部分,通過近200幅的照片、拓片、地圖、文字說明及船政模型,系統地介紹了1840年前後西方資本主義利用“船堅炮利”遠渡東來,對我國進行侵略的情況。為了反對侵略,使中國走上民主、富強、獨立的道路,左宗棠、沈葆楨兩公慘澹經營,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辦了當時中國唯一的一所船政學堂,為我國第一代造船工業的興起作出了偉大的貢獻。福建船政前、後學堂自創辦以來,人才輩出,在19世紀中為我國培養出一大批造船、海軍、教育諸方面優秀的人才。

第二部分為《中法馬江海戰》。其中展示了100多件革命文物、烈士遺物、歷史照片、拓片、碑石等,以大量的史實記錄了法國侵略者對我國進行野蠻的侵略行經。1884年,法國8艘艦船借遊覽為名,行至馬江水域,福建水師出動11艘戰艦與法軍形成包圍之勢。由於昏庸的滿清政府下令不許中國水師先進攻,致使中法兩軍對峙長達40天,後因法軍發動突然襲擊,中國水師戰敗,796名官兵陣亡。可笑的是,中法馬江海戰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戰敗卻沒有賠款的戰事。

整個展覽通過三百多件革命文物,以及烈士遺物、歷史照片、拓片、碑石等,以大量的史實記載了清光緒十年七月初三(1884年8月23日)強行陳兵於馬尾港的法國艦隊突襲福建水師,挑起震驚中外的甲申中法馬江海戰的史實,謳歌了面對強敵的福建水師官兵和沿江十三鄉人民為保衛祖國、保衛家鄉,英勇抗敵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氣慨。是對廣大人民民眾,特別是青少年一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大課堂。

清光緒十年七月初三(1884年8月23日),中法馬江海戰爆發,福建水師慘遭重挫。1885年1月,為紀念為國捐軀的英烈,船政大臣裴蔭森奉旨在馬限山南麓修建昭忠祠,1886年竣工。民國9年(1920年)由民國海軍總司令藍建樞提倡集資,海軍當局及船政校友從京、滬等地募款二千餘元,並委託陳兆鏘主持重修,添建戲台、樓閣、花廳、迴廊等。

昭忠祠坐西北朝東南,福州清代傳統建築風格,四面封火牆,門牆為牌樓式,錯落有致,牆檐有斗拱、灰塑、彩畫,褐紅色牆上覆墨綠色琉璃瓦。正門辟有三扇拱門,正門門額上有一塊“昭忠祠”橫石匾,匾上方另有一塊“奉旨祀典”豎式石匾,兩邊邊拱門門額上分別有“雷雨”、“日星”橫石匾,祠前埕上安放有兩門清代古炮,更顯莊嚴肅穆。

祠堂共兩進,進大門,在插屏門的位置上迎面而來的是福建水師艦船的大型木雕向世人展示著福建水師戰艦的英姿,背面是原國防部長遲浩田的題詞“浩氣長存”,內有天井,四面迴廊,迴廊是馬江海戰史跡展覽,水師遺物歷歷在目。第一進花廳進深三柱,面闊五間,穿斗式木結構,與後天井的東、西迴廊連為一體,亦是展廳,迴廊上置美人靠,顯得幽雅寧靜。

主座廳堂進深五柱,面闊五間,穿斗抬梁式木結構,硬山頂,祭台上用脫胎漆藝製作奉祀七百九十六位陣亡英烈的靈位。1920年,民國海軍及船政學堂校友募捐重修時,並將甲午中日海戰福建籍陣亡英烈合入置祀。兩邊廂房為以蠟像群製作工藝展示馬江海戰前福建水師眾將士出謀劃策備戰,馬尾各地民眾積極回響逼真的場景,仿佛回到了1884年8月23日那一天。清政府懦弱妥協,中國將領們群起激昂。

精神內涵

馬江海戰紀念館馬江海戰紀念館

文化通常指人民民眾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福建船政事業歷時近百年,成效卓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福建船政文化既是特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同時又給予巨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並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有其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個性。

1、中國近代史上洋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船政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第一次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嘗試,也是中國學校以西方現代科學知識教育學生的開始。堪稱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中國官僚機構與近代工業企業、科技文化教育相結合的有機體。是中國最早最大的官辦船廠和船政學堂。

3、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先驅。福建船政是當時遠東規模最大、影響最深、設備最完整的造船基地。

4、近代中國培養科技隊伍的基地。船政學堂是中國人自己辦的第一所近代性質的高等學校,也是中國第一所科技海軍學校,培養了大批造船和航海以及其它相關人才。船政局產生了中國早期無產階級和一批熟練的技術工人。

5、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福建船政局製造出一艘艘兵商輪船,組建起中國近代第一支艦隊;船政學堂培養了許許多多海軍人才,成為北洋、南洋、福建、廣東水師各級將領的供應基地,直接推動了中國近代海軍的創建與發展。

6、中國航空業的搖籃。福建船政創建了中國第一家正規的飛機製造廠,自行設計製造出中國首批達到當時國際水平的飛機;創辦了中國第一所飛潛學校,培養了第一批航空工程人才。

7、中國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船政文化所體現的自立自強、開放革新、學習進取等等精神,世代傳承,永放光芒。 以上僅是船政文化豐富內涵的主要體現。至於船政文化外延,更是涵蓋社會政治經濟方方面面,聯繫廣泛。此次船政文化研討會已徵集海內外專家學者不少論文。還有許多問題需要不斷研究、深入探討,傳承創新,更好為現實發展服務。船政文化名稱,可根據不同場合和需要,冠以馬尾、福州、福建或中國馬尾,以區別於滬、津。

歷史名人

鄧世昌鄧世昌

1、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 ),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漢族,廣東番禺(今廣州市海珠區),祖籍廣東東莞懷德鄉人。生於富裕人家,其父鄧煥莊,專營茶葉生意,嘗於廣州及、滬、漢、香港、秦皇島等地開設祥發源茶莊,並始建鄧氏家祠。少時隨父移居上海,從西方人學習算術、英語。1867年6月,沈葆楨(林則徐女婿)到福州馬尾船政學堂任職。以製造輪船須培養造船人才,開辦製造學堂(前學堂);因法國長於製造,故套用法文教學。以駕駛輪船須培養駕駛人才,開辦駕駛管輪學堂(後學堂);因英國長於駕駛,故套用英文教學。這兩個學堂與船廠同時興辦,所招學生,都是福建省本地人羅豐祿、何心川、蔣超英、劉步蟾、葉伯鋆、方伯謙、林同書、鄭文成、林泰曾、李達璋、嚴復、沈有恆、邱寶仁、陳毓淞、林永升、葉祖珪、陳錦榮、黃煊、許壽山、林承謨、柴卓群、鄭溥泉、黃建勛。船政第一次招考學生後,又從廣東招來已學過英語,並且基礎較好的學生鄧世昌、葉富、呂瀚、李和、張成、李田、黎家本、林國祥、梁梓芳、卓關略等十餘人。

他少年時就聰穎好學,“有幹略”。1868年,他懷著救國的志願,以各門課程考核皆優的成績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航海,成為該學堂駕駛班第一屆學生。他在福州船政學堂畢業後,1871年被派到“建威”練習駕駛,隨船巡歷南洋各島。1874年被任命為“琛海”兵船大副,以後歷任“海東雲艦”、“振威艦”、“飛霆艦”等兵船管帶。1879年,李鴻章籌辦北洋海軍,他被調到北洋海軍,任“鎮南”炮船的管帶。1867年入馬尾船政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1年,被派至“建威”艦練習航海。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被船政大臣沈葆楨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管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軍侵台,鄧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補千總。又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升守備,加都司銜。1880年調入北洋水師,先後擔任“飛霆”、“鎮南”蚊炮船管帶和“揚威艦”、“致遠”艦管帶。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

2、嚴復(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漢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嚴復出生在一個醫生家庭里。1866年,嚴復考入了家鄉的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學知識,五年後以優等成績畢業。1877年到1879年,嚴復等被公派到英國留學,先入普茨茅斯大學,後轉到格林威治海軍學院。留學期間,嚴復對英國的社會政治發生興趣,涉獵了大量資產階級政治學術理論,並且尤為讚賞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

1879年畢業回國,到福州船廠船政學任教習,次年調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教務長),後升為總辦(校長)。嚴復還曾擔任過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範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等職。回國後,嚴復從海軍界轉入思想界,積極倡導西學的啟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論》的翻譯工作。他的譯著既區別於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於斯賓塞的普遍進化觀。在《天演論》中,嚴復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闡發其救亡圖存的觀點,提倡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自強自立、號召救亡圖存。譯文簡練,首倡“信、達、雅”的譯文標準。主辦《國聞報》。“與天交勝”在當時的知識界廣為流傳。他的著名譯著還有亞當•斯密的《原富》、斯賓塞的《群學肄言》、孟德斯鳩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經濟學、政治學理論以及自然科學和哲學理論較為系統地引入中國,啟蒙與教育了一代國人。

辛亥革命後,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1912年嚴復受袁世凱命擔任北大校長之職,這也說明嚴復在思想界和學術界的令人信服的顯赫地位。此時嚴復的中西文化比較觀走向成熟,開始進入自身反省階段,趨向對傳統文化的復歸。他擔憂中國喪失本民族的“國種特性”會“如魚之離水而處空,如蹩跛者之挾拐以行,如短於精神者之恃鴉片為發越,此謂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於這樣一種對中華民族前途與命運的更深一層的憂慮,嚴復曾經試圖將北京大學的文科與經學合而為一,完全用來治舊學,“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聖聖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於不墜。” 1921年10月27日去世,終年68歲。著作有《嚴幾道詩文鈔》等。著譯編為《侯官嚴氏叢刑》、《嚴譯名著叢刊》。嚴復的故居,在天津古文化街宮南西側114-1喬香閣

3、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號眷誠,字達朝,漢族,廣東南海人,原籍安徽婺源(今屬江西婺源)。英文名:Jeme Tien Yow。他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少年時的詹天佑對機器十分感興趣,常和鄰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種機器模型。有時,他還偷偷地把家裡的自鳴鐘拆開,擺弄和捉摸裡面的構件,提出一些連大人也無法解答的問題,村里人都很佩服這個孩子。1872年,年僅十二歲的詹天佑到香港報考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考取後,父親在一張寫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證明書上畫了押。從此,他辭別父母,懷著學習西方“技藝”的理想,來到美國就讀。 在美國,出洋預習班的同學們,親眼目睹北美西歐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機器、火車、輪船及電訊製造業的迅速發展讚嘆不已。有的同學由此對中國的前途而產生悲觀情緒,但詹天佑卻懷著堅定的信念說:“今後,中國也要有火車、輪船。”他帶著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信念,刻苦學習,於187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紐海文中學業。同年五月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在大學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學習,以突出成績在畢業考試中名列第一。

旅遊指南

聯票價格如下:

一、核定馬江海戰紀念館(含馬限山公園)門票價格為20元/人次。

二、核定馬江海戰紀念館(含馬限山公園)與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票價15元/人次)的聯票價格為30元/人次;

三、核定馬江海戰紀念館(含馬限山公園)與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羅星塔公園(票價為5元/人次)的聯票價格為35元/人次。

上述收費標準須向社會公示,自二OO六年三月二十日起執行。你局應督促景區按有關規定做好明碼標價工作,對離休人員、現役軍人、高齡老人、殘疾人等仍按有關規定實行優惠政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