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基雅弗利

馬基雅弗利

尼科羅·馬基雅弗利(Niccolò Machiavelli)(公元1461-公元1527),義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外交家和歷史學家。

(圖)馬基雅弗利馬基雅弗利

馬基雅弗利(Niccolò Machiavelli)(公元1469年-公元1527年),義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外交家歷史學家,是一位深受文藝復興影響的法學思想家,主張建立統一的義大利國家,擺脫外國侵略,結束教權與君權的長期爭論,在他看來,君主國是最理想的。

基本資料

(圖)馬基雅弗利馬基雅弗利

恩格斯稱讚馬基雅弗利是一位“政治家、歷史學家、詩人,同時又是第一位值得一提的近代軍事著作家。”他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君主論》、《論提圖斯·李維著〈羅馬史〉前十卷》(又稱《李維史論》)、《佛羅倫斯史》(八卷)。

馬基雅弗利所處的時代,是封建制度在西歐開始瓦解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開始形成的時期。在這種經濟衰退、政治分裂和外部受敵的情況下,作為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馬基雅弗利主張要建立一個強大的獨立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國,以便發展經濟,統一政權,防禦外敵,造福人民。他對羅馬天主教會的統治及其教義深惡痛絕,對中世紀的宗教世界觀和政治法律制度持否定態度。馬基雅弗利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一方面較系統地總結了歷代剝削階級及統治者的統治方法,這突出地表現在他的以目的說明手段正當的政治無道德論,這種馬基雅弗利主義的思想被後世的一些政治家大肆鼓吹和廣泛傳播;另一方面,馬基雅弗利主張義大利統一,維護王權,讚揚羅馬共和制以及他的軍事思想得到了一批思想家的肯定和讚揚。歷史地、辯證地看待馬基雅弗利的政治法律理論,要把馬基雅弗利主義與他的政治理論區別開來,肯定其思想的進步方面,拋棄其思想的反對落後方面。作為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思想家,馬基雅弗利已經擺脫了傳統宗教思想的束縛,創立了新的符合資產階級利益要求的法學世界觀。這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馬基雅弗利已經“擺脫了道德對政治進行理論的考察,並提出要以獨立的態度對待政治標準。”

個人理念

(圖)馬基雅弗利馬基雅弗利

政治法律手段和軍事措施是他關注的唯一中心議題,而且他將這種統治手段和措施同宗教、道德和社會影響完全區別開來,除非它們直接影響到政治決策。一項決策是否過於殘忍、失信或不合法,在他看來是無足輕重的。馬基雅弗利不僅將宗教與政治法律分開,而且將倫理道德與政治法律分開。他的政治法律思想全部建築在現實的人性之上。他主張人性側重於惡,即“性惡論”,還說人性是醜惡的,而明智的統治者正是以此作為制定政策的出發點。他強調,政府必須保障個人財產和人身的安全作為最高的目標。他認為,一個成功的國家,必須由一個人單獨建立,而他所制定的法律和創立的政府便決定了他的臣民的民族特性。他還不適當地誇大立法者的作用,說法律制定者不僅是國家的而且是社會的建築師。他強調,統治者作為國家的締造者,他不僅置身於法律之外,而且由於道德是來源於法律,也就不受道德的約束。衡量統治者的政治標準只有一個:亦即他所從事的增強、擴大和保持國家權力的政治手段是否成功。他說,要建立任何一種秩序,唯一的方法是建立君主專制的政府。

生活背景

(圖)在戰爭時在戰爭時

馬基雅弗利(1469—1527)是弗羅棱斯人;他的父親——一位法律家,不富有也不算窮困。當他二十多歲的時候,薩萬納羅拉主宰弗羅棱斯;這人的悲慘下場顯然給了馬基雅弗利深刻的印象,因為他說:“一切武裝的先知勝利了,沒有武裝的先知失敗了”,隨即舉薩萬納羅拉作為後一類人中的實例。在相反方面他說到摩西、居魯士、泰修思和羅繆魯斯。不提基督,這正是文藝復興的表征。

薩萬納羅拉剛被處刑後,馬基雅弗利在弗羅棱斯政府中得到一個次等職位(1498)。他在政府繼續供職,時時擔任重要的外交使節,直到1512年梅狄奇家復辟;那時,他由於一貫和梅狄奇家作對而被捕,但是得到開釋,準他在弗羅棱斯近鄉過退隱生活。因為別無工作,於是從事著述。他的最出名的著作《邦主鑒》(ThePrince)是1513年寫的,由於他希望討得梅狄奇家的歡心(事實證明是空希望),題獻給羅倫佐二世。本書的語調也許多少可歸之於這個實際意圖;他同時在撰寫的那部較長的作品《羅馬史論》(Discourses),顯著地帶著更多的共和主義與自由主義色彩。他在《邦主鑒》的開首說,這本書里他不打算談共和國,因為已在別處討論過共和國了。不並讀《羅馬史論》的人,對他的學說往往容易得出一個很偏頗的看法。

馬基雅弗利既然沒能取得同梅狄奇家的和解,不得已繼續著述。他隱居終身,死在查理五世的軍隊洗劫羅馬那一年。這年可以看成也是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死亡的一年。

人性觀

(圖)馬基亞維利《君主論》馬基亞維利《君主論》

尼科洛·馬基雅弗利在《君主論》中對人性的悲觀看法廣為人知。他寫道,人是如此“忘恩負義、善變和虛偽”,統治者在與他們交道時應毫無顧忌地拋棄傳統道德觀。他應該殺死被廢黜的統治者及其家人,認識到友情“毫無益處”,在溫性和誠實的外表下熟練運用背叛和欺騙等手段。簡言之,人性本惡,領導者發布“如何作惡”。

如此冷血的言論造就了馬基雅弗利作為無情的功利主義大師的惡名。但對於這個人本身,身為政治家、詩人和劇作家,熱愛佛羅倫斯——它們透露的訊息卻少得驚人。羅斯·金新出版的傳記《馬基雅弗利》可讀性極強,它勾勒出了佛羅倫斯受人誤解最深的思想家及其所處動盪時代的更完整的畫面。金的敘述活潑輕快,對馬基雅弗利並未筆下留情,展現出一個不僅愛哲學、同樣愛妓女的知識分子形象。但它的確提出了一種充滿同情的新假說:馬基雅弗利事實上可能不是那么純粹的馬基雅弗利主義者。

在金的筆下,馬基雅弗利不僅僅靠奸詐和理性混飯吃。他尋求占星家和建議,相信星象會影響政治事件。儘管他教導別人虛偽,他自己卻做不到:他拒絕奉承宮廷弄臣,經常頂撞地位比他高的人。他理解痛苦,曾經勸兒子給一頭騾子解開韁繩,好讓它“恢復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在人們心中激起的不是恐懼,而是喜愛。

不過,馬基雅弗利作品中反道德的論調似乎更多地折射出他的時代而非性情。在16世紀,血腥和悲劇主宰了義大利半島,城市和國家、王國和共和國之間征戰不休。馬基雅弗利從29歲時起就作為佛羅倫斯的外交特使,騎馬漫遊於這片勾心鬥角、充滿危險的雷區。

義大利持續不斷的戰爭為這本書提供了敘事結構,但將之不斷推進的則是馬基雅弗利的個人奮鬥史。在為國效力15年之後——代表佛羅倫斯出使國外,組建並訓練了第一支國民軍,與達·芬奇合作開展工程項目——馬基雅弗利眼睜睜地看著他深愛的佛羅倫斯共和國在1512年落入西班牙人的統治。美第奇家族隨後上台,他遭到囚禁,被折磨得肩關節脫臼,也失去了過去的職務。他與妻子(當時懷著他們的第七個孩子)一道隱居鄉間。

著作

《君主論》

《蒂托·李維<羅馬史>的最初十年》

《論戰爭藝術》

《關於日耳曼國家的報告》

《論李維》

《佛羅倫斯史》

評價

(圖)馬基雅弗利馬基雅弗利

馬基雅弗利在歷史上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褒貶不同:有人說他是一個極其玩世不恭的人,也有的人說他是一個滿懷激情的愛國者,是一個強烈的民族主義者,還有人說他是一個政治陰謀家,是一個地道的民主主義者和一個吹捧暴君的無恥之徒等等。但“馬基雅弗利等人已經用人的眼光來觀察國家了,從而擺脫神學的束縛”(馬克思語),這就是他進步之處。

文藝復興雖然沒產生重要的理論哲學家,卻在政治哲學中造就了卓越無比的一人——尼科羅·馬基雅弗利。一般人驚訝他荒謬絕倫,已成慣例;他有時候也的確是荒謬驚人。但是,旁的人假使同他一樣免除欺瞞人的假道學,有不少個會同樣如此。馬基雅弗利的政治哲學是科學性的經驗學問,拿他對事務的親身經驗作基礎,力求說明為達到既定目的所需用的手段,而不講那目的該看成是善是惡這個問題。他偶而聽任自己談到他希求的目的,那就是大家完全能鼓掌稱讚的一種目的。慣常加到他名字上的毀謗,一大部分出於惱恨人坦白自供壞事的偽君子的憤慨。固然,真正需要批評的地方還是很多的,但是在這一點上他是當時時代的表現。對於政治中的不誠實這種在思想上的誠實,在其它任何時代或其它任何國度都是不大可能的事,也許在希臘,從智師派學者受了理論教育、由小城邦戰爭得到實際磨鍊的那些人屬於例外;小城邦間的戰爭,在古典的希臘正如同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是和個人天才自然伴連著的政治背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