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武廟

香港文武廟

香港文武廟是香港最具歷史的廟宇, 位於好萊塢道,創建的歷史可追溯至香港開埠初期。廟內奉祀文昌帝及關帝,廟內藏有一件道光27年的銅鐘,足以證明廟宇據今有150年歷史。廟內串串塔香掛滿廟宇,是其一大特色。據說始於清朝年間的斬雞頭和燒黃紙等儀式,到目前仍然被香港政府所承認的。此廟雖經多次修建,總體仍保持舊貌,至今香火鼎盛。 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

歷史沿革

文武廟建於1891 年,由當時的七約鄉民集資興建,作 為七約鄉公所辦事處;至1954年新鄉公所落成後,該廟改為供奉文武二帝。文武廟是典型的古式建築,四周建有 圍牆,以保持廟宇的清靜。廟內採用對稱布局,中軸兩旁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正門入口,第二部分是露天 庭園及偏廂,第三部分是大殿。 大殿里供奉著兩位道教帝君,戰國時代(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文昌帝和武帝關雲長。廟宇的入口以青磚和磨光花崗石塊 築 成, 兩道側牆及屋脊均有灰泥懸飾,屋頂邊緣的檐板是 典型新界建築物的特色。中庭兩側共有八個廂房,入口兩側的廂房,曾是鄉紳旅客旅經大埔時度宿的地方。幢廟 宇已於1984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景區景點

香港文武廟位於維多利亞峰北麓的荷李活道。此廟重建於清道光三十年冬,供奉武帝關雲長和文帝文昌君,香客主要是香港商界和金融界人士。

香港文武廟 香港文武廟

進殿迎面是一堵巨大木雕屏風,屏首金匾書“神威普佑”四個大字,乃光緒御筆之寶,下有光緒年間刻“帝德同沾”匾。屏風兩側廊柱上,紅底漆字,蒼勁醒目:

乃聖乃神德遍香江鹹被澤

允文允武恩敷粵海不揚波

恰似中國北方四合院風格的大殿庭院中,有四鼎巨大香爐,兩側配有十八件兵器。庭院上方,懸有無數螺旋式塔香,每盤粉紅色塔香頂端,都用大紅紙書寫獻香者名姓,這浩浩洋洋的塔香,青煙裊裊,溫馨滿堂,房頂斜陽一束束射來,照得塔香或明或暗,或靜或動,使廟殿頗具神秘色彩。 庭院台階之上即為正殿,設有四進香案,兩側鑄有四尊文武大臣,豎有精巧的青龍偃月刀。神龕之內,並排供奉著關聖帝君和文昌帝君,神龕上下一片金碧輝煌。香客金榜,落落大方地懸於大殿兩側,香客多則敬獻萬元以上,少則三兩百元。

與關帝同祀一堂之文昌帝君,西晉時生於四川省梓潼縣七曲山,現七曲山大廟仍雄峙於川東大巴山群峰之上,蔚為壯觀。相傳文昌帝君專掌人間功名祿籍,自有科考制以來,深受士大夫敬重。

歷史文化

香港文武廟 香港文武廟

香港島文武廟建於1848年英人統治時期,是香港最古老的、最著名的廟宇之一。據說在清朝期間,在這裡舉行的斬雞頭和燒黃紙式誓願,仍然是香港政府所承認的。此香港島文武廟雖經多次修建,仍保持舊貌,香火鼎盛。它代表著佛教與道教的折衷組合,兩者在香港皆有廣大的信眾。這裡奉有兩尊神祇,一個是文昌帝(手執毛筆者),主宰文藝方面的事情;另一個是武帝(或稱關聖帝君,身穿綠袍,手持長劍者),主掌武藝方面的事情。香港島文武廟內的布置別具特色,有精細的神像木座,以前巡遊時就是把神像安奉在這些木座上。及以銅和白鑞鑄造的香爐均可見香港島文武廟宇當年之氣派。中殿掛有大型塔香,迴旋向上,代表健康、財富和快樂的祈願。 據說始於清朝年間的斬雞頭和燒黃紙等儀式,到目前仍然被香港政府所承認的。因廟內供奉文帝,掌管功名和官祿,故此有不少望子成龍的父母前來為子燒香,特別是放榜前夕,更是人頭攢動。此廟雖經多次修建,總體仍保持舊貌,至今香火鼎盛。

香港文武廟 香港文武廟

這裡到處瀰漫著悠閒的氣氛:貓兒四處游晃,有些人抽籤問神卜運勢,有些人則備妥素果香燭供奉神明。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的金裝極盡奢華。此廟還供奉其它的神祇,如門邊較次要的神祇,還有在兩尊主神旁邊代表正義的包公,和保護這個城市的城隍爺。廟裡每有祭神儀式時,皆會擊鼓響鑼,熱鬧非凡。

文武廟是港島歷史最悠久的寺廟,在海內外頗負盛名,其中的銅鐘、大鼎、鑾輿、白鑞香爐,及精雕細琢的神像木座等均是年代久遠之文物。加上寺內提供全年塔香、神袍等服務予善信公開競投,亦有文昌筆及香燭元寶發售,有便善信遊客既可隨時隨地以香燭酬謝神恩,亦可購買文昌筆以送贈子女,得以學業有成,名列前茅。寺內亦設有中英文解櫼服務,深受遊客歡迎。

開放時間

上午八時正至下午六時正,初一、十五及誕期則為上午七時正至下午六時正。

交通

上環捷運站A出口、或是乘電車到上環街市電車總站,往文鹹東街方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