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泠沅

顧泠沅

顧泠沅,1944年生,江蘇吳江蘆墟人。1967年結業於復旦大學數學系。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3年獲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 歷任上海市青浦縣蓮盛中學教師,青浦縣教師進修學校數學教研員、教研室主任、副校長,全國數學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特級教師。現為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上海及全國教育科研、課程改革、教師教育等領域的多種職務。 在上海青浦縣主持長達十五年的數學教育改革實驗,並進行了近十年的後續研究。組織教改實驗小組。根據農村教育實際,有效地提高中學教育教學質量。撰有《改革數學教學的一項實驗研究》、《教學經驗的篩選方法》等文。多次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1986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基本信息

教學經歷

顧泠沅 顧泠沅

196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系,1968年9月參加工作,198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3年獲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參加工作後,曾任青浦縣蓮盛中學教師,縣教師進修學校數學教研員、教研室主任、副校長、校長等職。1987年4月至1990年4月,任縣第九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歷年來,曾兼任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全國數學教研會副理事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專家諮詢委員,上海市數學教研會理事長等職務。曾多次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並作為國家級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3年9月,獲得首屆“上海市教育功臣”殊榮。

主要貢獻

他是青浦區教師進修學校數學教研員,主持青浦數學教改實驗15年,使原青浦縣農村中國小數學教學水平處於全市先進水平。1992年其成果在全國推廣,並獲全國首屆教育科研一等獎。他主持制定21世紀中國小數學教育行動綱領,獲全國第二屆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主編《21世紀數學教育探索叢書》,對中國數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作了系統的總結與提煉。探索了專業引領下教師行動教育模式,為國內外教師教育領域所公認。主持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面向未來的基礎學校研究”,以學校案例研究的形式,總結全國改革創新前沿的40多年中國小辦學的新模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面向未來的基礎學校叢書》出版。2003年9月10日被評為“上海市教育功臣”。

主要作品

《青浦實驗啟示錄》/ 顧泠沅 1999年 / 上海教育出版社

《尋找中間地帶:國際數學教育改革的大趨勢》 顧泠沅 ,易凌峰 編著 / 2003-6-1 / 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學改革的行動與詮釋》顧泠沅著 / 2003-08 /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數學思想方法》顧泠沅著 / 2003-08 / 人民教育出版社

《行動教育—教師在職學習的範式革新》 王潔 顧泠沅 / 2007-03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數學學習的心理基礎與過程(數學教育研究基礎叢書)》 鮑建生 周超 編者:顧泠沅 / 2009年10月 / 上海教育出版社。

人物名言

工作了一天,晚上還在挑燈夜戰。有人問我:幹嘛要把弦繃得這么緊?我的回答是:一定要抓住今夜,因為明天從今夜開始。

我提出了“尋找中間地帶”的觀點,即在中美兩國教育之間,可能存在一個中間地帶,雙方可以基於各自的本土文化,相互借鑑,取長補短,用以改進本國的教育教學。尋找中間地帶是一種智慧,一種不走極端而達到集大成的智慧。

我的一生得益於三位名師的指點:蘇步青教授嚴謹的治學風格,劉佛年教授民主寬容的大家風範和呂型偉教授實在、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育改革、教育創新一定要學點教育史,要弄清各種教育流派源頭與流變的關係,要超越前人,一定要知道巨人是誰,巨人的肩膀在哪裡?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教師應是最有權威的未來學家。未來分為兩半,一半是今天的延續,另一半要靠理智的雕琢。

我有兩句話,第一句:教師事關重大;第二句:改革最終發生在課堂上,這個課堂既是教學的小課堂,也是整個社會的大課堂。

現在社會上都在關注如何辦好一所好學校。其實套用一句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只要有一個好校長,帶出一批好老師,那一所好學校就辦成了。

如果說過去的校長以教學質量為他的責任的話,那么現在的校長的職責有兩條,還應把教師的發展作為他的職責。

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

教育家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傑出人士。本期任務讓我們來盤點中國當代這些熱愛教育,懂得教育,為教育事業嘔心瀝血的人們。
魏書生
李鎮西
李吉林
李希貴
李烈
顧泠沅
張思明
張萬化
劉彭枝
廖文勝
楊瑞清
楊一青
龔正行
康岫巖
唐盛昌
劉京海
劉永勝
劉暢
尚中興
李燕傑
溫公頤
霍懋征
馬弘毅
彭清一
韓珍德
張楚廷
孫雙金
龔春燕
錢夢龍
成墨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