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德根[清代 紫砂壺藝人]

顧德根[清代 紫砂壺藝人]
顧德根[清代 紫砂壺藝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顧德根(1895-1960),男,世居宜興川埠潛洛,自幼習藝,藝成後以制壺為業。民國初期,顧德根以制紫砂花貨為主,《竹節》、《竹鼓》、《竹段》為常製作品。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姓名】:顧德根

【年代】:清代

【家鄉】:江蘇·宜興

【類別】:紫砂壺藝人、陶瓷藝人

【代表作品】:竹器

人物簡介

在一些民國期間製作出品的紫砂茗壺印款中,經常會看到“藝古齋.德根”或“德根自造陶器”等印章款式。這些壺有方有圓,有大有小,有好有壞,亦有光貨或花貨之分。那么“藝古齋.德根”、“德根自造陶器”的德根究竟何許人也?據筆者考證,這位默默無聞的民間藝人是宜興潛洛人氏顧德根。

其所制《樹癭》套壺以樹癭為壺身,斑斑駁駁,流鈕把及口沿處以竹節裝飾,頗具特點。其壺壺底用款為窯戶老闆“藝古齋”印,其蓋印用款為小章陽文篆書“德根”。這段時期,仿古類作品較多,口沿裝飾以竹為飾,以竹為型,是顧德根的制壺特點之一。

進入二十年代,成年的顧德根以制《牛蓋洋桶》《六方》等造型為主。《洋桶》以傳統造型,《六方》上大下小,邊角為鈍角,稍深,帶圓。二十年代後期以仿“貢壺”朱泥小品造型為主,結合自己紫砂花貨塑器的特點,有時在朱泥壺上用蛙、蟲為壺鈕,較有特點。這一時期的作品,以“貢局”、“貢壺系列”、“乾隆朝”、“雍正年”或以自己的印款“德根自造陶器”鐫鈐。

三十年代之後,顧德根把主要精力放到紫砂泥材質的配置上,並成為“宜興吳德盛陶器店”和“上海鐵畫軒陶器店”的主要供貨人。一般是自己和家人一起選配紫砂泥,忙時亦雇用臨時工人,用三尺方圓的石磨,把大黃牛蒙上眼睛,圍著石磨轉。配置出來的泥料專門用運泥的黃泥船,經張澤、東氿送“宜興吳德盛”或送“上海鐵畫軒”。泥量小的時候,就托人用輪船捎帶去上海。

1937年抗戰爆發後,至四十年代初,窯場一度敗落。紫砂泥人紛紛另擇生計。顧德根於1942年年底起轉行,作屠宰豬肉行當,俗稱“屠墩老闆”,直到五十年代。

1955年後,顧德根再操紫砂舊業,為“湯渡”、“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做訂貨坯。1960年遇上天災人禍,時過花甲之年的顧德根餓死在宜興川埠潛洛老家,終年65歲。

盤點紫砂歷史上的名人

在中國陶瓷史上,紫砂壺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品類,它不僅僅是一種具有使用價值的理想茶具,而且是一種實用與審美高度和諧妙不可言的特種手工藝品。我們有幸看到流傳至今的紫砂壺,大多留有作者的銘款,而從這些帶有個性的藝術品上,反映出的不僅是一種時代的風尚,而且也是了解那些紫砂歷史名人們的極好途徑。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