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頭暈

頸椎病頭暈

頭暈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人的常見症狀。病人因為頸部的伸展或鏇轉而改變體位誘發眩暈症狀。前庭神經核缺血性病變引起的眩暈,一般持續時間較短,數秒至數分鐘即消失,發病時病人可有輕度失神及運動失調,表現為行走不穩或斜向一方;迷路缺血性病變引起的眩暈不伴意識障礙。專家建議可使用中醫治療從根本上徹底解決頸椎病。

基本信息

概述

頸椎病頸椎病
頸椎病頭暈是頸椎病最常見的臨床症狀之一,病人主要表現為突然頭暈發作。典型症狀是當頭轉到某一個位置的時候突然出現頭暈,嚴重起來天鏇地轉,甚至暈倒

症狀

常見症狀

頭暈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人的常見症狀。病人因為頸部的伸展或鏇轉導致體位改變而誘發眩暈症狀。前庭神經核缺血性病變引起的眩暈,一般持續時間較短,數秒至數分鐘即消失,發病時病人可有輕度失神及運動失調,表現為行走不穩或斜向一方;迷路缺血性病變引起的眩暈不伴意識障礙。前庭神經病變引起的眩暈屬中樞性眩暈症;迷路缺血性病變屬周圍性眩暈症。部分病人有噁心感,急性發病時病人不能抬頭,少數病人有復視眼顫耳鳴耳聾等症狀。

在體徵方面

發病時病人頸部活動受限,作頸部鏇轉或活動可引起眩暈、噁心或心慌等症狀;部分病人在患側鎖骨上聽診檢查能聽到椎動脈因為扭曲、血流受阻引起的雜音。後頸部拇指觸診能摸及患椎向一側呈鏇轉移位,同時棘突及移位的關節突關節部有明顯壓痛。

分類

頸椎病分為六大類: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壓迫型頸椎病,也有很多患者是出現兩種或兩種類型以上的頸椎病稱為混合型頸椎病,頸椎病的出現還可能伴有其他疾病,如頸椎椎管狹窄症。
頸椎病出現頭暈大多屬於椎動脈型頸椎病。它的表現如下:眩暈最為常見,多伴有復視、眼震、耳鳴、耳聾、噁心嘔吐等症狀;猝倒是本型特有的症狀,有的在眩暈劇烈或頸部活動時發生,病人可突然感到四肢麻木、軟弱無力而跌倒,但神志清楚,多能自己起來;頭痛,疼痛呈持續性,往往在晨起、頭部活動、乘車顛簸時出現或加重;視力障礙,如視霧、眼前閃光、暗點、一過性黑朦、暫時性視野缺損、視力減退、復視、幻視以及失明等;延髓麻痹及其他腦神經症狀,如語言不清、吞咽障礙、咽反射消失、喝水返嗆、軟齶麻痹、聲音嘶啞、伸舌障礙、眼面肌抽動及面神經麻痹等。感覺障礙:可有面部、口周、舌體、四肢或半身麻木,有的伴有針刺感、蟻行感,有的可有深感覺障礙。

病因

頸椎病
(l)因頸椎病累及頸部肌群,引起頸部肌肉持久痙攣、收縮,導致肌肉的血流循環障礙,可游離出乳酸、5-羥色胺、緩激肽等炎性致病物質而引起頭暈。
(2)頸椎病直接刺激、壓迫或牽拉頭部頭痛敏感組織而引起頭暈。
(3)病變刺激、壓迫或損傷第一、二、三對頸神經而引起頭痛,尤以枕部為重,也可通過延髓或脊髓三叉神經核的反射作用,而使疼痛放射至頭部。
(4)病變可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或頸部其他交感神經,使椎—基底動脈系統或顱內外動脈舒縮障礙而產生頭暈。
(5)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因病變直接累及椎動脈,使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而產生頭暈。
發病機制
主要是在頸椎退行性變的基礎上,引起頸椎間盤突出、頸椎鉤椎關節失穩、鉤椎骨質增生等原因,致使頸椎動脈血流受阻,從而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1、頸椎血管退行性變及硬化,使血管腔變窄,使血流受阻;
2、椎間隙變窄:由於頸椎的退變,使頸椎間隙變窄,引起頸椎動脈相對過長,而出現曲折、彎曲、以致血流受阻。

診斷

醫學診斷

頸椎病
頭頸鏇轉時出現眩暈是本病的特點,又稱頸性眩暈。這是因為頭顱的鏇轉主要是在頸1~2間進行,椎動脈此處在轉頭時最易受壓。
1、頸椎動脈扭曲試驗:患者頭略向後仰,病人頭部左右鏇轉,如病人出現頭暈即為陽性。
2、頸椎X線、CT和MRI檢查發現頸椎鉤椎關節增生、椎間孔狹小、椎節不穩、頸椎間盤突出等;椎動脈造影可以見到椎動脈狹窄或者扭曲現象。

自我診斷

1、首先要觀察這些疼痛是否持續不退
各類頸腰椎病症狀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病症持續不斷,綿延不絕。
2、痛點測試
用手按壓頸椎,發現某個點非常疼痛,那么,有90%的可能性是患有頸椎病,此時,需要到醫院進一步確診及治療。

選擇枕頭

頸椎病是由於由於頸椎及頸部軟組織慢性損傷或退變引起脊柱內外力學平衡失調,壓迫或刺激頸部血管、神經和脊髓引起頭、頸、肩臂、上肢、背中部、胸部疼痛及其它症狀,甚至合併肢體功能障礙等一組臨床症候群。病症輕者頭痛、頭暈、噁心嘔吐、頸肩疼痛、上肢麻木、無力、耳鳴、視物模糊、胸悶心慌等,重者還可導致肢體癱瘓、大小便障礙,甚至危及生命。頸椎病不包括急性外傷所致的頸椎骨折脫位、骨腫瘤等。
引發和加重頸椎病的因素較多,而睡眠時頻繁使用的枕頭卻是重要原因之一。 對一般人來說,每天至少有1/4~1/3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因此,如果枕頭使用不當或不用枕頭,容易引起頭暈或加劇頸椎病。反之,如果注意和調整頸椎在睡眠中的姿勢,亦可有預防和治療作用。 睡眠時枕頭是維持頭頸正常位置即生理曲度的重要工具,這種生理曲線既是頸椎外在肌群平衡的保證,又是保持頸椎管內生理結構狀態不可缺少的條件。如果枕頭選擇和使用不當,不僅破壞了維持頸椎正常弧度的外在平衡,而且也直接影響頸椎管內容積的大小和局部組織的生理結構。因此,枕頭的高低必需引起高度重視。
俗話說“高枕無憂”,其實並非如此。正常情況下頸椎的生理曲線是前凸狀,仰臥位時,如果枕頭過低,頭頸過度後仰,使前凸曲度加大,不僅椎體前方的肌肉與韌帶容易因張力過大而出現疲勞,而且可引起慢性損傷。與此同時,椎管後方組織可向前突入椎管,增加椎管內壓力;頭頸過度後仰還使椎管被拉長,椎管內脊髓和神經根相對變短,在其它因素作用下容易出現症狀。如果枕頭過高,頭頸過度前屈,使椎體後方的肌肉與韌帶容易勞損,引發或加重頸椎病。
由此可見,無論是健康人,還是已有頸椎病的人,都要注意保持頸椎前凸的生理體位,以防引起或加速頸椎的退變。合適的枕位,更有利於改善頸椎不適,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除頸部疲勞及酸痛,解除頸椎病頭暈,減少睡眠時不必要的翻身次數。
另外,注意日常的各種防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1.避免,減少急性損傷,如避免抬重物,不要緊急剎車等。2、防風寒,潮濕,避免午夜,凌晨洗澡或受風寒吹襲,風寒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降低,有礙組織的代謝和廢物清除,潮濕阻礙皮膚蒸發。3、積極治療局部感染和其他疾病。4、改正不良姿勢,減少勞損,每低頭或仰頭1—2小時,需要做頸部活動,以減輕肌肉緊張度。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最重要的是,要改善坐姿,埋頭苦幹時,也可間斷地做肩頸部的運動。

治療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 (Physiotherapy或Physical Therapy)是以一種預防、治療、及處理因疾病或傷害所帶來的動作問題的醫療專業。主要是借著自然界中的物理因子(聲光水冷電熱力)、運用人體生理學原理法則等,針對人體局部或全身性的功能障礙或病變,施予適當的非侵入性、非藥物性治療來處理患者身體不適和病痛治療方式,使其儘可能地恢復其原有的生理功能。
對於頸椎病引起頭暈的的患者來講,大多是由於一些頸椎的退行性改變、頸椎曲度的變直、頸椎間盤突出以及肌肉痙攣等,導致壓迫血管造成腦部供血不足,及肌肉痙攣收縮,引起頸部肌肉的血液循環障礙,都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頭暈所以治療主要圍繞頸椎骨格和肌肉的一些改變實施治療,在這方面口服藥物很難達到效果,平時居家多採用一下直接作用於局部,方便使用 的物理療法 。
物理治療通常都是採取用磁療治療方法,可起到通絡活血,消炎鎮痛和鎮靜安眠的作用。鎮痛安眠枕是物理治療方法中經常用到的,它是一種採用高科技生物磁療和遠紅外線雙效治療原理,由永磁體和紅外線襯墊兩部分構成的醫療器械產品,它利用釹鐵硼高科技生物磁場及納米遠紅外線的雙重作用,可有效的緩解肌肉痙攣收縮,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肌頸部肌肉的供血供氧,另一方面合理的高度,枕於頸部可以很好的維持頸椎的生理曲度,改善腦部的供血供氧,是平時居家治療和預防的一種首選地方便使用的方法。

中醫治療

是傳統灸法的延伸,是中醫傳統灸法與現代綜合科技的完美結合。通過“灸療” 、“熱療” 、“藥療”, “三效合一”的作用機理,使用方便,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不經過胃腸肝腎,對肝腎腸胃沒有破壞性作用,而是藥物從皮膚直接滲透直達病灶,療效好,是現代綠色療法。灸療法屬於中醫療法中的“外治法”,“外治法”是中醫療法的精髓之一,它是將藥物套用於相應部位或施用手法直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系列方法,中醫中藥治療的典範。

推拿推拿法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治療時不用吃藥和打針,僅憑推拿醫生的雙手和簡單器械在身體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沿經絡循行的路線,氣血運行的方向,施以不同的手法,達到治療目的。但在急性期或急性發作期禁止推拿,否則會使神經根部炎症、水腫加重,疼痛加劇。頸椎病伴有骨折、骨關節結構紊亂、骨關節炎、嚴重的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等,推拿可使骨質破壞,感染擴散,應禁此療法。
但是可以按摩風池穴,風池穴的臨床套用非常廣泛,尤其在治療頭痛、眩暈、頸椎病、腦血管病等方面效果顯著,目前對風池穴的徑路解剖已經研究得比較透徹,機理研究多偏於風池穴對頸內動脈、椎-基底動脈系統的影響。

推拿注意事項1. 注意患者脈搏,觀察患者的血液循環有無障礙。
2. 注意患者的呼吸,觀察患者的呼吸強弱。
3. 注意患者的體溫,檢查患者的體溫。
4. 推拿療法對頸椎病並發頸椎骨質破壞性疾病一律忌用。
5.對頸椎病並發心腦血管疾病和眩暈較重者忌用。
6. 注意患者的血壓,若血壓低、脈搏無力時,手法即應停止。手法治療前要明確診斷,注意反應,按順序由遠端到近端或循經取穴。
7.白喉及各種急性傳染病、頸椎結核、腫瘤、骨髓炎、頸部皮膚病、精神病、極度疲乏、飢餓或酒醉以及孕婦等忌用手法推拿。
8.手法治療時力求輕巧、穩重、柔和、準確。因為頸椎病患者大多數為中老年人,體質較弱,在手法治療時,應注意性別、年齡差異。

按摩治療注意事項1.不能隨意、盲目、錯誤的推拿按摩
隨意、盲目、錯誤的推拿按摩是有害的。頸椎病臨床主要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四種類型。正確的推拿、按摩可以緩解局部肌肉痙攣、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環並增加頸椎穩定性,是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
2.不能重力按摩
但是,重力按摩,特別是帶有損傷性質的揉法如果在同一個部位反覆使用,即使操作力度不大,亦將造成相應肌肉組織的損傷或加重炎症反應,反而導致症狀加重,病人常於次日晨起出現頸痛加重、活動受限加重。扳法也應謹慎使用,特別是專業水平不高的人員,對禁忌症的掌握不清,勉力施術,可能造成患者高位截癱甚至死亡,椎動脈型病按摩治療注意事項,椎動脈型病人錯誤使用扳法可能導致病人當場暈厥
3.鑑別是否適合按摩
推拿按摩前,還必須注意鑑別病人是否有其它合併症,骨質疏鬆症者應禁止使用扳法,如果合併頸椎骨折骨結核、骨腫瘤等疾病時是絕對禁止推拿按摩操作的,如合併高血壓、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也應注意手法操作力度不得過重。飲食人錯誤使用扳法可能導致病人當場暈厥。

飲食

由於頸椎病是椎體增生、骨質退化疏鬆等引起的,所以頸椎病患者應以富含鈣、蛋白質、維生素B族、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飲食為主。其中鈣是骨的主要成分,以牛奶、魚、豬尾骨、黃豆、黑豆等含量為多。蛋白質也是形成韌帶、骨骼、肌肉所不可缺少的營養素。維生素B、E則可緩解疼痛。另外,如頸椎病屬濕熱阻滯經絡者,應多吃些葛根、苦瓜、絲瓜等清熱解肌通絡的果菜;如屬寒濕阻滯經絡者,應多吃些狗肉、羊肉等溫經散寒之食物;如屬血虛氣滯者,應多進食公雞、鯉魚、黑豆等食物。
主動覓健康,春季人體細胞活躍、代謝旺盛,能夠攝取大量的營養,患者可利用這個季節充分補充營養,調節身體機能。多食用如“桑枝煲雞”、“天麻燉魚頭”等食物,補益肝腎,對治療頸椎病有良好的效果;多喝骨頭湯,乳製品以補充鈣。

康復運動操

準備姿勢: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全身放鬆,兩眼平視,均勻呼吸,站坐均可。
雙掌擦頸:十指交叉貼於後頸部,左右來回摩擦100次。
左顧右盼:頭先向左後向右轉動,幅度宜大,以自覺酸脹為好,30次。
前後點頭:頭先前再後,前俯時頸項儘量前伸拉長30次。
鏇肩舒頸:雙手置兩側肩部,掌心向下,兩臂先由後向前鏇轉20~30次,再由前向後鏇轉20~30次。
翹首望月:頭用力左鏇、並儘量後仰,眼看左上方5秒鐘,復原後,再鏇向右,看右上方5秒鐘。
雙手托天:雙手上舉過頭,掌心向上,仰視手背5秒鐘。
放眼觀景:手收回胸前,右手在外,勞宮穴相疊,虛按膻中,眼看前方,5秒鐘,收操。

預防

預防是防止頸椎病發病的重要內容之一。通常認為脊柱的椎間盤在發育至成人之後,即開始退行性變。事實上每一個人的各椎間盤出現退行性變差異甚大。從年齡方面觀察,對無症狀的100例頸椎X線照片進行分析結果提示,椎間盤退變和骨質增生是隨年齡增長而增多的:20歲以下組,2/20人;20~29歲組,2/20人;30~39歲組,4/20人;40~49歲組,50歲以上組,16/20人。嬰幼兒及青少年時期脊柱外傷機遇最多,因此,頸椎病的預防,應從兒童時期開始。加強體質鍛鍊,促使椎周軟組織強狀有力,有助於增強脊柱的穩定性。更注意防止外傷和糾正工作與生活中的不良姿勢。頸椎病的誘發因素除外傷外,常見的還有落枕、受涼、過度疲勞、強迫體位工作、姿勢不良及其他病症等。頸椎病的致病因素是複雜的,但總的可分為內因(體內因素)和外因(急慢性外傷),二者可以互為因果。內因是致病的基礎。

注意事項

1、睡覺時不可俯著睡,枕頭不宜過高,過硬或過平;儘量平躺或者側躺,不給頸部造成太大的壓力。
2、避免,減少急性損傷,如避免抬重物,不要緊急剎車等。
3、防風寒,潮濕,避免午夜,凌晨洗澡或受風寒吹襲,風寒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降低,有礙組織的代謝和廢物清除,潮濕阻礙皮膚蒸發。
4、積極治療局部感染和其他疾病。
5、改正不良姿勢,減少勞損,每低頭或仰頭1—2小時,需要做頸部活動,以減輕肌肉緊張度。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最重要的是,要改善坐姿,埋頭苦幹時,也可間斷地做肩頸部的運動。

保健方法

1.由於長期伏案工作者及長時間持續低頭手工操作者,其長時間低頭將破壞頸椎生理曲度,導致頸椎生理曲度反張(反向彎曲),故工作中宜定時休息並進行適度抬頭訓練。從事電腦操作等人員,頸部長時間固定於一個姿勢,也容易導致頸部肌肉韌帶的勞損,工作中也應定時休息並適當活動,以增強頸部肌肉韌帶的血液供應、增強彈性,避免積累性勞損。 
2.強化頸部肌肉和韌帶
積極鍛鍊頸部肌肉可以有效增強頸椎生物力學結構的穩定性、強化正常的頸椎生理曲度、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能有效預防並減輕頸椎病。據調查:頸部肌肉發達的人群中,頸椎病發作的幾率下降80%。但是,並非所有的鍛鍊都是有益的,盲目、錯誤的鍛鍊甚至可能帶來不可挽回的、致命的後果,特別是已經出現頸椎生物力學結構失穩的患者,不應進行激烈的如搖頭、頸前伸、左右晃動、低頭等鍛鍊。正確的鍛鍊方法是:坐位或俯臥位,雙上肢伸直並置於身後,雙手十指交叉(交叉困難者亦可不交叉),雙臂努力後伸,同時盡最大努力抬頭(宜緩慢),將後頸部肌肉及雙肩胛骨間肌肉盡力繃緊,持續10秒鐘後停止並恢復正常體位,盡力放鬆繃緊的肌肉,休息10秒鐘後再次進行上述鍛鍊,反覆鍛鍊至感覺疲勞或微出汗時即可停止,不宜一次鍛鍊過度,每天可進行3-5次鍛鍊,此鍛鍊不應在站立位進行,以免萬一因頭暈而跌倒,經常進行此鍛鍊將有效促進頸椎生理曲度的恢復並強化相關肌肉強度,增強頸椎穩定性,頸椎骨結核、骨腫瘤、骨折患者等特殊疾病者禁止進行頸部鍛鍊。另外,蛙泳時必須保持抬頭位,這也有利於保持頸椎生理曲度,故常被臨床醫生推薦,不過,頸椎病人也應該注意避免受寒,故進入泳池前應做好充分準備運動,進入泳池後立即進行蛙泳,停止蛙泳後應立即上岸穿衣,避免長時間呆在泳池內而感受寒濕。 
3.選擇合適的枕頭 
一般頸椎病人的選枕標準是一般講,枕頭高以8-10cm為宜,或按公式計算:(肩寬-頭寬)÷2。枕頭形狀以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形為佳,因為這種形狀可利用中間的凹陷部來維持頸椎的生理曲度,也可以對頭頸部起到相對制動與固定作用,可減少在睡眠中頭頸部的異常活動,枕頭的長度一般以超過自己的肩寬10-16cm為宜。
4.防止外傷與落枕
外傷(如車禍造成的“揮鞭傷”)可能損傷頸部肌肉和韌帶,並進一步破壞頸椎的穩定性,進而誘發或加重頸椎病。落枕也是一種損傷,因用枕不當造成,故總是在睡後發病。 
5.避免受寒
受寒將導致肌肉痙攣、失去彈性,從而易於損傷,張力增高也會增加椎間盤壓力、壓縮椎間隙而惡化神經根壓迫症狀,受寒還可能導致神經根周圍的炎症加重。 
6.足穴有利治病 
雙腳大拇指根部內側第一節為足穴的頸椎反射區。每日用手按壓此部位,對頸椎病有一定療效。 
7.慎用頸椎牽引
對於頸椎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維持正常的、穩定的生物力學結構,而頸椎正常生物力學結構的基礎就是生理曲度(又稱生理前屈、前凸),而牽引將導致頸椎生理曲度變直而不是恢復,故不宜經常牽引。

自我運動治療

1.頸部運動:頭向前傾十次,向後仰十次,向左傾十次,向右傾十次。然後緩慢搖頭,左轉十次,右轉十次。
2.搖動上肢:左臂搖動二十次,再右臂搖動二十次。
3.抓空練指:兩臂平伸,雙手五指作屈伸運動,可作五十次。
4.局部按摩:可於頸部、大椎穴、風池穴附近尋找壓痛點、硬結點或肌肉繃緊處,在這些反應點上進行揉按、推掐。
5.遠道點穴: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側、小腿外側尋找壓痛點。於此反應點施點穴按摩。
6.擦掌摩腰:將兩手掌合併擦熱,隨即雙手磨擦腰部,可上下方向擦動,作五十次。
7.掐捏踝筋:兩手變替掐捏足踝後大筋。
8.用拇、食指掐揉人中穴
9.提揉兩耳:用手提拉雙耳,然後搓揉,待耳發熱為止。
每日可自行施術一次。手法由輕漸重,以能忍耐為度。依法施術,一般1-2月即可見效。
日常預防
最根本是要改善生活和工作中的不良習慣。不少年輕人喜歡躺在沙發上看書,長時間低頭伏案,坐公交的時候低頭睡覺,都是不好的習慣。
工作時,每半小時要起身,轉轉頭頸,活動一會兒。空調不能對著脖子吹,可以在辦公室準備一件帶領的外套,注意頸肩部的保暖。此外,要注意睡覺姿勢,以平躺最佳。側臥或趴著睡,把胳膊壓在頭下,都會增加頸椎負擔。枕頭要窄一些,能擱在脖子下面,以一個拳頭高度為佳。睡時,頭輕微有些後仰,能保證頸椎的輕微弧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