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橋鎮

頭橋鎮

頭橋鎮位於江蘇省揚州市,頭橋鎮東與江都隔江相望,南同鎮江丹徒高橋接壤,西與李典鎮為鄰,北同杭集鎮相伍,面積64平方千米,人口4.48萬人(2003年左右),轄15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

基本信息

頭橋歷史

頭橋鎮開發於明代成化、弘治年間

頭橋鎮開發於明代中葉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年間,建鎮於清朝,其前身是古鎮“吳家橋”(遺址在今頭橋鎮南華村大三圩,又名韋三圩一帶)。2003年10月頭橋鎮與紅橋鎮合併為今日頭橋,頭橋鎮人民政府從頭橋長寧路搬至今頭橋紅星街。頭橋鎮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地區,東與揚州江都市(縣)大橋鎮隔江相望,南同鎮江丹徒區高橋鎮接壤,西與揚州邗江區李典鎮為鄰,北同邗江區杭集鎮相伍,鎮域面積64平方公里,人口4.48萬人,轄15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交通極為便利,南鄰鎮江港口,西鄰揚州港和潤揚長江公路大橋,沿江高等級公路從境內穿過。

頭橋鎮頭橋鎮

頭橋鎮自明代中葉以來史上原屬江都,鄉境於各歷史時期主要由古沙洲“安阜洲”、“九帖洲”、“天伏洲(部分)”、“南新洲(部分)”和“新洲(部分)”等各大洲組成,以“安阜洲”、“九帖洲”兩大洲為主幹,組成今頭橋鎮北部各村(安阜村頭橋村二橋村、南華村、大同村、安帖村、新橋村、西城村、九聖村);“天伏洲”因古時大部坍入江水,故剩餘部分劃入“九帖”範圍;“南新洲”部分原屬頭橋的4個村(黃橋村、聯合村、八橋村、豐盛村),於上世紀60年代,因市縣區劃調整劃出頭橋建制;“新洲”大洲系“安阜、九帖、天伏、南新”等臨近古沙洲的衍生沙洲,該大洲約有一半在頭橋鎮境內,組成今頭橋鎮南部各村(紅平村、慶豐村、國玉村、新華村、福成村迎新村)。頭橋鄉境沙洲“安阜洲”、“九帖洲”等總屬“開沙”,“開沙”是個非常廣大的概念,意為“洪荒初辟,即有此沙”,江中沙洲由於各歷史時期名稱多變,故有“開沙、長沙、白沙、大沙”的稱謂,頭橋沙洲位於由“大沙”崩土復漲形成的“順江洲”上,其中“順江洲”北部屬江都的部分俗稱“江洲”,“江洲”自明朝嘉靖年間起,劃為“安阜”、“九帖”兩大洲,下轄“安福洲”、“阜民洲”、“長寧洲”、“開沙洲”、“聖恩洲”、“開元洲”、“婺源洲”······等若干小洲,因“安阜洲”、“九帖洲”兩洲的界線並不明顯,視覺上是個整體,故在《晚清江洲頭橋圖》上是完整的一塊。

頭橋鎮自明代弘治二年便是揚州轄區

頭橋鄉境沙洲於明代中葉的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因“江都朱氏”與“丹徒嚴氏”爭灘引發區劃糾紛,最終逼使“江都(今揚州)、丹徒(今鎮江)兩縣”不得不“親臨分界”,雙方“議成跑馬為界”,丹、江兩縣“令朱嚴騎馬南北相向對馳”,“至相遇處分界而止”,最後在“馬蹄印”處立下縣界,兩邊均尊守約定,“以此為界,永息爭端”。至此,“順江洲”北屬“江都”(今揚州市邗江區頭橋鎮一帶),南屬“丹徒”(今鎮江市丹徒區高橋鎮一帶),從此,偏北一側的頭橋鄉境沙洲於明代中葉正式歸屬揚州江都版圖,直至1956年劃屬“邗江縣”(今揚州市邗江區)為止。

頭橋鄉境沙洲自明中葉“跑馬分界”歸屬“江都(今揚州)”以來,其所屬沙洲“江洲”(明代時劃為“安阜洲”、“九帖洲”等)及其上所建立的“頭橋鎮”,便一直是今揚州市轄區,頭橋鄉境現存各姓族譜家乘及其它揚州歷史資料均記載了這一史實:頭橋《周氏族譜》載:“明嘉靖···維揚安阜洲···”頭橋《陳氏族譜》載:“清康熙···居維揚之安阜洲,是為維揚陳氏之祖···”頭橋《陸氏宗譜》載:“清乾隆間,庚申年···維揚安福洲···”頭橋《束氏族譜》載:“···江都縣九帖洲開沙念四圩···”清宣統《江都續志·地理考》記載:“···頭橋鎮,在縣境東南,夾江南岸,大夾江北岸···”清嘉慶《江都縣誌》載:“···江洲可居之地···田肥人美,蓋邑之奧區也···”另頭橋鄉賢束星北先生的祖父束畏皇的《束公畏皇事略》,也有“公姓束氏···江都人···奉父回邗···”的記載,此外,清宣統《江都續志·區域圖》中亦可見,“順江洲”北部(俗稱“江洲”)上的“頭橋鎮”,明確在“江都縣”範圍之內。從上述各種揚州古籍中關於“維揚、江都、邗(均為揚州的歷史古稱)”與頭橋鄉境沙洲的隸屬關係中不難看出,頭橋鄉境自明代中葉以來的明、清兩代數百年間,均為當時古城揚州的行政轄區。

頭橋鎮位於中國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頭橋鎮位於中國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

頭橋鎮的前身是明清古鎮“吳家橋”

頭橋鎮的前身是清代時坍入江水的古鎮“吳家橋”,“吳家橋古鎮”的遺址在今“頭橋鎮南華村大三圩”一帶,“大三圩”史上原名“韋三圩”,這裡是明清時代的江洲古鎮“吳家橋”的舊址。“吳家橋”是古時鄉境吳氏望族聚族而居的歷史產物,亦是有據可考的頭橋鎮最古集市。史料記載,“吳家橋”是當時“江洲第一大鎮”,因“商貿之需”而建立,貿易輻射範圍“復蓋五十餘洲”。集鎮規模之大,可由“酒舍百餘載沽”,“列市珍貨悉備”來反映其宏偉氣派。據頭橋鄉境現存古籍《嚴氏族譜·遷祠條文》記載:“(清)乾隆四十八年,順江洲西部小洲婺源洲,開始猛坍,不久連吳家橋鎮址逐步淪沒於水。幸好大溜變化,形成潭窩,留下街北部分,而陳家花園也被淤沙埋陷,致成荒灘一片······”。雖古鎮“吳家橋”消失,但這個歷史地名卻一直保留到晚清時代,清光緒《江都續志·區域圖》便標註“潭窩”(即頭橋《嚴氏族譜》中所述的“潭窩”,位置在今頭橋鎮南華村、新橋村、紅平村交界處的立新橋西一帶)旁有“吳家橋”的老地名。古頭橋正因明清時代坍江等自然災害,以致兩度搬遷,數易其名,始定今址,並根據清代古橋“江洲頭橋”(遺址在今頭橋鎮頭橋村)更名為“頭橋鎮”,故而,鄉境史料對頭橋歷史沿革的描述是“吳家橋圮,引鳳橋盛,頭橋鎮始生”。

頭橋鎮原屬江都縣現屬邗江區

頭橋鎮頭橋鎮

明清時代數百年間,頭橋鄉境古沙洲的行政體制為“洲長制”,大洲設“洲董”(先為“洲長”,後改稱“洲董”,俗稱“鄉董”,相當於“鄉長”),行政管轄其所屬各小洲,小洲設“洲長”(相當於“村長”),每個小洲下轄十至數十條“圩”(即“村民小組”)不等,古時頭橋鄉境其“大洲、小洲、圩”的行政體系,與今天的“鄉、村、組”管理模式大致相仿。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江都縣(即今“揚州市”)政府在頭橋地區沙洲實行“改洲為鄉”的行政體制改革措施,在頭橋鄉境各沙洲行政轄區不變的情況下,廢除原“洲長制”的明清舊例,於頭橋鄉境推行當時國內通行的“鄉保制”,即由“鄉”管轄各“保(村)”,至此,始有“民國江都縣頭橋鄉”的歷史稱謂出現,故而,這便是1912年前的頭橋鄉境史稱“江都縣安阜洲”、“江都縣九帖洲”的歷史原因。今“邗江區頭橋鎮”與原“江都縣頭橋鄉”是有歷史延承關係的。1956年,根據“蘇民辛字第27697號”文和國務院“第25次會議”同意,析原“江都縣”之一部為“邗江縣”,頭橋隨屬。“邗江縣”的縣名由時任國務院內政部長的謝覺哉查考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史料後確定並沿用至今。2000年,根據“國函(2000)130號”文,撤銷原“邗江縣”,批准設立“揚州市邗江區”,頭橋再次隨屬至今。故而,“頭橋鎮”在民國時屬當時“江都縣”(“民國江都縣”即今“揚州市”,“民國江都縣”的縣城位於今揚州市中心的“廣陵區”一帶),便是這個原因。

頭橋鎮自古人文薈萃

頭橋鎮自古人文薈萃,因水而興,因商而富,文化底蘊深厚,有“挹江控淮繁盛地,白鶴飛來三千載”美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正是對頭橋鎮的形象寫照,因此“頭橋出人才”成為揚州地區的一貫共識。頭橋所轄各村的著名鄉賢分別有: 

頭橋鄉賢“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名律師”鄂森頭橋鄉賢“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名律師”鄂森

 【科技、文化、教育、政治、經濟、藝術、農林界頭橋鄉賢

中國雷達之父——束星北(頭橋鎮安帖村四圩人)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頭橋鎮頭橋村九字圩人)中國著名農機專家——余友泰(頭橋鎮南華村田家莊人)中國獼猴桃王——楊聲謀(頭橋鎮國玉村玉成八隊人)南京大學校長——陳駿(頭橋鎮安帖村新港復興圩人)國際法學教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律師團”名律師——鄂森(頭橋鎮九聖村新勝十三圩人) 

頭橋鄉賢“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頭橋鄉賢“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

 共青團中央組織部長——金香(頭橋鎮南華村大三圩人)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計算機中心主任(正司級)——盧永寬(頭橋鎮南華村駱大圩人)江蘇省委宣傳部長——王霞林(頭橋鎮安帖村新港母子圩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政治處主任——王成道(頭橋鎮安阜村紅茅圩人)建築大師——田名譽(頭橋鎮南華村田家莊人)台灣製糖專家——周學中(頭橋鎮新橋村人)中國佛教協會高端人士——張厚榮(頭橋鎮二橋村新民千字圩人)中國人民銀行副研究員,遼寧省人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學會理事——余友秦(頭橋鎮南華村田家莊人)中石化審計局南京分局局長——王世林(頭橋鎮九聖村勤豐人)江蘇省公安廳政治部主任,江蘇警官學院黨委書記——朱義泉(頭橋鎮九聖村迎江聯合圩人)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黨委副書記——陳俊(頭橋鎮大同村老圩人)華東師範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副院長——趙山林(頭橋鎮頭橋村十圩人)江蘇應天學院副院長——張培元(頭橋鎮頭橋村電力組人)南京師範大學英語系主任——楊志忠(頭橋鎮人)江蘇省高校招生辦主任——沙榮生(頭橋鎮頭橋村電力組人)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顧安中(頭橋鎮安帖村二十九圩人)同濟大學數學系教授——楊德全(頭橋鎮人)蕪湖電力學院教授——張從立(頭橋鎮南華村公東圩人)武漢大學副教授——嚴元堂(頭橋鎮安帖村三十五圩人)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副主編,副教授——許濟群(頭橋鎮人)蘇州紡織學院副教授——嚴高傑(頭橋鎮安帖村念二圩人)江蘇農學院副教授——嚴高翔(頭橋鎮安帖村念二圩人)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陳謙豫(頭橋鎮頭橋村十六圩人)中航通訊學院講師——劉以路(頭橋鎮安帖村念頭圩人)中航通訊學院講師——姚文琪(頭橋鎮安帖村念頭圩人)全國勞動模範,副總工程師——趙文娟(頭橋鎮頭橋村十圩人)全球CEO,江蘇華夏帶鋼董事長——楊薛忠(頭橋鎮西城村聯盟人)江蘇邗建集團董事長——范世宏(頭橋鎮南華村公北圩人)江蘇亞達集團董事長——劉永君(頭橋鎮新橋村人)江蘇西貝集團董事長——賈文章(頭橋鎮新華村人) 

頭橋鄉賢“中國雷達之父”束星北頭橋鄉賢“中國雷達之父”束星北

 揚劇藝術大師——潘學山(頭橋鎮人,藝名“蓋硯秋”)揚劇藝術大師——蘇春芳(頭橋鎮南華村公東圩人)揚劇藝術大師——李開敏(頭橋公社人)江蘇詩壇泰斗,《滄浪詩社》創史人——沙馨漪(頭橋鎮頭橋村老興圩人,本名沙啟馥,號馨漪)江蘇詩壇泰斗,《晚晴詩社》主編——趙壁還(頭橋鎮頭橋村十圩人)江蘇詩壇名角,商旅詩人——趙鏡濤(頭橋鎮頭橋村十圩人)江蘇省十佳青年詩人——戎勁松(頭橋鎮二橋村新民小莊人)中國硬筆書畫藝術大師——劉石安(頭橋鎮小西街人)

軍事界頭橋鄉賢及革命烈士】 

 頭橋鄉境自古便有尚武之風,清代、民國、現代等各歷史時期共湧現出晚清武狀元1名,武秀才1名,中將1名,少將4名,大校、上校高級軍官20餘名,是揚州地區曉有名氣的“將軍鎮”。歷代頭橋軍界鄉賢分別服役於總參、總後、總裝、陸軍、海軍、空軍及武警部隊,許多已故鄉賢參加過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民族救亡,保家衛國,捍衛革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並有部分鄉賢隨軍出國作戰,歷經韓戰、越戰等戰火洗禮,成長為國際主義戰士。以下為頭橋歷史上的部分軍界鄉賢及革命烈士:

晚清武狀元——張狀元(頭橋鄉第十四保人)晚清武秀才——嚴宗錄(頭橋鎮安帖村念二圩人)民國將領,蔣偉國特種裝甲兵團司令——嚴元虎(頭橋鎮安帖村三十五圩人)二野運輸兵團司令,西南軍區特種兵團司令——孫德宏(頭橋鎮二橋村建新善字圩人,又名路風)韓戰將領,中朝聯合空軍高級指揮官——陸錦榮(頭橋鎮新橋村穿夾圩人)海軍北海艦隊裝備部部長——范如鈺(頭橋鎮安帖村三三組人)海軍英模——張達伍(頭橋鎮安帖村朱橋人)戰鬥英雄——茅永年(頭橋鎮頭橋村永安圩人)革命烈士——周汝南(頭橋鎮九聖村迎江十八圩人)革命烈士——焦宜順(頭橋鎮南華村駱大圩人)革命烈士——崔廣林(頭橋鎮安阜村姚港勝一圩人)革命烈士——崔廣源(頭橋鎮安阜村姚港勝一圩人)

頭橋鄉賢“中國著名農機專家”余友泰頭橋鄉賢“中國著名農機專家”余友泰

革命烈士——竇有連(頭橋鎮九聖村迎江四圩人)革命烈士——薛正祥(頭橋鎮九聖村迎江人)革命烈士——蔡明貴(頭橋鎮迎新村乾豐十一組人)革命烈士——朱曉峰(頭橋鎮九聖村迎江四圩人)航空烈士——李宜辛(頭橋鎮九聖村迎江王橋人)抗日誌士——王賡午(頭橋鎮新橋村三圩人)(註:以上為非現役或已故頭橋軍界鄉賢,現役頭橋籍將校軍官暫略

頭橋鄉賢吳大觀、束星北等我國著名人士,生前對中國各項事業貢獻卓著,並以其一生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感動中華大地,因此,故鄉揚州頭橋人民為了紀念這幾位揚州邗江頭橋歷史上的著名鄉賢,在位於沿江高等級公路頭橋段與頭橋主幹道西貝大道交匯處的夾江河南岸,豐裕橋東南一側的“頭橋市民廣場”之上,專門設立了“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中國雷達之父-------束星北”、“中國著名農機專家--------余友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名律師--------鄂森”的生平事跡宣傳牌,讓其永久樹立在故鄉的土地上,從此名垂鄉境,萬古流芳,受到家鄉頭橋鎮人民懷念敬仰。

頭橋現代農業

頭橋鎮新農村頭橋鎮新農村

頭橋鎮農業農村工作以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穩定為中心任務,搶抓發展機遇,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全面實施農產品質量品牌戰略,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深化農村改革,全面落實減輕農民負擔政策,頭橋鎮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得到了穩定推進。2004年頭橋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05億元,農業增加值9700萬元,與2003年相比增長4%,糧經比例達52∶4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600元,處於揚州市較高水平。

以穩定糧食生產為核心、確保糧食安全。糧食安全關係到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為切實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努力增加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一方面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力度,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穩定糧食生產面積;二是依靠科技,增產增效。大力推廣新品種和適用配套技術,小麥生產上重點推廣套用揚麥11、12號;油菜生產上重點推廣秦優7號,搭配種植揚油4號、5號;水稻生產上,重點推廣武粳15號大華香糯等優新品種,努力提高稻米安全水平。

特色農產。頭橋鎮圍繞“跟蹤城市、面向城市、服務城市”的總體思路,加快推進城郊型農業發展戰略,堅持抓好四大特色基地的建設,使之成為帶動我鎮農民增收致富的龍頭。(1)經濟林果基地。突出抓好優質銀杏示範基地和生態防護林基地建設。頭橋鎮銀杏生產已初具規模,銀杏示範基地核心區面積3000畝,帶動全鎮形成1.5萬畝的生產規模,定植株已達40萬株,銀杏乾果年產量在350噸左右。意楊林面積也達5000畝,形成了淮河入江水道、北洲主排溝、九一大堤三個生態防護林帶。(2)優質稻米基地。大力推進以五粳15號為主的水稻品種改良,穩步推廣超高薦麥配套稻和秸稈全量還田拋秧等新技術,使全鎮的水稻良種覆蓋率達98%,優質稻米麵積達萬畝。(3)特水養殖基地。利用水面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水養殖業。頭橋鎮養殖面積已達2000畝。今年又引進民資300萬元,現已養殖河豚和鰣魚。(4)畜禽優良品種養殖基地。充分利用"苗豬之鄉"、"生豬大鄉"、"蠶繭之鄉"、"羊肉美食之鄉"的知名度和有利條件,以綜合養殖場為龍頭,加快畜禽品種的至新換代。大力發展青殼蛋雞和烏骨雞的飼養規模。同時,穩定蠶桑生產在3000畝。

頭橋鎮新農村頭橋鎮新農村

頭橋現代城鎮建設

頭橋鎮頭橋鎮
走向現十七濱江城市的新型集鎮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艱苦奮鬥的過程。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在頭橋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全體頭橋人必須從實際出發,和衷共濟、萬眾–心、艱苦創業,方有望儘快到達光輝的彼岸。結合實際,科學編制好集鎮建設規劃。建設新型集鎮,規劃是前提,是龍頭,是靈魂。如果沒有一個科學的、符合實際的集鎮建設規劃為指導,那么建出的集鎮將品位一般,沒有特色,更無集鎮“個性”。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規劃修編工作。頭橋在這方面的做法是依法規劃、科學規劃、特色規劃、合理規劃。具體說來就是,集鎮建設規劃,必須嚴格執行《規劃法》等法律法規,否則,在具體建設時,將會因缺乏法律依據而影響工作進展,甚至導致工程無法完成。集鎮的面貌既是
頭橋鎮星級賓館頭橋鎮星級賓館
一個時期經濟狀況的表現,也是–個時期文化的象徵。因此,在編制規劃時,要認真研究本鎮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特點,遵循科學規律和適度超前的原則,高起點定位。同時,還要以歷史發展的眼光和著眼未來的膽識,適度超前規劃,保證規劃有前瞻性。集鎮建設是一項涉及社會各個層面的龐大的系統工程。因此,規劃時要從本鎮實際出發,要本著節約用地、合理用地的原則,認真做好工業區、生活區和農田基本保護區的劃定工作,確保耕地總量平衡。將工業、農業、商貿、文化、教育、生活、娛樂、水、電、路以及排污、綠化等基礎設施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來考慮,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設計出不同規模、不同功能、不同層次、不同結構的建築群體,以充分發揮集鎮的功能。 突出重點,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集鎮的目的,就是為了推動經濟和社會進一步發展。而經濟要發展,基礎須先行。沒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就缺乏發展的必要條件,缺乏對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的吸引力。因此,頭橋鎮切實將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集鎮建設的主抓手。首先,要抓好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好水、電、路、通訊、環保、綠化等問題,做到亮化、綠化、美化。其次,要抓好小區建設。重點抓好工業集中區、農民居住集中區和農田基本保護區建設,做到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準確,發展相對集中。再次,要做好基礎設施的管護工作,教育廣大民眾,提高集鎮意識和文明意識,自覺維護公共設施,從集鎮建設和人的素質兩方面來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
多元投入,建立多渠道的投資機制。在財政相對短缺的情況下建設集鎮,就必須採取靈活的政策,建立多渠道的投資機制,頭橋正在盡力做多元投入的義。第–,用股分制籌集資金。本著“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採取BOT或BT等方式興建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有償使用的收益部分分配給投資者,已有的基礎設施也可以有償轉讓或作為股份參股。
頭橋鎮教育現代化頭橋鎮教育現代化

第二,充分利用一切優惠政策,向上爭取資金。頭橋鎮用於集鎮管理的各項合理收費項目,基本上收足收齊,並將土地開發和房地產經營中的收益,部分用於集鎮建設。對各項可通過立項爭取的資金,頭橋用足政策,積極向項目靠,贏得上級資金的支持,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第三,向社會募集資金。動員和鼓勵有經濟實力的企業、專業大戶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贊助一些資金。第四,採取積極的土地政策,通過盤活土地存量,發揮土地效益,聚集建設資金。在堅持節約用地和合理用地的基礎上,大力推行集鎮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通過採取拍賣土地使用權、出租、出讓等形式,將收益資金用於集鎮建設。

頭橋鎮頭橋鎮

頭橋現代工業

頭橋鎮在國內業界素有“中國醫械之都”美譽,頭橋工業經濟已具備相當的基礎,2005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9.9億元,是2001年的2倍,年平均遞增20%以上。民營經濟發展迅猛,醫療器械、電子電器、木業製品等重點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二、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成長的格局已經形成。

調整和完善工業集中區建設規劃,提升工業集中區建設平台。頭橋工業園已形成“一園三區”的格局,具有一定規模優勢,成為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2005年,完成協定註冊外資900萬美元,實際到賬外資372.6萬美元,分別是2003年的9倍和8倍,實現了跨越發展;完成民資總投入3.5億元,是2003年的2.3倍。園區累計落戶企業70多家,總投資近9億元。未來工業園區如何科學發展,規劃將是關鍵。頭橋鎮黨委、政府認為,規劃是工業集中區建設的龍頭,規划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工業集中區建設的水平和檔次,直接關係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速度、力度和深度。對於園區規劃,頭橋樹立了長遠的觀念,從戰略上考慮,用發展的眼光,做發展的大手筆,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發揮優勢,滾動開發”的總體要求,進一步突出工業集中區的產業特點,明確工業集中區的功能劃分,最佳化區域布局;結合北洲工業園區的發展定位,切實抓好醫療器械園電器工業園建設規劃的修訂編制工作;通過上述努力,促使工業集中區的發展由項目建園區定項目、填格子的方向轉變,真正做到工業向園區集中。

建立和完善多元投入機制,加快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2002–2005年,頭橋鎮用於集鎮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達6000萬元以上,以樞紐性、功能性為重點的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加速推進,通達南路紅高路揚余路頭橋段、紅星西路文化路立新橋等路橋改造工程相繼完工,頭橋社區垃圾場、紅橋社區停車場、雙橋至立新橋一河兩岸風光帶先導段建設等實事工程相繼建成,全鎮“兩縱三橫四橋”主幹道路網路框架已基本形成。未來三五年,頭橋將按照“政府啟動,多元投入,滾動發–展”的總體思路,多方籌措資金,多元投入,採用市場化運作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工業集中基礎設施建設。

頭橋鎮以沿江高等級公路為軸心,現以建好豐裕北路,延伸朝陽路,完善通達路,連線立新橋至豐裕橋的道路,形成了工業集中區的道路框架,擴大工業集中區建設規模。在此基礎上,配套好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並按照生態園區建設的要求,搞好工業集中區的園林化建設。

頭橋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更多項目落戶工業集中區。項目是工業集中區建設的根本,工業集中區建設的成效最終體現在入園項目上。在抓好工業集中區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進一步抓住沿江大開發的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千方百計吸引各類項目入區發展。一方面圍繞工業集中區內的優勢行業、優勢企業及特色產業,認真做好工業集中區項目包裝,向外推介,增強對客商的吸引力,提高招商引資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加快簽約和在建項目的推進和建設進度,確保簽約一個項目,落戶一個項目,建成一個項目,見效一個項目,進一步擴大工業集中區的規模,努力構造出頭橋鎮企業集群和經濟的隆起塊。力爭到“十一五”期末,進區企業達200家,實現產值30億元。增加值7.1億元,利稅總額24億元,其中利潤6000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