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岩鷚

領岩鷚

領岩鷚體長18厘米。似麻雀但稍大,頭部為灰褐色,腰部栗色,尾羽為黑褐色,有較淡的淡黃褐色邊緣。

基本信息

簡介

領岩鷚 領岩鷚:雀形目,岩鷚科,岩鷚屬。俗名岩鷚、大麻雀、紅腰岩鷚,
拉丁文名:Prunella collaris,
英文名:Cllared Accentor。
分布在我國的東北華北疆西部及西藏南部地區。

體形特徵

領岩鷚體長18厘米。似麻雀但稍大,頭部為灰褐色,腰部栗色,尾羽為黑褐色,有較淡的淡黃褐色邊緣;中央尾羽有很寬的栗色端緣,外側尾羽的末端有白色緣斑,頦和喉灰白色,羽毛近端處有“V”字形灰色和黑色相間的斑;上腹及兩肋栗色,各羽有較寬的白色邊緣;下腹淡黃褐,各羽有暗色橫斑;尾下復羽的基部灰色,次端為黑粟色,末端為白色。幼鳥整個下體褐灰色,有淡黑色條墳,嘴裂為顯著的橙紅色。

領岩鷚
領岩鷚

領岩鷚領岩鷚

生活習性

岩鷚為高山鳥,棲息於2200米到3100米左右的高山針葉林帶及多岩地帶或灌木叢中,冬天下降至溪谷中棲息,7-10個一小群或一對對的在灌木叢中或冬天的雪地上跳躍,常由一個岩石上飛向另一個岩石。性較羞怯,見人常藏匿在灌木叢中。鳴聲除平常飛翔時發出的高聲外,還有一種多變化的婉轉動聽的鳴聲。

領岩鷚領岩鷚

常在岩石附近及灌木叢中尋食。食物以昆蟲為主。兼食蓼科和車前子及其它種類的果實等。
繁殖時期約在6—7月間。巢置在多岩山地的岩石下及岩隙間,以禾本科的穗、枯莖、枯葉、細草根、細技及苔蘚等製成,為碗形,鋪有殘羽、獸毛或纖維狀細莖等。卵每產3—4枚,青色,孵化大約15日而出雛、雌雄共同育雛。

領岩鷚
領岩鷚

飼養、管理方法

1、鳥的選擇 野生成鳥不易馴熟,長時期飼養才能小聲鳴叫,故一般只飼養當年幼鳥,第二年換羽後方能馴熟、大聲鳴囀。
2、籠的特點 黃雀籠或山雀籠最合適,封閉籠底〈死底)上鋪布籠墊。

領岩鷚領岩鷚

3、飼料和餵法岩鷚科的鳥由於外形,羽色常被養鳥者誤認為是類,統稱為“眉子”,飼養方法也照搬,按食谷鳥飼養,很少能養到“大叫”。因為岩在自然界主食昆蟲,而不象類主食植物種子。飼養岩鷚餵雞蛋(占20%)小米或蛋黃搓雞料面,每隔兩天餵少量昆蟲幼蟲和青菜葉,它能生活得很好。
4、管理和調教 岩鷚容易飼養,管理簡單。除保證常備料清潔、充足外,每隔日換一次飲水,每周清刷一次鳥籠及罐、棲槓即可。水浴視鳥的需求,如鳥自行沾水罐中水洗浴時,則供給浴水。岩耐寒,冬季無需保溫。不必遛鳥,只需掛高處就能起興。
棕眉山岩鷚、褐岩鷚、棕胸岩鷚等,均可參照上述飼養、管理方法。

生長繁殖

繁殖時期約在6—7月間。巢置在多岩山地的岩石下及岩隙間,以禾本科的穗、枯莖、枯葉、細草根、細技及苔蘚等製成,為碗形,鋪有殘羽、獸毛或纖維狀細莖等。卵每產3—4枚,青色,孵化大約15日而出雛、雌雄共同育雛。

亞種

領岩鷚東北亞種(學名:Prunellacollariserythropygia)。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東北、河北、陝西、四川、甘肅、山西、山東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北京和張家口之間。[2]
領岩鷚台灣亞種(學名:Prunellacollarisfennelli),是台灣的特有物種。分布於台灣本島。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台灣中部山地。[3]
領岩鷚西南亞種(學名:Prunellacollarisnipalensis)。分布於尼泊爾、錫金、印度以及中國大陸的西藏、四川、陝西、甘肅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尼泊爾。[4]
領岩鷚新疆亞種(學名:Prunellacollarisrufilata)。分布於阿富汗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土耳其斯坦。[5]
領岩鷚青海亞種(學名:Prunellacollaristibetana)。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青海、甘肅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西部。[6]
領岩鷚藏西亞種(學名:Prunellacollariswhymperi)。分布於喜馬拉雅、印度以及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

觀賞鳥大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