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羊鸚鵡

啄羊鸚鵡

啄羊鸚鵡(學名:Nestor notabilis)是紐西蘭南島上的一種大型鸚鵡。生活在稀木灌叢中,體形大,羽毛豐厚,主要呈綠色,喙又粗又長。除了具有其它鸚鵡的食性外,主要食昆蟲、螃蟹、腐肉。但也經常攻擊羊群,甚至跳到綿羊背上,它那強健的喙可以把羊的皮肉喙穿,吞食羊腎上的脂肪並啄食羊肉,弄得活羊鮮血淋淋,所以當地的紐西蘭牧民稱其為啄羊鸚鵡。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啄羊鸚鵡體長46-50cm,雄鳥體920g,雌鳥體重800g。壽命14年。這種鸚鵡鳥體為橄欖綠色,每片羽毛均帶有黑色滾邊;頭頂和頸部為黃綠色,每片羽毛中均帶有深色的放射狀條紋;眼睛下方和後方分別有一塊深棕色的羽毛;胸部和腹部為淺棕綠色;背部下方為橘紅色,每片羽毛尖端均帶有黑棕色;翅膀內側覆羽為橘紅色;內側飛行羽帶有黃色條狀;尾羽藍綠色,尖端黑色,每片羽毛中間均帶有橙黃色;鳥喙細長彎曲為灰棕色;虹膜深棕色。母鳥的鳥喙比較短且沒有像公鳥那樣彎曲。幼鳥和成鳥體色相同,眼睛外圈帶有黃色,蠟膜和上鳥喙底色為黃棕色,幼鳥需要18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羽色。

分布範圍

啄羊鸚鵡分布圖啄羊鸚鵡分布圖

分布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啄羊鸚鵡分布圖棲息地:紐西蘭南部島上的山區、墨爾本、海拔600-2000m的紐西蘭南島高山中,從馬爾堡、尼爾森到峽灣區都有其蹤跡。

生活習性

由於啄羊鸚鵡時常發出類似“Keeaa“的沙啞叫聲,因此得名。由於它們大多在地面上活動,用雙腳跳躍式前進,動作滑稽逗趣,因此又被稱為“高山上的小丑”。
它們棲息的環境相當險惡,加上食物有限,使的啄羊鸚鵡發展出獨特的生活習性和個性。

棲息環境

啄羊鸚鵡啄羊鸚鵡

啄羊鸚鵡是紐西蘭境內特有的鳥種,主要棲息于山區森林、以及亞高地灌木從林區,介於300米到2000米的高地;也時常出沒于山區露營區。在繁殖季它們大多成對或是組成至多10隻的小群體;到了秋天,幼鳥們會組成高達100隻的族群。

個性特徵

啄羊鸚鵡生性活潑愛玩,相當容易信任人類並且十分好奇,樂於接受任何人手中的食物;平時喜歡在地面活動,破壞力十足,時常對汽車的橡膠輪胎和雨刷、露營小屋、和營區的設備造成嚴重的損害;有著季節性遷移的習性,有些鳥甚至會居住於雪線上的高度。

主要食物

它們是社會性相當高的鳥種,平時居無定所,大多是四處遊牧覓食;生性對任何新的事物都保持著高度的好奇心,必定會上前察看,這樣的天性也有助於它們迅速的發現任何可以果腹的食物。

啄羊鸚鵡主要以樹葉、水果、漿果、草根、植被、花蜜、昆蟲、蠕蟲、幼蟲、動物死屍、營區的垃圾、人類給予的各式食物等為食。每年春天,啄羊鸚鵡都會在高山上挖掘雛菊類植物,以及搜尋雪堆四周和岩石夾縫中是否有新長出來的植物嫩芽或是小昆蟲可以果腹。到了夏天,它們就在山上的矮樹或是灌木叢間尋找水果或是漿果、種子和花朵等。到了秋天,它們大多會待在山毛櫸林區中,覓食些嫩芽、樹葉和堅果;但是到了冬天這個最嚴苛的時節,它們會尋找死去動物的遺骸,挖出最具能量的內臟和脂肪部份食用,以便熬過大自然最嚴酷的考驗。

生長繁殖

啄羊鸚鵡啄羊鸚鵡
啄羊鸚鵡在野外主要的繁殖季為7月到隔年1月,會在岩石之間的縫隙、樹木根部下方以及枯死樹木的縫隙中築巢;人工豢養的啄羊鸚鵡相當容易繁殖,一次會產下3到4枚卵;孵化期為29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10周,幼鳥離巢獨立後數周就應該和親鳥分開。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被認為是因為捕食,並與各種哺乳動物的引進,在食物和生存空間的競爭中數量下降。雖然很難準確估計其數量規模,但是仍表明該種群可能很小。由於這些原因,被列為易危。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易危(VU)。

飼養注意

籠養的啄羊鸚鵡數量非常少且昂貴,他們在籠內是非常吵雜、活潑、大膽、好奇、頑皮、破壞力非常大、聰明且愛玩的鳥兒,所以飼養空間須寬敞且堅固,強大的破壞力可能會使得籠舍、巢箱與棲木很快地受到嚴重毀損,所以籠舍與巢箱的材料需堅固耐用,啃咬破壞力很大,時常提供粗枝樹幹供其啃咬是必須且重要的,耐嚴寒,可以時常提供沐浴;可以群養,食物宜提供多樣性,由於他們的好玩、好奇與活潑的個性,如果長期受忽略或是飼於過小的空間中,可能會出現行為與心理上的問題。

觀賞鳥大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