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蔥紫斑病

紫斑病為韭蔥一般性病害,分布較廣,發生較普遍。通常病情較輕,對生產無明顯影響。僅個別地塊或多雨年份發病較重,一定程度上影響產品質量。

基本信息

中文病名:韭蔥紫斑病
英文病名:LeekAlternarialeafspot
病原類別: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Alternariaporri(Ell.)Cifcrri屬半知菌香蔥鏈格抱真菌
危害部位:可為害葉片和花梗。
危害對象:韭蔥大蔥大蒜洋蔥
分布:分布較廣,發生較普遍。

形態特徵

病菌分生孢子梗淡褐色,單生或5-10根束生,具2-4個隔膜,不分枝或偶有分枝,其上著生一個分生孢子,大小為28.5-86.5μm×5.5-8.6μm。分生孢子長棍棒狀,褐色,具橫隔膜2-12個,縱隔膜0-4個,大小為29-112μm×8.5-23.5μm。嚎胞較長,有時分枝,具0-4個隔膜,大小為15-125μm×2-5μm。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在寄主體內或隨病殘體越冬。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或雨水傳播,經氣孔、傷口或從表皮直接侵入。南方溫暖地區,病菌以分生孢子在蔥、蒜類蔬菜上輾轉為害,無越冬期。溫暖潮濕有利於發病。

發病條件

發病適宜溫度25-27℃,孢子萌發和侵入需要飽和濕度。通常砂壤土、田間管理差、缺水或缺肥,或蔥薊馬為害嚴重,此病發生嚴重。

危害症狀

初期在葉尖或花梗上出現近橢圓形至梭形白色小病斑,略凹陷,以後逐漸擴大成黃褐色至灰褐色紡錘形或橢圓形病斑,邊緣常具有黃色暈環。空氣潮濕時病斑上產生輪紋狀紫紅色或紫褐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

1.施足底肥,增施有機肥,加強田間管理,增強寄主抗病力。
2.重病地塊實行2年以上與非蔥、蒜類蔬菜輪作。
3.發病初期噴藥防治。可選用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65%多果定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80%大生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根據病情防治1-2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