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石窟

鞏義石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鄭州鞏義市東北9公里處大力山下。寺院初建於北魏景明年間(500~503),原名希玄寺,唐代稱淨士寺,清代改今名。

基本信息

簡介

鞏義石窟鞏義石窟
北魏宣武帝常在此禮佛,並令一工匠造窟刻佛,以後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宋各代相繼鑿佛造像,形成巍然壯觀的石窟群。石窟坐北向南,寺內現存洞窟5個,千佛龕1個,摩崖造像3尊,摩崖造像龕225個,碑刻題記256方,佛像7743尊。石窟多呈方形,洞中有中心方柱,方柱四周鑿龕造像,龕內均雕1佛、2弟子、2菩薩。第五扈藻井浮雕最為精美,它以盛開的蓮花為中心組成絢麗的花園,優美的飛天繚繞四周,形態飄逸,構圖精細。石窟四壁除1、3、4窟窟門兩側刻禮佛圖外,其餘均刻千佛及大佛龕,壁腳刻神王、怪獸、伎樂人等。石窟諸佛造像多為方圓臉型,神態文雅恬靜,衣紋簡練。禮佛圖、飛天、神獸、佛教故事等是現存較完整的北魏浮雕造像。18幅“帝後禮佛圖”浮雕為全國現存石窟中所僅見,其中最為精美的為第一窟,構圖分三層,東邊是以皇帝為首的男供養人行列,西邊是以皇后為首的女供養人行列,各以比丘比丘尼為前導,畫面中儀態雍雅的貴族和身體矮小的侍從形象形成了尊卑鮮明的對照。第四窟的人物造型獨具匠心,前呼後擁的禮佛儀仗隊中供養人大腹便便,相貌威嚴,侍從瘦小低微,比主像小、1/3。儀仗隊中有的為帝後攜提衣裙,有的執扇撐傘,有的手捧祭器,簇擁帝後進香禮佛,表現了皇室宗教活動的盛大場面。構圖簡練生動,刻工細膩,為我國石窟浮雕藝術中罕見的傑作。寺內建築,僅有明代大殿和東西廂房尚存。1949年前,曾有不法分子內外勾結盜竊鞏義石窟的造像運往國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