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佛

禮佛

禮佛,就是向佛禮拜,懺悔吾人所造之業,以為滅障消災增加福慧的殊勝法門。它的方式很多,包括:雕刻佛像、供養塔寺和佛菩薩形像、讚嘆諸佛像好莊嚴、歌頌佛德,或以各種樂器,演奏妙音、合掌、低頭鞠躬,跪拜等。出自《南史·張暢傳》。

基本信息

涵義

【詞目】禮佛
【出處】《南史·張暢傳》:“百姓有罪,使禮佛愆。”《新唐書·傅奕傳》:“至有身陷惡逆,獄中禮佛,口誦梵言,以圖偷免。”
【示例】明·李贄《豫約》:“除挑水、舂米作務照常外,其餘非禮佛即靜坐也。

好處

禮佛資料圖片禮佛資料圖片

禮佛,就是向禮拜,懺悔吾人所造之業,以為滅障消災增加福慧的殊勝法門。它的方式很多,包括:雕刻佛像、供養塔寺和佛菩薩形像、讚嘆諸佛像好莊嚴、歌頌佛德,或以各種樂器,演奏妙音、合掌、低頭鞠躬,跪拜。《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中告訴我們:這些都可以成佛道。其中以跪拜禮佛的功德最大,除去毀謗佛法、對佛無緣者所謂"迷信",當然我們不承認信佛是"迷信",因為信佛根本就不是"迷信",它可以面對今天日新月異的科學而言,即以最小的效果和利益來說,也可以強健衰弱的身體,尤其是內臟不健康(如胃病患者)以及膝部有風濕病和感冒鼻塞的人來說,若常向佛行五體投地的叩首禮,其痊癒速度,更是具有立竿見影之效。
老實說,所有信佛的人,必都是有宿根和善緣的,今天是因位的菩薩,未來更可早證佛果。我們既是未來的佛,我們信自己,禮自己,成就--所得的好處,無一不屬於自己,多禮拜,多禮佛,是非常合算的。《地藏經》所謂:"舍一得萬報"。何樂而不為!

方式

禮佛的方式,就一般而言:有佛堂、靜室、或安有佛菩薩聖像的客廳等,都可行之。要是沒有的(如住營房的軍人、單身在外工作者、或住大宿舍者),可至室外或效野,面向西方,合掌問訊,然後十念(念十口氣佛菩薩聖號)即可。平常行、住、坐、臥,心心念念不離佛號最好。禮佛前,先要淨(洗)手,拈香(或叫上香。)

禮儀

1.禮佛不必立於中間,唯須虔敬禮拜即可。當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只要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是故只要出於至誠心、恭敬心,什麼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禮佛以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眾已集合時,但隨眾站立,合掌問訊即可,不可個人禮拜,以免影響大眾的秩序,且不合威儀。

三拜

合掌手勢: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併向上。
(1)折伏驕慢心
(2)見賢思齊
(3)懺除業障:所謂“禮佛一拜滅罪河沙”滅罪當先整肅威儀,內外威儀具足,自能感應諸佛、菩薩之護持加被。
(4)其方法
第一拜:(發露實項)懺悔弟子○○願與眾生同修懺悔。
發露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從身語義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實相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妄,心妄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第二拜:發願修道弟子○○願與法界眾生
同消三障諸煩惱,同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第三拜:同普賢回向弟子○○願與法界眾生同生極樂,共證真常。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5)禮三寶文
我弟子○○願與弟子多生、現在父母、師長、知識、檀越、法俗眷屬、冤親債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各個得仗觀音菩薩、普賢菩薩,身、智、行、願威神之力清淨三業分身塵剎盡未來際,一心頂禮盡虛空界,微塵剎土中,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禮佛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禮法
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
禮僧
禮佛禮佛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菩薩影現中,我身影現聖僧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4.拜佛時必須內心恭敬三寶,如第一拜念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第二拜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寶不思議,或第一拜念南無盡虛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禮佛主要在誠敬,故行觀想或念誦,則視個人修持而異,並無定規。
5.拜佛時,不可移動雙腳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時要將臀部置於腳上,不可翹起,如此才合乎禮儀。動作不緩不急、記憶體虔謹、外現恭敬,則能感應道交。禮佛時,應默念偈云:“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縛日羅省”或云:“法王無上尊,三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三祗業,稱揚若讚嘆,億劫莫能盡。”
6.凡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行而過。
7.若有出家眾正在禮佛,不得與師並行,當位於師之後。
8.禮佛時,不可看似恭敬,實則內懷我慢或為求修行名譽,詐現威儀。
9.大殿正中央的拜墊是住持禮佛用的。

敬僧

(一)僧五敬德
1.發心離俗:謂出家人發勇猛心,脫離凡俗、修習菩提而為世間之福田。
2.毀壞形好:謂出家人剃除鬚髮,毀壞相好,除去世俗塵衣而著如來之法服,具佛威儀而為世間之佛田。
3.永割親愛:出家之人割捨父母親情之愛,而一心積勤修道,以報父母生成之德,兼能為世間之福田。
4.委棄軀命:謂出家人委棄生命而無所顧惜,惟一心求證佛道,兼能為世間之福田。
5.志求大乘:謂出家之人,常懷濟物之心,專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脫一切有情,為世間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淨德,應當敬僧如敬佛。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靜坐中、誦經中、禪行中、剃頭時、以及洗澡、上廁所、乘車船、睡臥等時,勿禮拜大德。除誦經、生病、剃髮、工作之時,不得見出家眾經過而不起立示禮。
2.遇大德入寺院中,當集合大眾,敲二鼓一鍾,直到大德進入大殿站好為止,由班首稱:“頂禮某大德”、或“向某大德接駕”,若大德要離開時,亦敲二鼓一鍾,直至上車為止,此乃迎來送往應有的禮節。若僅是個人慾行禮,則可進入佛殿後,向佛行禮,口稱:“頂禮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當奉命唯謹,盡力辦好。不可請師父幫我拿東西、帶東西,例如:有人知道師父要出國,即請師父幫忙帶化妝品、免稅煙、酒等物,這皆是不合理的現象,出家人若有出國的機會,也不要替人拿東西,因為有的行李中,可能藏有藥物、走私貨,這點要謹慎。
4.頂禮大德時,虔誠一拜即可,時間不宜過長。遇見師夫應以合掌問訊以示禮儀,若大德謙遜不受頂禮時,合掌問訊即可,莫執著己意。如果向大德說頂禮三拜,而大德未說“一拜即可”時,依然要拜三拜。頂禮大德要在佛殿時才行禮,不要在大路旁、水溝邊或火車站等不宜之處,遇師即頂禮,如此驚世駭俗之舉動,有失莊嚴、端正。合掌問訊時要雙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禮即可,不可只用一隻手作揖,這是不合乎禮儀的。
5.手中持經時,碰到法師時,將經舉起與眉齊,向法師說:“阿彌陀佛”,或說:“師父好”即可。
6.不得直喚出家眾名諱。師父有呼喚時,應合掌答:“阿彌陀佛!!”
7.不得盜聽出家眾誦戒經。
8.不得說出家眾過失。不得出家眾結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與出家眾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三)稱呼大德
1.不得單稱名字,對年長比丘當尊稱作“長老”、“某老法師”、“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師”、或“師父”、“法師”。
2.對年長比丘尼當尊稱作“師太”、“尼師”、“法師”、“師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稱作“師父”。
3.對年青比丘、比丘尼,則可僅稱“師父”、或於其名號下加稱“師”字,如有“○○師”即可。
4.請問大德名號,當先合掌,然後說“請問上下”、“請問師父尊號”、“法師尊上下”。
5.於大德前,不可自稱“我”字。當視關係而自稱“後學”、“門生”、“晚學”、“未學”、“學人”或“弟子”、“學生”等,不得稱不慧、不才、不佞等。

大德談話

1.若有問題請問大德,應說“請開示”。
2.與大德談話,立處不可高於大德,亦不應站立路中。如果師父在樓上,要到樓上請師父開示,如果師父在樓下,不可在樓上扯開嗓門地叫喚師父,應該到樓下來請示。
3.請開示,應請大德自訂時間,以免影響大德修持,且應事先與師父約定時間,比較理想。
4.大德問話,當坦誠大方,據實回答。
5.大德與客人言談時,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當則立靜候招呼,不得率爾插嘴,失卻敬意。若有重要急事,萬不得已時,要先說聲對不起,然候再請示。
6.大德看經、寫字及上課、休息時,不可上前與之談話。
7.若有比丘或優婆塞於深山崖洞獨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請法供養。即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獨自湯藥奉侍,應當請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