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留鎮

鞏留鎮

鞏留鎮是鞏留縣政治、經濟、文化和信息中心,地處鞏留西部平原,東經82°13′北緯43°29′,總面積25.3平方公里,總戶數9517戶4.7萬人,主要由漢、哈、維、回等17個民族組成。鞏留鎮下轄6個社區、1個行政村。2012年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9467萬元,較上年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389元,較上年增長1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901元,較上年增收1366元。 鞏留鎮地處伊犁河谷中部,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是東五縣重要的交通樞紐,全縣交通中心,省道S316線貫城而過,是伊犁州大那拉提旅遊大環線的中心位置。東北距唐布拉120公里,東距那拉提130公里,西南距八卦城79公里,距喀拉峻130公里,距夏塔230公里,西北距首府伊寧市100公里,距果子溝和賽里木湖200公里。交通區位優勢是鞏留鎮發展旅遊業、服務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鞏留鎮根據縣總體部署,現有城區將在未來幾年進行改造提升,開闢建設新城區,建成後城鎮面積由現在的9.4平方公里增加到12.8平方公里。新城區定位建設成為集休閒娛樂、旅遊購物和居住為一體的高端新區,大大提升縣城的城市品位,增強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把鞏留鎮打造成伊犁河谷宜居宜業宜游的中心城鎮,吸引外來人口、周邊縣市居民來鞏留居住、創業、旅遊、服務、發展的優美鄉鎮。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鞏留鎮 鞏留鎮

鞏留鎮位於縣城中心,地處鞏留西部平原,東徑82 13 北緯43 29 ,東西約三公里,南北約1、5公里,城鎮轄區面積29平方公里 ,可耕地3000畝,已開發2920畝,可開發面積80畝。鞏留鎮是全縣的交通中心,除伊犁客運公司班車外,縣運輸公司每日有班車發往伊寧市、特克斯縣及各鄉、場和主要居民聚居區.鞏留縣,古為塞人、烏孫人、煅厥人、回鶻人、蒙古人待牧民族棲居之地。漢代,歸西域都護府轄治。清代為蒙古族厄魯特營下五旗遊牧地,直隸於伊犁將軍府。民國19年(1930年)設鞏留縣。現仍屬伊犁地區。鞏留縣東鄰新源,西搠特克斯、察布查爾,北望尼勒克,南接巴魯布克草原。

人口民族

鞏留鎮總人口及各民族狀況:鞏留鎮有5500戶、2、7萬人,主要有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錫伯族、蒙古族、塔塔爾族、烏孜別克族、克爾克孜族、塔吉克族、俄羅斯族、東鄉族、撤拉族、達斡爾族、滿族17個常住民族組成。

自然資源

光熱資源、水源、礦產資源、氣候狀況:光熱資源有太陽能熱水器等,水源有再開希渠,黑水兩道自然溪溝,無礦產資源,氣候屬北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平均氣候7、4C,最高氣候37 C,最低氣溫-37 C,無霉期142----150天,晝夜溫差大,年降水量250----300MM。

畜牧業

遼闊的草 富饒的牧場

鞏留是伊犁地區重要的牧區之一,畜牧業歷史悠久,畜牧業經濟在全縣國民經濟中占有衙要地位。全縣擁有遼闊的四季草場,且絕大部分為優良草場,水草豐美,又有大量的秸稈和農副產品可供利用,對發展畜牧業十分有利。全縣畜牧業分牧區畜牧業和農區畜牧業兩大部分。牧區畜牧業過去是傳統的遊牧生產方式,一年四季逐水草而居,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差,生產發展緩慢。近年來,多數牧民已實現定居生產,告別了落後的傳統生產方式,走上了放牧與舍飼相結合的道路。農區畜牧業依託農區糧多、農副產品多的優勢,飼養牲畜迅速增多,呈快速發展趨勢。

森林資源

林海雪原遍地寶

鞏留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林地面積達7.55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6.69%,林木種類繁多。林海雪原,藏珍納寶,有不少珍稀動植物物種,有的堪稱世界之最。

礦產資源

有待開發的豐富礦藏

鞏留地處天山北支的延伸地帶,其地理地質礦藏屬有色金屬儲藏區,全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種類多,分布廣。但由於勘察滯後,多數礦產尚未探明儲量,現已探明的礦藏,都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已知礦藏有煤、石灰石、石棉、石英、水晶石、頁岩、花崗岩、綠柱石、雲母、金、鉛、銅、鎢、鈾等多種礦種,現已開發利用職權的有煤、金、石灰石、凝灰岩、石膏。 已探明的煤儲藏量5400萬噸,主要分布在塔勒德溝和薩爾布群溝。其中,塔勒德溝的煤已開採利用,該溝煤系共12層,總厚度達40米之多,其無煙煤為優質民用煤,工業用煤品位高,達6120大卡。礦區交通便利,且易於開採,現年產煤15萬噸左右。石灰石資源極為豐富,現已探明儲量1億噸以上,頒廣,品位高,是優質建材工業原料。東至東買里鄉窮阿溝,西至薩爾布那群溝,橫跨50餘公里,均有高品位石灰石,且接近公路沿線,便於開採,具有興建大型水泥廠的有利條件。目前,全縣年開採石灰石20萬噸左右,主要供應縣境內水泥廠和鄰縣糖廠作原料。金礦有岩金和沙金,現已開採的博幫吐薩依金礦,年產金500兩,沙金分布在大吉爾尕郎河莫乎爾至喀普其海段岸畔,品位高,目前,有民間個體少量開採。鞏留地下,是一片未經勘探詳查的處女地,眾多的礦藏有待於查清發掘。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今後必將會得到勘察開發,豐富的定期將在發展國民經濟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歷史文化

鞏留鎮 鞏留鎮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00餘年的先秦時代,鞏留一帶就居住著古老的伊犁塞種人,後塞人被月氏(音rouzhi)人所逐,公元前161年,烏孫聯合匈奴擊殺月氏王,占據伊犁河流域。匈奴征服西域各國,在伊犁河谷的烏孫國一 度臣服匈奴。漢武帝為了打敗匈奴,派張騫兩度出使西域,同烏孫聯盟,加強同西域諸地的聯繫,共同對付匈奴,加深了中原地區對西域的了解,密切了兩地之間政治、經濟聯繫,擴大了漢朝在西域諸地的政治影響,為漢朝統一西域創造了條件。公元前60年,駐紮西域的日逐王賢撣降漢,天山南北諸地均歸漢朝中央政府統屬。西域都護府的建立,標誌著鞏留一地及整個伊犁河流域等西域諸地自此成為中國統一多民族組成部分。1932年3月24日鞏留正式建縣,其轄區為伊犁河以南,喀什河以東,阿布熱勒山以南的廣大區域,即今鞏留全境,昭蘇縣,特克斯縣、察布查爾縣東部,新源縣西部,尼勒克縣、伊寧縣部分地區,是伊犁東部區域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鞏留”是漢語名稱,為建縣時所取。據民國年間草成的《鞏留縣誌》手抄本記載,因鞏留轄地廣闊,故取“鞏吉斯、特克斯塔留”前後二字,巧名“鞏留”,又因鞏留舊為旗屯地,換工輪作,人員流動不定,暗寄“鞏固長留”之意。1946年設定鞏留鎮,是伊犁東五縣中較早興建的一座城鎮。新中國成立前,鞏留鎮是伊犁東五縣的農貿產品集散中心,市場沿街而設。1950年5月,在原三區革命縣政府的基礎上,經改組、調整和充實,成立代表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新政權--鞏留縣人民政府,隸屬伊犁地區。1954年2月19日,鞏留縣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1955年9月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鞏留縣第一屆委員會召開。同年底,撤伊犁地區建制,成立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劃為州直屬縣。1957年伊犁地區再次撤消,鞏留縣又復歸伊犁州直轄,鞏留縣基本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開始組建起自己工業體系雛形,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商業供銷網路,農牧業基礎地位大大加強,充分調動了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交通、郵電、文教、科技、衛生事業蓬勃發展,鞏留進入嶄新的社會主義發展時期。直到1985年伊犁地區建制復設,鞏留縣隸屬伊犁行署。自此鞏留縣政權建設逐步走向正規。

行政區劃

2001年,撤消伊犁地區行署,鞏留縣直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轄村居委會和村居小組:全鎮有六個居委會和一個村委會,有居民小組26個,村民小組三個。

農業發展

種植情況:2004年種植黃豆13 84畝、玉米1160畝、冬麥280畝,洋芋6畝,冬籽70畝,西瓜5畝,經濟作物產量達276、8噸,比去年增長5%,糧食作物產量達到949噸,比去年增長2%,適當種植了亞麻、葡萄、黑加倫等特色作物,種植業結構規劃是,以種植高效經濟作物為和糧食作物主,適當種植特色經濟作物為鋪。

鞏留鎮 鞏留鎮

畜牧業情況:全鎮牲畜頭數達到14300頭(只)最高飼養量15600頭(只)今年產肉1080噸,產奶29噸,產蛋100噸。林業情況:林業面積130畝,2004年種樹45畝,其中經濟林27畝,防擴林18畝,適合種植的樹木,白楊、榆樹、柳樹等。

科技發展情況:積極推廣了地模玉米,優質黃豆播種,果樹裁培。牲畜冷配、溫配、牽引、胚胎移植技術,廣大農牧民和居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水利情況:大搞以農田水利建設為中心的五好建設,興修沙石路面3、6萬公里,清淤水渠3公里,修路5公里,修防滲渠3公里。

教育

鞏留鎮有三所國小,分別為鎮一校、鎮二校、鎮三校有教師155人,有學生2756人,校舍面積達10745。 民漢比例8:2。

一校有教師56人,其中本科學歷的3人,大專學歷的26人,中專學歷27人,小教高級職稱的20人,小教一級職稱28人,二級職稱1人,無職稱的7人,學生人數為660人,校舍面積為3124、3,二校有教師70人,其中本科學歷5人,大專學歷51人,中專學歷的14人,國小高級職稱18人,國小一級職稱52人,學生人數1749人,校舍面積5422、3平方米。鎮三校有教師29人,其中本科學歷的2人,大專學歷的13個,中專14個,國小高級職稱21人,二級職稱2人,學生人數3 47人。校舍面積2198、54平方米。

鞏留鎮 鞏留鎮

近年來在教育上取得的成績:

一是加強了對教育工作力度,廣泛深入的宣傳了義務教育法,依法執教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二是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三所國小相繼建立了教學樓、實驗室、配備了電腦、音體美等器材齊全,學校綠化、美化、硬化有了進一步提高,電暖設備齊全,學校辦學條件有了很大改善;

三是控制中國小輟學工作成效顯著,國小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分別達到了100%;

四是重視少數民族教育,不斷提高教育質量,主要採取以以下措施一是以“雙語”授課改革為突破口,在一校、三校、逐步推廣“雙語”教育學。二是狠抓了少數民族學校漢語語言授課教師的培訓和素質能力的提高;

五是注重抓好民族學生漢語教學工作。從國小三年級開始開漢語音課;

六是通過學校舉辦各種活動,如詩歌朗誦、演講比賽等,強化漢語訓練;

七是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教師建設穩步發展。在各校開展了校長公開選拔,競聘上崗制,各校也推行了教師競爭上崗,未位待崗,全員聘用,超編分流的方法,最佳化了教師結構,推動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發展

文化情況:三所國小、派出所、村委會、六居、五居、鎮機關都建立了閱覽室,目前城鎮沒有圖書館、文化館。

廣播電視情況:廣播電視的普及率鎮屬單位100%,居民90%。

衛生狀況:各居委會成立衛生隊,堅持每周清運居民區垃圾2次,垃圾袋裝化率達到了95%、2004年共清運垃圾6000噸,保證了居民區環境衛生的乾淨整潔。

其他信息情況 鞏留鎮高度重視信息工作,成立了領導小組,由鎮黨委書記親任組長,2004年共編寫各類信息230份。

“鞏留”是建縣時擬取的名稱,似因鞏乃斯河而得名。據民國年間《鞏留縣誌》手抄本所載,鞏留縣當時轄地廣闊,故取“鞏吉斯、特克斯塔留”前後二字而命“鞏留”,有“鞏固長留”之意。哈薩克語作“托古斯塔繞”(意為“九條支流”,寓意眾多的河支流),蒙古/維吾爾語則作“托古斯塔拉”。

鞏留鎮 鞏留鎮

先秦為伊犁塞人地,自兩漢迄晉為大月氏、烏孫國地。隋唐為西突厥地,元明為察合台汗及蒙兀爾斯坦遊牧地,明末清初為西蒙古準噶爾部牧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鞏留置為厄魯特營牧地,光緒十四年(1888年),置寧遠縣,鞏留劃為寧遠縣境,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塔什圖畢地方置為新滿營屯地,1903年,建城堡,史稱特克斯塔柳莊,直隸伊犁將軍府,1905年又建舊滿營屯地,史稱托古斯塔拉老滿營皇工,1930年經伊犁公署呈報將“托古斯塔拉老滿營皇工”升設為縣治,命名為鞏留縣。1932年3月24日正式批覆建縣。1934年正式析置特克斯設治局。1955年3月,撤銷伊犁地區,鞏留縣為伊犁州直屬縣。後又復歸伊犁地區。現歸伊犁州所直轄。

風景名勝

鞏留是個美麗的地方。主要有塞外江南在伊犁,伊犁最秀是恰西、雄奇的庫爾德寧雪嶺雲杉林、高峻的咯班巴依峰、野生動物的樂園-薩爾阿爾達河中島、中性植物博物園-鞏留野核桃自然保護區、鞏留古墓、薩爾布群古墓、鐵爾木圖岩文、斯木塔斯古石等名勝古蹟。

主要景區

鞏留鎮這塊神奇的綠色明珠,閃爍在中國的西部邊陲,位於伊犁河谷中心,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覆蓋著綿延的群山,成群的牛羊,點綴著如茵的草原,把這塊4528平方公里的土地,裝點成一棵晶瑩剔透的綠寶石。撲朔迷離、神秘莫測的原始森林之中,隱藏著一頂頂哈薩克氈房,17萬各族兒女在這裡生長,並用自己的智慧和創造性的勞動建設自己美麗的家園。

鞏留鎮是多民族聚居地,包括漢、哈、維、回、蒙、錫、柯等23個民族。各民族都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不同的社會形態和多姿多彩的風俗民情,令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鞏留鎮 鞏留鎮

鞏留鎮境內的西天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核桃自然保護區是塞外江南,伊犁河谷上獨領風騷的綠洲。在這形似彩蝶的大地上,水資源豐富,河流縱橫,地表水年經流量80億立方米,可利用水能46萬千瓦。現有耕地42.5萬畝,林地126萬畝,森林覆蓋率16.69%。鞏留氣候濕潤,年平均氣溫7.4℃,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極適合開發旅遊業。

鞏留東部山區野生資源極其豐富,自然活立木蓄積1800萬立方米,珍禽異獸100餘種,其中國家二、三級保護動物12種,盛產200多種中藥材,部分名貴中藥已大面積栽培成功。

鞏留鎮庫爾德寧是天山雪嶺雲杉最繁茂的地帶,堪稱歐亞大陸腹地野生物種天然基因庫,是天山森林生態系統最為典型的代表。鞏留縣野核桃屬第三紀孑遺物種,極為珍稀,被譽為植物基因活化石。雄偉的喀班巴依峰,迷人的恰西河,壯麗的荷蒼峽谷,廣闊的洪恩墩大草原,歷史悠久的古代文化遺址,這些古墓群、岩畫、草原石人、原始村落都記載著久遠的民族文化、悲壯的歷史故事……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