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山重修慈雲禪寺碑

青龍山慈雲寺位於鞏義市大峪溝鎮民權村,距鞏義市區20餘公里。這裡四山旁圍、一水中流、峰戀聯亘、林木掩映、環境十分幽靜,是休閒渡假的理想境地。

慈雲寺始建於漢代,是鞏義第一叢林。據寺內碑載:“東漢明帝水平七年(公元64年),有僧摩騰,竺法蘭始建白馬寺於洛陽城西,既而雲遊其山,因其山月之秀,遂開慈雲禪寺”。所以稱慈雲,是說佛之慈心廣大如雲,蔭庇整個世界。

慈雲寺歷經滄桑,或興或廢,一直延續至今,它經受了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成了令人遐思的古寺。唐貞觀元年至三年(公元627—629年),唐僧唐三藏玄奘奉敕重修此寺。宋代香火仍然很盛。到了元代,由於戰亂和災荒,曾—度荒廢。從明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開始,直到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歷代都有修葺。極盛時期殿堂櫛比,金碧輝煌,僧五六百人,香客如雲,紛至沓來。本其形勝之雄,兼之制度之美,即元公之廬山,達摩之少林,無喻此地。

古老的慈雲寺,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歲月滄桑,清末以後逐漸走下坡路。慈雲寺現存的碑刻,無論就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都可以當作珍貴的旅遊資源;加以保護。有一通明碑上刻有“青龍山慈雲寺五十三峰呈現境圖”,四周群峰,萬壑爭流,摩騰、竺法蘭遙立青龍峰顛。飄飄欲仙,慈雲寺平面圖線刻在碑的中間,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為了開發鞏義的旅遊資源,振興經濟,大峪溝鎮民權村先後投資3000多元修成了通往慈雲寺的盤山公路,重修了慈雲寺大雄寶殿、鐘樓、鼓樓、過廳和僧房。在進入景區的山頂上,修建了一座造型別致的山門。涼水泉水庫的建成,給慈雲寺增添了一些靈氣。高峽出平湖,風景這邊獨好。當您離開喧器的城市,來到這空氣清新、綠樹成蔭的青龍山中,似乎又聽到當年的鐘鼓之聲,大有心曠神怡、六根清靜之感。
青龍山慈雲寺風景區每年接待遊客16萬人次,門票收入100多萬元1998年6月省林業廳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慈雲寺石刻2000年9月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門票30元/人,從鄭州乘鄭洛長途和鄭鞏長途車在鞏義大峪溝中嶺車站下車,換乘小交通車即可到達。

在北京,慈雲寺是一個大家都熟悉的地名,安徽的淮安還有其他很多地方,也都有叫慈雲寺的地名.而香火依然旺盛的,大概要算號稱“關北巨剎”的山西天鎮慈雲寺和重慶獅子山慈雲寺了.

概述

在相對偏遠的地方,如貴州青岩、遼寧凌源、蒙古巴彥淖爾盟、台灣阿里山等地也都有慈雲寺.而北國酷寒之地黑龍江依蘭,也有所慈雲寺,它雖建寺較晚,但之所以出名,據說是因為金滅北宋後,把俘虜的徽欽二帝押到這裡囚禁,大宋兩位極具藝術天賦卻乏治國才能的皇帝,就在這裡開始了坐井觀天的生涯.而在江南古鎮震澤,慈雲寺和慈雲塔也非常有名.據說就在徽欽二帝於依蘭坐井觀天的時候,慈雲公主避難震澤,常於此塔遙望北方,祈盼父兄早日南歸,此塔遂名慈雲塔。在福建福州、江蘇淮陰、四川金堂等地,慈雲寺也都是一方名剎.但天下慈雲寺雖多,追宗溯源,不惟慈雲寺,即令中國所有寺院,可能都要奉河南鞏義青龍山慈雲寺為鼻祖.
青龍山慈雲寺四山旁圍,一水中流,峰戀聯亘,林木掩映,寺院坐北面南呈長方形,現存鼓樓、白衣閣、山門、大雄寶殿等遺址和明、清碑刻37通.現還在修建中...

在中國,白馬寺一向被稱為“釋源”、“祖庭”,蓋因東漢明帝水平七年(64年),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被迎往洛陽,安排在鴻臚寺,也就是現在所謂的國賓館,後在此建立了“國家創立的第一座官方寺院”——白馬寺.故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座官方寺院,但建立之初,大約更像賓館,與印度高僧心中遠離塵囂的寺院有較大出入.於是兩位高僧依印度沿恆河尋找清靜處傳法的習慣,沿青龍山——當時叫天靈山——的青龍河向上尋找.後來,他們來到一處由53座山峰環繞、前有河水匯流成潭的半月形平地,十分滿意,遂搭房結廬,開闢道場,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寺院.據寺內碑載:“漢明帝水平七年,有僧摩騰、竺法蘭始建白馬寺於洛陽城西,既而雲遊其山,因其山川之秀,遂開慈雲禪寺”.由是觀之,慈雲寺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寺院,堪稱“中華第一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