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劍

青龍劍

青龍劍,唐代名劍。此劍質地為鐵、木,顏色呈灰黑色的青龍劍,長條形,兩面刃。長74厘米,寬3厘米。劍柄上有一塊圓形鐵皮護圈。劍鞘由兩片硬木合成,五組銅片圈固定,銅片上的紋飾各異,靠護手圈內一組的銅片圈兩側各有一條青龍,故稱青龍劍。

基本信息

簡介

劍術

劍是我國古代的四大名器之一,譽稱為“百兵之君”。劍在古時,是作戰的武器,有劍鋒和兩刃,使用起來逢堅避刀,不硬撞、強擊。練起來“劍如游龍”。帶有幾分文氣、優美。其用法有刺、劈、掛、點、崩、雲、抹、穿、壓等,在劍法的基礎配以劍指,加以各種步法、步型、跳躍、平衡、鏇轉等動作構成了劍術的套路。少林武術大師潘國靜曰:劍術名目繁多,形式不一,僅單劍可分短穗劍、長穗劍;從劍路體勢而言可分:工架劍、行劍、綿劍、醉劍和雙手劍等。各種儉術風格不同。工劍、形健骨遒,端莊勢整,一招一勢,端端式式;行劍、流暢無滯,揮攉瀟灑,忽往復收,行多停少;綿劍,柔和蘊籍,緩緩不斷(如太極劍);醉劍,恣意揮舞,乍徐還疾,形如醉酒,以醉非醉;雙手劍,雙手持劍,劈、砍、挎、掛、身法矯健,豐彩多姿。

武術的劍,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富有傳奇色彩。許多詩人都有讚美劍的詩句,所謂“一舞劍器動四方”,自古以來我國舞劍之風甚重。

青龍門青龍劍

(1)唐代名劍。唐.殷成式《酉陽雜俎》:「唐開元中,河西騎將宋青春每陣,常運劍大呼,……吐蕃曰:『嘗見青龍突陣而來,兵刃所及,若叩銅鐵,謂為神助將軍也。」

(2)青龍門的青龍劍具有較強的剛實勇猛風格,然而又不是那種“硬拼硬進”,而是剛柔相濟、劍法運用自如,身法輕快敏捷,舞起劍來瀟灑飄逸,走起的身形步法韻律有致,既好看,又實用,這就是人多武術愛好者青睞青龍門青龍劍的主要原因。

李嗣鳳青龍劍

王佐贈給李嗣鳳的青龍劍王佐贈給李嗣鳳的青龍劍

此件質地為鐵、木,顏色呈灰黑色的青龍劍,長條形,兩面刃。長74厘米,寬3厘米。劍柄上有一塊圓形鐵皮護圈。劍鞘由兩片硬木合成,五組銅片圈固定,銅片上的紋飾各異,靠護手圈內一組的銅片圈兩側各有一條青龍,故稱青龍劍。此劍原為王佐所用。1928年春,井岡山羅浮鄉成立工農暴動隊時,王佐將此劍贈給該暴動隊副隊長兼軍事教官李嗣鳳。它是王佐戌馬生涯的歷史見證,同時也說明王佐與井岡山地方革命武裝領導人的深厚友誼。

王佐,江西井岡山人。早年投身綠林,走上武裝反抗豪紳地主的道路。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他將所部改編為農民自衛軍。1927年10月,他迎接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並主動接受共產黨對他及其所部的團結改造,並任工農革命軍第二團副團長兼二營營長,不久即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5月,紅四軍成立時,任三十二團副團長;同年7月,任湘贛邊界防務委員會主任;在1928年5月和10月,中共湘贛邊界黨的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均當選為特委委員以及紅四軍軍委委員,後任紅軍縱隊司令,1930年犧牲於永新縣城。李嗣鳳,又名李昆俚,江西井岡山羅浮人,早年參加廣東國民革命軍當戰士,廣州起義失敗後,回到井岡山務農,1928年初開始井岡山鬥爭,任井岡山羅浮鄉工農暴動隊副隊長兼軍事教官時,王佐將這把自己正在使用的青龍劍贈給了他。1930年以後,拿山保衛團團總尹豪民得知李嗣鳳當過暴動隊長並藏有武器,曾多次帶兵捉拿他。李嗣鳳將此劍藏在自家房屋的屋檐板里,逃往他鄉。1958年李嗣鳳病重期間,告訴他兒子李井生說屋檐板里藏有王佐當年送的一把劍,並囑他要好好保存,留著給子孫們看看。1983年李井生修繕房子時,將此劍取出。此後,李井生的兒子李雲仔經常用此劍練功玩弄。

1984年7月,羅浮下茅坪村的尹傳家對井岡山市委黨史徵集辦公室的李春祥說,羅浮坑尾村李昆俚家還保存有王佐用過的一把青龍指揮刀。同年10月,李春祥到坑尾村找到李嗣鳳的兒子李井生,李井生將此劍捐贈給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收藏。

1990年4月,江西省博物館研究員李科友、彭丁秀鑑定此劍為一級藏品;1994年5月,國家文物局文物鑑定專家組阮家新、萬岡等5人再次確認此劍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

天火傳說武器

使用者:易飛揚

年齡:16歲

身高:未知

中國古代名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