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灣大橋

青林灣大橋

是寧波市“五路四橋”項目重點工程之一,計畫投資3.57億元,是機場路橫跨姚江連線海曙與江北的特大橋樑工程。

地位

青林灣大橋是國內斜度最大的斜拉橋。

地理

青林灣大橋南連機場路,跨姚江連線江北和海曙,是杭州灣跨海大橋進入寧波市的一條必經之路。

設計

青林灣大橋主橋長度為380米,為反對稱雙斜鋼塔五跨連續鋼箱梁斜拉橋。塔高130米,雙鋼塔分布於南、北岸,塔柱設計為梁外獨柱橫向外傾式、紡垂形漸變斷面,斜度為1:8,其中南塔高126.465m,北塔高128.465m,單塔由1個錨固段及34個標準節段逐節拼裝焊接而成,雙塔共70個節段,是主橋一個施工重點、難點。全橋按雙向八車道設計,橋樑道路等級為城市快速路,設計行車速度80km/h。

造型

大橋主梁寓意為船帆,鋼塔寓意為桅桿,整個斜拉索麵為風帆,整體為千帆競發之意,造型獨特,結構新穎,頗具動感和視覺衝擊力。

意義

青林灣大橋的建成對發揮城市環線整體效益具有重要意義。大橋通車後,從杭州灣跨海大橋下來的車子可通過該橋直接進入江北,比從繞城高速保國寺路口下少半個小時車程,可有效拉動江北洪塘街道物的物流業和旅遊業發展。同時,車流量、人流量的急劇攀升還為江北區北部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技術

這種結構和規模的斜拉橋在國內尚屬首例,其施工方法和難度均不同於常規斜拉橋。在施工過程中該橋廣泛採用了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其中落架技術國內領先,落架環節由實用動力(上海)液壓有限公司提供的多點同步頂升液壓系統來完成,這項技術已成功為上海音樂廳平移,北京“鳥巢”鋼結構卸載,南通體育場開閉頂系統等國內外重大工程項目提供了關鍵的施工技術和設備,具有較高的精密性和安全性。

青林灣大橋採用補償收縮混凝土,以實現鋼筋混凝土之間的無縫連線。補償收縮混凝土主要套用於後澆帶或無縫設計中,其主要特點是在潮濕條件下能產生適度的體積膨脹,在鋼筋和其他約束條件下產生一定的自應力以補償由於混凝土收縮所產生的拉應力,從而達到補償收縮,防止開裂和提高抗滲能力的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