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岩寺[四川成都]

靈岩寺[四川成都]

靈岩寺,坐落於泰山西北麓,位於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境內。北距濟南45公里,南離泰安25公里,104國道、京福高速公路(設靈岩寺出口)在其側穿過。

基本信息

概況

靈岩寺靈岩寺
靈岩寺,始建於東晉,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該寺歷史悠久,佛教底蘊豐厚,自唐代起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並稱“海內四大名剎”,併名列其首。靈岩寺,現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首批4A級旅遊區。
靈岩寺,坐落於泰山西北麓,位於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境內。北距濟南45公里,南離泰安25公里,104國道、京福高速公路(設靈岩寺出口)在其側穿過。

寺內有北魏石窟造像,唐代宇寺塔宋朝泥塑繪畫,寺內的羅漢泥塑像製作於宋代,梁啓超稱之為“海內第一名塑”,劉海粟題辭“靈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文革"中因是空軍倉庫,所以寺內的泥塑未被破壞。

駐足靈岩勝景,你會看到,這裡群山環抱、岩幽壁峭;柏檀疊秀、泉甘茶香;古蹟薈萃、佛音裊繞。這裡不僅有高聳入雲的辟支塔,傳說奇特的鐵袈裟;亦有隋唐時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羅漢像;更有“鏡池春曉”、“方山積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觀。故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有“靈岩是泰山背最幽絕處,游泰山不至靈岩不成游也”之說。

近年來,靈岩寺的文物保護、旅遊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己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目的地,每年都有百萬計的國內外遊客來靈岩或觀光遊覽、尋古訪幽;或登山健體、體察自然;或避暑消夏、商務會談。

靈岩寺初建於東晉,興於北魏,盛於唐宋,列全國四大古剎之首。靈岩寺峰巒奇秀,風光旖旎,以風景幽深、泉石秀麗著稱於世。寺周群山環抱,深奧幽邃。寺內外摩頂松、千歲檀、朗公石、“鏡泄春曉”、“方山積翠”、“明孔晴雪”等勝景別具情趣。寺內古木蒼翠,怪石林立,殿宇崢嶸。靈洞曲澗、青峰翠巒環繞著古剎精舍,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

著名勝境有千佛殿、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寶殿等幾十處。其中最為引人入勝的是千佛殿內40尊宋代彩色泥塑羅漢,贏得了無數觀者和專家的讚譽,梁啓超稱其為“海內第一名塑”,藝術大師劉海粟說“靈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

靈岩寺後面是山,但不高,上下需要兩個小時的時間。

靈岩寺,這座千年古剎,正以它深邃的歷史風貌、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現代化的服務設施,迎接四面八方的賓客!

名稱由來

靈岩寺靈岩寺

靈岩寺,在長清縣城東南31.5公里,靈岩山之陽。靈岩山,其主峰青壁四削,呈方形,故原名“方山”。又因似“印符”,又稱“玉符山”。相傳東晉時高僧郎公來此說法,聽者千人,山石為之點頭,聽眾將此事告訴朗公,朗公說:此山靈也,不足怪。山遂名“靈岩”。靈岩山居中,群山環抱,重巒疊嶂。北有寶山、黃尖山,東為靈辟峰、朗公山、棋子嶺,南是黃峴山、明孔山、如來頂,西乃雞鳴山等。寺因山得名。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法定禪師先建寺於方山之陰,曰“神寶寺”,後建寺於方山之陽,曰“靈岩寺”。當時,寺院建在山腰甘露泉側,規模不大。至唐代貞觀年間(627~649年),高僧慧崇將寺遷建於今址。以後歷代均有增修。唐宋時為極盛期,有殿閣40餘座,禪房500餘間,僧侶500餘人。唐元和年間李吉甫在《十道圖》中將靈岩寺與今浙江天台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蘇南京棲霞寺合稱為“輿內四絕”。宋代,真宗賜名為“景德靈岩寺”,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正名為“十方靈岩禪寺”。明憲宗成化四年(1468年),又賜名“崇善禪寺”。現存主要建築有天王殿、鼓樓、鐘樓、東廂房、西廂房、韋陀院、觀音堂、大雄寶殿、千佛殿、御書閣、方丈院、辟支塔、塔西院、十王殿、墓塔林等。寺院不僅規模宏大,還有令人神往的雞鳴山、明孔山、朗公石、一線天、十里松、摩頂松、“五步三泉”等自然景觀,自古即為旅遊勝地。歷代題詠靈岩寺的碑刻有423塊,多出於名人手筆,著名的有唐李邕《靈岩寺頌碑》、宋代的《圓通經碑》、金代党懷英書碑等。明代文學“後七子”領袖王世貞稱讚道:“靈岩是泰山背最幽絕處,游泰山而不靈岩,不成游也”。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黃東雷靈岩寺國畫《雪夜靈岩》黃東雷靈岩寺國畫《雪夜靈岩

談起靈岩寺的歷史,首先要說說山東的佛教歷史。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寺院洛陽的白馬寺,五台山的顯通寺,到了東晉時期,河北著名高僧佛圖澄派遣高徒僧朗,來到山東進行佛教的傳播。朗公,京兆人(今西安),與道安,法和等當時的著名僧侶關係密切,開始他在關中講說佛經,後來道安北去封龍(今河北元氏縣)弘法,朗公東來泰山弘法,在泰山北部遇見隱士張忠,前秦皇始元年(351年),在今天濟南南郊的崑嵛谷建立山東第一座寺院朗公寺,就是現在的神通寺遺址,朗公以這裡為基地進行傳經布道,很快就發展成為寺院十餘處,房間近千間的大寺。朗公的名聲大振,甚至南燕帝慕容德都要拜朗公為師,賜當時泰安和長清的所有賦稅給寺院作為布施。前秦永興年間,朗公遊歷泰山後,在泰山西北的方山建立寺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參觀的靈岩寺。神通寺現在只剩下幾座佛塔,一些摩崖石刻和寺院的殘跡。靈岩寺雖然經過幾次滅法和戰亂的毀壞,但是大部分的建築和文物完好的保存到今天。
中國歷史上有四次滅佛的行動,史稱三武一宗之厄:第一次發生在北魏,太武帝拓拔濤即位初期,尊崇的是佛教,曾經拜玄高禪師為太子老師,當時大臣崔浩,對道教極其崇拜,經常向太武帝講說道教神仙一類的事情,並且把佛教的一些短處講解給皇帝聽,太武帝本來對佛教教義就不太知道,於是逐漸相信了崔浩的話,對老子的道德經十分推崇,並且將年號改為太平真君,因為當時佛教已經興盛了一段時間,一些僧人因為占有大量土地和財富,開始不守清規,一天,太武帝偶然進入一座佛寺,發現僧人的室中藏有兵器,於是立即派人搜查寺內,發現還藏有飲酒的器具,在一間密室中藏有美貌的女子,寺院積存有大量的財寶。崔浩乘機上書太武帝誅殺沙門,破壞佛像,焚燒經卷,太武帝於是下令,所有的僧尼都要誅殺,所有的佛像經典都要焚毀,崔浩又懼怕信佛的太子日後對自己不利,也進讒言把太子殺掉,太子老師玄高也一起逮捕入獄。第二次發生在北周時期,北周武帝開始也是信佛,一次他聽說有穿黑衣的教眾準備推翻自己,在各種教派中只有佛教的僧侶身穿黑衣,於是對僧侶開始戒備,聽信了道士張賓的話,準備滅佛,於是招集僧侶、道士、名儒在文德殿進行辯論,看看儒釋道三教誰好誰壞,以定廢立。著名僧人道安說三教是相輔相成的,周武帝問群臣結果,大家都同意道安的說法,遂作罷。六年後,帝又集佛道二教論辯,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周武帝遂下詔廢佛道二教,所有道士僧侶全部還俗,佛教一時絕跡。第三次發生在大唐帝國,唐武帝自幼就不喜歡佛教,等到即位,奉道士趙歸真為老師,道教的一些道士以趙歸為首,一同商量廢除佛教,在宰相李德裕的幫助下,武帝遂下令破壞佛寺,除長安洛陽各留四座寺院,地方各省各留一座寺院外,全部破壞,當時共毀佛寺四萬四千六百所,被還俗的僧人有二十六萬五百人。寺院的所有法器佛像,交到國家財政鑄錢,時為會昌五年,世稱為會昌法難。最後一次在五代末期,後周世宗,生性不喜佛教,即位不久就下令破除佛教,禁止私自出家,廢除寺院三萬餘所,收購佛像鑄錢,很多佛經散失。四次毀佛除了佛道相爭,帝王喜好外,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佛教勢力過於龐大,危害了當時國家的利益,以及國家和王朝的穩定。
靈岩寺在第一次滅佛後損失慘重,到了文成帝即位,佛教又重新興起,北魏正光年間,高僧法定在方山北麓建神寶寺,後來遷回山南,隋唐時期佛教興旺,靈岩寺的影響更加巨大,這時著名的僧人義淨、玄奘都曾經到這裡論經說法,甚至高宗李治和武則天都要先來靈岩寺拜佛,再到泰山祭天。一直到清朝,因為泰山周圍尊崇泰山奶奶碧霞元君,佛教逐漸衰微。建國後靈岩寺進駐部隊,成為軍事禁區,客觀上在文革時期保護了寺院,1981年恢復開放。

靈岩路景

靈岩景區坊,到靈岩寺山門止,有一段清幽漫長的路,沿途景美若畫,勝跡多甚。一進入靈岩景區,迎面可見一山,山巔形似雞冠。相傳,昔有盜賊,夜過其下行竊,忽聞巨雞鳴曉,震懾山崗,賊怖而從善,故稱雞鳴山。該山景色秀麗,為舊時靈岩十二景之一。與雞鳴山相對,有石坊屹立。此坊建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四柱高聳,柱礎石鼓夾抱,柱端“朝天吼”昂天,額枋橫貫,上鐫清乾隆皇帝御筆“靈岩勝境”。由此向里,大溝橫大雄寶殿(1989年10月)臥,架以石橋,名叫“崇興橋”,又名“崇福橋”、“通靈橋”,或俗稱“大石橋”。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由靈岩寺方丈仁欽重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修,今建橋、修橋碑尚在。建橋碑,為北宋末年著名學者畫家郭恩撰文,其子郭升卿書寫,字型頗佳,效法“蘭亭”。碑陰有飛白體“靈岩道場”四字,為北宋元豐年間尚書兵部郎中王臨書寫,系主碑補刻。臨橋古柏蔥鬱,溪澗深邃險峻。放眼南望,峰巒疊翠,巨石嶙峋,謂之“群仙朝笏”。其中一峰,有孔穴穿透,猶若翠屏之上懸掛著一輪圓月。此山,名“明孔山”,亦為“靈岩十二景”之一。相傳,法定禪師來此創寺之時,路途艱險,陰森可怖,他面山誦經49天,感動了神靈,陽光將山穿透,使他得以進山找到建寺之地。

沿路前行,又有山溝橫臥,上架一橋,稱“明空橋”,俗謂“小石橋”,明代重建。兩側古柏聳空,枝椏搭連,遠看似門。橋北有山,松柏郁森,曰“對松山”。橋南有崖,泉流淋漓,叫“滴水崖”。崖石嵯峨,狀如抱廈,泉灑如雨。乾隆皇帝來游時,賜名“雨花岩”,後將其名鐫刻於碑,碑側建亭,並定為“靈岩八景”之一。

靈岩寺靈岩寺

過明空橋為“黃茅岡”,路旁有眾多巨石,似龜背,從遠處看去又像群羊。石上建黃茅岡亭。昔日,僧人在此迎客,故又名“接官亭”。過岡為靈岩之北溪,寺內諸泉皆匯於此,相傳宋真宗曾在這裡飲馬,故稱“飲馬溝”。溝上架橋,名“新石橋”,系明代天啟年間創建。橋兩側飾石欄,上雕蹲獅。溝北石壁嵌明萬曆年間書畫家、歷城人劉亮采所書“十里松”大字石刻。“十里松”是指從“靈岩勝境”坊到寺門沿途之古柏,昔人諱“悲”之音,所以稱“松”。過橋之後,山路漸陡,古柏夾道,蒼翠籠蔭。路北側,溪水激湍,水濤、松濤,轟鳴震耳。上陡坡,即為山門廣場。迎面古柏蔥籠滴翠,旁側立一石碑,上刻“大靈岩寺”四字,系元代至正三年(1343年)西夏人、山東肅政廉訪副使文書訥書丹。碑陰鐫蒙古僧家奴跋語。廣場東側山岩石壁上,有清乾隆皇帝手書詩刻多方。至此,便到達佛門勝地靈岩寺。

金剛殿·大雄寶殿·摩頂松 靈岩寺山門稱“金剛殿”,約為元代創建。門前兩側置清初石獅一對,昔日還立有“千崖”、“萬壑”石碑,由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山東左布政使張欽書丹,門後也立二碑,鐫“絕俗”、“持戒”四字,為明隆慶年間李復初手筆。殿內供護法天神二尊,右為“那羅延金剛”,左為“密執金剛”,手持寶杵,威武剛猛。門內清溪東西涓流,上架三橋,東曰“虎溪”,中曰“聚善”,西曰“接引”,皆為建寺時建造。寺內僧人送客至此溪則止。
溪北,有一四合院落,大門名“天王殿”,單檐硬山,基址、柱礎等物乃為宋代遺存。殿內左右山牆,嵌唐、宋、元、明、清碑碣17方。殿之中央,立北宋皇年間經幢一座。天王殿北的東西兩側,鐘鼓二樓矗立,為北宋末寺內住持妙空創建,鐘樓內現置明正德六年(1511年)十一月住持正昂鑄造的銅鐘一枚。鍾、鼓樓東西兩側為廊廡,北側正中高台之上便是大雄寶殿。該殿原為宋代“獻殿”,是已傾圮的“禮拜五花殿”的前堂,由本寺住持仁欽於北宋崇寧、大觀年間(1102~1110年)創建。昔日,僧人於此誦經朝拜。明正統年間,就國於濟南的德王捐塑佛像於內,遂稱“大雄寶殿”。今殿建於清代中葉,面闊五間,進深六間,硬山頂,卷棚式抱廈,紅柱青瓦,半壁扇。左右蔥蘢參天的古銀杏樹相襯,愈顯得殿堂分外壯觀。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弘曆皇帝為殿題寫“卓錫名藍”匾額及“奇松爾日猶回向,詭石何心忽點頭”楹聯。詭石即“朗公石”,奇松即“摩頂松”。

摩頂松在大雄寶殿西北隅。四周砌以石欄,旁嵌明代嘉靖年間山東巡按監察御史張鵬所題“珠樹蓮台”、“名山勝水”大字石刻,以及乾隆皇帝御書“摩頂松”字碑和御製圖詩碑。清康熙《靈岩志》對此松即已記載:“大可數圍,內空外竅,老桿盡枯,孫枝獨茂,翠色慾滴,蒼古可愛,真不老物也。”僧人將玄奘的傳說附會到本寺,稱當年大唐玄奘去西天取經,臨行時,手摩此松頂曰:吾西去求佛,汝枝西長;歸時,東向,使吾門弟子知之。玄奘走後,樹枝年年西指,一年忽東指,弟子西迎,玄奘果然歸來,得佛經六百部。“摩頂松”由此得名。謂之青松,實為翠柏,因“柏”“悲”同音,其意不祥,故改之。後來寺內僧人為圖吉利,便在柏側栽柿樹一株,取“百事如意”之意。這柿樹長得秀麗,與蒼勁古柏相映成趣,被列為“靈岩八景”之一。

千佛殿 在摩頂松的北面,為寺內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建築。唐貞觀年間本寺住持慧崇創建,宋嘉六年(1061年)寺內住持瓊環重修,明嘉靖年間重建。其後,歷經多次修葺,其形制被保存下來,基本因襲了宋時的風貌。大殿建在2米高的台基上,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廡殿頂,丹柱碧瓦,斗拱錯落,檐角翹起,躍躍欲飛,整個殿宇金碧輝煌,異常氣派。殿周,圍以矮牆,形成院落。院內院外,古木參天。近院有一翠柏,虬盤鱗結,蒼勁挺拔,傳為漢柏。旁有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四月立的《漢柏記》石碑一通,碑文曰:“此柏方萌芽,漢文帝夢靈岩廟左右有千柏,命通往觀之。至,惟見一萌芽,回以實報。文帝祭而祝之,曰:當與此山並傳不朽。”

殿內中央台座上,供奉著三尊大佛,中為毗盧遮那佛,端坐於蓮花高台上,藤胎髹漆,宋治平年間由僧惠在錢塘製作;東為藥師佛,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以銅鑄造;西為阿彌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銅鑄。四周壁上,曾排列著數以千計的30厘米高的坐佛,約為明代所置,多數木質,少數銅質,故稱“千佛殿”。現存已不及半數。

殿中周圍牆壁前的台座上,排列著101~120厘米高的40尊泥塑羅漢,其中29尊為梵僧羅漢,11尊為中國高僧。這批羅漢像多數塑於北宋嘉六年(1061年),少數塑於元、明兩代。塑造技藝精湛,寫實性強,形體、比例與真人相像。其情態各異,有的禪坐,有的執杖,有的屈膝,有的光足,有的怒目,有的沉思,有的爭辯,有的說法,無一雷同,生動傳神。其衣飾彩繪也處理得乾淨利落,線條有的柔美流暢,有的剛健有力,有曲有直,有深有浮,富於節奏。色彩豐富,點染塗描,技法純熟,堪稱我國古代泥塑遺存中的藝術瑰寶。1922年7月,著名學者梁啓超揮毫題字,譽之為“海內第一名塑”。

御書閣·魯班洞 御書閣,在千佛殿的東北側。唐代本寺住持慧崇創建,曾供有唐太宗、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等御書,故名。北宋大觀年間,住持仁欽重建,並篆書顏額。金代貞年間,寺遭戰火,御書盡焚。明代重修,並先後於內塑菩薩、玉皇像。閣為兩層,下為石砌台基,券以拱門;上為閣體,飛檐起脊。閣前拱門之上石隙間生出古青檀,盤根錯節,枝柯縱橫,狀若游龍、雲朵,名曰“雲檀”,為寺內一大奇觀。閣基內外,嵌石刻頗多,其中以宋代寫的《圓通經》最為著稱。《圓通經》寫於元符二年(1099年)十二月,共四葉,草書1400餘字,字型瀟灑俊逸。刻石也妙,仍能保持該書法之韻味。明代嘉靖間,學士方豪跋語曰:“靈岩名筆固多,惜多為石工所敗,惟此字獨佳。”該《圓通經》石刻與天王殿內元代漢藏文對照碑、魯班洞中李邕《靈岩寺頌並序》碑,均為寺內珍品。

靈岩寺靈岩寺

魯班洞,在大雄寶殿的西側。過去傳為東晉十六國時前秦隱士張忠穴居之處,又傳為朗公藏骨處,今經文物工作者考察,是早期進入寺院的山門。山門南北方向,南側辟券拱門,門洞深數米,兩側石壁上嵌有唐代景雲、開元和北宋淳化、元、大觀年間的題名石刻。其中西壁所嵌唐代北海太守李邕於天寶元年(742年)撰書的《靈岩寺頌並序》碑最為著名。李氏富有文名,書法尤佳。其字筆力遒勁,筆勢開放,如龍騰虎躍,劍拔弩張。性喜創新,厭因襲,曾曰“似我者俗,學我者死”,故其書法具有獨特的風格。該碑,字型為行書,是他65歲所書,可謂得意之作。李氏之碑刻,在本寺曾有多塊,如今僅存此碑,亦是目前山東省僅存的一塊李邕書碑。

辟支塔 以辟支佛(全稱“辟支迦佛陀”)命名,位於千佛殿的西側。其創建年代,古人文章及志書中有記載,唐天寶元年(742年)李邕撰書的《靈岩寺頌並序》碑曰“辟支佛牙,灰骨起塔”。清康熙《靈岩志》中也曰“唐天寶中建”。今塔建於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嘉靖二年(1057年)竣工,元、明屢修之。

塔高54米餘,八角九級十二檐,青磚砌壘。塔基石築,上刻陰曹地府浮雕。塔身,每級四門六窗,一至三層雙檐,其餘單檐。塔剎由覆缽、相輪、圓光、仰月、寶珠、剎竿組成。最上一層,八角各置金剛一尊,拽拉鐵鏈,使剎加固。塔內設中心柱,東、西、南三面辟龕,內置石刻辟支佛像。該塔背依山巒,巋然聳立,和周圍景色組成一幅美麗的立體圖畫。塔有磚砌台階,盤鏇登至塔頂,可觀賞靈岩勝景全貌。

般舟殿基址 位於千佛殿北,為唐至清建築遺址。1995年發掘出土。昔日,般舟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今台基上尚保留般舟殿四周殘牆及碩大的柱礎。其中明間兩座柱礎雕刻龍鳳花紋,甚為精美。殘牆東、西、北三面豎有八棱石柱,南面殿牆前有唐代密檐式石塔一座和八棱石經幢兩根,上皆雕刻精美的紋飾,為佛教藝術精品。

慧崇塔·墓塔林 墓塔林,位於寺西0.5公里處。坐北朝南,為歷代高僧安息之地。有唐、宋、金、元、明、清墓塔167座,碑刻81通。以元、明時期的墓塔居多,最早的唐塔僅1座,即慧崇塔。
慧崇塔在墓塔林北側的最高處,是唐代高僧慧崇的葬塔。慧崇是貞觀年間靈岩寺住持,他將靈岩寺從甘露泉遷至今址,創建了千佛殿、御書閣等,功績赫然,圓寂建墓塔以藏舍利。該塔建於天寶年間,高5.3米,石砌方形,單層。南面辟門,門上券拱處鐫以火焰狀半圓形浮雕。東西兩面飾門,仕女憑門半掩,門上雕刻獅頭、武士、飛天、樂伎等圖案。塔頂重檐,以石板疊澀外挑,塔剎由露盤、仰蓮、寶珠組成。整座塔體顯得古樸渾厚。塔壁刻有明代萬曆十六年(1588年)釋真可的《禮慧崇塔》詩。

其餘墓塔,皆在慧崇塔之南,簇聚成林,蔚為壯觀,可與河南嵩山少林寺墓塔林媲美,對於研究我國佛教史、藝術史,具有重要價值。墓塔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形制多樣,造慧崇塔(1986年7月)形古樸,雕刻精細。塔座多呈方形和圓形,雕成蓮瓣,由金剛、力士頂托,有的則做成須彌座式。塔身有圓形、長方形、鐘形、八角形等,上刻祖師僧名及年號。塔剎為雕刻著蓮花瓣的復缽和圓形相輪,上置寶瓶和相輪式寶尖。諸塔之中,悅公息庵和尚墓塔尤惹人注目。息庵為靈岩寺第三十九代住持,圓寂於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其墓旁《讓公息庵禪師道行碑》,由日本和尚邵元撰書。邵元因“慕中華釋教之盛”,於元泰定四年(1327年)來華,在中國居留長達21年,其間,遍游各大名寺,曾任少林寺首座僧職,還被選為百僧之一進宮誦《大藏經》。他不僅通曉禪宗教義,而且對漢文化也造詣頗深。他所撰寫的此碑,書、文並茂,堪稱上品,且為中日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珍貴實物資料,傳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當代歷史學家郭沫若曾題詩讚曰:“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來唐不讓仁。願作典型千萬代,相師相學倍相親。”

白雲洞·積翠證明龕·朗公石 由寺東側沿盤路向靈岩山攀登,處處有景。行約里許,為甘露泉,清乾隆皇帝曾在此建行宮。昔日,殿宇眾多,現僅存遺址。甘露泉向上不遠,右側有一古柏,三杈,杈間有一大石被包在裡面,人稱“樹抱石”,大約形成於四百年前,乾隆皇帝曾詠《登玉符最高峰得四百字》一詩描述道:“樹抱石為胎,前飛峽成調。”此詩刻在不遠的石廣(yǎn眼)上。石廣有兩處,一曰“大石廣”,一曰“小石廣”。和石廣相距不遠,有一大石平臥。相傳,明代靈岩寺住持真可常於此石上豎臥休息,故名“可公床”。

由小石廣向上,便是白雲洞。陰雨天,于山下依稀可見洞內溢出白色雲氣,故名。白雲洞所在之山岩,平平展展,上有翠柏荊棵,山花芳草。洞穴岩壁之下,有一平坦隙地,人們立於此,可俯瞰靈岩勝景。

從白雲洞向西,略走一段路程,可遙見陡壁之上有大字石刻“靈岩觀音道場”,系北宋政和年間張勱題書。循徑折東,便到“懸星岩”,俗謂“功德頂”,上鐫明隆慶年間吏部尚書楊博題寫的大字石刻“象嶺”、“獅峰”。岩間有一巨大佛龕,名曰“積翠證明龕”,亦名“證明功德龕”、“方山證明殿”。其名來源於“幼童捨身成佛”的傳說。龕內唐大中八年(854年)鄉貢進士牟撰寫的《修方山證明功德記》石刻載:“按寺記云:唐初有一童兒捨身,墜到半虛,五雲封之,接往西天而去。……證明佛法功德之真理。”龕為唐貞觀年間開鑿,內平面呈橢圓形,正中雕有釋迦牟尼石像,高約5米,體態豐腴,身著袈裟,趺跏而坐。旁有菩薩、弟子、衛侍、神獸造像等。洞內題記甚豐,尤以唐宋兩代最多。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於龕外增建方形石室,坡頂,疊澀出檐,外壁塗朱色,俗稱“紅門”。門前為平台,台周設護欄,人們可憑欄觀賞四周景色。龕上,巨岩削壁如屏,青蔥翠綠,景色壯麗,稱“方山積翠”,為靈岩十靈岩山晾經台(1997年5月)二景之一。

積翠岩西南為“巢鶴岩”,又名“蹲獅峰”、“晾經台”,台上有亭,亭下設石欄,可倚欄小憩覽勝。這裡岩陡立,雲煙縈繞,飛鳥盤空。積翠岩之東南為獅尾峰、靈辟峰。“兩峰矗立,狹通一線”,好似神靈用巨斧劈開一般,僅可容一人側身通過。於此峽中仰望,只見藍天一線,故名“一線天”。因處於東側山巔,又稱“東天門”、“小天門”。穿過一線天,便為靈岩山北麓,北魏法定禪師曾于山陰漬米峪建神寶寺。如今寺已湮沒,僅為遺址。一線天南約1公里處的山峰下,有孤石聳立,相傳為朗公之化身,故稱“朗公石”。遠遠望去,酷像一光頭和尚,身披袈裟,背著行囊,拄著錫杖,沿著山路踽踽前行,實乃唯妙唯肖。

地理環境

靈岩寺靈岩寺

靈岩寺,位於泰山西北麓靈岩山腳下。靈岩山是泰山十二支脈之一,主峰海拔668米。靈岩山原名方山,因山頂平坦,四壁如削而得名,又因山形似玉璽,亦稱玉符山。山之陽,是滿月蔥蘢的靈岩峪,曲折起伏的山巒向東西兩側延伸,靈岩寺就座落在這翠谷之中。 

靈岩寺周圍的山嶺,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下層叫結晶基底,是距今24一26億年的太古代晚期侵入形成的中粗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上部稱沉積蓋層,為距今6億年的古生代寒武紀沉積形成的灰岩和頁岩,不整合覆於結晶基底之上,成為山嶺的主體。

靈岩山一帶的地質構造,除了斷裂構造,還發育有重力滑動構造及其形成的各種褶皺構造,新構造運動也十分普遍而強烈,呈間歇性上升的趨勢。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條件及各種地質作用,構成了靈岩山脈秀、奇、幽、奧四大特點。 

旅遊指南

旅遊交通

1、長清區旅遊巴士直達靈岩寺 (購全價門票可享受免費乘車)

2、濟南市游60路(購全價門票可享受免費乘車) 解放橋公交停車場 (家樂福北臨)(早:7:30-8:00) 市立五院公交停車場(早8:00-8:30) 勝利大街(早8:00-8:30)

3、濟南市旅遊傳送中心 濟南長途汽車總站

4、濟南市旅遊汽車站 濟南市英雄山路71號

5、濟南市長途客運中心堤口路75號

餐飲娛樂

靈岩賓館

靈岩賓館是靈岩景區管委會下屬的一家準三星級涉外賓館。賓館位於靈岩寺西側,自然環境優美,服務設施齊全。擁有豪華套間、單人間和標準間,總計床位128個,有可容納20一300人的會議室四處,賓館餐廳可供200人同時用餐。宜人的環境、周到的服務、優惠的價格,是海內外賓客外出遊覽、休閒度假、商務會談、會議培訓的理想之地。

檀園賓館

濟南靈岩寺檀園賓館坐落於濟南市靈岩寺風景名勝區內,是以佛教文化為主題的高端酒店,它柔和了傳統建築風格、時尚設計和佛教文化理念,園內精緻清雅、簡而不失睿度,移步一景、在此休閒可眺望靈岩自然風光、感受深厚的佛教文化,實乃山林雅居。檀園賓館距離濟南60公里,距離泰安30公里,距離104國道6公里,京福高速設有靈岩出口,交通便利。賓館現擁有總統套、豪華套房、單人間、標準間24間套,床位41張,全部寬頻網際網路接口(100兆),擁有會議室2個,可承接10—50人的各種形式會議,三個宴會廳、以及一個零點大廳可同時容納80人用餐,各個餐廳可欣賞不同角度的靈岩風景。

其他

靈岩寺位於鹿泉市西南,棗林村西,原為並排兩座寺院,中間以腰牆分隔為前後兩進院落,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前有天王殿,殿前有石橋一座,由塊石砌就,在石縫中原長有一棵柏樹,從根部分成二杈,呈倒人字形,當地人俗稱“人字柏”。進天王殿,院東西有配殿 各三間,東側有二層鐘樓一座,磚、木、石結構,布瓦歇山頂,面一進一,通高9米,三、五架梁橫一掛鍾用的橫樑。前後檐下各用一朵一斗二 升交麻葉的平身科,兩山面各用兩朵交麻葉。角柱為木質通柱。樓頂及牆損壞比較嚴重。往裡進月亮門為二進院,正北為大雄寶殿,磚、木、石結構,布瓦硬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後帶廊。建築面積108平方米,高7.6米。三、五架梁前後帶抱頭梁,前檐下隨檁枋和柱頭枋間 有墊板,其餘構件因白灰抹頂不太清楚。現保存好,大雄寶殿後面有僧房若干間,寺東並列為跨院,供白衣觀音,在清末時就已毀壞。

靈岩寺現僅存大雄寶殿和鐘樓,院中還存有五塊石碑,二節石幢身、一塊經幢華蓋。石碑為清代康熙、乾隆、同治年間所刻,其中一碑文中記載:“創建於大金明昌年間,重修於萬曆八年,迄今又三百餘年……”。由此可知,靈岩寺創建於金、重修於明、清。現存的為清代建 築。

靈岩寺往西250米處有一天然洞穴,為靈岩洞,正處在海螺山的山腳下,洞口上部山石陡峭。巨岩橫臥,把洞口上部山石陡峭、巨岩橫臥,把洞由小石洞相連的多個石室組成,俗稱“18連珠洞”。古人曾記之“洞之首出山陽,尾通山陰,曲折里許,幽眇絕塵,鞠躬而進,每入一珠,乖如乳彩,散如花余”。實際上只有九個洞室,稱九節連珠洞。第一室最大,宛如一寬敞大廳,室中央原有一座佛像高約兩米,為洞內天然石塊刻成,1966年鐵路二站占用時砸毀。通過石門可進入二室,又是一番景象,舉火想望,洞壁水珠滴淌異彩閃耀。每進一室各有不同,其中 第四室滴水如春雨,並伴有叮咚之聲,如琴、箏彈奏。第五室為“天外天”,洞壁高處突出一塊巨石,廠上可容數個坐臥,真似空中仙閣。最後到第九室為最小,難以進入。

靈岩寺因洞而名,靈岩洞又因寺而傳名。

靈岩寺在成都都江堰市區北5公里幸福鄉靈岩山七星岩下。稱“靈岩聖燈”,舊為“灌縣十景”之一,我國著名的四大古剎(當陽玉泉寺、南京棲霞寺和天台國清寺)之一。

它是我國佛教禪宗的名剎,它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479年)。

貞觀年間(627~649年)由高僧慧崇主持重建的。以後幾經廢修,現存的殿宇多為宋代以後的建築。

寺內的主體建築是千佛殿,也是寺內保存最好、規模較大的一座古建築,因殿宇周壁供置眾多佛像而得名。千佛殿始建於唐代,現在是明代重建的木結構建築。殿內最引人入勝的是40尊宋代彩色泥塑,距今已近千年了,仍保存完好。它表現了40位高僧的不同形象和性格,尊尊動人,個個傳神,無一雷同。梁啓超曾有“海內第一名塑”的題字。寺內的另一勝跡是辟支塔,它挺立於千佛殿西北。此塔始建於宋代,塔高54米,是八角九層的樓閣式磚砌建築。造型奇特,塔身上下不一。一至三層是重檐,四至九層為單檐。古樸的門窗、富有變化的塔檐和纖巧挺拔的塔身,使人感到莊嚴大方中不失玲瓏奇巧。

墓塔林簡稱塔林,在大雄寶殿的西側,是由靈岩寺歷代住持高僧的墓塔、墓碑組成的。墓區里保存著自唐代至清代的各種墓塔167座,墓志銘石碑81座。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僅次於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塔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