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丘古道

靈丘古道

靈丘,戰國時為趙邑,西漢高祖十一年(前196)置靈丘縣,因有趙武靈王墓而得名。這裡有一條千年古道——靈丘道。

基本信息

簡介

靈丘古道靈丘古道

靈丘古道是北魏時開鑿的由山西高原北部通往華北平原的交通要道。該道開鑿於公元五世紀,北魏拓拔鮮卑即由此路,沿唐河谷地出太行山,橫掃河北,問鼎中原。

景點

峰迴路轉,河水彎彎,青山疊疊,風景迷人。僧寺、雄關、佛冢交相輝映。尤其是遼代建設的覺山寺,更有傳奇色彩。遠不見寺院隱山澗,近相看白塔矗雲端。據說,寺內的白塔、古井與旁依的小山高度、深度尺碼相同,號為一迷,稱為一絕。寺旁有北魏高宗拓拔浚與群臣比武的御射台,《皇帝巡之頌碑》仍依稀可辨.

歷史

靈丘古道靈丘古道

唐河從靈丘縣城南部開始繼續向西南方向流入山區,最終從下北泉村進入河北地界,河道經過的峽谷里,有一條公元五世紀北魏時開鑿的古道,是山西高原北部通往華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名叫“蒲陰徑”。這樣的峽谷通道在晉北高原地區一共有八條,稱為“太行八徑”,第六條就是這著名的隘門峽,又稱“蒲陰徑”,清雍正版《山西通志·山川卷》中曾有如下記載:“由隘門山峽入,取道岩石間,路窄容跨,右壁峭插乾霄,左則絕澗數百丈,下有怒湍(即唐河激流),以晴雷起於足下”。正因為靈丘道地勢險要、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道路建設和維修,曾多次調民進行修治。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北魏道武帝天興元年(398),拓跋珪曾發兵萬人修直道,從今河北望都經倒馬關,開鑿恆山,直到大同,共250餘公里。太和六年(482),北魏又從各地調集5萬人“治靈丘道,自代郡(郡址在今大同市),靈丘南越太行山至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基本上是在以前修的直道基礎上重點整修靈丘至河北的一段路,以進一步打通河北平原與山西北部各郡的通道。因徑靈丘,又稱靈丘道。靈丘古道見證了滄桑,見證了歷史。凝聚了太多的歷史,蘊藏了太多的人物故事,地域文化。這裡有北魏時期的棧道、義倉、關塞、寺觀、碑碣等遺址,構成一組以靈丘道為軸線的自然、古文化群遺址。眾多的北魏古文化遺址與峽谷峭壁、蒼山、奇峰、碧山等自然景觀渾然一體。既是具有要價值的文物古蹟,又為不可多得的旅遊勝境。1992年,國防公路天走路(今馬走線)通車,一時間、天塹變通途,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寺觀,自然奇觀全部呈現到世人面前。

大同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大同古稱平城、雲中,包括四區七縣,人口約260多萬。其地處大同盆地,晉、冀、蒙交界,內長城蜿蜒其南,外長城橫臥其北,東連太行,西臨黃河。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形成許多天然關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北方之重鎮。
在大同的歷史上,曾創造了許多燦爛的文化藝術,留下了眾多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氣魄雄偉的雲崗石窟,是世界文明的藝術寶庫,上下華嚴寺、善化寺、恆山懸空寺、九龍壁殿宇嵯峨,金碧輝煌。大同雖然地處塞上,其自然風光既不同於南國水鄉的花紅波綠,也不同於白山黑水的瓊枝玉樹。但她那獨特的天高雲闊的塞北風光,雄偉壯麗的重關疊嶂,古樸奇偉的巨剎危樓,也足以使人壯情抒懷,流連忘返。“人天北柱”的北嶽恆山,巍峨疊嶂的七峰山,臥龍望水的采涼山,奇景無限,大同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
景 點 趙武靈王墓 | 寶寧寺| 鎮子梁水庫遊樂場 | 跑馬梁 | 白登山 | 比丘尼曇媚造像記 | 封和要墓志銘 | 恆山壯觀碑 | 司馬金龍墓表墓誌 | 文徵明太湖詩碑 | 元淑墓誌 | 朱熹易繫辭碑 |冊田水庫 | 大同市博物館 | 大同火山群 | 鼓樓 | 觀音堂 | 華嚴寺 | 七峰山 | 采涼山| 塞外長城 | 善化寺 | 雲崗石窟 | 大同清真大寺 | 代王府九龍壁 | 北魏馮太后墓 | 觀音堂三龍壁 | 懷仁旺火 | 皇后之鄉 | 明代藩九墓 | 平城遺址 | 祁皇后墓 | 清李殿林墓 | 清任勇烈墓 | 司馬金龍墓 | 天竺廟五龍壁 | 文嬴湖 | 縣文廟五龍壁 | 縣文廟一龍壁 | 興國寺五龍壁 | 恆山 | 慈雲寺 | 大安寺 | 歸潛堂 | 覺山寺 | 龍山 | 懸空寺 | 應縣木塔 | 石柱山 | 水神堂 | 湯頭溫泉 | 文殊寺 | 永鎮寺 | 雲林寺 | 善化寺 | 珠海寺 | 麻莊漢墓群 | 靈丘古道 | 平型關 | 清栗毓美墓 | 清王萬邦墓 | 唐晉王李克用墓 | 陽高縣古城堡漢墓群 | 桃花山景區 | 曲回寺石佛冢 | 方山永固陵 | 雲崗國家森林公園 | 青檀自然保護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