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州

蔚州

蔚州(今河北省蔚縣),盛唐時東臨易州,南接恆州、定州,西倚雲州,北枕媯州。商周時期為代國,秦代置代郡,直至西晉。北周時始置蔚州,隋代時廢,唐代復置,屬河東道,遼代屬西京道,金代屬西京路,元代屬上都路宣德府,明代屬大同府,清代初屬大同府,後改屬宣化府。

基本信息

城建布局

蔚州蔚州
蔚州古城位於壺流河南岸平台地上。據《蔚州志》記載,蔚州古城周七里十三步,城牆高三丈五尺,城門樓三座,角樓四座,三級敵樓二十四座,垛口一千一百餘。東門為安定門,樓為景陽樓,南門為景仙門,樓為萬山樓,西門為清遠門,樓為廣運樓。三門外均建有高大雄壯的瓮城。隔護城河吊橋與內城相連,城外為三丈余深,七丈余寬的護城河,蔚州城為不規則形,南面寬闊,北面狹小,東、西兩面多彎不平直。城內只建東、西、南三門,沒有北門,而在北城垣上修築玉皇閣。城內以東西南北四大街為主幹線,形成以文昌閣(鼓樓)與南門(萬山樓)對稱,南北大街為中軸的建築格局。

蔚州古城的南、東城牆已全部拆毀。剩餘保存較好的是北城牆和西城牆的北段,約長1600米。東、西城門已毀,僅存南門。萬山樓和城內文昌閣為97年恢復重建。護城河東、西、南三面基本存在,三門外的石橋仍存。

由於歷史原因,蔚州古城遭受了一定破壞,但古城風貌基本沒有改變,加之古城內衙署、寺廟、樓閣、民居眾多,仍有明、清古城遺風。蔚州歷史上是以漢民族文化為主流,可在古城形制上卻一反漢民族傳統“禮制”嚴格講求:方正端莊、經緯分明、中軸對稱的規劃而建設,是蔚州古城最大特色。

地理位置

蔚州蔚州
蔚州歷史悠久,壺流河谷地就發現有百萬年的舊石器遺址和眾多的新石器遺址。堯舜之時屬冀州,商周時為代國。秦、漢、三國、西晉時,均稱代郡。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改稱“蔚州”,歷代沿用,迄今已有1420餘年的歷史。

蔚縣古稱蔚州,又名蘿川

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地處太行山、恆山和燕山交匯處,全縣呈盆地狀,南部深山、中部河川、北部丘陵,總面積3220平方公里,總人口47.7萬人。據考古學家發掘考證,壺流河兩岸分布著50餘處氏族部落生活遺址,春秋時期為代國之都,戰國歸趙,秦時為代郡,北周宣武帝時(公元580年)始置蔚州,民國年間改州為縣至今,是京西著名的“米糧川”,歷史上享譽中華的四大貢米之一“蔚州貢米”就是蔚縣著名特產之一。

歷史沿革

蔚州蔚州
西周:代國,代(國治)。
東周:(春秋):代國,代(國治)。(戰國):趙國代郡,代(郡治)。
秦:代郡,代(郡治)。
西漢:代國。代(國治)。并州代郡,領桑乾(郡治)、代、道人、當城、高柳、馬城、班氏,延陵,且如、平邑、陽原、東安陽、參合、平舒、靈丘、廣昌、鹵城、狋示十八縣。
東漢:幽州代郡,領高柳(郡治)、代、當城、平舒、桑乾、北平邑、東安陽、馬城、班氏、道人、靈丘、狋示十二縣。
三國:魏國幽州代郡,領代(郡治)、平舒、當城、桑乾、馬城。
西晉:幽州代郡,領代(郡治)、當城、平舒、廣昌。
北魏:燕州東代郡,代(郡治)。東魏:蔚州(今平遙西北)。北周:蔚州,領大昌,靈丘。(州治不詳)。
隋:州廢。
唐:河東道蔚州,領安邊(州治)、飛狐、靈丘(州治)。(初治靈丘,後治安邊,再後復治靈丘)。
遼:西京道蔚州,領靈仙(州治)、定安、廣陵、靈丘、飛狐。北宋:雲中路蔚州,領靈仙(州治)、定安、廣靈、靈丘、飛狐。
金:西京路蔚州,領靈仙(州治)、定安、廣靈、靈丘、飛狐。
元:上都路順寧府(宣德府)蔚州,領靈仙(州治)、定安、廣靈、靈丘、飛狐。上都路蔚昌府,領靈仙(府治)、定安、廣靈、靈丘、飛狐。
明:山西大同府蔚州,領廣靈、靈丘、廣昌。
清:山西省大同府蔚州,領廣靈、靈丘、廣昌。直隸省宣化府蔚州。

歷代官員

漢代太守

李椒、蘇建、共友、任宣、任宏、蘇竟、趙永、劉興、耿宿、李超、杜密、王澤、傅睿、裴潛。

晉代太守

辟閭嵩。

唐代刺史

李思儉、李君球、王元琰、李聰、契芯通、蘇祐、白義成、朱邪執宜、朱邪赤心。

遼代節度使

佛留、夏行美、楊佶、謝家奴、耶律仙童、耶律頗的、耶律延禧。宋代守將陳翊。

金代節度使

蕭特謀葛、耶律宗賢、完顏畏可、徒單克寧、馬諷。知州:蕭觀寧。

明代知州

洪武,陳益民、成璉。
洪熙,江勉。
宣德,宋克正、耿信、劉敏。
景泰,史魁。
天順,郭瑾、蕭光、王亮、王琦。
成化,柴驥、時信。
弘治,姜髙、宇寶。
正德,王珽珪、張天錫、徐有、林堂。
嘉靖,武信、曹俊、郁染、郭源、王思明、王師古、文三省、董昂、袁貫、於藁、王一鳴、強書、馮條、脫鎬、劉廷枝、王命。
隆慶,蕭以成、張動。
萬曆,熊明誠、唐其照、馬斯作、張煌、張若愚、洪有磬、張啟、李旦、李祥、任應徽、賈師謙、錢通、徐承武、劉生和、徐承芳、馬孔昭、黃拱宸、馬體元。
天啟,李宣猷、王化行、黃良允。
崇禎,時崇古、王湛、來臨、陰德、陳鵬舉、胡守魯。

清代知州

順治,滑文蔚、李似、曹士琦、李英。
康熙,鄭牧民、佟相年、江維祥、宣成義、尚大發、耿菱忠、馬世永、柯法、章宏、馮敬玉、張廷棟、沈紹祖。
雍正,唐麟祥、楊貫、陳際鼎、李培仁。
乾隆,楊世昌、沈熹、許宗歭、帥家相、劉致中、吳鵬、王錦林、靳榮藩、王建中、翟齊鶴、張天相、汪大鏞、沈寅、張麟書。
嘉慶,章學濂、葉廷和、胡達、張道涯。
道光,包發、康錫新、邊青藜、沈如朝、沈第、陳嘉謀、劉衡。
鹹豐,伊鏗額、王榮。
同治,李秉衡、石元善。
光緒,慶之金

文物古蹟

古寺

蔚州蔚州
蔚州靈岩寺、蔚州雙松寺、蔚州崇教寺、蔚州華嚴寺、蔚州南馬寺、蔚州黃梅寺、蔚州金河寺、蔚州釋迦寺、蔚州玉泉寺、蔚州雙陽寺、蔚州羅漢寺、蔚州峰山寺、蔚州觀音寺、蔚州金覺寺、蔚州祥雲寺、蔚州柳溝寺、蔚州鐵黎寺、蔚州上峰寺、蔚州圓覺寺、蔚州法雲寺、蔚州油澗寺、蔚州證果寺。以上22座寺院皆記載於順治版(公元1659年)上卷祀典志壇廟寺觀中。蔚州古寺

古宮

萬安宮萬福宮

蔚州十景

蔚州蔚州
台山積雪
在城東北一百里余,山有五台,四時積雪不消。
官嚴夜語
在城東四十里九宮山,嚴下夜靜,泉水相激,松枝相敲,常若人言。
馬頭山色
在東城三十里太白山上,其色微紅,兼以青黃,相映返照如書。
孤峰獨秀
在城南北口山內四十餘里,屹然獨立,高聳青霄,如削峰焉。
鐵板分流
在城西南三十里南馬莊,元朝民爭滋泉水灌田,以鐵板鑄九孔分之,今水涸板存。
東湖曉望
在城東門外,波光曙色,絢彩盈目。
靈仙晚照
在城南三十里山上,有三奇石,夕陽照映,嚴若三仙,古靈仙縣亦因此名。
井亭甘泉
在城外西一里,共水寒飲之能除瘟疫。
幽亭樓鶴
在州治中儀門內,凡有詔典恩宥,其鶴必先期集於此。
龜崖橫翠
在城南三十里北口內,崖石當路,如龜形然。

價值評估

1.蔚州城是河北省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明清古城。是整個社會文化遺留下的實物,是研究社會發展、科學進步、文化藝術成就的主要例證。
2.蔚州古城一反漢民族傳統“禮制”規劃而顯現出的特殊城建布局,是全國州城建築中獨特一例。是研究古代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與創作,繼承歷史遺產的實物資料。
3.蔚州古城內現存有衙署、寺觀、廟壇、殿閣、樓台、宅院數量眾多,種類齊全、品位價值高、時代連續性強四大特點,為全國明清古城所僅見。這些古代文化的結晶,有著各個時代、種族、地域的不同特點,對於啟發愛國思想和民族情感,進行精神文明建設有積極的教育作用。
4.蔚州古城及城內的文物古蹟,是進行文化藝術活動和發展觀光旅遊事業的物質資源。
5.蔚州在悠久的歷史文化中,還形成了豐富的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和土特產品。蔚州剪紙、鏤空泥塑、藝術陶器,傳統砂器,蔚州秧歌以及蔚州貢米、杏扁和各色小吃等,早已享有盛名,飲譽不衰。

考古證實

據考古資料表明,最晚在東周時期,已有人類在蔚州城一帶定居生活,由此推溯,蔚州城的城建歷史可達2700餘年。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造就了古城深邃的文化內涵,古城內保存的文物古蹟可以證明北魏、遼、元、明、清蔚州的繁榮。尤其是元、明、到清前期,由於蔚州飛狐古道是南通華北平原,北達千里大漠的交通要道,因此,蔚州人口增加,物資流通,商業發達,文化和教育也空前繁榮。明洪武五年在原城址基礎上,闢土修築城牆,洪武十年重磚石,形成了一座“雄壯甲於諸邊的鐵城”。蔚州

旅遊景點

蔚州玉皇閣坐落於蔚州北城牆上。玉皇閣高峻而雄偉,整個樓閣分前後兩院,前院由天王殿和15間禪房組成。後院正面為玉皇閣大殿,殿內正面為玉皇大帝塑像,兩側牆壁上為洞神壁畫,大殿用柱36根,柱上有精美的斗拱。玉皇閣為重檐歇山琉璃瓦頂,外觀三層,實為兩層。玉皇閣大殿前左有鐘樓,右有鼓樓。玉皇閣始建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歷代屢次修整,現存重修碑7塊。玉皇閣名為敬奉玉皇大帝,實則為防備外來之敵。蔚州城始建於南北朝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城周七里十三步,城高四丈,東為安定門,南為景仙門,西為清遠門,惟北城牆未開城門,而建有玉皇閣一座。蔚州城不設北門鋪路。這與明初防禦元朝殘餘勢力騷擾的大形勢相適應。登臨玉皇閣可憑檻眺望塞外大好風光,為歷代文人墨客遊覽勝地。

剪紙藝術

蔚州蔚州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閒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民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現在已發現的最早剪紙實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動物花卉團花,學者們則認為可推溯到漢唐婦女使用金銀箔剪成方勝貼在鬢角為飾的風俗,而雖已找到蔡倫以前的東漢紙張實物,嚴格意義上的剪紙恐不會早於漢朝。早期的剪紙大約跟道家祀神招魂祭靈有關,例如杜甫詩中就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明確記載。苗族仍有年節剪鬼神之形貼於牛欄或門上的巫術習俗。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繡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熟練的民間藝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紙剪成圖形,專業藝人則有用刻刀在蠟板上製作者,稱“刻紙”。經起稿、剪刻、貼上、揭離、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層紙,而提高產量。 剪紙因材料單薄,多用滿幅鋪排勻稱而物像互相串連的平面構圖法,形象多富裝飾性,避免大塊黑白,用精緻花紋點綴裝飾主體人物。聰明的藝人在表現“貓捕鼠”時竟創造出“鼠在透明貓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爛漫的風格十分耐人尋味。平面重疊鋪陳的手法不僅造成濃烈的民族風味,並且擴大了畫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紙的表現力。絕大多數剪紙都並不追求嚴格寫實,而是民眾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現,例如陝西剪紙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極度誇張而成為牛身上的裝飾花紋,既增添了視覺的動感變化,又加強了形式美感。

古書記載

蔚州,興唐。下。開元戶四千八百八十七。鄉十一。元和戶一千五百六十三。
鄉十二。
禹貢》冀州之域。虞及周屬并州。《周禮》“并州川曰漚夷,浸曰淶、易”,今漚夷在靈丘,淶、易在飛狐,皆在州境。春秋時其地屬晉,戰國時屬趙,襄子殺代王有其地,後武靈王置?中、雁門、代郡。秦亦為代郡。漢元年,項羽徙趙王歇為代王。二年,陳餘迎歇還趙,歇又立餘為代王。三年,韓信斬陳餘,置代郡,領縣十八。東魏孝靜帝又於此置北靈丘郡,周宣帝於今理置蔚州。隋大業三年,罷州置雁門郡。武德四年平劉武周,重置蔚州。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里。南至東都一千六百三十里。東北至媯州界孔嶺關一百里,從關至媯州一百五十里。東至易州山路三百六十里。東南至定州取轆轤山路四百九十里。東至恆州取秦嶺路四百九十里。西至朔州二百八十里。西南至代州四百里。北至天成軍一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熊皮,豹皮。賦:麻,布。
管縣三:興唐,靈丘,飛狐。
興唐縣,下。郭下。開元戶一千四百七十二。鄉四。本靈丘縣也,開元十二年於州東北一百三十里橫野軍子城南置安邊縣,屬蔚州,天寶元年改為安邊郡,仍自靈丘移州理於安邊城。至德二年改為興唐郡,仍改安邊縣為興唐縣。
倒刺山,在縣東七十里。亦號雪山,俗傳靈仙所居,與五台山略等。
漚夷河,亦曰瓠<盧瓜>河,上槽狹,下流闊,有似瓠<盧瓜>,因名。
大韭多生於山及平野,魏孝文所種,以濟軍需,後沃壤處皆長三尺,葉廣於馬藺,但味少短耳。
橫野軍,置在州城內。
靈丘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三十里。開元戶二千四百二十一。鄉五。本漢舊縣,屬代郡,後漢省。東魏孝靜帝重置,屬靈丘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蔚州。大業二年省蔚州,改屬代州。隋末陷賊,武德六年又置靈丘縣,屬蔚州。
太白山,在縣南十里。山有鍾乳穴,其深不測,仰望穴中,乳如懸穗焉。
石銘陘嶺,在縣西北八十里。上有石銘,題言“冀州北界”,故謂石銘陘。
隘門山,亦曰隘口,在縣東南十五里。壁立直上,層崖刺天,有石道極險狹,後魏明元帝置義倉之所。
漚夷水,一名氵寇水,出縣西北高是山。《周禮》曰“并州其川漚夷”,謂此也。
茲水,出縣西枝回山,懸河五丈,湍激之聲,響動山谷,樵?伐之士,鹹由此度,巨木淪氵胥,久乃方出,或落崖石,無不粉碎也。《土地記》云:“枝回嶺與高是山連麓接勢。”
開皇長城,西自繁?縣,經縣北七十里,東入飛狐縣界。
趙武靈王墓,在縣東三十里。
飛狐縣,下。西至州一百五十里。開元戶九百九十二。鄉三。本漢廣昌縣地,屬代郡,後漢屬中山國,晉又屬代郡。隋開皇三年改屬蔚州,仁壽元年改為飛狐縣,因縣北飛狐口為名也。隋末陷賊,武德六年重置,寄理今易州遂城縣界,遙屬蔚州,貞觀五年移還今所。
磨笄山,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趙襄子姊為代王夫人,襄子既殺代王,迎其姊,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義也。”磨笄自刎。百姓閔之,為立祠。
倒刺山,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出佳大黃。
飛狐道,自縣北入媯州懷戎縣界,即古飛狐口也。酈食其說漢王曰“杜白馬之津,塞飛狐之口”,此言皆一方之厄也,又劉琨自代出飛狐口奔於安次,亦謂此道也。
三河冶,舊置爐鑄錢,至德以後廢。元和七年,中書侍郎平章事李吉甫奏:“臣訪聞飛狐縣三河冶銅山約數十里,銅釒廣至多,去飛狐錢坊二十五里,兩處同用拒馬河水,以水斛銷銅,北方諸處,鑄錢人工絕省,所以平日三河冶置四十爐鑄錢,舊跡並存,事堪覆實。今但得錢本,令本道應接人夫,三年以來,其事即立,救河東困竭之弊,成易、定援接之形。制置一成,久長獲利。”詔從之。
其年六月起工,至十月置五爐鑄錢,每歲鑄成一萬八千貫。時朝廷新收易、定,河東道久用鐵錢,人不堪弊,至是俱受利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