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仁旺火

懷仁旺火

懷仁旺火,是山西省懷仁縣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活動。很久以前,懷仁有種不良習慣,愛把田間的荒草,桔桿或雞毛,蒜皮等就地焚燒,煙氣沖天,熗了玉宇天宮,玉皇大帝大怒,下令要在正月十五晚火燒懷仁。一位天將於心不忍,便私正下凡,告知了百姓。於是百姓在正月十五晚上壘旺火,點火堆,扎花燈,放鞭炮,扮成各種角色圍著火堆又唱又跳,深夜,玉帝打開南天門一看,只見懷仁地面上火光一片,男女老少被大火燒得狂奔亂跳,便不再追究此事,懷仁人僥倖逃過一難。懷仁旺火寄寓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嚮往和追求。

基本信息

簡介

懷仁旺火懷仁旺火
山西煤炭資源豐富,煤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連。因此,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當地的民俗民情中,其中壘旺火是晉北地區久負盛名的一種風俗習慣,尤以懷仁旺火為最。壘旺火之風俗習慣,又有所發展。不但在過年時生,就連平日辦婚喪大事或者重大節日時都生。若論旺火規模之宏大,造型之講究,當以正月十五懷仁縣城內的旺火為最。
它有四大特點
一是選煤精良。在元宵節前預選優質原煤,精心切割成整齊方塊;
二是造型美觀。必須聘請高明師傅將旺火壘成底小、肚大、頂尖、內空的寶瓶形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燃燒淨盡而旺火不塌;
三是逐年增高。為了達到一年勝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壘砌旺火時,每年都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體增高的尺寸大小,則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
四是規模龐大。為了了環保和節能,每年懷仁縣城內街道只壘6座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噸煤壘成,高達10餘米,而且一年比一年高。每逢元宵佳節華燈初上,這些旺火全部點燃之後,只見紅紅的火苗從大大小小的孔洞中噴涌而出,紅光耀眼、熱氣蒸騰,恰似一條條吞雲吐火的飛龍,吐出長長火舌,直舔大地蒼穹,燦爛輝煌,蔚為壯觀。川流不息的遊人們圍繞著旺火觀看這一年一度的盛況,就連太原、大同的不少人都遠道而來一睹為快。人們還要正轉三圈、反轉三圈,表達著內心對未來的希望與祝福。
2013年正月十五,懷仁最大旺火用了100多噸優質塊煤,高達10.38米,直徑4米的底座用爐灰渣墊起70厘米高,由雲中鎮西關村的老藝人池培仁和他的徒弟們共同完成。據懷仁縣已有幾十年攏旺火經驗的老藝人池培仁介紹,攏旺火講究底小、肚大、頂尖、內空,成寶瓶形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燃燒淨盡而旺火不塌。旺火的塊煤選料要精,塊兒要大。2013年的旺火比2012年又高了10厘米,寓意一年更比一年好。
懷仁大旺火已被列入山西省省公示的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山西省首批15個民族傳統節日元霄節(旺火)保護示範地之一。隨著懷仁大旺火的聲名鵲起,大旺火正向節能、環保的產業化方向發展,當地及周邊出現了解10多個用農作物秸桿或用黃土加煤末合成的煤磚製作的環保旺火的廠家,真正達到傳統文化與時代文化的有機結合,真正讓這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

傳說

懷仁旺火懷仁旺火
從此留下了正月十五點旺火的習俗。這只是一個美麗傳說,旺火的產生因年代久遠,已無從考證。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旺火是被當作封建迷信,當作牛鬼蛇神而被鬥爭,被停止的,但在當地人民的心目中,旺火是吉祥的希望。所以“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旺火就又悄然興起。
每逢春節除夕和元宵節,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外面貼上大紅字條,上寫“旺氣沖天”等字。單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圍起一圈,有的做遊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孩子們也可以走街串巷觀看評論火堆大小,誰家的火堆大,著的旺,誰家的旺氣也大。正如清朝《大同縣誌》所述:“元旦,家家鑿炭伐薪壘壘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之,名曰旺火。”

發展

懷仁旺火懷仁旺火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如今,生旺火之風俗習慣,又有發展。不但在過年時生,就連平日辦婚喪大事或者重大節日時都生,有的是在冬季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圖吉利。若論旺火規模之宏大,造型之講究,當以懷仁旺火為最。它有四大特點:一、選煤精良。在元宵節前預選優質原煤,精心切割成整齊方塊;二、造型美觀。三、逐年增高。四、規模龐大。每年懷仁縣內街道都要壘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噸煤壘成,高達十餘米,可謂規模龐大。每逢元宵佳節華燈初上,這些旺火全部吐出長長火舌,直舔大地蒼穹,紅光耀眼,燦爛輝煌,恰似一條條吞雲吐火的飛龍,激游在錦繡人寰之中,給人們帶來“吉祥如意”、“發家致富”的預兆。因此,方圓百里的人潮都要趕來觀看旺火,有的人還圍著最大的旺火正轉三圈,反轉三圈,以圖全家平安吉利,心想事成。

著名景點

概 況 大同古稱 平城、雲中,包括四區七縣,人口約260多萬。其地處大同盆地, 交界,內長城蜿蜒其南,外長城橫臥其北,東連太行,西臨黃河。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形成許多天然關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北方之重鎮。 在大同的歷史上,曾創造了許多燦爛的文化藝術,留下了眾多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氣魄雄偉的雲 崗石窟,是世界文明的藝術寶庫,上下華嚴寺、善化寺、恆山懸空寺、九龍壁殿宇嵯峨,金碧輝煌。大同雖然地處塞上,其自然風光既不同於南國水鄉的花紅波綠,也不同於白山黑水的瓊枝玉樹。但她那獨特的天高雲闊的塞北風光,雄偉壯麗的重關疊嶂,古樸奇偉的巨剎危樓,也足以使人壯情抒懷,流連忘返。“人天北柱”的北嶽恆山,巍峨疊嶂的七峰山,臥龍望水的采涼山,奇景無限,大同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
景 點 趙武靈王墓|寶寧寺|鎮子梁水庫遊樂場|跑馬梁|白登山|比丘尼曇媚造像記|封和要墓志銘|恆山壯觀碑|司馬金龍墓表墓誌|文徵明太湖詩碑|元淑墓誌|朱熹易繫辭碑|冊田水庫|大同市博物館|大同火山群|鼓樓|觀音堂|華嚴寺|七峰山|采涼山|塞外長城|善化寺|雲崗石窟|大同清真大寺|代王府九龍壁|北魏馮太后墓|觀音堂三龍壁|懷仁旺火|皇后之鄉|明代藩九墓|平城遺址|祁皇后墓|清李殿林墓|清任勇烈墓|司馬金龍墓|天竺廟五龍壁|文嬴湖|縣文廟五龍壁|縣文廟一龍壁|興國寺五龍壁|恆山|慈雲寺|大安寺|歸潛堂|覺山寺|龍山|懸空寺|應縣木塔|石柱山|水神堂|湯頭溫泉|文殊寺|永鎮寺|雲林寺|善化寺|珠海寺|麻莊漢墓群|靈丘古道|平型關|清栗毓美墓|清王萬邦墓|唐晉王李克用墓|陽高縣古城堡漢墓群|桃花山景區|曲回寺石佛冢|方山永固陵|雲崗國家森林公園|青檀自然保護區

相臨景點
代王府九龍壁、雲岡石窟、恆山、懸空寺華嚴寺、大同火山群、應縣木塔、石柱山、慈雲寺、平城遺址、鼓樓、大同市博物館、善化寺、塞外長城、雲崗國家森林公園、趙武靈王墓、寶寧寺、鎮子梁水庫遊樂場、跑馬梁、白登山、興國寺五龍壁、覺山寺、縣文廟一龍壁、比丘尼曇媚造像記、七峰山、朱熹易繫辭碑、縣文廟五龍壁、元淑墓誌、龍山、桃花山景區、封和要墓志銘、冊田水庫、司馬金龍墓表墓誌、恆山壯觀碑、司馬金龍墓、觀音堂三龍壁、觀音堂、天竺廟五龍壁、懷仁旺火、清李殿林墓、明代藩九墓、文徵明太湖詩碑、平型關、大同清真寺、湯頭溫泉、大安寺、水神堂、靈丘古道、文嬴湖雲林寺、清栗毓美墓、方山永固陵、曲回寺石佛冢、青檀自然保護區、雲崗國家森林公園、清王萬邦墓

大同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大同古稱平城、雲中,包括四區七縣,人口約260多萬。其地處大同盆地,晉、冀、蒙交界,內長城蜿蜒其南,外長城橫臥其北,東連太行,西臨黃河。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形成許多天然關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北方之重鎮。
在大同的歷史上,曾創造了許多燦爛的文化藝術,留下了眾多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氣魄雄偉的雲崗石窟,是世界文明的藝術寶庫,上下華嚴寺、善化寺、恆山懸空寺、九龍壁殿宇嵯峨,金碧輝煌。大同雖然地處塞上,其自然風光既不同於南國水鄉的花紅波綠,也不同於白山黑水的瓊枝玉樹。但她那獨特的天高雲闊的塞北風光,雄偉壯麗的重關疊嶂,古樸奇偉的巨剎危樓,也足以使人壯情抒懷,流連忘返。“人天北柱”的北嶽恆山,巍峨疊嶂的七峰山,臥龍望水的采涼山,奇景無限,大同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
景 點 趙武靈王墓 | 寶寧寺| 鎮子梁水庫遊樂場 | 跑馬梁 | 白登山 | 比丘尼曇媚造像記 | 封和要墓志銘 | 恆山壯觀碑 | 司馬金龍墓表墓誌 | 文徵明太湖詩碑 | 元淑墓誌 | 朱熹易繫辭碑 |冊田水庫 | 大同市博物館 | 大同火山群 | 鼓樓 | 觀音堂 | 華嚴寺 | 七峰山 | 采涼山| 塞外長城 | 善化寺 | 雲崗石窟 | 大同清真大寺 | 代王府九龍壁 | 北魏馮太后墓 | 觀音堂三龍壁 | 懷仁旺火 | 皇后之鄉 | 明代藩九墓 | 平城遺址 | 祁皇后墓 | 清李殿林墓 | 清任勇烈墓 | 司馬金龍墓 | 天竺廟五龍壁 | 文嬴湖 | 縣文廟五龍壁 | 縣文廟一龍壁 | 興國寺五龍壁 | 恆山 | 慈雲寺 | 大安寺 | 歸潛堂 | 覺山寺 | 龍山 | 懸空寺 | 應縣木塔 | 石柱山 | 水神堂 | 湯頭溫泉 | 文殊寺 | 永鎮寺 | 雲林寺 | 善化寺 | 珠海寺 | 麻莊漢墓群 | 靈丘古道 | 平型關 | 清栗毓美墓 | 清王萬邦墓 | 唐晉王李克用墓 | 陽高縣古城堡漢墓群 | 桃花山景區 | 曲回寺石佛冢 | 方山永固陵 | 雲崗國家森林公園 | 青檀自然保護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