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電頌

雷電頌

歷史劇同新文學的其他形式一樣,也是適應現實鬥爭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郭沫若,是這一時期歷史劇作家的傑出的代表。他作為進步文化界的旗手、詩人、歷史學家,既從抗戰的現實鬥爭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著鬥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在劇中,面對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國,失去自由的詩人滿腔憂憤,以《雷電頌》的形式無比猛烈地迸發出來。

原文欣賞

屈原的手足已戴刑具,頸上並系有長鏈,仍著其白日所著之玄衣,披髮,在殿中徘徊。因有腳鐐,行步甚有限制,時而佇立睥睨⑴,目中含有怒火,手有舉動時,必兩手同時舉出。如無舉動時,則拳曲於胸前。

屈原(向風及雷電)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在這暗無天日的時候,一切都睡著了,都沉在夢

雷電頌雷電頌
里,都死了的時候,正是應該你咆哮的時候了,應該你盡力咆哮的時候!

儘管你是怎樣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們從夢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轉來,不能吹掉這比鐵還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塵,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動一些花草樹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長江,使那東海,為你翻波浪,和你一同地大聲咆哮呵!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長江,我思念那東海,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波瀾呀!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樂,是詩!

啊,這宇宙中的偉大的詩!你們風,你們雷,你們電,你們在這黑暗中咆哮著的,閃耀著的一切的一切,你們都是詩,都是音樂,都是跳舞。你們宇宙中偉大的藝人們呀,儘量發揮你們的力量吧。發泄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雷!你那轟隆隆的,是你車輪子滾動的聲音?你把我載著拖到洞庭湖的邊上去,拖到長江的邊上去,拖到東海的邊上去呀!我要看那滾滾的波濤,我要聽那鞳⑵的咆哮,我要飄流到那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上去呀!我要和著你,和著你的聲音,和著那茫茫的大海,—同跳進那沒有邊際的沒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啊,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我的長劍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長劍,你不能拔去我無形的長劍呀。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雖然你劈它如同劈水—樣,你抽掉了,它又合攏了來,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暫時間的一瞬的顯現,喔,那多么燦爛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⑶,我要向你稽首⑷。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這宇宙中的最偉大者呀,火!你在天邊,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這熊熊地燃燒著的生命,我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難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嗎?

炸裂呀,我的身體!炸裂呀,宇宙!讓那赤條條的火滾動起來,像這風一樣,像那海一樣,滾動起來,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穢,燒毀了吧!燒毀了吧!把這包含著一切罪惡的黑暗燒毀了吧!

把你這東皇太一燒毀了吧!把你這雲中君⑸燒毀了吧!你們這些土偶木梗⑹,你們高坐在神位上有什麼德能?你們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

你,你東君,你是什麼個東君?別人說你是太陽神,你,你坐在那馬上絲毫也不能馳騁。你,你紅著一個面孔,你也害羞嗎?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你,你這土偶木梗,你這沒心肝的,沒靈魂的,我要把你燒毀,燒毀,燒毀你的一切,特別要燒毀你那匹馬!你假如是有本領,就下來走走吧!什麼個大司命⑺,什麼個少司命⑻,你們的天大的本領就只有曉得播弄人!什麼個湘君⑼,什麼個湘夫人⑽,你們的天大的本領也就只曉得痛哭幾聲!哭,哭有什麼用?眼淚,眼淚有什麼用?頂多讓你們哭出幾籠湘妃竹⑾吧!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們用來打奴隸的刑具么?你們滾下船來,你們滾下雲頭來,我都要把你們燒毀!燒毀!燒毀!

哼,還有你這河伯⑿……喔,你河伯!你,你是我最初的一個安慰者!我是看得很清楚的呀!當我被人們押著,押上了一個高坡,衛士們要息腳,我也就站立在高坡上,回頭望著龍門⒀。我是看得很清楚,很清楚的呀!我看見嬋娟被人虐待,我看見你挺身而出,指天畫地有所爭論。結果,你是被人押進了龍門,嬋娟她也被人押進了龍門。

但是我,我沒有眼淚。宇宙,宇宙也沒有眼淚呀!眼淚有什麼用呵?我們只有雷霆,只有閃電,只有風暴,我們沒有拖泥帶水的雨!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懷裡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和著

雷電頌郭沫若
名的革命活動家。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樂山沙灣鎮。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開始發表新詩。1921年,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詩集《女神》出版。“皖南事變”後,他寫了《屈原》《虎符》等六部歷史劇。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多種國家行政、科學文化方面的領導工作,同時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卓文君》。1944年,郭沫若歌頌明末女軍事家秦良玉《詠秦良玉》。

寫作背景

屈原》寫於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半壁河山淪於敵手,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悍然

雷電頌屈原
發動“皖南事變”。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歷史劇《屈原》,以批判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展示了現實世界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鬥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屈原》在當年國民黨統治的中心──重慶上演,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尤其是“雷電頌”一幕中的獨白,激起過許多愛國者的共鳴。每次演出都被觀眾爆發出的雷鳴般的掌聲所淹沒。這個劇最終被國民黨當局禁演。

全劇五幕

“橘頌”

“受誣”

雷電頌雷電頌

“招魂”

“被囚”

“雷電頌”

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

郭沫若歷史劇《屈原》寫於1942年1月,時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半壁河山淪於敵手,蔣介石集團又消極抗日,掀起反共高潮,大肆捕殺中國共產黨人,“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著憤怒。”於是,針對政治現實,郭沫若創作了《屈原》,用以鞭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抒發人民的憤慨。作者曾說:“我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里去了。換句話說,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前的時代。”劇中,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劇,展示了光明與黑暗,正義和邪惡,愛國和賣國的尖銳、激烈的鬥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屈原》在當年國民黨統治的中心——重慶上演,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尤其是“雷電頌”一幕中的獨白,激起過許多愛國者的共鳴。每次演出都被觀眾爆發出的雷鳴般的掌聲所淹沒。這個劇最後終於被國民黨當局禁演。

《屈原》全劇分為“橘頌”“受誣”“招魂”“被囚”“雷電頌”五幕。

屈原被囚禁在東皇太一廟。他手足帶著刑具,頸上繫著長鏈,散髮披肩,獨身徘徊。這時,狂風咆哮,電閃雷鳴。面對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國就要淪亡,聽著風吼、雷鳴,看著閃電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偉大力量,他激憤的心情發展到極點,他的心像火一樣燃燒起來,鑄成了這大氣磅礴,動人心魄的獨自——《雷電頌》。它是屈原鬥爭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現。《雷電頌》是全劇高潮中最強力的一個音符。

《屈原》寫於1942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最為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於敵手,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並且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的軍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屈原》,以鞭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他說:"全中國進步人民都感受著憤怒,因而我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里去了.換句話說,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時的時代."(《序俄文譯本史劇〈屈原〉》)於是,郭沫若借歷史上的屈原的悲劇,展示了現實世界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激烈的鬥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全劇分為"橘頌""受誣""招魂""被囚""雷電頌"五幕.

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部分.昏庸專橫的楚懷王不聽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毀楚齊盟約,轉而依附秦國,走上妥協投降的道路,屈原也遭到囚禁.面對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國,失去自由的詩人滿腔憂憤,以《雷電頌》的形式無比猛烈地迸發出來.

文章按自然力聲威的發展,和屈原的感情脈絡劃分段落層次

第一層(1~3段),呼喚風暴怒吼,由衷讚美"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

第二層(4~6段),呼喚風,雷,電,表達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強烈願望.

第三層(7~8段),讚頌閃電的光明與火花,並決心與之一起燒毀一切黑暗勢力.

第四層(9—12段),義正辭嚴地詰責"土偶木梗",表示與污穢,邪惡,勢不兩立.

第五層(13段),表現屈原的堅強意志與必勝的信心.

風雷電象徵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表現了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摧毀黑暗的熱望,也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明確: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法來增強作品的藝術表達效果.如用反覆,排比,反問,無比憤怒地斥責惡神,達到最大限度地抒情效果,往往感人肺腑,撼動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詩的形式美和節奏感,增強了語句的氣勢,琅琅上口,鏗鏘有力.象徵手法的運用,使作者難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達的更加含蓄,深沉,凝練.用風雷電象徵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用洞庭湖,長江,東海象徵人民民眾.土偶木梗象徵著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想像瑰麗奇特,閃耀著革命浪漫主義的光輝;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用火一般的激情感染聽眾.

這是一首結構嚴謹的散文詩.全詩五個層次先分後合,緊密相連,由風,及雷,及電;由詛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頌火進射出光明,再到燒毀一切偶像.環環相扣,步步深入,一氣呵成,使詩人的滿腔怒火和對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現.可以看出,這樣在演出時能緊緊抓住觀眾的心,感染觀眾,獲得一種現場感,使觀眾與之產生共鳴.都是借景抒情,通過意象,隱隱流露出淡淡的憂傷,清幽,典雅,含蓄,節奏徐緩,音調和諧,想像貼切新穎,有著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如一首小夜曲,流過人們的心田,給人美的享受."雷電頌"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徹底蹂躪詩人自尊的靈魂,,噴薄而出的詩."它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筆.是屈原鬥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而且它使全劇主題思想鮮明地突現出來.這篇散文詩,想像瑰麗特,把屈原和風雷電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顯示了追求光明,毀滅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愛國者的形象.所以感情鄙噴薄而出,不可阻擋.

這是一篇悲壯,慷慨,激昂的抒情獨白.屈原召喚著風暴雷電等雄偉的自然力量,他與風暴雷電已完全融為一體!讓我們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讀課文,走進屈原豐富的內心世界,感受這雷與電的洗禮

總體概括

象徵手法的作用:委婉曲折含蓄,化“抽象”為“具體”,形象可感。

這是一篇悲壯、慷慨、激昂的抒情獨白。屈原召喚著風暴雷電等雄偉的自然力量,他與風暴雷電已完全融為一體!讓我們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讀課文,走進屈原豐富的內心世界,感受這雷與電的洗禮。

《雷電頌》是作者描寫屈原在自尊的靈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際叩問天地表達自身理想的宣言書。“獨白”以詩意化的語言賦予自然雷電以神力,讓雷電化作手中的倚天長劍,去劈開黑暗,去焚毀這黑暗中的一切,《雷電頌》淋漓盡致,不可遏止地抒發了屈原熱愛祖國、堅持正義、渴望光明、反對黑暗的理想與要求。《雷電頌》是正氣歌,它以史為題材,以劇為形式,以詩為靈魂,“把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里”,表現了抗戰時期人民抗戰要求和同仇敵愾的民族精神。

整體感知

郭沫若的浪漫主義歷史劇《屈原》塑造了我國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兼詩人──屈原的形象,深切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是作者賦予這個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在七國紛爭、戰亂頻仍的時代,屈原看透了秦國侵吞六國的野心,力勸楚懷王聯齊抗秦,繫念祖國和人民的命運前途。孰料卻遭到張儀、南後之流卑鄙地陷害,橫加以“淫亂宮廷”的罪名。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他仍然拳拳關注祖國和人民,把它們看得高於自身的利害得失。他“沉痛地”勸誡楚懷王,憤怒地斥責南後,恨她危害了祖國:“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們整個兒的楚國啊!我是問心無愧,我是視死如歸,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斷。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們整個兒的赤縣神州呀!”昏庸專橫的楚懷王不聽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毀楚齊盟約,轉而依附秦國,走上妥協投降的道路,屈原也遭到囚禁。面對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國,失去自由的詩人滿腔憂憤,以《雷電頌》的形式無比猛烈地迸發出來。他呼喚著咆哮的風,去“吹掉這比鐵還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他呼喚著轟隆隆的雷,把他載到“那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他呼喚著閃電,要把閃電作為他心中無形的長劍,“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他呼喚著在黑暗中咆哮著、閃耀著的偉大的自然力,“發揮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要“跳進那沒有邊際的沒有限制的自由里去”,從而迎來燦爛炫目的“光明”。他渴望光明,狂熱地呼喊“火……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這熊熊之火的燃燒著的生命,我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難道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嗎?……”詩人以火一般熾烈的語言以及雷霆萬鈞的氣勢,表達了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為了獲得光明,他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連同一切罪惡的黑暗都“燒毀!燒毀!燒毀!”因為它們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它們“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曉得播弄人”,這些神鬼偶像指向的是人世間昏庸腐朽暴戾的當權者,表現了他鞭撻一切污穢、橫掃一切邪惡的頑強戰鬥精神,體現了他與黑暗勢力決鬥到底的浩然正氣。

在現代話劇中,獨白是一種非常具有表現力的藝術手段,它可以直接展現人物內心深刻而複雜的矛盾。郭沫若在他的歷史劇創作中,十分注意在戲劇衝突中激化人物的內心情感,逐漸推向高潮,最後以長篇抒情獨白的方式噴瀉而出,以達到最大限度的戲劇和抒情效果。《雷電頌》的獨白就是這樣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詩。這段抒情獨白,是“生之顫動,靈之喊叫”,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撼動人心,是全劇的靈魂和高潮。郭沫若說,在劇本第二、三、四幕中描寫了無辜受陷害遭侮辱的事跡,從構思上說,“都為的是結穴成這一景”。“雷電頌”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徹底蹂躪詩人自尊的靈魂”噴薄而出的詩。它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筆,是屈原鬥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而且使全劇主題異常鮮明地凸現出來,充分表現了詩人痛恨黑暗、嚮往光明、忠於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郭沫若曾表示,《雷電頌》是受了屈原《天問》中“薄暮雷電”的啟示,想表達“天問”的意境。實際上,“雷電頌”呼風喚雷的激情,毀滅諸神的憤怒,磅礴宇宙的氣勢,直接顯露了郭沫若鮮明的個性、衝動的氣質、熾熱的感情,接近於郭沫若式的自我傾訴。而且具有深沉的現實指向和深刻的現實意義。它有力地抨擊了抗戰時期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投降政策,堅持全民族抗日的鬥爭意志,推動了正在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

這段獨白想像瑰麗奇特,氣勢宏偉壯闊,具有革命浪漫主義的詩學風格。作者進行大膽的藝術虛構,上天入地,馳騁想像,運用誇張、象徵等多種表現手法,使屈原和急風、怒雷、閃電這些宇宙偉大的自然力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顯示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穢、毀滅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作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顯得更加光彩熠熠、沉雄悲壯

分層次

全文分兩層

第一層: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對光明的禮讚與嚮往。(從“風!你咆哮吧!”到“把這包含著一切罪惡的黑暗燒毀吧!”

第二層:借指斥神鬼偶象來憤怒詛咒昏庸腐朽的當權者。(從“把你這東皇太一燒毀了吧!”到篇末。)

詞語

1.注釋

睥睨pìnì 波瀾lán

鞺鞺鞳tāngtà 污穢huì

稽首qǐ 迸射bèng

罪孽niè腳鐐liào

咆哮páoxiào 眩目xuàn

佇立zhù 木梗gěng

馳騁chíchěng 鞭撻tà

犀利xī虐待nüè

雷霆tíng 徘徊páihuái

郢yǐng迸射bèng

2.解釋

睥睨:眼睛斜著看,形容高傲的樣子。

虐待:用殘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播弄:擺布。

鞭撻:鞭打。比喻抨擊。

雷霆:1,雷暴;霹靂。2,比喻威力或怒氣。

躊躇:猶豫。

祈禱: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願望。

懺悔:向神表示悔過,請求寬恕。

罪孽:迷信的人認為應受到報應的罪惡。

馳騁;賓士。

徘徊;1,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2,比喻猶疑不決。3,比喻事物在某個範圍內浮動、起伏。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騰轟鳴,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污穢:不乾淨的東西。

拖泥帶水:比喻說話、寫文章不簡潔或做事不乾脆。

睥(Pì)睨(nì):眼睛斜看著,形容高傲的樣子。

鞺鞺鞳鞳(tāngtāngtàtà):原是鐘鼓象聲詞,這裡形容波濤聲。

拜手: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行禮時,跪下,兩手拱合到地,頭靠在手上。

稽首: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行禮時,跪下,叩頭到地。

雲中君:雲神。

土偶木梗:即土偶木偶,這裡指泥塑木雕的神像。

大司令:星名,也是神名,主宰人的生死。

少司令:星名,也是神名,主宰人的禍福。

湘君:湘水神。

湘夫人:傳說堯的女兒、舜的妃子娥皇、女英投湘江而死,死後成為湘水之神,稱湘夫人。

湘妃竹:斑竹,又稱淚竹、湘妃竹。傳說舜南巡時死去,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江之間哭泣,眼淚沾染在竹子上,竹竿上便有了斑點,所以稱斑竹、淚竹。

河伯:河神。

龍門:楚國都城郢(現在湖北江陵西北)的東門。

問題

1、屈原的獨白寫了哪些景象?

風雷電,洞庭湖、東海、長江,有形的長劍、無形的長劍,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土偶木梗”的群像。

2、作者在寫這些景象時,運用了什麼手法?

劇中角色/象徵意義

屈原/象徵為正義和光明而戰鬥不屈的戰士

風、雷、電/象徵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

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徵人民民眾

無形的長劍/象徵堅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

沒有陰謀……的小島/象徵理想中的一方淨土

整體寓意: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劇,展示了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的尖銳、激烈的鬥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3、抒情主人公通過呼喚風、雷、電錶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表現了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摧毀黑暗的熱望,也表明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4、你認為屈原是一個怎樣的人?

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有著浩然正氣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的人。

屈原是正義和光明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嚮往光明,蔑視鬼神,鞭撻一切污穢,誓與醜惡奸佞們戰鬥到底。對風雷電的呼喚和歌頌,表現了他橫掃一切邪惡的頑強戰鬥精神。雖桎梏加身,但不屈不撓,浩然正氣凜然不可侵犯,充分表現了忠於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屈原是正義和光明的化身,是戰鬥不屈的戰士的形象。

5、《雷電頌》既然是屈原的內心獨白,請找出最感興趣的句子和段落,並說說這裡寫出了屈原怎樣的內心情感(提示:可以從修辭手法及其作用、揭示句子的含義來品味。)

①“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

運用呼告、排比、反覆修辭手法,熱切地嚮往和讚美風這種自然界的偉力。這幾句是對風的呼喊,流露出屈原對風的急切的渴盼,風是改變黑暗的變革力量。

②“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硬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一連串的反覆,一個比一個強烈、一個比一個堅決,表達屈原想要衝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決心。

③“火,你在天邊,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這熊熊的燃燒著的生命,我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難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嗎?”

這幾句是屈原對光明的狂熱的呼喊,運用了排比、反問,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烈嚮往與追求。

④“把你這東皇太一燒毀了吧!把你這雲中君燒毀了吧!你們這些土偶木梗,你們高坐在神位上有什麼德能?你們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

這幾句深刻地指出了產生社會黑暗的根源。表現了作者鞭撻一切污穢、橫掃一切邪惡的頑強戰鬥精神,表現了他與黑暗勢力決鬥到底的浩然正氣。

6、《雷電頌》獨白激情澎湃,氣象雄渾,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①內心獨白想像奇特,聯想豐富,氣勢宏偉,表現作者浪漫主義的激情。

②運用用象徵的手法,將作者難以言表的情感表達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練。

③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覆、呼告、反問等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感情色彩。

④多用短句,表達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語氣,體會屈原憂國憂民,英勇無畏的偉大精神。

7、《雷電頌》的舞台說明有什麼作用?

為舞台上屈原的動作、形象外貌作了必要的交代,為讀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鋪墊。

8、指出下列各句所用到的修辭方法。

①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比喻)

②你劈吧,劈吧,劈吧!(反覆)

③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排比)

④我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難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嗎?(誇張、反問)

9、“風”“雷”“電”象徵什麼?

象徵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

10、與《天上的街市》、《靜夜》相比,本文的抒情方式有何特點?

《詩兩首》(《天上的街市》、《靜夜》)都是借景抒情,通過意象,隱隱流露出淡淡的憂傷,清幽、典雅、含蓄,節奏徐緩,音調和諧,想像貼切新穎,有著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如一首小夜曲.《雷電頌》是如急風驟雨般直接有力地表達自己的愛憎情感,氣勢磅礴,酣暢淋漓,它多運用呼告、排比、反覆、擬人等修辭方法,有利於將積聚在人物內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噴瀉出來,使觀眾與之產生強烈的共鳴。

11、歷史劇《屈原》的寫作背景及寫作意圖分別是什麼?

《屈原》寫於1942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最為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於敵手,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並且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的軍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屈原》,以鞭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他說:“全中國進步人民都感受著憤怒,因而我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里去了。換句話說,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時的時代。”(《序俄文譯本史劇〈屈原〉》)於是,郭沫若借歷史上的屈原的悲劇,展示了現實世界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激烈的鬥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全劇分為“橘頌”“受誣”“招魂”“被囚”“雷電頌”五幕。作者對偉大詩人屈原的“獨立不移”“堅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質的塑造,撼動了進步人民的靈魂。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電頌”一幕中的獨白,激起過多少愛國人士的共鳴。這段著名的長篇抒情獨白用風雷電與黑暗的撞擊,表達了屈原與舊世界決絕的心聲,充滿了對光明的謳歌和嚮往。屈原和雷電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們可以在這個歷史形象中看到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周恩來同志稱讚說:“屈原並沒有寫過這樣的詩詞,也不能寫出來,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說出自己心中的怨憤,也表達了蔣管區人民的憤恨之情,是向國民黨壓迫人民的控訴,好得很!”《屈原》的創作在當時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團結抗日的鬥爭意志,有力抨擊了蔣介石集團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當時國民黨統治的中心──重慶上演,轟動了整個山城,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每次演出都被觀眾爆發出的雷鳴般的掌聲所淹沒,這個劇作最後終於被國民黨當局禁演。

12、《屈原》第五幕的劇情和情節結構怎樣?

本課的教學應向學生們簡要交代《屈原》第五幕的劇情,把《雷電頌》放到整幕劇情中去理解。劇作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後鄭袖為首的楚朝廷奸佞們之間的尖銳的矛盾衝突,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開端。寫靳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後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他們的陰謀把他們和屈原的矛盾衝突推到了頂點。以南後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們,對屈原恨之入骨,他們誣陷打擊屈原還不夠,還要欲除之為後快,暴露了他們剷除政治異己的兇殘和毒辣。

第二部分:發展。寫屈原的內心獨白──“雷電頌”。面對黑暗現實,詩人呼風喚雷,怒斥神祗,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對黑暗世界的強烈的憤懣和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表現了他的忠貞不屈和浩然正氣。

第三部分:高潮。寫嬋娟之死。這一部分是戲劇衝突的高潮,表現了光明和黑暗、正義和邪惡誓不兩立的衝突。嬋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興,突出展現了嬋娟的高尚品格和為正義獻身的精神。

13、《雷電頌》的結構層次怎樣?

《雷電頌》是屈原歌頌風雷電、怒斥神祗的內心獨白。獨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內心深處最強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戲劇藝術的表現方法。這篇長篇抒情獨白實際上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詩,它氣勢雄偉,抒情意味濃厚,作者充分展開藝術聯想,達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全文表達的兩個方面的思想內容,在結構上兩個層次渾然一體,內容十分豐富。

第一層(從“風!你咆哮吧!”到“把這包含著一切罪惡的黑暗燒毀吧!”):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表達了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讚與嚮往。風雷電象徵了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在“比鐵還沉重”、“比鐵還牢固”的黑暗、陰慘的現實面前,詩人充滿了強烈憤懣,不得不憂慮祖國的前途命運。所以他熱切地祈求咆哮的風、閃耀的電、爆炸的雷這些宇宙中的“偉大的藝人們”,以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開”,從而創造一個“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來“沒有限制的自由”和燦爛炫目的“光明”。他把“電”這一宇宙的長劍化做自己“心中的長劍”。在奇麗的聯想中,主體和客體,人和自然力合二為一,表達了對光明的熱烈追求,顯示了摧毀一切黑暗的憤激的情緒和鬥爭決心。

第二層(從“把你這東皇太一燒毀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東皇太一”等眾神象徵了人世間昏庸腐朽暴戾的當權者和官僚統治集團。屈原斥責這些“土偶木梗”無德無能,欺民惑眾,奸詐怯懦,高呼要把所有的神像連同一切罪惡的黑暗都“燒毀!燒毀!燒毀!”這是因為它們身居高位,沒有什麼“德能”,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它們“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曉得播弄人”,一句話,它們象徵了現實中種種黑暗勢力。這樣,屈原變革現實的要求就由前面對自然力的祈求,發展到對人的力量的確信,表現了他無比高昂的戰鬥激情和徹底的鬥爭精神。

14、《雷電頌》藝術上有什麼特色?

①想像瑰麗奇特,閃耀著革命浪漫主義的光輝。這段獨白想像奇特,氣勢恢宏,體現了革命浪漫主義的詩學風格。作者進行大膽的藝術虛構,展開神奇的想像,上天入地,呼風喚雷,運用誇張、象徵等藝術手法,讓屈原和宇宙間偉大的自然力急風、怒雷、閃電結合在一起,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藉助他們的神力,使詩人具有了毀滅諸神、摧毀一切黑暗的力量。這樣,就使歷史中的屈原的形象顯得更加神采飛揚,光輝奪目,全文雄渾壯闊,氣勢磅礴,洋溢著高昂的革命浪漫主義的激情。

②象徵手法的運用,使作者難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達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練。象徵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重要的表現方法,它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藉助某一具體事物的形象(象徵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徵的本體)。象徵能夠使不容易或不便於直接說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達出來,而且化“抽象”為“具體”,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領會文中各種事物的象徵意義,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義的關鍵。

本文中一些物象的象徵義:

a.風雷電:象徵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

b.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徵人民民眾。

c.有形的長劍、無形的長劍:屈原《涉江》篇雲“帶長鋏之陸離兮”。有形的長劍,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劍;無形的長劍指堅定的信念。

d.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類似英國作家笛福長篇小說《魯濱遜飄流記》所描寫的海中荒島,是對社會現實極端憎惡而企求寄託靈魂的一方淨土。

e.“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其中河伯有二義:其一是指河伯神像,其二是指在《九歌》中扮演河伯的一位演員。

③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增強語句的氣勢和情感色彩,達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觀眾。本文通篇運用擬人、呼告的修辭方法。如“風,你咆哮吧!咆哮吧!”“你們風,你們雷,你們電”,“啊,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等等,這些語句,熱切地呼告和歌頌風、雷、電;而“你,你東君,你是什麼個東君”等語句,無比憤怒地斥責惡神。這樣,就直接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表達效果。其次,運用了反覆、排比等方法,也增強了整個獨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又具有詩的形式美,迴環往復,盪氣迴腸,琅琅上口,鏗鏘有力。

15、關於《雷電頌》的舞台說明。

舞台說明為舞台上的屈原的動作、形象外貌作了一個必要的交代,為讀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鋪墊。我們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個堅持真理的愛國者、受到奸佞殘酷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著刑具,頸上系有長鏈,“玄衣”、“披髮”,但他大義凜然,佇立睥睨,目含怒火,堅貞不屈,滿腔憤怒,即刻就要噴涌而出!此外,教師有必要向學生說明吟詠“雷電頌”的時間、地點和當時的自然環境,以創造一個想像的場域,啟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個時間是在午夜已經過去,黎明尚未到來的時候。靳尚前來布置和催促鄭詹尹立即執行南後毒死屈原、縱火焚屍的密令。地點是東皇太一廟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狀,陰森可怖,給人以威壓的氣勢和令人窒息的氣氛。

自然景象是雷電交加,狂風大作,無邊的黑夜在顫動,在撕裂,在爆炸。這個典型環境意味著現實世界給屈原的肉體和精神的嚴重傷害,又象徵著光明與黑暗的搏鬥。

16、課文在形式上並不押韻,但節奏分明,聲調鏗鏘有力,試反覆朗讀課文,背誦前六段;說說抒情主人公通過呼喚風、雷、電錶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設題意圖:由於這篇獨白是一篇抒情意味非常濃厚的散文詩,所以要引領學生在反覆的吟讀中把握詩情、詩味和詩理以及作品內蘊的深刻的思想內涵,著重體會抒情主人公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風雷電象徵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表現了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摧毀黑暗的熱望,也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17、課文運用了象徵手法,說說風、雷、電等形象象徵了什麼。再舉例說說課文使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設題意圖:理解作品是如何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來增強作品的藝術表達效果的。

“風雷電”的形象象徵了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

課文通篇運用了擬人兼呼告的修辭手法,還有反覆、排比、比喻、反問等方法。

例如:“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啊,這宇宙中的偉大的詩!你們風,你們雷,你們電,……你們都是詩,都是音樂,都是跳舞。”這些語句,兼用擬人、呼告、排比;“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運用比喻,熱切地嚮往和讚美風、雷、電這種自然界的偉力;而“你,你東君,你是什麼個東君?”“你,你這土偶木梗,你這沒心肝的,沒靈魂的,我要把你燒毀,燒毀”等語句兼用反覆、排比、反問,無比憤怒地斥責惡神。這樣,就直接有力地抒發了愛憎的感情,好像是“生之顫動,靈之喊叫”,達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往往能感人肺腑,撼動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詩的形式美和節奏感,增強了語句的氣勢,琅琅上口,鏗鏘有力。

18、與以前讀過的詩歌《天上的街市》《靜夜》相比,本文這種抒情方式有什麼特點?

設題意圖:與以前所學的郭沫若的《詩兩首》作一番比較,在體裁上一個是詩,一個是散文詩式的戲劇獨白。兩個作品表現了郭沫若特有的個性風格,但在抒情方式上卻有各自的特點。

《詩兩首》是在案頭供人吟讀的小詩,兩首詩都是由地上寫到天上,由現實的情景聯想到傳說中天上的人和事,寫牛郎織女的故事,寫鮫人泣珠的傳說,目的是與現實中不自由、黑暗的生活對照,以此反襯詩人對現實的失望、不滿和前途的渺茫,表達詩人面對浩瀚的宇宙時對理想境界的朦朧的嚮往。兩首詩都是借景抒情,通過意象,隱隱流露出淡淡的憂傷,清幽、典雅、含蓄,節奏徐緩,音調和諧,想像貼切新穎,有著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如一首小夜曲,流過人們的心田,給人美的享受。而《雷電頌》是供舞台表演的人物的內心獨白,所以它的抒情方式和前者不同。它不再是含蓄、婉轉地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如急風驟雨般直接有力地表達自己的愛憎情感,氣勢磅礴,酣暢淋漓,以求最有效地抓住觀眾,感染觀眾,獲得一種現場感,達到最大的抒情效果。所以它多運用呼告、排比、反覆、擬人等修辭方法,有利於將積聚在人物內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噴瀉出來,使觀眾與之產生強烈的共鳴。

課外延伸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象徵

一種寫作手法,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藉助某一具體事物形象(象徵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風、雷、電: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

洞庭湖、長江、東海:廣大人民民眾;

無形的長劍:堅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階級;

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理想中的和平世界、一方淨土。

五幕歷史劇《屈原》是郭沫若歷史劇的代表作。全劇截取了屈原生活中的橫斷面。在一天時間裡,濃縮了屈原堅持聯齊抗秦、反對絕齊降秦、與楚國宮廷內保守勢力展開激烈鬥爭的歷程,概括了屈原的精神品格。《雷電頌》是屈原在自尊的靈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際叩問天地表達自身理想的宣言書。“獨白”以詩意化的語言賦予自然雷電以神力,讓雷電化作手中的倚天長劍,去劈開黑暗,去焚毀這黑暗中的一切,《雷電頌》淋漓盡致,不可遏止地抒發了屈原熱愛祖國、堅持正義、渴望光明、反對黑暗的理想與要求。《雷電頌》是正氣歌,它以史為題材,以劇為形式,以詩為靈魂,“把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里”,表現了抗戰時期人民抗戰要求和同仇敵愾的民族精神。

屈原介紹

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戰國時楚國人。他用楚辭的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是我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因看透了秦國吞併六國的野心,力勸楚懷王齊抗秦,後來遭奸人陷害,罷官放逐,但心仍系國。楚國被攻後,自投汩羅江而死。

屈原故事

戰國時代,稱雄的秦、楚、齊、燕、趙、韓、魏七國,爭城奪地,互相殺伐,連年不斷混戰。那時,楚國的大詩人屈原,正當青年,為楚懷王的左徒官。他見百姓受到戰爭災難,十分痛心。屈原立志報國為民,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

這樣遭到排擠,種種誣陷接踵而至,楚王撤銷了屈原的官職,被流放。當時秦國勢力大,秦攻擊楚國.屈原主張聯齊抗秦,遭到拒絕,幾次被囚。

楚國國勢一天不如一天,失掉了對抗秦兵的力量。秦國占領了楚國大部分土地,楚要滅亡。滿腹的憂愁憤恨,他寫成了詩篇《離騷》。他越來越老了,但是復興楚國的希望,卻一天也沒有熄滅過。楚國要亡了!他來到了汨羅江邊。他在清澈的江水裡看見了自己的滿頭白髮,心裡像波浪一樣翻騰起來。這裡的土地沒被秦兵踐踏過,是乾淨的。他解下衣服,包著江邊的石頭,用帶子緊緊縛在自己身上。

奮力向江心一跳.愛國詩人帶了楚國的乾淨石塊,很快沉了下去.這天是五月五日。百姓相信愛國詩人是不會死的,每年五月五日,他們搖著龍船,到處去尋覓詩人。他的愛國精神,已經在中國人民心中生了根。

哈姆萊特獨白(英)莎士比亞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鬥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死了,睡著了什麼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當中,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死了,睡著了,睡著了也許還會做夢,阻礙就在這兒;因為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腐朽的皮囊以後,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將要做些什麼夢,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人們甘心久困於患難之中,也就是為了這個緣故。

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藝術。戲劇的文學部分,通稱劇本,是文學的一大類別,與詩歌、散文、小說並列。戲劇的基本要素是矛盾衝突,通過具體的舞台形象再現社會的生活鬥爭,激發觀眾強烈的情感反應,達到薰陶教育的目的。

楚辭介紹

楚辭是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作的詩歌,它是《詩經》三百篇後的一種新詩。漢武帝時,劉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書,定名《楚辭》,從此,“楚辭”成為一部總集的名稱。至於後人以《離騷》為代表稱之為“騷”,這和後人稱《詩經》為“風”一樣,雖然名不符實,卻是有意把楚辭和漢賦兩種文體形區別開來。《楚辭》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詩歌作品集,它得名於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在我國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種叫做“辭”的新詩體。這種詩體經屈原發揚光大,其後的宋玉等漢代作家繼續從事楚辭的創作。

楚辭在漢代又被稱作“賦”,如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屈原“乃作《懷沙》之賦”;實際上,楚辭作為一種產生於楚地的獨立詩體,是不應與漢賦混淆的。漢賦是適應漢代宮廷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半詩半文或稱帶韻散文的作品,賦一般用主客問答為敘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鋪陳辭藻,詠物說理。楚辭則不同,它雖然也富於文采,描寫細緻,含有敘事成分,但它以抒發個人感情為主,是一種詩歌。

在楚辭之前的《詩經》,詩句以四字句為主,篇章比較短,風格樸素;楚辭則篇章宏闊,氣勢汪洋恣肆,詩的結構、篇幅都擴大了,句式參差錯落,富於變化,而感情奔放、想像力豐富、文采華美、風格絢爛,都與詩經作品截然不同。一般來說,詩經產生於北方,代表了當時的中原文化,而楚辭則是南方楚地的鄉土文學,楚辭中的大部分作品是屈原吸收民間文學並加以創造性提高的結果。《楚辭》的編纂始於西漢,漢成帝河平三年,文學家劉向領校中秘書銜,負責整理屈、宋作品,編定《楚辭》。《楚辭》一書中選編了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等名篇,並加以詳細的注釋,即使現代讀者對當時的語言習慣、社會背景等都比較陌生,也能比較好地理解楚辭作品,從中領略楚辭的精粹。

郭沫若及其歷史劇的創作

歷史劇同新文學的其他形式一樣,也是適應現實鬥爭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五四以來,郭沫若、夏衍、陽翰笙、陳白塵等作家,就曾運用過這種文藝武器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到了抗戰時期,特別是在皖南事變後的國民黨統治區,歷史劇更有了長足的發展,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政治影響。當時,國民黨統治集團瘋狂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氣焰囂張,橫行無忌。一部分堅持鬥爭的革命劇作家轉而致力於歷史劇的創作,借古喻今,用中華民族歷史上堅持正義、反對邪惡的鬥爭史跡,來教育和鼓舞人民,通過歷史人物之口,表達人民的要求和希望。

郭沫若,是這一時期歷史劇作家的傑出的代表。他作為進步文化界的旗手、詩人、歷史學家,既從抗戰的現實鬥爭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著鬥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他這個時期創作的六部歷史劇,全都是在最黑暗的日子裡寫成的:1941年12月寫成五幕劇《棠棣之花》,1942年1月,寫成五幕劇《屈原》,2月寫成五幕劇《虎符》,6月寫成五幕劇《高漸離》,9月寫成四幕劇《孔雀膽》,1943年4月寫成五幕劇《南冠草》;前後總共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在這些劇作中,郭沫若塑造了各種各樣的歷史人物:《棠棣之花》中的聶政、聶與俠累韓哀侯,《屈原》中的屈原、嬋娟與南後、宋玉,《虎符》中的信陵君、如姬與魏王,《南冠草》中的夏完淳與洪承疇,《高漸離》中的高漸離與秦始皇,《孔雀膽》中的段功與車力特穆爾等。在這些人物的劇烈衝突當中,作者一方面深刻地揭露了外來侵略者、本國反動統治者和叛徒漢奸等形形色色醜類的本質,無情地鞭撻了他們專橫兇殘、卑鄙無恥的靈魂;一方面深刻發掘了自古以來中華民族英雄義士的高風亮節,熱情地讚揚了他們愛國愛民、忠貞剛直的高尚品德。與黑暗反動勢力堅持進行頑強、不妥協的鬥爭,是貫穿這些劇本的一個共同的基本精神。作者展示的這一幕幕歷史悲劇,引起了人們強烈的共鳴,大大鼓舞了人們堅持全民族團結抗日的鬥爭意志,有力地抨擊了蔣介石集團的暴政,推動了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

郭沫若這時期的歷史劇,在藝術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他早期的歷史劇增多了現實主義成分,卻又充分顯示了革命浪漫主義的特色。譬如,作者對劇本所涉及的史料,一方面儘可能地蒐集占有,精密研究,一方面又不拘泥於史料。他在把握歷史本質的基礎上,根據藝術規律、劇情發展和創作意圖,結合自己的理想和願望,“失事求似”地大膽進行構思,使全劇的結構,人物的刻畫,情節的演變,渾然自成一個完整的天地,形象逼真,具體生動,有顯著的戲劇效果。再譬如,在這些劇作中,作者結合情節的需要和氣氛的創造,插入相當數量的抒情詩和歌詞,由主人公朗誦,或由民眾演唱,感情激越,色彩斑斕,使全劇充滿著濃郁的詩意。這也是過去一般歷史劇以及話劇所不曾有的風格。

《屈原》是郭沫若這時期歷史劇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代表作。這個劇本取材於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懷王對秦外交上兩條路線的鬥爭作為全劇情節線索,從而成功地塑造了屈原這個文學典型和一系列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現了為祖國和人民不畏暴虐,堅持鬥爭的主題。

歷史劇固然是文學創作,不是史實的複寫,“藝術上的真實非即歷史上的真實”(魯迅)。然而,由於作者的創作動機、文學見解、個人風格等各方面的不同,他們所創作的歷史劇,仍有所不同。有的歷史本身的東西多一些,有的以歷史真實做基礎卻更多個人的創造。兩種類型各有千秋。郭沫若的歷史劇和這時期其他創作者的歷史劇,大多屬於後一種。郭沫若創作歷史劇的動機,正是出於現實政治鬥爭的需要。他說:“我要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噓些生命進去。”(郭沫若:《歷史·史劇·現實》)郭沫若正是持著這樣的歷史觀點,從反對投降、反對獨裁的現實政治鬥爭需要出發,以戰國時代聯合抗秦的故事作題材,創作了《屈原》以及《棠棣之花》《虎符》《高漸離》等劇作。劇中的歷史人物,往往已經不完全同他們的“原型”一樣了。

劇中的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兼詩人的典型。他心中時時繫念的是祖國和人民的命運前途,力主聯齊抗秦的外交路線,因為他早看透了秦國的野心,認為唯有聯合抗秦才能保國安民。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沒有料到南後之流竟然採取那么卑鄙無恥的手段陷害他,橫加以“淫亂宮廷”之類的罪名。屈原把祖國的安危和人民的禍福,看得遠遠重於自身的利害得失。他衝破一切思想束縛去進行英勇的鬥爭。昏庸專橫的楚懷王不聽屈原的一再忠告,破壞了反侵略統一戰線,轉而依附秦國。面對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國,失去自由的詩人的滿腔憂憤,以《雷電頌》的形式無比猛烈地迸發出來。《雷電頌》,是屈原鬥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而愛國愛民的深切感情,是詩人鬥爭精神的源泉。

《屈原》劇中,還刻畫了兩個性格迥然相異的女性形象──嬋娟和南後。確如作者自己所說的:“嬋娟的存在似乎可以認為是屈原辭賦的象徵,她是道義美的形象化。”她由衷地敬愛屈原,崇敬屈原的道德文章。當風雲變幻、濁浪排天的時候,她那平日蘊蓄在心中的崇高信仰、優秀品德,真正突現出來。從她對變節投敵的宋玉的有力斥責,從她面對南後淫威所表現的堅定從容,特別是從她生命垂危時那番動人肺腑的傾訴,使我們看到了一個“竟與橘樹同風”的高尚靈魂,一個廣大人民道義精神的化身。這個形象對塑造屈原這個典型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與嬋娟相反,南後僅僅為了個人固寵求榮,竟然不惜取媚侵略勢力,與秦國暗相勾結,陷害屈原這樣的忠良,禍國殃民,而且所採用的手段又是那么的卑鄙無恥。當她的陰謀得逞以後,她更加猖狂、恣肆,徹底暴露了她冷酷殘忍的本性。南後這個形象的刻畫,對屈原的典型塑造起到了反襯的作用。使屈原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品德,益加鮮明突出。

劇中的宋玉,是作為一個“沒有骨氣的無恥文人”來塑造的。他虛偽自私、全無操持、趨炎附勢、賣身求榮的性格,從另一個角度反襯了屈原,並同嬋娟形成鮮明對比。宋玉這個形象,對當時依附國民黨反動派的幫閒文人,無疑是有力的鞭撻。

人物塑造的成功,使劇本的深刻主題得到充分表現。觀眾和讀者從這齣歷史劇中會自然聯想到現實生活中蔣介石反動集團的反共投降罪行,蒙受“千古奇冤”的新四軍所遭的殘殺,……從而加深了他們對祖國前途的憂慮,燃起他們心中的怒火,鼓舞他們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屈原》一劇中,穿插了相當數量的抒情詩和民歌。它們是劇本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劇情發展,人物刻畫,主題表達,都起著重要作用。這是劇本藝術上的一個特點。譬如,全劇以屈原朗誦《橘頌》開始,結合屈原對於《橘頌》內容的闡發,展露了屈原的人生抱負。因此,屈原時時以橘樹的“內容潔白”“植根深固”“秉性堅貞”自勵並勸勉青年,要他們“志趣堅定”,“心胸開闊”,氣度“從容”“至誠”,特別是要“不撓不屈,為真理斗到盡頭!”這與第二幕南後等策劃陰謀時所表現的自私偏狹、卑鄙陰險形成了強烈對比,為隨之而來的劇烈衝突做好了準備。嬋娟死後,《橘頌》再次出現,首尾呼應。它像是始終迴響在一部交響樂中的主鏇律,反覆出現,以強調劇本的主題──“不撓不屈,為真理斗到盡頭!”再譬如《雷電頌》,則被安排在全劇高潮的波峰浪巔,由主人公屈原獨白。這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筆,而且使劇本主題異常鮮明地突現出來。其他如屈原吟詠的《九章》《惜誦》譯句,有助於表現詩人蒙受奇恥大辱之初的心情。正因為有這些精彩豐富的詩歌,自然而和諧地穿插在劇本中,才使劇本充溢著濃郁的詩意,具有更加感人的力量。關於《屈原》的創作意圖,郭沫若曾經講過,是要“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時代里去”,是要“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前的時代”,演出的實踐表明,作者的這個目的達到了。1942年春天,《屈原》開始在重慶上演,其反響之強烈,是以往歷史劇演出時所未曾出現過的,儘管《屈原》後來被國民黨反動當局禁演,但是《雷電頌》的聲音仍然迴響在整個山城,常常可以聽到民眾發出“爆炸了吧……”的怒吼聲;“在當時起了顯著的政治作用”。

《屈原》不但是這一時期革命歷史劇最輝煌的代表作,而且在整個現代文學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郭沫若這時期的歷史劇,已形成獨特的革命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同作者早期的歷史劇相比,它們不僅仍保持著鮮明的個性、濃厚的詩意、熾烈的熱情等一貫的特色,而且具有了更厚實的現實基礎,更充足的信心和更堅定的理想,可以鮮明地顯示出郭沫若歷史劇革命浪漫主義風格的這種發展和成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