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同化

物我同化是情景交融的重要秘密。物我同化是指既將景物化為作者,又將作者化為景物;在分不清何為景物何為作者之際,創造出來的景物形象便是情景交融的畫面。

具體表現

在《齊物論》一開始先講了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一個講外在的境界,一個講內在的境界,外在的境界往往容易而內在的境界更難,而講內外兩種境界融合在一起的即是在《大宗師》裡面談到的坐忘,在《達生》中出現的呆若木雞。只有用清淨心觀自我,才能從地籟和人籟中聽到天籟之音。聲音本身沒有變,但是自我的心境不一樣了,地籟也可變成天籟之音。外和內,我和你,人和物,是和非,彼和此,太關注自我必定陷入到非是即非,非彼即此的二元對立中。是和非有明確的界限嗎?是和非沒有明確的界限嗎?

各類差別

1. 是非無差別
是否之所以難以辨析,其原因往往在於缺乏客觀的判斷條件,任何人來判別都會加上主觀的感情色彩而喪失了客觀性。在《齊物論》裡面先舉了一個經典的關於甲乙雙方辯論請誰來裁判的例子,來說明客觀判斷標準的困難性。後面又繼續說明為什麼不同的人,不同的主體往往對事物判斷的價值觀是不同的,所以舉例來說明,且吾嘗試問乎汝,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淆亂,吾惡能知其辯?
2.物物無差別
物論紛爭,是非滋擾,根本上是基於人對不同的物那種利用、打量的態度或眼光。所以齊物論背後的問題是齊萬物。齊萬物不是做齊,而是“看齊”。即不要把它們看作不同的東西,而是看作一“物”即夠了。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在說明物物無差別即是說明物物間的各種屬性本無查,不分彼此,不分是非,或者是彼此本是相互依存的,沒有絕對的界限,沒有絕對的非此即彼。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感覺對應佛學裡面的萬物皆是因緣合和而成,本身無自性,本身無差別。
3. 物我無差別
我是什麼?佛裡面四法印講諸法無我,我是無自性的,也是因緣合和而成的。有是非,彼此,內外的太多二元對立其原因扔是太執著於自我的想法,無法以清靜心內觀自己。《齊物論》中的“無我”,同《逍遙遊》中的“無己”、《人間世》中的“心齋”、以及《大宗師》中的“坐忘”,所要揭示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即形若槁木,心如死灰,不僅僅是外在形體,更重要的是心境的空無。世界是無常的,只有這樣才能夠順應自然,到達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即《道德經》裡面所談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心叫想,無心叫照。無心不是真無心,而是生無我清靜心。是風動還是幡動?一切境界,唯心妄動,心若不動,則一切境相滅。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是否還有無無?莊生夢蝶,究竟是莊生化蝶,還是蝶化莊子,還是一種忘乎物,忘乎天,忘乎己的物我同化的境界。
4.物我同化,
天人合一——藝術創作情景互動(交融)的主題:1、領略情景互動的常見手法。2、篩選歸納課文重要信息。[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方法]歸納法、點撥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一、導課:展示兩幅山水畫,導出課題。明確篩選信息的要求。二、播映《英雄》片段,歸納情景互動第一境界:凡人境界2、鑑賞〈〈楓橋夜泊〉〉、〈〈卜運算元詠梅〉〉〈〈天淨沙秋思〉〉歸納第二境界:文人境界3、播映〈〈莊周夢蝶〉〉片段歸納第三境界:哲人境界小結:物我同化,天人合一是藝術創作情景互動(交融)的主題。創作境界:觸景生情/情由景生(凡人境界)景隨情遷(文人境界)物我同化,天人合一(哲人境界)寫景抒情三種途徑: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分析〈〈蒲公英〉〉,1、比較歸納物我同化,天人合一特點明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