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山大覺禪寺

雲門山大覺禪寺

雲門山大覺禪寺,簡稱雲門寺,位於廣東韶關市乳源縣城北6公里,離韶關市區有50公里。占地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雲門寺始建於五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由雲門宗(禪宗五大支派之一)始祖六祖惠能九傳弟子文偃禪師所建,是雲門宗的發祥地。

簡介

綜述

雲門山大覺禪寺,簡稱雲門寺,位於乳源瑤族自治縣縣城北6公里的慈雲峰下,門山海拔1215米,高峰直入雲天,雲霧常罩峰頂。旁有“脈接雲門山”的秀頂峰,古稱乳源八景之一——秀頂奇雲。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大支派之一雲門宗的發祥地。雲門寺創建於五代後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由雲門宗始祖六祖慧能九傳弟子文偃禪師所建。該寺是文偃禪師於南漢乾亨七年(923年)奏準南漢王劉龑而創建,927年建成後敕賜名為“光泰禪院”,公元928年,南漢王劉龔賜額“光泰禪院”,後又改為“證真禪寺”。至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公元963年敕升為“大覺禪寺”,名用至今。南漢王劉長敕封文偃禪師為“大慈雲匡聖弘明大師”,並賜“文銖衣”一件,同時將“證真禪寺”敕升為“大覺禪寺”。因該寺坐落在雲門山,故稱“雲門山大覺禪寺”。文偃禪師始創的雲門宗與湖南溈仰宗、河北臨濟宗、江西曹洞宗、南京法眼宗齊名,並稱佛教五大宗。該寺歷經滄桑,風雨幾度,1943年為虛雲禪師重修,1983年國務院將之列為全國漢族地區142個重點保護寺觀之一。現在的白雲寺廟宇是1984年修復、擴建的,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門、廳、殿、堂、舍等各類建築7000多平方米,風格獨特,其中大雄寶殿內釋迦牟尼像前兩尊一立一臥的佛像,為純正的緬甸漢白玉雕成,鑲嵌在四壁的大型彩瓷佛畫,下為十八羅漢,上是二十四天神,實為國內佛殿罕見。寺內現存有廣東省重點保護文物南漢大寶元年(958年)和大寶七年(964年)的千年石碑兩塊,市級重點保護文物“四大天王”像和“石雕龍頭”,是全國重點寺院之一。

占地面積

雲門寺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整座建築莊嚴雅靜。它的殿堂與國內大型寺院相仿,有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齋堂等建築。但云門寺的建築風格獨特,除放生池在寺前外,其餘殿堂連成一體,殿、堂、廳、樓等共一百八十餘楹,建築面積7000多平方米。

雲門宗的發祥地

雲門寺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大支派之一雲門宗的發祥地。“雲門宗”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個較大支派之一。由文偃祖師創始於雲門山,故取山名,以立宗名。“雲門宗”在北宋時與“臨濟宗”並盛。其宗風是“孤危聳峻,人難泊”。

建築

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及四路朝拱構成的建築群,氣勢雄偉壯觀,殿宇檐欄精巧,高閣層軒,房廊上下鱗差,錯落有致。雲門寺至今仍保留著一批珍貴文物,如南漢大寶元年(公元957年)的《大漢韶州雲門光泰禪寺院故匡真大師實性碑銘並序》碑,以及大寶七年(公元964年)的《大漢韶州之雲門山大覺禪寺雲匡弘明大師碑銘並序》,這兩塊古碑刻距今一千多年,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文物。1983年,雲門寺被定為全國重點寺廟。
寺內建築莊嚴、雄偉、佛像栩栩如生,佛學氣息濃郁,環境幽雅、清靜;寺後層巒疊嶂,山深林密,蒼松挺拔,竹影婆娑,濃蔭蔽日,鳥語花香,有桂花潭、鐘鼓岩、虛雲紀念堂等勝景,是休閒、參禪、旅遊的絕妙聖地。

修葺擴建

雲門寺幾度興衰,歷經蒼桑。其鼎盛於北宋時期,但南宋以來則逐漸衰微,至明清以後特別是抗日戰爭後期已到了破敗境地。雲門寺歷代多次修葺擴建,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1943年,虛雲長老在完成南華寺的重修工程後,在李濟深、李漢魂等政府要人敦請、恭迎下,由南華寺移錫雲門,重振雲門宗風,復興大覺禪寺,大興土木,歷時9年,把雲門寺修葺擴建成空前的規模。1953年,虛雲和尚離開雲門寺,告老移錫江西省雲居山真如寺養病。據史料記載,虛雲和尚一生中興六大名剎(福建鼓山湧泉寺、雲南雞足山祝聖寺、缽孟峰迎禪寺、江西雲居山真如寺、曲江南華寺、乳源雲門山大覺禪寺)。
文化大革命”期間給雲門寺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使其僧去寺殘,難於馨述。幸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使黨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實,1983年4月9日,國務院確定雲門寺為全國重點保護的寺觀之一。1982年的法嗣弟子佛源大和尚,從北京重回雲門,肩負起恢復和振興祖庭的重任,在政府和海內外四眾弟子的支持下,歷經艱辛,終於將雲門祖庭重建重修,面貌一新。

交通

京珠高速公路的開通,使其交通更為便利,由廣州驅車前往,一路順馳,不過3小時,已抵雲門祖庭。近年來,雲門寺接待的國內外四眾弟子、知名人士和旅遊者數以十萬計,還接待了大批來自美、英、法、日、澳大利亞、泰國、緬甸、新加坡、印尼等國以及港澳台地區的佛教徒朝聖團及旅遊者。現在的雲門寺,既是宗教活動的場所,又是乳源的旅遊勝地和開展海外聯繫活動的“視窗”。

特點

雲門寺環境幽雅,風景奇特,既是乳源的八景之一,亦為嶺南勝地。寺的四面層巒疊嶂,山高林密,猿猴、白鷳等珍禽異獸,時有出沒。環寺蒼松挺勁,竹影婆娑。更有雲門寺後山的風景名勝桂花潭,前來雲門寺者必往觀賞。從寺後向東北山徑而行二十多分鐘,即見潭形如盆,石壁環拱,潭內水清見底,潭深六尺有餘,瀑布從幾十尺高的崖頂飛流而下,置身潭畔,暑氣全消,神清氣爽,令人流連忘返。
據佛源和尚和雲門寺新任方丈明向法師介紹,雲門寺最大的特點在於它完全繼承了祖師的宗風,寺風嚴謹。直到現在還嚴格保持著過農禪生活,學修並舉,老有所養,幼有所學的叢林制度。
雲門寺除建築風格獨特外,其內部裝修與擺設也有其特點 .在大雄寶殿釋迦牟尼的前面,有兩尊小型的漢白玉佛像,一立一臥,是緬甸佛教徒於1987年贈的,用純正的緬甸漢白玉雕刻而成,通體細滑,看上去具有強烈的質感,如真人肌膚一般,為雲門寺珍寶。殿內三面壁上是用陶瓷燒成的大型彩瓷佛畫,長24米、高4米,是我國當前佛寺中獨一無二的巨型彩色陶瓷壁畫。它生動地刻畫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王四十二個人物,畫面下是十八羅漢,上層是二十四諸天像。對於十八羅漢,人們較為熟悉,而二十四諸天則較少聽到。所謂二十四諸天,是二十四位天神的統稱,這二十四位天神因為功德深,因而受到頂禮膜拜。

雲門寺佛學院

1992年,在佛源和尚的倡導和努力下,雲門寺佛學院正式成立。目前學院建設初具規模,教學樓、辦公樓、法師寮、學僧寮寬敞明亮,圖書館藏書兩萬餘冊,大藏經數部,禪堂禮堂、電腦室、視聽設備齊全,具備了較好的辦學條件。佛學院歷來注重道風建設,把傳統僧教育和現代教學相結合,形成了一套“學院叢林化”的管理制度,學僧除修學佛教教理外,每日早晚坐香,並適當參加寺院出坡勞動,夏季有3個月安居用功辦道,冬季則參與精進禪七,使所學的佛學理論與日常修行實踐相融合,讓培養出來的僧才適應叢林的生活和未來佛教的發展。 如今的雲門寺,不但恢復了原貌,而且有了新的發展,崇樓傑閣,廣廈層台,寶相莊嚴,梵剎清淨。

古詩中的雲門寺

“十峰游罷古招提,路入雲門峻似梯。秀氣漸分秦望嶺,寒聲猶入若耶溪”。作為一處林泉秀美、環境清幽的寺廟叢林,雲門寺尤其成為歷代文人雅士山水游賞的對象。歷代許多著名詩人、文人墨客和佛門高僧也都慕名而來寄居、訪師游賞。至晉以後多有詩人扣訪。如六朝宋時,謝康樂與從弟謝惠連人稱大小謝,曾泛舟耶溪,對詩於王子敬山亭。“謝靈雲與惠連聯句,刻於(孤潭)樹側”(《嘉泰會稽志》卷十)。南朝詩人王籍雖只兩首詩作留世,然亦有泛舟耶溪“蟬燥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之千古絕句。梁代時,何胤曾 “居若耶山雲門寺” (《嘉泰會稽志》卷十四)。僧洪偃曾駐足於此,寫下一首有名的《雲門寺》詩。六朝風流可見一般。唐朝詩人孟浩然、白居易、李白(李太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曾四到浙江,三上天台,在紹興一帶留有大量詩作,寫及雲門的就有“禹穴尋溪入,雲門隔嶺深”)。、杜甫(杜甫念念不忘少年越中之游,在給友人畫中題詩時竟發出“貌得山僧似童子,若耶溪,雲門寺,吾獨胡為在泥滓,青鞋布襪從此始”的浩嘆。)、杜牧、宋之問(初唐詩人宋之問更開越中唐詩風流之先河)。、崔顥、方乾(千)、靈澈、嚴維、秦系、元稹(zhěn)、劉長卿、韋應物、蕭翼、王勃(永淳元年(692年)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率浙東詩人修鍥於雲門王子敬山亭,有《修鍥雲門獻之山亭序》。王勃也許意猶未盡,於同年秋再次修鍥於此,作有《越州秋日宴山亭序》,此後又有大曆浙東唱和(57詩人))。、王維、賀知章、元微之、白天樂、梁蕭等等,到了北宋雲門依然為文人所重,宋代的文豪范仲淹、陸游、蘇東坡、蘇瞬欽、王安石等,南宋時更為一代詩宗陸游的少年讀書處。陸游在多處詩中提及雲門,撰有雲門《壽聖院記》。辛棄疾曾任浙東刺史,從雲門後登秦望山。寫下《 》。 明代的開國軍師劉基(劉伯溫)(明代劉伯溫曾在雲門居住多日,留有大量詩作。《游雲門記》《自雲峰深居過普濟清遠樓記》、《發普濟過明覺寺至深居記》、《深居精舍記》、《活水源記》便作於此)。、徐渭、陳洪綬(明亡後,陳洪授、祁豸佳等十人出家雲門寺,結成十子社)。、董其昌、張元忭(明代狀元張元忭緝有《雲門志略》五卷。)、劉宗周等他們經美麗的若耶溪,來到這塊佛壇和書壇的勝地,雲門寺。《錢起、杜甫、孫逖、李褒、李彌遜、虞集、金涓、王思任等》並留下了不少相關讚美雲門寺的不朽詩文、詞句。雲門寺僧特在寺前建立牌林,留下這些大詩人的佳作,名曰:“麗句亭”。如唐朝王勃寫的《修禊(xì )雲門獻之山亭序》、唐梁蕭的《游雲門寺詩序》、唐宋之問的《游雲門寺》、宋鄧牧的《自陶山游雲門記》、宋陸游的《壽聖院記》、元允若輯之《雲門集》、元虞集的《雲門廣孝寺記》、明劉基的《游雲門記》、明陸夢龍的《雲門寺記》等等。 雲門寺唐時,便成為浙東唐詩之路的起點,杜甫的“若耶溪雲門寺、青鞋布襪從此始”。就已成為千古絕唱。據初略統計《全唐詩》直接詠及雲門的詩作達五十餘首,而唐代到過雲門的詩人更不計其數。雲門乃越中必游之地,按走過浙東唐詩之路的唐代詩人有名可籍的就有四百餘人,而到雲門者必夜宿於此,如此想來雲門乃天下第一名人客棧了。
現在能看到的雲門寺與初始時的雲門寺及全盛時的雲門寺已是天壤之別。雲門寺自明末以後一直不振,目前,雲門寺仍留有清代重建起來的一部分殿宇,清代的木構建築兩進及東廂房數間。第一進三開間山門,系清早期建築,門楣上方書“雲門古剎”行楷大字,明間兼作韋馱殿,東、西兩次間易為民用。第二進三開間大雄寶殿,清代建築。前檐下置“大雄寶殿”橫匾,明間五架抬梁式帶前廊,大殿內四根雕飾石柱, 三百餘年來頑強地堅守著它對釋加牟尼的信仰和它自身與寺廟的佛緣。大殿內,目之所及一塵不染,潔淨程度令人難以置信。前後金柱為圓形石柱,柱礎呈鼓形;東、西兩次間為穿斗式結構。在寺院的東側廂房北端廊壁間現存明崇禎三年(1630)文學家王思任撰文、范允臨行書、著名書法家董其昌、陳繼儒和董象蒙跋語的《募修雲門寺疏》碑一通。碑為太湖石質,下設長方形基座。碑高148厘米,寬82厘米,碑文記述雲門寺地理位置以及募修雲門寺經過。這是古代雲門寺的確證。在碑的背後,有一汪清泉,傳說是王獻之的“洗硯池”,澄澈的池水,好像歷史老人的眼睛,閃爍著詭秘的神色。寺院周圍還有“五雲橋”、“麗句亭”(亭內有歷代詩人留下的讚美雲門寺的詩詞等)、“五雲山亭(內還有兩尊石佛造像)”、“杉木祖師墓”、王獻之的“洗筆池”、“辯才塔”遺址(辯才塔為唐太宗所賜建)、陸游曾在此學習的“雲門草堂”遺址,以及當時各副寺的殘留廢棄的屋基,也都能清晰可見,並還有大量當時的寺院建築用的石板、石墩、石柱等遺物,並且有些上面還有精美的雕刻,這都是古代寺廟的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