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雞足山

雲南雞足山

雞足山不僅是佛教聖地,還是自然景觀勝地。 雞足山地處橫斷山脈塊斷帶頭邊緣,屬剝蝕中山地貌,被三條較大型的斷裂所切割,構成了雞足山危崖陡壁、石洞、石門和層復一層的山巒疊嶂,石狀奇絕的特色。 植被:雞足山植被呈垂直分布,海拔1800~2300米,為亞熱帶山地常綠針葉林,以生態特殊的扭曲雲南松為主,形成雞足山八景之一的“萬壑松濤”,山風起處,翻騰怒吼。

概述

東南亞著名佛教聖地,中國漢傳藏傳佛教交匯地和世界佛教禪宗發源地,素有“雞足奇秀甲天下”、“靈山佛都、旅遊勝地”、“天開佛國”、“華夏第一佛山”等美譽,以“四觀八景”的奇風異彩名冠於世,被國務院列為全國四十四個風景名勝區之一。

雞足山雄踞於雲貴高原滇西北賓川縣境內西北隅,西與大理、洱源毗鄰,北與鶴慶相連,因其山勢頂聳西北,尾迤東南,前列三支,後伸一嶺,形似雞足而得名。
雞足山,古稱青巔山、九曲山、蓮花峰。遠古時期,有迦葉開山“抱金襤袈裟,攜舍利佛牙,入定雞足山,辟華首門為華化道場”的傳說,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有“乃往雞足山”的記載。全山由火熔岩地貌構成,最高峰天柱峰海拔3248米,地跨一市(大理)三縣(賓川、洱源、鶴慶),面積2822公頃,古有“九千丈故壘,四百里輿圖”之說。
雞足山是以自然景觀和佛教特色融為一體的佛教風景名勝區,以一鳥(念佛鳥和燒香雀)、二茶(獅子頭、通片草茶花)、三龍(龍棕、龍竹、龍爪杜鵑)、四觀(東日、西海、南雲、北雪)、五杉(冷杉、油杉、柳杉、紅豆杉、杉木)、六珍(香筍、冷菌、板栗、岩參、香菌、銀耳)、七獸(猴子、岩羊、獐子、豹、熊、野豬、鹿)、八景(天柱佛光、華首晴雷、蒼山積雪、洱海回嵐、飛瀑穿雲、萬壑松濤、重崖返照、塔院秋月),杜鵑長廊、古洞別天、雲南古茶、楞嚴倒影四景,景致十則(絕頂四觀、華首重門、羅漢絕壁、太子玄關、獅林靈泉、浮屠綰勝、放光瑞影、瀑布騰空、古洞別天、傳衣古松),勝概八景(玉龍吹霰、綠天四翳、塔凝空月、地隱晴雷、遙峰雪燦、岩日流丹、雲海晴光、洞悶靈奇)和幽勝八景(珠簾串月、黎明涌日、梵接天風、霧篆世霖、古岸椿盤、河舒青眼、天池倒影、倉湖漁火)等眾多景觀景點,令古今海內外人士嘆為觀止。
雞足山擁有四十座奇山,十三座險峰,三十四座崖壁,四十五個幽洞,百餘處泉潭,或崔嵬雄渾,或峻峭秀麗,或雲樹交輝,布局錯落有致 ,奇峰突起,更有星羅棋布的佛教名剎遍於林海,雄偉壯觀。
雞足山不僅是佛教聖地,還是自然景觀勝地。游過雞足山的人都認為,游雞足山不僅可以領略千岩競秀、古木參天、百澗爭鳴的自然情韻,而且可以悟感“十里松風香霧迷”和“天開佛國云為護”的靈光聖跡神韻。特別是登上海拔3248米的天柱峰放目縱覽,但見山中奇峰匯聚,危岩千仞,石狀鬼斧。東日在東方地平線上簇簇擁擁,景致萬千;西海在玉洱銀蒼環抱中,熠熠生輝,宛若鑲嵌於大自然中的一粒珍珠;南雲在“彩雲南現”孤標傲世之中,或似鵝毛,游弋在峰巒林壑,或如魚鱗,閃現在百里之間;北雪在臨巔之北玉龍雪山,雪貫四時,瑩潔如玉,相距百里,似近在咫尺……大自然的美在這裡匯聚,在這裡升華;大自然的美賦予了它超凡脫俗的品質,塑造出了它玄妙絕倫的氣概。明代徐霞客贊曰“日海雲雪四觀,海內得其一,已為奇絕,而況乎全備者耶?此不特首雞足山,實首海內矣”。

自然地理

雞足山,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西北隅,北緯25°56'~26°00'和東經100°20'~100°25'之間,最高海拔天柱峰金頂寺3248米,最低海拔沙址河1780米,相對高差1468米,距縣城30公里。西與大理、洱源毗鄰,北與鶴慶相連。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6公里,總面積2822公頃。西望蒼山洱海,北瞰金沙江,山勢頂聳西北,尾掉東南,前列三支,後拖一足,宛然雞足之形而得名。
雞足山地處橫斷山脈塊斷帶頭邊緣,屬剝蝕中山地貌,被三條較大型的斷裂所切割,構成了雞足山危崖陡壁、石洞、石門和層復一層的山巒疊嶂,石狀奇絕的特色。自華首門、羅漢壁、天池山、九重崖到文筆山,有長達5公里、高500米秀麗壯觀的構造斷塊山中高山地貌景觀。在這“芙蓉萬仞削中天,摶皖乾坤面面懸”的峭壁上,怪石崢嶸,台危洞幽,藤蘿披拂,形成與寺院建築融為一體的無限風光。斷裂形成的山間凹陷地帶,悉檀溪縱貫其中,沿溪兩岸的尊勝塔院、悉檀寺祝聖寺、石鐘寺、大覺寺、寂光寺等大型寺院建築群,以及無數的庵、閣、亭、樓、堂等自下而上,象佛線穿珠,一直延伸至天柱峰腳的慧燈庵,古剎深處,被未開發的原始森林所包圍。
雞足山屬火成岩,有"石作袈裟玉裂紋"的"袈裟石"和"石鐘"的佳話流傳。縱橫交錯的節理和斷裂,構成裂隙水良好的通道,形成曹溪水、八功德水等大大小小的山泉"萬馬歸槽",造就高數十丈,穿雲而過的玉龍飛瀑景觀。在縱橫交錯的溪水泉畔,有九蓮寺、觀瀑亭、傳衣寺、八角庵、巨壑崖、華嚴寺、放光寺等寺院建築群,山、水、林、寺,構成了幽深秀美的景觀。

氣候植被

氣候: 雞足山屬季風高原氣候,具有乾濕季明顯的特點,乾季(11月~4月)氣候特徵為水氣小,濕度小,雲量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氣溫晝高夜低,日溫差大,氣候乾暖。濕季(5月~10月)氣候特徵為水氣充沛,降雨多,多雲,光照較短,晝夜溫差小,氣候溫暖濕潤。冬季有時受北方寒潮侵襲,天氣驟然轉冷,出現降雪,別有景色。
雞足山垂直高差較大,呈立體氣候。以沙址河為起點至金頂寺,可分為三個垂直氣候帶:1、乾熱河谷氣候帶(海拔1780~1900米),屬南亞熱帶氣候;2、溫暖濕潤山地氣候帶(海拔1900~2800米),四季如春,乾溫季分明,年均氣溫13℃,屬中亞熱帶和亞熱帶氣候;3、溫涼潮濕的亞高山氣候帶(海拔2800~3248米),全年無夏,冬季寒冷,終年雲霧繚繞,氣候潮濕。
雞足山的氣候特徵,為植物區系的演化和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自然植被的完整,肥沃的土壤,造就了植物共繁共榮的景觀。據初步統計,高等植物80多科,500餘種,特種植物和藥用植物100餘種。低等植物中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雞足山冷菌、香菌、雞樅、板栗、香筍、木耳等。優越的自然條件又為眾多的禽獸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禽獸種類達數百種。山中保留著原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森林,覆蓋率達85%。
植被: 雞足山植被呈垂直分布,海拔1800~2300米,為亞熱帶山地常綠針葉林,以生態特殊的扭曲雲南松為主,形成雞足山八景之一的“萬壑松濤”,山風起處,翻騰怒吼。海拔2300米以上為亞熱帶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有栲、櫟、楠、楸、楊等種類,大多拔地而起,直衝霄漢,翠蓋如雲,雄渾蒼勁。海拔2400米以上為亞熱帶山地,丘陵竹林,多在寺院周圍,是著名特產“香筍竹”產區。海拔2700米以上為元江栲林,是滇高原特有的植被類型,也是山中常綠闊葉林的主要組成部分。部分地方還有小片原始森林,最大樹齡600年,平均樹齡在300年以上。再上為亞熱帶、亞高山帶綠闊葉林蒼山冷杉。海拔3248米的金頂寺,山脊上以矮高山櫟灌叢為主,有紅棕杜鵑、雲南杜鵑、露珠杜鵑、絨毛葉黃花木、鮮黃小櫱、山桂花、峨眉薔薇等。

宗教

國內佛教界認為,雞足山是佛教禪宗的發源地,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大弟子飲光迦葉衣入定雞足山華首門,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註:迦葉入定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印度,在印度也有雞足山)
元、明兩代,形成了以迦葉殿為主的8大寺71叢林。鼎盛時期發展到36寺72庵,常駐僧尼達數千人的宏大規模。雞足山歷代高僧輩出,唐代的明智、護月,宋代的慈濟,元代的源空、普通、本源,明代的周理、徹庸、釋禪、擔當、大錯、中鋒,清末民初的虛雲等都是聲聞九州的大德高僧。雞足山千百年的歷史積澱了無窮的文化內涵,明神宗頒藏經到山,賜紫衣圓頂;光緒慈禧敕封"護國祝聖禪寺",賜鑾駕、紫衣、玉印等珍貴文物。 吳道子的《瘦馬》;李霞的《十八羅漢過江圖》;徐霞客的《雞足山志》;屈爾泰的《墨龍》;徐悲鴻的《雞·竹·山》、《奔馬》;楊升庵李元陽李贄董其昌孫中山梁啓超、袁嘉穀、趙藩、趙朴初等留下的大量詩文畫卷,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雞足山素以雄、險、奇、秀、幽著稱,以"天開佛國"、"靈山佛都"聞名,徐霞客勝贊"器觀盡收今古勝","實首海內矣!",徐悲鴻賦詩"靈鷲一片荒涼土,豈比蒼蒼雞足山"。

雞足山為世尊座下迦葉尊者的道場,與浙江阿育王山(阿難尊者道場)及“金五台(文殊菩薩道場)、銀峨眉(普賢菩薩道場)、銅普陀(觀世音菩薩道場)、鐵九華(地藏王菩薩道場)”並為“六大佛教名山”。
雞足山在佛教史上是一個重要分界點,即,以雞足山為原點,三分東亞大陸,左為藏傳密教,右為漢傳大乘顯教,下為南傳小乘上座部。宗派分界,交會於此,多元文化,融合於斯。雞足山也由是成為世界級的佛教聖地。

旅遊事項

門票:60元/人(08年價位)
環境很好,空氣清新,山頂可看日出,遇上下雨全是白霧如在天上一般.
管理方面:山承包給個人,轉來轉去的,個人管就是加大力度收錢收門票,這點非常差!

雞足山交通線路

外部交通:昆明南站(火車站)到賓川縣城(牛井鎮) 白班7時 夜班下午5時。里程394km。昆明西站賓川縣城(牛井鎮)白班7時 夜班下午5點。
內部交通:遊客可先從下關乘班車到賓川縣,票價12-16元,從賓川縣城可以乘中巴到達雞足山前(靈山一會坊),車費15元;從靈山一會坊到祝聖寺有中巴車前往,盤山公路3.2公里,票價5元。從山門“靈山一會坊”登山到金頂寺,游路全長8公里,遊客可以乘纜車或騎馬上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