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傳染性法氏囊病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主要危害雛雞的免疫抑制性傳染病。

基本信息

IBDV的自然宿主僅為雛雞和火雞。從雞分離的IBDV只感染雞,感染火雞不發病,但能引起抗體產生。同樣,從火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症狀
雞分離的病毒僅能使火雞感染,而不感染雞。不同品種的雞均有易感性。IBD母源抗體陰性的雞可於1周齡內感染髮病,有母源抗體的雞多在母源抗體下降至較低水平時感染髮病。3~6周齡的雞最易感。也有15周齡以上雞發病的報導。本病全年均可發生,無明顯季節性。

概述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主要危害雛雞的免疫抑制性傳染病。本病最早是Cosgrove於1957年在美國德拉瓦州甘布囉(Gumboro)鎮的肉雞群中發現的,故又稱甘布囉病。根據本病有腎小管變性等嚴重的腎臟病變,曾命名為“禽腎病”。
健康雞群突然發病,病勢嚴重,兩三天內可使60-90%的雞發病,精神高度萎靡,縮頭、閉眼、伏地昏睡,頸部羽毛豎起,全群採食量大減,飲水增多,排白色水樣稀糞,肛門周圍的羽毛沾有糞便,有少數病雞掉頭啄自己的肛門,少數病雞頭、頸、身軀有震顫現象。一般發病後的第三天開始死亡,7-8天停止死亡,而且症狀迅速消失。1970年Hitchner提議,為避免一病多名引起的混亂,統一稱之為雞傳染性法氏囊病。

臨床症狀

(1)患雞精神萎糜、食欲不振、縮頸,頸部毛豎起、下痢、虛脫而死。

(2)發生後第1~2天有雞死亡,第4~7天死之率達最高峰,之後雞慢慢恢復正常。

(3)發生率可達100%,死亡率約20%~30%,但也有達50%~60%。本病潛伏期為2~3d,易感雞群感染後發病突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雞傳染性法氏囊病解剖
然,病程一般為1周左右,典型發病雞群的死亡曲線呈尖峰式。發病雞群的早期症狀之一是有些病雞有啄自己肛門的現象,隨即病雞出現腹瀉,排出白色粘稠或水樣稀便。隨著病程的發展,食慾逐漸消失,頸和全身震顫,病雞步態不穩,羽毛蓬鬆,精神萎頓,臥地不動,體溫常升高,泄殖腔周圍的羽毛被糞便污染。此時病雞脫水嚴重,趾爪乾燥,眼窩凹陷,最後衰竭死亡。急性病雞可在出現症狀1~2d後死亡,雞群3~5d達死亡高峰,以後逐漸減少。在初次發病的雞場多呈顯性感染,症狀典型,死亡率高。以後發病多轉入亞臨診型。近年來發現部分Ⅰ型變異株所致的病型多為亞臨診型,死亡率低,但其造成的免疫抑制嚴重。

潛伏期1~3天,《陸生動物衛生法典》規定為7天。
發病突然,病雞萎頓、嗜眠,發病期排白色水樣糞便,恢復期排綠色糞便。

解剖病變及診斷

1.(1)死雞呈嚴重脫水現象,腿肌及胸肌,可見大片出血點或出血塊。
(2)法氏囊腫大、化膿,有時出血。
(3)腎臟腫大、尿酸沉著。
(4)腺胃肌胃交接處黏膜有時出血。
(5)由於發病很快,經3~4天高死亡後迅速恢正常。法氏囊腫大化膿、出血,至萎縮,以上之症狀可診斷為本病。健康雞群突然發病,病勢嚴重,兩三天內可使60-90%的雞發病,精神高度萎靡,縮頭、閉眼、伏地昏睡,頸部羽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理
毛豎起,全群採食量大減,飲水增多,排白色水樣稀糞,肛門周圍的羽毛沾有糞便,有少數病雞掉頭啄自己的肛門,少數病雞頭、頸、身軀有震顫現象。一般發病後的第三天開始死亡,7-8天停止死亡,而且症狀迅速消失。
2.實驗室診斷

2.1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檢測取10隻病死雞法氏囊組織,分別以1:10的比例加入生理鹽水製成乳劑,反覆凍融3次,以3000r/min離心30min,上清加入福馬林,使甲醛最終濃度為0.2%進行滅活;然後用傳染性法氏囊病標準陽性血清(購自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按常規方法做瓊脂擴散試驗,檢查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抗原;於48h後觀察結果,10份被檢的法氏囊組織上清液均與陽性血清出現明顯沉澱線。
2.2新城疫病毒檢測取腺胃及其與肌胃交界處有出血的6隻病死雞腦組織,製成1:10乳劑,反覆凍融後取上清按常規方法做HA試驗,結果HA滴度均低於1:
2.3細菌分離培養無菌採取病死雞肝臟、心臟和脾臟各10份,分別接種於營養瓊脂培養基,於37℃培養48h,結果未見任何細菌生長。

病原學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為雙RNA病毒科。電鏡觀察表明IBDV有兩種不同大小的顆粒,大顆粒約60nm,小顆粒約20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nm,均為20面體立體對稱結構。病毒粒子無囊膜,僅由核酸和衣殼組成。核酸為雙股雙節段RNA,衣殼是由一層32個殼粒按5:3:2對稱形式排列構成。
病雞舍中的病毒可存活100d以上。病毒耐熱,耐陽光及紫外線照射。56℃加熱5h仍存活,60℃可存活0.5h,70℃則迅速滅活。病毒耐酸不耐鹼,pH2.0經1h不被滅活,pH12則受抑制。病毒對乙醚和氯仿不敏感。3%的煤酚皂溶液、0.2%的過氧乙酸、2%次氯酸鈉、5%的漂白粉、3%的石炭酸、3%福馬林、0.1%的升汞溶液可在30min內滅活病毒。
傳染性法氏囊病毒在外界環境中非常穩定,在雞舍中可存活2~4個月,56℃5小時或60℃l小時病毒仍有活力。耐酸不耐鹼,對甲醛、過氧化氫、氯胺、複合碘胺類消毒液敏感,70℃30分鐘也可使其滅活。

流行病學

病雞的糞便中含有大量病毒,病雞是主要傳染源。雞可通過直接接觸和污染了IBDV的飼料、飲水、墊料、塵埃、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雞傳染性法氏囊病詳解圖
用具、車輛、人員、衣物等間接傳播,老鼠和甲蟲等也可間接傳播。有人從蚊子體內分離出一株病毒,被認為是一株IBDV自然弱毒,由此說明媒介昆蟲可能參與本病的傳播。本病毒不僅可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還可通過污染了病毒的蛋殼傳播,但未有證據表明經卵傳播。另外,經眼結膜也可傳播。
本病一般發病率高(可達100%)而死亡率不高(多為5%左右,也可達20%~30%),衛生條件差而伴發其它疾病時死亡率可升至40%以上,在雛雞甚至可達80%以上。
本病的另一流行病學特點是發生本病的雞場,常常出現新城疫馬立克氏病等疫苗接種的免疫失敗,這種免疫抑制現象常使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上升。IBD產生的免疫抑制程度隨感染雞的日齡不同而異,初生雛雞感染IBDV最為嚴重,可使法氏囊發生壞死性的不可逆病變。1周齡後或IBD母源抗體消失後而感染IBDV的雞,其影響有所減輕。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又稱甘布羅病)是由傳染性囊病病毒引起雞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以突然發病、病程短、發病率高、法氏囊受損和雞體免疫機能受抑制為特徵。OIE將其列為B類疫病。雞傳染性法氏囊病主要危害3-6周齡的雞,2周齡以下的雛雞很少發病。本病除造成一些雛雞死亡外,還常引起病癒雞免疫抑制,導致免疫接種失敗,增加雛雞對雞新城疫等許多疾病的易感性。

病理變化

病死雞肌肉色澤發暗,大腿內外側和胸部肌肉常見條紋狀或斑塊狀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處常見出血點或出血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理變化
斑。法氏囊病變具有特徵性,水腫,比正常大2~3倍,囊壁增厚,外形變圓,呈土黃色,外包裹有膠凍樣透明滲出物。黏膜皺褶上有出血點或出血斑,內有炎性分泌物或黃色乾酪樣物。隨病程延長法氏囊萎縮變小,囊壁變薄,第8d後僅為其原重量的1/3左右。一些嚴重病例可見法氏囊嚴重出血,呈紫黑色如紫葡萄狀。腎臟腫大,常見尿酸鹽沉積,輸尿管有多量尿酸鹽而擴張。盲腸扁桃體多腫大、出血。
病死雞屍體脫水,胸肌、腿肌和翼部肌肉有條狀或斑狀出血。腺胃乳頭周圍出血,尤以腺胃和肌胃交界處明顯。腎腫大、蒼白,輸尿管內有白色尿酸鹽沉積。法氏囊高度水腫和充血,嚴重的呈紫葡萄樣,內覆有一層膠腖樣黃色滲出物,有的囊內含有纖維素或乾酪樣物。感染後期,法氏囊萎縮,囊壁變薄,呈灰色或蠟黃色,黏膜皺褶不清或消失。被I型變異株感染的雞,法氏或焚燒病死雞屍體。被污染的場地、雞舍、用具等嚴格消毒,糞便等污水、污物實行無害化處理

防制與治療

1.實行科學的飼養管理和嚴格的衛生措施。
採用全進全出飼養體制,全價飼料。雞舍換氣良好,溫度、濕度適宜,消除各種應激條件,提高雞體免疫應答能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雞傳染性法氏囊病解剖特寫
力。對60日齡內的雛雞最好實行隔離封閉飼養,杜絕傳染來源。
嚴格衛生管理,加強消毒淨化措施。進雞前雞舍(包括周圍環境)用消毒液噴灑→清掃→高壓水沖洗→消毒液噴。(幾種消毒劑交替使用2-3遍)→乾燥→甲醛熏蒸→封閉1~2周后換氣再進雞。飼養雞期間,定期進行帶雞氣霧消毒,可採用0.3%次氯酸鈉過氧乙酸等,按30~50ml/m3。
搞好免疫接種。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滅活苗和活苗兩類。滅活苗主要有組織滅活苗和油佐劑滅活苗,使用滅活苗對已接種活苗的雞效果好,並使母源抗體保護雛雞長達4~5周。疫苗接種途徑有注射、滴鼻、點眼、飲水等多種免疫方法,可根據疫苗的種類、性質、雞齡、飼養管理等情況進行具體選擇。免疫程式的制定應根據瓊脂擴散試驗或ELISA方法對雞群的母源抗體、免疫後抗體水平進行監測,以便選擇合適的免疫時間。如用標準抗原作AGP測定母源抗體水平,若1日齡陽性率<80%,可在10~17日齡首免,若陽性率≥80%,應在7~10日齡再檢測後確定首免日齡;若陽性率<50%時,就在14~21日齡首免,若≥50%,應在17~24日齡首免。如用間接ELISA測定抗體水平,雛雞抵抗感染的母源抗體水平應為ET≥350。如果未做抗體水平檢測,一般種雞採用2周齡較大劑量中毒型弱毒疫苗首免,4~5周齡加強免疫一次,產蛋前(18~20周齡)和38周齡時各注射油佐劑滅活苗一次,一般可保持較高的母源抗體水平。肉用雛雞和蛋雞視抗體水平多在2周齡和4~5周齡時進行兩次弱毒苗免疫。
2.撲滅措施發病雞舍應嚴格封鎖,每天上下午各進行一次帶雞消毒。對環境、人員、工具也應進行消毒。及時選用對雞群有效的抗生素,控制繼發感染。改善飼養管理和消除應激因素。可在飲水中加入複方口服補液鹽以及VC、VK、VB或1%~2%奶粉,以保持雞體水、電解質、營養平衡,促進康復。病雛早期用高免血清卵黃抗體治療可獲得較好療效。雛雞0.5~1.0ml/羽,大雞1.0~2.0ml/羽,皮下或肌肉注射,必要時次日再注射一次。

3.(1)疫苗接種。目前普遍套用傳染性法氏囊炎二價弱毒苗B87、J87,可採取飲水、滴鼻、點眼等方法,一般採用飲水免疫。其免疫程式為:(1)無母源抗體(產蛋雞未免疫接種或未發生此病),雛雞在5-7日齡首次接種,5周齡後作第二次接種;(2)有母源抗體(產蛋雞進行過免疫接種或患過此病)的雛雞在14-21日齡首次接種,5周齡後作第二次接種。
(2)血清治療。3-6周齡雞發病時可用抗傳染性法氏囊炎血清進行治療,每隻雞肌肉注射0.5毫升,注射一次即可,療效迅速可靠。目前普遍採用免疫卵黃抗體來治療。

相關詞條


http://baike.baidu.com/view/991566.htm

http://www.china-ah.com/news/2004/12/17/23939.html

http://www.china-ah.com/news/2004/12/17/23939.html

http://www.zgny.com.cn/TechHtml/5/5/6/56309.html

http://hi.baidu.com/godig/blog/item/58eaef3678ca8a330a55a943.html

http://www.meat.cn/news/jibing/2007-11/1194518767d13232.html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及其防制——畜禽流行病防治叢書(朱維正編著-金盾出版社07年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